回到明末去当兵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不到黄河不死心
现在这些鞑子们憋不住,终于出来了,此时不杀,更待何时
双方很快在宁远城外遭遇。1万名清军,2万名明军。这样的野外战场场面也是震撼的。
但其实这1万名鞑子现在只是个虚数,按实数来说,估计9000都不到,而且他们现在不再是八旗精锐,而是满清八旗的疲惫之师,去了爪牙的老虎还不如猪。
林毅留在这里的2万明军,都是他的嫡系部队,虽然没有标营火枪营无敌营,那样超强悍的战力。
但是他们的战斗力也非那些没落的旧明军所能比。
精兵对疲卒,况且人数又是二打一。
因此这场战斗没有悬念,一接触这些清军就是他们的靶子,死伤遍地,溃不成军。
所谓的强弱都是相对的,就好像高与低比对在一起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此时的清军太弱了,尽管他们现在是搏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么长时间吃不饱饭,这些满清鞑子和汉奸队伍一个个像得了营养不良症一样,面黄肌瘦,不光是他们,战马也是如此。
人都没有吃的了,何况是马
这些瘦马疲卒曾经都是叱咤风云的八旗精锐。
但是这些八旗精锐的实力却不能发出平时站立的1/3,全部都是病态。那种来去如风,凶悍暴虐的鞑子形象现在大打折扣。
没有明军袭击他们,鞑子们骑着骑着就能从马上掉下来。看到明军了,到了射程范围之内,想射箭却拉不开弓。
到了近前想拼杀,却舞不动刀枪。
而明军将士则正好相反,正所谓此消彼长。
明军将士现在一个个都觉得自己能耐大透了,好像都长了几分本事,力气也大了,武艺也高了。
四五个普通的明军将士,以前对付不了一个鞑子。现在完全反过来了,一个普通的明军将士,一口就能斩杀五六名鞑子。
明军将士越战越勇,他们或来回冲杀,或分割包围,如入无人之境,又好比虎入羊群,把这些鞑子和汉奸队杀得狼奔豕突,死伤枕籍。
鞑子们有的被逼跳海,有的被逼坠崖,还有的狼狈的跑回了宁远城,企图继续负隅顽抗。
但是他们刚跑进城中,城门还没来得及关,铺天盖地的明军兜着屁股就杀进来了。
&nbs
第343章 国无利,不外交
朝鲜现在不打算侍奉大清了,要继续侍奉大明。
林毅当然高兴,这样的好事真是可遇不可求,这无疑是自从李岩等人集体归顺大明以来的又一大快人心之事。也是大明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必须得载入史册。
时来天地皆同力。朝鲜国王在这道密诏写得非常客气,先是忏悔自己不得以不离开大明投靠大清的罪过,祈求林毅的原谅。接着表达了自己愿意继续大明永结盟好的诚信,年年进贡,岁岁称臣,为大明马首是瞻。
紧接着下面开了一份礼单,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马匹不必说,更耀眼的还有100名朝鲜美女。
这些代表了朝鲜国王的一点心意,不成敬意望笑纳。
林毅乐不可支,当然照单全收。就是国王不送这些礼物,林毅也愿与朝鲜通好,哪怕是两国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林毅也求之不得。
更何况现在朝鲜甘当小弟,愿意继续奉大明为带头大哥。
林毅高兴归高兴,但是不能得意忘形,林毅对这一现象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凡事不能看表面,必须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于半岛上的国家来龙去脉前生今世,作为一个穿越者,而且还是个受过特殊教育的特种兵,林毅当然比别人掌握得更透彻。
朝鲜此时为什么从大清又倒向明,而为什么前几年从大明的怀抱又倒向大清,这都不是偶然的。
1636年的时候,表面上朝鲜是被大清征服了。其实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大明朝国力的衰退,自顾不暇,怎么罩着手下的小弟
现在的大明朝对朝鲜并未出一兵一卒,而他们现在就主动倒过来了。这说明朝鲜人真的不傻,一直关注着大明和大清之事,这也等于关注他们自己的家事,消息也相当灵通。
大明朝虽然崇祯皇上上吊了,但是大明旗帜不倒,而且实现了平稳过渡。国力比以前更强,山海关大战,皇姑屯之役,均以满清鞑子的败北而结束,与大明一衣带水的朝鲜,尽管没有通信卫星等后世的通讯工具,但也绝对掌握了。
也就是说,此时朝鲜来使绝非空穴来风。
对于国际之间的这种关系里并不陌生,在穿越之前,他通过新闻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对大国之间的博弈,小国之间的变脸,都熟悉为常了。
政治风云变幻的背后是实力加智慧的较量,更是利益的驱动。
人无利,不起早。国无利,不外交。林毅非常赞成丘吉尔说过的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
因此对于朝鲜华丽转身,林毅觉得很正常。
林毅非常赞赏的看完了朝鲜国王这封信,当着朝鲜来使丰臣秀的面大加赞赏朝鲜君臣识时务,是英雄民族。
但是空口无凭,崔成秀回去还得向国王交旨,当然得写点东西,正所谓私凭文书官凭印。
林毅当然知道朝鲜国王现在需要什么,需要的是大明朝的庇佑!
国与国之间,与人与人之间非常相似。大哥不能白当,小弟也不能白干。
因此林毅提笔在手,刷刷点点,给朝鲜国王李倧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林毅对国王的审时度势大加赞赏,并表示不计前嫌,仍然一如既往的与朝鲜保持友好关系。朝鲜如果有难,大明绝对不会坐视不管。要人给人,要枪给枪,要银子给银子,不遗余力。
写完之后,林毅亲笔签名,又用了御印,交给来使崔成臣秀过目。
崔成秀非常激动,代表朝鲜国王,对林毅再行参拜大礼,接下来林毅与这位朝鲜来使又一进行了一番促膝长谈。
崔成秀表示回去后立即奏请国王,将派往大清的军队撤回,派兵入大明参战。
林毅摇头道:“贵使不必如此,我大明虽然连年征战,但是瘦使的骆驼毕竟大于马,小冰河气候已经成为过去,中原一带农耕复苏,民得以安居乐业,江南本就是富庶之地,商贾方兴未艾,目前大明雄兵仍不下百万,对付国内的流贼和关外鞑子还不在话下,更何况满清仍边蛮小邦,也不是本监国说句大话,这十万大军足以打到盛京了。”
虽然林毅说这话有点水分,但崔成秀一点也不觉得林毅是在吹牛皮,反而从他身上似乎看到了太祖和成祖的风骨,唯诺连声道:“监国雄韬伟略,小臣佩服之至,下一步弊邦当作何打算,还请监国示下。”
林毅思忖道:“现在大清处心积虑经营的宁锦防线,即将土崩瓦解,本监国的十万雄师剑指大清的京师指日可待,贵使回去后,让你们国王尽量满足鞑子的一切条件,先不要和清鞑闹翻,他们不是要求贵国追加两万兵马吗,索性一并答应他,本监国兵监盛京城下之日,也就是贵军倒戈相向之时,到那时里应外合,共破大清。”
崔成秀闻言大悦:“监国明鉴,此计甚妙。小臣回去后一定奏请我主尊旨照办。”
然后崔成秀又压低了声音,在林毅的耳边道:“监国胸怀天下,人心所向,小臣和我主都希望监国早日荣登大典、君临天下。”
“哈哈,此事以后再议。”林毅笑道。
君临天下那不过是个形式,这还不是全凭老子一句话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大明内部流贼未平,关外鞑子未灭,老子可不能学李自成,功败垂成,等水到渠成之时,老子想不坐那把椅子都难!
然后林毅传令,设宴款待朝鲜来使。
酒宴之丰盛自不必说,林毅居中坐了主座,小颖和哲哲左右相陪,崔成秀坐了客座。
从女营选来的侍女打扮得花枝招展,他们此时当
第344章 欲忽悠张献忠必先忽悠李定国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大明的南方和西方诸省,几十万军队围剿四川的张献忠,这几十万军队当然是旧明军,战斗力当然不敢恭维。
再加上这些旧军阀、旧官僚都有私心,都有保存自己实力的想法,人多四靠,免不了要吃大锅饭。
因为老主崇祯已经吊到煤山那棵歪脖子树上了。虽然有太子,但是太子不过是个15岁的懵懂少年,大权旁落到了太子太师的林毅手中。
废太子,立新朝,说不定就是朝夕之间的事情。一朝天子一朝臣,旧官僚和旧军阀每人心中都有一本账。
这些旧军阀旧官僚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如何,虽然不敢对抗朝廷,但是也都有保存自己实力的想法。
眼下太子诏和监国大人命令剿匪,谁也不敢不来,都怕成为众矢之的。但是他们奉命剿匪,响应朝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和家族的利益,精忠报国者寥寥,因此称不上不遗余力。
这样下来说他们是一盘散沙,乌合之众就不为过了。
虽然这其中不乏能征惯战的名将,善于运筹的统兵将帅,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因为这样的军队根本打不了硬仗。
另外,他们的对手是异常强大的。别看大西国地盘不大,只有一个省,人口也不多,大西军只有二十几万,还没有一个军阀的兵力多,盘踞武昌的左良玉据说兵力最多是达到八十万。
但是,晕人不在头大小,一国之强弱也不在国之大小、兵力多少。
历史上张献忠是被大清和他们一手培养起来的汉奸队灭亡的。可以说灭亡大顺和灭亡大西,大明朝最多有这样的想法,根本没有这样的实力。
这样一来胜负显而易见。
几十万明军,兵分水陆路两路,攻打四川的大西王,最后全部以失败而告终。
坐拥天府之国的张献忠哈哈大笑,于1644年十一月份在四川成都称帝,定国号大西,改成都为西京。
然后按照大明的建制,也设立六部,大封文武,任命汪兆林为左丞相,闫锡命为右丞相。
加封四个养子为四大王,孙可望为平东王,刘文秀为抚南王,李定国为安西王,艾能奇为定北王。
但是张献忠这四个王可不是白封的。主要是让他们四个开疆拓土,从四王的封号就可以看出来的,四个干儿子也都给他长脸,屡败明军,杀出了四川,突破了明军的包围圈。
现在大西国,形势一片大好,由于屡败官军,在西南一带,影响非常大,投奔者络绎不绝。
张献忠一高兴当即宣布,免税三年。
这下更得民心了,云贵当地的土司,还有一些大明的旧官僚和吃了败仗的旧军阀,害怕林毅找他们算账,竞相来张献忠的阵营前来报到,以求个一官半职,至少能保住项上的人头和家族的势力。
张献忠当然来者不拒。
正在这时候,张献忠又接见了大清来使范文程,双方一拍即合,达成协议,灭了大明之后,和大清将来平分天下。
从范文程的口中,张献忠得知,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已经成为过去时了,现在能掌控天下的就是他的大西、残余的大明和关外的大清了。
新版三国演义,英雄大有用武之地。
因此,春风得意的张献忠立即再派精兵强将,这次重点进攻北部和东部,东部他派出平东王孙可望和抚南王刘文秀,统率十万大军水陆并进,目标是大明的湖广之地。
北边他派出的是安西王李定国,引五万精兵主攻秦晋之地,让定北王艾能奇带领剩下的十万大军驻防京师重地,归张献忠直接调度,也算是他的京营兵了。
大西军重出四川,意在天下,别看张献忠答应和大清合作,跟大清签订了协议,到时候什么平分天下,划秦岭而治。
但张献忠心里清楚,天下的地盘自古以来就是先入为主,凭实力说话,有能者居之,无能者失之。
靠君子协定得天下者,自古以来就不存在。谁得的多就是谁的,谁强大就归谁,大西军不会让着清军,清军到时候更不会谦让大西军,这个协议除了把林毅掌控的大明列为他们双方共同的敌人之外,就是一纸空文。
另外,张献忠在得知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国闪电般的兵败将亡之后,对林毅更加忌惮。
本来他做好了跟李自成争天下的准备,李自成进北京,崇祯上吊,很明显大明朝完蛋了,可是谁能想到,李自成闪电般又败亡了,他和他的大顺军就像男人如厕,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不止是李自成,连大清也连连败北,山海关大战,皇姑屯之役,一战比一战经典,林毅才是最后的赢家。
张献忠一想到这个可怕的对手,就有些怵头,当年的襄阳之战、荆州大战还历历在目,想想那两场惨败,张献忠有些不寒而栗,单凭他的大西军,绝对对付不了林毅,这是他得出的结论,也是与大清合作的主要原因。
这些高层机密,身为张献忠养子排名第二的李定国或者叫张定国,又是贵为大西的亲王,他当然心知肚明,现在他要为他的干爹皇上开疆拓土了。
今年才二十来岁的李定国,胯下追风赤兔马,掌中方天画戟,背后四棱银装锏,走兽壶弯弓插箭,不亚于三国的吕布重生。
李定国所向无敌,兵马所到之处,明朝的军队望风而遁,一鼓作气,出川之后就杀到了康南一带。
这一天,忽然接到报告,说前面有一支队伍,打的是大顺军的旗号,李定国闻报就是一愣。
大顺和大西,就像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一样,他们曾经是邻友,虽然有合作也有对抗,但是一致的敌人让他们总体上还是“友邦”的关系,李自成落魄时投奔过张献忠,张献忠不得第时也到李自成的营中避过难。
但是现在,李定国一听说眼前有一支大顺军,他却感到很是诧异,没有一点见到友军的喜悦,心里还犯起了嘀咕。
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不是覆灭了吗山海关一战李自成上了吴三桂和多尔滚的当,三方鏖战时被林毅的军队冲到捡了个大便宜,于是这三军惨败,当然那一战最惨的要数李自成,比当年的潼关大战和南阳之战都惨上几分,那两战还都给了留下十八骑,让他得苟延残喘,东山再起,可这这次连一人一骑也没给他留下,包括李自成在内,全军覆没,再也没有反本的机会。
早在李自成留在北京的部队被赶出城外时,林毅已经派兵抄了李自成的老巢西安,山海关大战标志着大顺军的彻底覆灭,至此叱咤风云的李自成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情况,李定国虽然远在四川,但通过探报和范文程之口已经掌握。
可是大顺的旗帜怎么又出现了这些事情才数月之隔,这些难道是大顺军的残余也未可知。但无论如何不可不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