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去当兵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不到黄河不死心
往往是鞑子们箭如雨发,而明军将士举枪岿然不动,射击之后噼里啪啦,鞑子们就纷纷落马了。
鞑子们弓箭刚举起来,就中了弹,扔了刀枪弓箭落马,或者他们射出去的弓箭成了强弩之末,落在明军火枪手的面前数十米内的地上,横七竖八,厚厚的竟然堆满了一层。
可以说他们的弓箭威力虽大,但是对明军没有任何的影响。
排在前面的明军每名火枪手平均射出三发子弹,就是三轮射击完成之后,冲锋过来的清军已经乱了套。
明军主将一看火枪的威力发挥得差不多了,该是他们的铁骑冲锋的时候了,一声令下,西门外的主将正是贺人龙,人送外号贺疯子,打仗不要命,摧马抡刀先登陷阵,带着手下几千骑兵冲杀过去,冲进了鞑子的乱军之中,抡起三亭大砍刀如砍瓜切菜,杀得满清鞑子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人马所到之处,无人能敌。
贺人龙身后的队伍正是当年孙传庭一手栽培起来的秦军,也就是林毅的无敌营,战头力之强位列明末三大军之一,此时四千无敌营将士跟着主将贺人龙杀鞑子如屠猪宰狗,这一万名清军遭到了迎头痛击,溃散下去。
但是这支队伍的主将很是牛逼,这名鞑子便是大清的英亲王阿济格,提及此人,在清初可谓是叱咤风云,他出身也好,乃是皇太极的异母兄弟,摄政王多尔衮的亲哥哥,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众多皇子当中,他也是比较有出息的一个,论武力不次皇太极和多尔衮,不过论智商与二人就差远了。
历史上此人征伐过朝鲜,随多尔衮入关后,他和亲兄弟豫亲王多铎都是清军的前锋,而且论征服大明的汉人天下这亲哥三个一个比一个出彩,阿济格骁勇善战,屡败李自成,擒杀刘宗敏,俘获宋献策,就这三项战功就无人能比。
后来作为征西大将军督师平反姜瑜在大同的叛乱,要求封叔王,被亲兄弟摄政王多尔衮拒绝,抑郁而终,此人勇猛有余,智慧不足,是一个猛张飞式的将领。
现在阿济格一看他的军队刚出城就被明军火枪加冲锋给杀回来了,他有些愕然。
明军不是远道而来,疲惫之师吗,战力怎么还是如此强悍
继而他勃然大怒,摧马抡刀接连砍翻了几个败下来的清军将士,其他人便不敢败退了,跟着他舍死冲杀,就这样在西门外,阿济格率领鞑子与林毅的无敌营,双方展开了混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抛开火器和弓箭,两军对砍,林毅的无敌营与清军的八旗精锐战力上是半斤对八两,这在山海关战场和皇姑屯之役中,已经经过反复验证。
今天对无敌营不利的是他们一急行军未睡好觉,但是火枪手替他们阻挡了一阵,先把鞑子杀退了,士气在我,这样双方的有利与不利相互抵消之后,两支队伍生死搏杀,棋逢对手。
混战的过程中,两员主将终于遭遇了,贺人龙大战阿济格,两个人也是针尖对麦芒,两口大刀搅在一起,两匹战马如同走马灯一样,二人杀了数合难分胜负。
此时锦州城的东门外,厮杀更是激烈。
这是大清的肃亲王豪格亲自带领导的一万镶蓝旗的人马,出城之后遭遇了甘宝和姜兴元率领的标营队伍,与东门外的战略模式一样,首先是两千名新式火枪手对着冲过来的鞑子一阵齐射,满清鞑子纷纷落马,乱作一团。
甘宝和姜兴元带头发起冲锋,标营将士别看鞍马劳累了一夜,此时的战意大兴让他们忘记了一切,林毅平时对他们的耐力拉练让他们有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力的本钱,也就是有这种连续作战的实力。
因此标营将士跟着他们的主将,吼声如虎,杀向鞑子的
第336章 锦州之战(三)
甘宝和姜兴元原不愧是一对农民兄弟,两个人也是同乡,都是永平一带的人。
他们俩就像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二人齐名,除了一个高个儿,一个矮个儿以外,这两个人各方面的情况都很相似,都是勇猛过人,都不善于骑马作战,自从参加林毅的军队以来,作战勇敢,共进共退,屡立战功,名声大噪。
现在在林毅的标营中,二将都任游击将军,游击将军官虽然不大,在明军的战斗序列编制当中,是个中层军官,相当于后世的旅团级。但是这对两个农民来说,短短的几年时间能混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且林毅能够把作战能力最强的标营交给他们俩具体负责,二人受宠若惊,对林毅忠心耿耿,奉若神明。
林毅很多时候都对他们做副将使用,但是关键时候二人也能够发挥主将的作用独当一面。
就像这次,二人特别能打,一晚上没睡觉,跑了200多里地,依然生猛如虎,他们身先士卒,一个挥舞着大扁担,一个轮着大铁锹,带着标营几千人马,先是把东门外1万多名鞑子像赶牲口一般驱逐进城,令大清再丧一亲王。
他们打得西门外的鞑子不敢出来,然后还嫌没有过瘾,带着人马迂回北门继续作战。
来到北门外的战场,一个冲锋把满洲第一勇士鳌拜的人马冲了个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然后三雄战鳌拜,甘宝个小,如果不是蹦起来打,手中的铁扁担专攻敌将的下三盘,马腿人腿是他重点攻击的目标。
现在咔嚓一扁担,他把鳌拜抽翻在地了。
姜兴元跟他正好相反,生得高大威猛的这条汉子,手中的大铁锹专门招呼人的脑袋。他跟甘宝联合作战的时候,取长补短,珠联璧合,巧夺天工。
甘宝的扁担抽向鳌拜的时候,姜兴元的大铁锹也轮起来了,对着鳌拜的大秃脑袋扫了过来。
鳌拜打仗有一个毛病,打急了就会脱衣服,越急越不能取胜的时候,他越脱衣服,这可能为了表示他的悍不畏死吧。
另外他的脑袋长得特别,首先是脑袋大,估计比徐锦江的脑袋要大上三圈。
然后这颗脑袋呈卵圆形,加上营养也丰富,人也年轻,大秃脑袋剃的跟灯泡一样,若非上面有个金钱鼠尾的标志,在灯光下简直能当500瓦的电灯泡用了。
现在鳌拜为了示狠,把头盔也扔了,上身光着个膀子,脑袋明光发亮,金钱鼠尾咬在嘴中,那种狠劲儿能够令人不寒而栗。
姜兴元早就瞄准了这颗脑袋,他的武器也比较特别,是一把铁锹,但是这可不是一杆普通的锹。普通的锹铁头木杆,长不过五六尺,一面开刃,用来挖土刨坑种庄稼,那是农具。
但现在姜兴元的这杆锹发生了本质变了化,成了战场上杀人的利器,普通的锹当然不成,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这是林毅专门命人为他量身打造的,整把锹混铁加精钢铸成,锹杆长度正好一丈,加上锹头一尺五寸,整杆兵器的长度一丈一尺五寸,重量正好是48斤半,抡起来就是好几百斤的重量。
又大又厚的锹头像个小簸箕一样,左右和前面三面开刃,锋利无比,这杆锹堪称是锹中之王。
姜兴元高大威猛,把这杆大铁锹舞的呼呼挂风,拍、劈、铲、扫,是他的基本招数,锹锹不离鳌拜这颗别致的脑袋。
姜兴元打着打着一铁锹劈空之后,他一转身,顺势一锹朝鳌拜的脑袋扫了过去。
此时正好巧了,鳌拜被甘宝一扁担抽趴下了,这一摔倒,正好躲过这一劫,否则姜兴元这一锹能把他的大脑袋给扫飞了。
但是又没有躲利索,他一摔倒脑袋就低了,也就是姜兴元这锹扫高了点了,咔嚓一声正中头顶,结果这一锹把鳌拜的正头顶的头皮齐刷刷给削去一片。
这片脸皮带肉巴掌大小,正好把他的金钱鼠尾全削去了。
没把鳌拜给痛死,认为自己脑袋是碎了还是搬家了眼前一片血红,朦胧之中他还看到四周全是明军将士,他身的兵将已经被斩杀干净。
趴在地上的鳌拜惊魂方定,用手一摸脑袋还在,但成了血花脸,鳌拜全然不顾冷不丁从地上一跃而起,飞起好几尺高,把马上的一位明军踹下去后,他稳稳地坐在马上,逃之夭夭。
“追——”甘宝和姜兴元认为他已经死了,没想到还是这么厉害,撒腿就追。
这时,刘肇基也缓过劲儿来了,鳌拜太厉害了,凭他一个之武力根本对付不了,若非甘宝和姜兴元及时来援,他今天想杀退鳌拜还得大费周折。
现在一看鳌拜跑了,他纠集兵将,和标营将士一道追歼鞑子的残余,他们一鼓作气把鳌拜这支残军追进城中,扯起吊桥,紧闭城门,不敢出来,城外遍地死伤,血溅城门。
鳌拜败尽城中直骂娘,一是他脑袋伤了,尽管有军医给他包了头,但这样人不人鬼不鬼的,今后以何面目见人,还满洲第一勇士、大清的护军统领,太有愧这些名号了,还不如战死来得痛快,他火急火燎。
二是惨败至此,一万名正黄旗的大军险些全军覆没,只剩下那些逃命快的,包括他自己在内,跑回了城中,否则估计全部得死到城外。
城中的洪承畴是睡着了,还是瞎了出师之前说得好好的,哪路不济他支援哪路,可是援兵在哪
鳌拜骂骂咧咧,不顾头上的伤痛来见洪承畴,若非是忌惮他是孝庄太后的红人,又是新任的兵部尚书什么检察院右都御史,关键是有尚方宝剑,赏穿黄马褂,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否则他会把这个汉臣拉到面前,狠狠抽一顿嘴巴子。
他气呼呼的来找洪承畴理论……
这次他还真错怪了洪承畴,洪承畴既没瞎也没有睡着,在城头上看得清清楚楚,城头上四门之外的战事又有探马来报,因此他掌握的情况非常及时准确。
现在的洪承畴比鳌拜还着急三
第337章 以汉制汉
林毅这一仗打得非常自信,十万大军围城,只用了三万人上阵,而且这三万人马还疲惫之师,其他大部分的兵将该干嘛干嘛,就赢得这场胜利,把四万名鞑子像赶牲口一样又赶回圈中。
林毅的这份自信,当然来自他穿越过来这八年的摸索历练,这八年期间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边军小卒,到成长为军国大佬,由一名对大明只限于书本知识的懵懂认知到亲身经历,到适应再到执牛耳者,由一名后世的特种兵逐步成长壮大,到培养出一支绝对听命于自己的庞大军团,这期间的坎坷与辛酸只他自己清楚。
八年期间对鞑子作战只是他的经历的一部分,从智取到力战,曾经干败过无数的鞑子,大仗小仗,从数百人到数万人的大战役,大人物小人物,从鞑子的小卒到大清首脑,林毅都和他们较量过,胜仗难以计数。
这些胜仗对林毅来说,不止是自己壮大和名声扬播,更是他万金难买宝贵经验的累积,就像一名开国元勋,基层成长的经历不可或缺,正由为有如此的奠基,林毅才会有今天这一仗的自信。
现在满清鞑子的将星组成、他们的装备配置、他们的战法特点,林毅都了如指掌,亲身打过交道的皇太极、多尔衮、济尔哈郎、多铎、豪格、岳托、岳乐等这些大清新老股肱,作古的作古,伤残的伤残,还有吴三桂、孔有德、佟养甲等一批大汉奸大走狗也都不走了,剩下的阿济格、鳌拜、索尼、洪承畴、耿仲明、尚可喜、马国柱,大清这几块料,林毅也早已经是心中有数,孝庄虽然厉害毕竟是个女人,小顺治才是个六岁的小屁孩儿,李自成都被林毅摆平了,刚刚成立的大顺已经覆国,李自成的夫人也成了林毅的小弟。
这是他们的人力组成,武器虽然大清也有红衣大炮,火力已经不次于大明,但林毅的新式火枪仍然占着火器优势,另外林毅亲手组建的嫡系军队,战力上赶上并超过了满清八旗,就拼他们最擅长的野战,八旗军也得甘拜下风,这已经多次证明过。
在这种情况下,林毅对大清作战当然心中有数。
实际上,崇祯上吊大明未亡,林毅把太子这张王牌牢牢掌控在手中,实现了平稳过渡,大清就已经败了,想入关兵进中原已经没有机会了,何况现在大明关外还有几个蒙古部落,与大明结盟,与大清分裂,瘦死的骆驼终究比马大,大清与大明pk只能是自不量力。
加上山海关大战的胜利和皇姑屯大捷,可以说现在林毅对大清作战是成竹在胸。
不过锦州这一战也很关键,收拾了大汉奸洪承畴之后,明军就可以长驱直入,直捣大清京师了,过了锦州以后,大清的这些城镇堡垒,一顿大炮就能把他们夷为平地,水陆并进,征服大清指日可待。
经过两日的休整,林毅这十万明军又恢复了战力,清扫战场,掩埋尸体处理这些战后事宜,另外专门抽出两万兵将,在锦州城外围挖三道壕沟,明军将士当然知道林毅的用意,这是当年打高碑店时林毅用过的战法。
现在用到锦州之战了,不攻坚城,而是挖沟困城,围城打援,把城中的清军活活困死,这一招真是高明。
不过明军将士不知道的是,这并不是林毅的首创,几年前皇太极在锦州之战就用过,林毅这是借鉴,不过这种经典战法又用到了锦州战场,而且当年是清军对明军用,现在是明军对清军用,这只能用历史的轮回来解释了。
几万明军在城外挑沟挖壕,城中的清军当然知道了,特别是洪承畴对这一动作太熟悉了,因为两年前,皇太极就用这一招俘虏了他,现在林毅又对他用这一招,就像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洪承畴就栽在这一招式上,现在这种招式又来了,他焉能看不出
但是悲哀的是,洪承畴看出来也得瞪着眼挨这一招,因为他就像已经被林毅束缚了手脚似的,动弹不得,只能等着挨打。
但是洪承畴当然不会甘心,四路出兵兵败之后,他传令四门紧闭,任何人没有军令不得擅自出战,违令者斩。
然后他把手下的高级将领全部集中到自己帐中,商议破敌之策。
阿济格、鳌拜、马国柱当然都在坐,现在头上缠着白布的鳌拜也不急了,也不骂了,对洪承畴还是恭恭敬敬的,因为他已经找到心理平衡了,这一战不止是他遭遇了惨败,四路大军没有一路取胜的,还有两路比他败的还惨,肃亲王豪格脑袋都混丢了,连尸首也没弄回来,据手下的兵将所言,他一惯支持的肃亲王被马踏如泥,太惨了!
阿济格也没讨到便宜,马国柱也是大败而回,而且他鳌拜也不是第一次败在林毅之手了,想想这些,他也释然了,这次败仗没什么大不了。
洪承畴运筹的四面出击这一战,先后派出去四万五千名清军,伤亡过半,各路人马加在一起只回到城中两万余人,除了伤号,现在城中还有能战斗的清军只有四万人马了。
洪承畴不得不再运筹部署了,而且他看到了林毅的意图,明军围城但不打算攻城,城防再固若金汤没有用,城外挖三道深沟跟当年一样,这是要把他们往死里困呀,姓林的够狠!
洪承畴对当年皇太极这一招无策,现在事隔了几年,他对林毅这一招仍然无策,只好问计众将。
但是在坐的大清军将,鞑子也好,汉奸也罢,虽然他们都是久经沙场,能征善战,经验丰富,但是在运筹帷幄这方面却是短板。洪承畴现在都感到江郎才尽,问计这些人都耍开了肉头阵。
大会开了三天,也没拿出一个令洪承畴中意的退敌之策,瓮中之鳖难道瞪眼等死不成等大清的救兵,还需要一段时间,关键是现在洪承畴清楚的很,朝中无兵可派,偌大的大清朝缺兵少将,谁能堪此重任
&nb
第338章 张献忠称帝
大明的京师皇宫内,东宫太子府,太子神情抑郁的坐在那里发呆,侍读给读着孔孟之道等儒家著作。
15岁的太子好像还没有从那场惊心动魄的变故中回过神来……
京师西北郊的一处山坳里,这是一片占地200亩的营地,5000京营兵在这里戒备森严。
里面的是手工业作坊,叮叮当当的,数条加工生产线,成千上万的工人日夜忙碌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