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去当兵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不到黄河不死心
老百姓当然不知道这里是什么,这里是大明的军事重地之一兵工厂。这个兵工厂还不是普通的兵工厂,他是一年多以前从荆州一带搬迁过来的。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生产自生燧发枪。
这一天大门口布满了迎接的兵将,一支军队护着四顶八人抬的大轿,这支军队为首的主将便是经营提督祖克勇。
四顶大轿落地之后,亲兵过来,把轿帘掀开,姜日广,高弘图,吕大器,吴伟业,这几个大明的兵部、礼部、户部的高官,在祖克勇等人的陪同之下,进了这座特殊的兵工厂。
这几个人物拿的护士来说,那都是院部级高官,他们亲自视察兵工厂,这在明末几乎是看不到的镜头。
然而自从崇祯皇帝上吊之后,准确定说是从林毅任大明监国以来,这是大明的新气象。
这种大明的新气象,已经不止是一次出现了,也就是说,自从林毅出征山海关以来,他们来这里视察已经好几次了。
别看林毅现在不在京师,京师的内阁照常运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就像大明的国家机器,有条不紊的处理着大明日常的工作。
遇到一些特别重大的工作,他们不能决断的时候,就会有专人飞马跑到前敌报请林毅。
现在的大明朝还在打仗,而且是两条比较长的战线,一处便是东北关外的辽东战场,林毅亲征大清。
另一处便是西南的四川,张献忠占据天府之国,大明朝当然不能容忍这些流贼闹出国中之国,林毅早就下了诏旨,现在秦晋之地、南直隶、以及湖广一带的军队都在围剿四川的巨匪张献忠。
这么大规模的两场战争,消耗是很大的,归根结底,战争打的还是钱。
粮草及军用物资,当然得跟得上。这些后勤补给工作当然需要大明京师的内阁官员他们来做,没有他们的支援,战争就打不下去了。
大明上下,从高官到小吏,从军中的小卒,到带领主将,现在谁也不敢懈怠,除非他们不承认林毅这个大明监国,那也就是不承认大明太子,这就等于否认了大明,乃为大明的国贼,不是关内的流贼反叛,便是关外的鞑子一党。
这样的人不是没有而是有,而且为数还不少。
不过占大明的主流包括万千老百姓在内,还都是拥护林毅的。
现在山海关之战、皇姑屯大捷,传到了京师,传遍了南方各地。轰轰烈烈的李自成流贼建立了什么大顺王朝已经成了昨日黄花。
时常来叩大明关门的大清鞑子们,也被林毅的人马通过这两场战争驱逐了宁锦防线,时隔两年的宁锦大会战重新拉开了序幕,老百姓茶余饭后,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这件事。
新一批5000新式的支燧发枪和足够的弹药又赶制出来了,这是兵工厂搬到京世以来的第三批新式武器。
当然得重点装备林毅的军队,其中有3000千支装车运往关外,1000只装备京营兵,剩下1000支运往四川战场用于剿匪。
此时半岛上的朝鲜王国正是李氏王朝时代。
其实从公元14世纪末,朝鲜就进入了李氏王朝,李氏王朝奉行的是事大主义,信奉的是中国的儒教思想。
所谓的事大主义,就是朝鲜国小力弱,谁强他附属谁,以保证他的民族和国家利益。
其实在唐朝时期,朝鲜就是中国的附属国,不过当时的半岛并不称朝鲜,而是由高句丽、新罗、百济等几个国家组成。
到了宋朝的时候,契丹强大起来征服过朝鲜。
元朝时,朝鲜作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元朝是中国疆域最大的时期,成吉思汗父子带着大军打到哪里,哪里就是中国的领土,面积由亚洲延伸到欧洲,一度达到2200多万平方公里,比苏联国土面积最大的时候,还要大出几十万平方公里,那曾经是中华民族最扬眉吐气的时代。
可惜那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明朝时候,朝鲜仍然是中国的附属国。
明朝的时候,中国的国土面积也是相当大,如果去掉蒙古后金这些当时的边夷外族,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有一千万平方公里。
但是当时的蒙古成为北元,始终是大明的强劲敌人,如果按照后世的中华民族56个民族统治地域来说,大明的国土面积,也有两千万平方公里。不只是北部的朝鲜,南部的越南、缅甸等当时也都是中国的附属国。
因此,元明时期称为天朝大国一点也不为过。世界上独一无二,美国就像一个种子一样还没孕育出来,英、德、法、罗马、俄国等还都是欧洲的弹丸之地。
但是到了明朝后期亚欧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单说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后金崛起之后特别到了明末,后金也就是后来的大清,出兵征服了朝鲜,把朝鲜硬生生的从大明的怀抱中夺了过来。
当时明帝国衰落,就像一架快要散架的老车,也顾及不了朝鲜了,因为他自顾不暇。
朝鲜的京师汉阳,就是后世的韩国首尔一带。
国王李倧正在跟亲信大臣崔成秀密谈。
因为自1636年清军出兵攻进朝鲜的国都,国王李倧就正式投降了大清,脱离了大明。因为清朝跟大明朝是敌对状态,因此从那时起,朝鲜跟大明由友邦附属国也变成了敌对状态。
但是这并不是朝鲜人福祉的开始,而是他们噩梦的开启。
因为作为大清的附属国,与附属大明不同,不止是年年进贡,岁岁称臣。
更重要的还有越来越重的徭役和赋税。
因为大清刚刚立国,皇太极对外要开疆拓土,不但征服朝鲜,还要征服蒙古,甚至征服南边汉人治下的大明,这当然得通过战争来实现。
但是战争归根结底打的都是钱和人。
大清本土很小,后金那是弹丸之地的几个小城,国力非常有限,全靠征服的附属国供给他们打仗。
因此从1636年朝鲜臣服大清的时候开始,这年来,朝鲜每年都要派出大量的精壮男丁和女人到大清服役。这还不止,还得派大批的正规军参战。
满清鞑子往哪儿打,朝鲜军队得帮助他们,追随他往哪儿打。
这些军队的吃穿住用等等战争的所有费用,当然不会大清来出,羊毛出在羊身上,当然还得有朝鲜政府来出。谁让他是人家的附属国呢!
因此这些年来,朝鲜国王不堪重负,朝鲜民众苦不堪言。
他们觉得还是当大明的附属国好,因此朝鲜王国从上到下,从心理上都希望大明能够战胜大清,他们心里恨,甚至诅咒,盼望大明盼望汉人把这些死鞑子除干打净灭了才好呢!
但是恨归恨,大清的圣旨来了,他们还不敢不听。
现在又一道旨意下来了,大清王朝让他们再派2万的兵力,进入大清跟大明作战。
朝鲜国王李倧接旨后咧嘴了,因为这道圣旨举例上一道大清给他下的圣旨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上一次孝庄皇太后以顺治皇帝的名义给他下了一道诏旨,让他们派出3万军队,配合清军对大明作战,短短的四五十天的时间,又来了一道旨意,再让他们派出2万,因为宁锦防线告急。
朝鲜国王心理腹诽了:上哪弄这么多军队去如果军队都给了大清使唤,朝鲜国内怎么办动不动就要几万军队,那是人!朝鲜人繁衍得再快,就算是庄稼也得等个收获的季节!
那个年头,加上恶劣气候的影响,“造人”可不是容易的。造出成品人更不容易,没有饲料添加剂,更没有激素,只能让他们自然生产,想缩短他们的生长期,根本不可能。
还有大批的战争经费,关键是朝鲜也不生产银子。
因此送走了大清的使臣之后,朝鲜国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皇宫中就转开圈了。
因为到时候拍不出这么多的军队,是为抗旨不遵,大清又要来打他们了。
最后只好找来心腹大臣来商议此事,崔成秀屏退左右,对朝鲜国王道:“陛下,我们不能在奉大清的旨意了。”
“哦,爱卿此话怎讲”国王李倧惊问。
“陛
第339章 李岩归降
对于张献忠这种巨匪,林毅心中早有运筹,对于比当朝人物多几百年远见的他,直到按照原来的历史发展,张献忠入川后肯定要称帝,李自成都称帝了,这完全在他的预料之中。
但是由于他的穿越部分的改变了历史的发展走向,大顺大西都立国了,现在大顺被他灭了,大西现在又成了气候。
而且左良玉和历史上南明的四大军阀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这些亦正亦邪的人物现在都在为大明效力,而且表现出,忠心耿耿,死而后已的样子,林毅现在对他们几个的表现,觉得还算能够容忍。
林毅穿过来这里几年,思想观念也有所改变。在穿越之前,他只不过是一个看历史的人,而且现在他是个亲力亲为者,身处在这个乱世当中当然就不同了。
无论历史上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这都无关紧要,因为历史毕竟是胜利者书写的,还几经修改,难免会有偏颇之嫌,或者那都只不过是后人的一个评价。
更何况好和坏是相对的,看评价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跟站在当朝统治者的角度截然不同。
林毅认为,这些人只要现在能够拿来为我所用,就有他们的价值。当然汉奸卖国贼除外,这是林毅的底线。
因此林毅在战争的过程中,对待俘虏是有区别的,对于流贼的俘虏,是非常宽容和优待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农民军。而对于满清鞑子包括汉奸军这些俘虏,一个不留坚决彻底的斩杀干净。
这是他带兵打仗的一贯政策。
但是他对左良玉,高杰,刘良佐,刘泽清这些人压根儿没有好印象,南明的江北四镇军阀除了黄得功够个人物之外,其他三个林毅都没看好他们,刘泽清林毅已经教训过他,其他几个军阀左良玉、刘良佐、高杰,林毅没有跟他们接触过。
之所以对他们有成见,主要是因为他学过南明的历史。
历史上,高杰被部下叛将所杀,左良玉、刘泽清和刘良佐吃里扒外,背叛了大明,率领部下投降了大清,成为汉奸走狗,率着他们的汉奸队镇压的明末残余和民间的抗金力量。
但是现在看来,这几个家伙还多拥护自己监国大明,或许是历史记错了,或许是他们的人渣本质还没有表现出来,那离也就不急着收拾他们。
不过现在他们都不是张献忠的对手,不管这几块料历史上多么的不堪,他现在是代表大明朝的一方,也是林毅太统治下的官方代表,打了败仗,你也不得不从心理上同情他们。
如何对付大西王张献忠,这个问题现在又摆上了日程。
张献忠占领有利的位置,手下猛将如云,兵强马壮,而且其手下既有勇猛过人之辈,又有运筹帷幄的谋士智囊,林毅把大明的文臣武将挨个过了一遍,能够对付张献忠的,还真找不到。
要等自己把大清这边的事摆平了,再回头去亲征大西,这不知道还要等多长时间,有些事情难以预测,如果时间拖得久了,张献忠只会做得更大更强,不定闹出什么乱子。
看来这件事不能等,老百姓也盼望早日结束战乱之苦。
现在的大西集团可以说是实力雄厚,对大明来说,大西可以算上一个强劲的对手。
别人不说单,就一个李定国就是个棘手的对象。论文论武,现在的大明朝,这几块料,谁能是李定国的对手
历史上的大明和大顺,全都是被大清灭亡的。也就是说,大明朝终究没有把这两股流贼给彻底消灭掉,反而是越剿贼势越大。
兵法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看来对付张献忠必须得智取,因此林毅就在这上面动开脑子了。
他想到过宋献策,此人智谋不在话下。但是勇武不足,只能作为智囊的使用,而不能作为主将,说白了他跟诸葛亮和司马懿均不是一个档次的人物。
而且现在的宋献策还在宁远一带坐镇,宁远城还有1万清军,在城中负隅顽抗。
那么还有一个人也是李自成集团的智囊人物,此人文武全才,这就是李岩。
但此时他现在还关在京师的监狱里,不只是他,还有高一功,李过,李来亨,刘芳亮,袁宗第,田见秀等,这都是李自成集团的高层人物。
他们被俘虏后,速求一死,拒不投降。自己爱惜他们都是人才,不舍得杀他们,一直养着他们,现在是启用他们的时候了。
如果把这些人拉拢过来让他们对付张献忠,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想到这里,林毅很快就想到了一个人,这便是李自成的夫人高桂英,现在对付张献忠的希望,恐怕只有寄托在这个女人的身上了。
想到这里林毅立即命小颖和哲哲把高桂英找到近前。
高桂英进来之后,躬身对林毅施礼:“大人,唤桂英前来不知哪旁使用”
林毅看了看这个巾帼英雄,那如花的容颜,白皙的肌肤,用天生丽质来形容最为恰当,跟一个未出阁的大姑娘差不多。
这个李自成真会挑老婆呀,长得够俊俏!
可惜的是李自成无福消受女人,找了几个老婆,都是如花似玉,但是四个正式的老婆都是二手货,这倒也没什么。关键是其中有两个都给他戴了绿帽子,另一个捡的是崇祯皇上的破烂。
最与他般配的女人,便是这高桂英了,可惜他们也不都是初婚。大概真应了那句话了,有好汉,无好妻,赖汉娶个花蒂蒂。
林毅脑子怎么想着,不觉间目光就在高桂英的脸上身上多停留了一会儿。
高桂英看林毅这么瞅着她,粉脸微红。
林毅这么盯着高桂英看,小颖和哲哲当然都看在眼中,不知道女人天生的醋意生出了妒忌,也不知道是妒忌引发了醋意。
但是哲哲毕竟是大家闺秀,生在皇宫之中,那是有教养有涵养的人,知道相夫教子,知道三纲五常,加上她的性格是秀外慧中那种,她当然不会说话,只是心中会微微泛起一些涟漪。
但是小颖就不一样了,她父亲是个基层的军官,父爱方面,他那个爹根本不称职,小颖从小没了娘,属于那种有人生没人养的那种野丫头,从小在军所里,仗着他爹是军所里的百户,军所里的兵将也不敢惹她,说一不二,从小就养成了常常欺负别人恃强性格,一直到碰到林毅为止。
这些年她跟着林毅,随着年纪的增长和受林毅的教养,她的坏毛病改了很多,但是心直口快,敢说敢做,这一点是她的本性,也是她的优点,一直到现在,成为军中的一个大姑娘也没有变。
现在一看,自己心爱的男人,盯着别的女人只看,她的小嘴就撅起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