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末去当兵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不到黄河不死心

    多尔衮和索尼等人他们简直不敢相信,两路兵马都败了他们多么希望探马报错了消息,但是接下来陆续来了几拨探马,向他报告的内容完全一致,有的向他们详细报告了经过。

    多尔衮和索尼等人愕然,肃亲王和鳌拜这一战一波三折,明军关键时刻又来了援军,怎么这么巧难道天要亡我大清

    看来这一战完全没有失望了,多尔衮满脸的沮丧。

    索尼仗着胆子过来,“王爷,为今之计赶紧撤退,保存实力,退守宁远,派人赶往京师,让太后再派援兵。”

    多尔衮知道索尼说的是至理名言,现在只有撤退这一条路了,这一战是完败,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了。

    但是多尔衮还有些犹豫不决,他这个摄政王刚刚上任不到一年,本打算利用这次兵进中原,扬名立万,牢牢巩固自己的地位,让肃亲王豪格那一派反对自己的人刮目相看,好好警醒一下。

    可是没想到,出师不利,第一战山海关大战就失败了,十几万兵马损失过半。

    倘若那一仗还能够为自己找到解释的借口,可是现在皇姑屯一战又失败了。

    明军没有了险关,也没有什么出其不意的偷袭。双方在公平的条件下摆开了野战,他还拉来了几百门红衣大炮,打破了大明的火器优势,再也没有任何理由失败了。

    然而连遭惨败,损兵折将,威名扫地,颜面何存回去向孝庄太后如何交代那些诸王贝勒贝子,特别是反对派,必定会更加蔑视自己。

    多尔衮越想脸色越难看。

    正在这时肃亲王豪格和鳌拜率领残兵败将回来了。

    两个人跪在多尔衮面前请罪,多尔衮真想杀了他们治罪,给了他们2万多人马,没过两天时间,只回来了100多人。

    这两支偏师的损兵折将,还在其次。因为这人比起他正面战场损兵折将的程度还是小巫见大巫。2万绿营,2万八旗,还有1万多名汉军。满达海、岳乐、佟养甲、孔有德、吴三桂全都在这一战中毙命了。

    这一战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他有些恼羞成怒,有点迁怒于人。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两个人都是他的反对派,而且是他反对派中的标杆人物。肃亲王豪格是多尔衮的主要竞争对手,护军统领鳌拜是豪格的极力支持者。

    正是由于他们俩的反对,才令他多尔衮没有坐上这个帝位。

    眼前借他们兵败的机会,把这两个强劲的政治敌手除掉名正言顺,而且这个机会千载难逢。

    然而他不能。

    因为多尔衮不只是一个权谋家,他更是一个政治家。眼前的形势他看得很清楚,如果他借机把豪格和鳌拜除掉,他是少了两个政敌,但是他更少了两个得力帮手。

    大明虽然名存实亡,但是现在仍然是他们的最大的敌人。特别是林毅,谁能对付得了大敌当前,少了豪格和鳌拜,就等于少了左膀右臂。

    对于大清的江山社稷和自己的地位来说,哪轻哪重多尔衮还是分得清楚的。

    想到这里,多尔衮沉着脸,让他们俩起来,连一句责备的话也没说,但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不撤兵,继续跟明军决一死战。

    这样的决定博得豪格和鳌拜极力支持,二人在感念多尔衮开恩的同时,甚至把多尔衮奉为神灵。因为此时他们俩跟多尔衮同病相连,都是恼羞成怒,要跟林毅拼个你死我活。

    连炮兵和残兵败将都算上,现在多尔衮手下能打的还有1万多人马,剩下的就是指望这300门红衣大炮了。

    索尼认为多尔衮太不冷静了,都这个时候了,再打下去,无异于自取其辱。有心劝说,但是看多尔衮听不进也只好做罢。

    这时明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冲锋,无数的明军将士,骑兵在前,步兵在后,如兵山将海一般汹涌而来。

    多尔衮把人马全部撤回,让炮兵开火。

    轰隆隆,三百门红衣大炮如雷吼一般,一发发炮弹在明军冲锋的队伍中炸开了花,地动山摇,硝烟弥漫。

    一个明军在冲锋的过程中被炸断了一条腿,但是他还在往前跑,直到实在跑不动了,摔倒在地上,还在往前爬,身后拖出了一条长长的血印,染红




第331章 取宁远宋献策献计
    大清的肃亲王豪格和护军统领鳌拜、大臣索尼等人把多尔衮救起来之后,多尔衮已经没了知觉,这些人也不敢恋战了,带着半死不活的多尔衮拨马就跑。

    因为他们看出来了,明军是撤退,而不溃退,一字这差,本质区别。很明显这是明军的策略,可是多尔衮愣是没看出来,认明军经不起他们的炮火而溃败,他带兵冲锋,却正好上当,明军撤退,大炮摆出来了。

    如果多尔衮知道上当及时收兵,停止追击也不至于此,然而……

    明军炮火猛烈。清军主将带头冲锋能鼓舞士气,反之主将带头逃跑,军心必散。这些鞑子这几仗被林毅打怕了,本来就如惊弓之鸟,因此一看多尔衮被炸,豪格和鳌拜带头逃命,军心大散,几千名鞑子全都撒丫子了,一个比一个跑得快,跑得慢的就成了炮灰,这叫竞命。

    林毅这时让撤下来的兵将又发起了反冲锋,十几万大军漫山遍野,如狂涛骇浪,以锐不挡之势,一个冲锋就把鞑子杀得无影无踪,地上到处都是尸体。

    鞑子的四千炮营几乎被全歼,三百门红衣大炮全部成了明军的战利品。

    明军的铁骑包括蒙古铁骑几万人马一口气把鞑子追出四十余里,才收住兵马。

    至此,皇姑屯战役以明军的完胜而宣告结束。共歼灭清军七万余人,满达海、岳乐两个贝子贝勒阵亡,吴三桂、孔有德、佟养甲三个大汉奸毙命,多尔衮重伤,这一战使得清军元气大伤。

    从山海关会战,到皇姑屯战役,明军连战皆捷,战无不胜,共消灭了清军十几万,从皇太极到多尔衮,大清积蓄了这么多年的力量,被林毅这两场大战给打得灰飞烟灭,从这以后,清军再无主动进攻之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阶段。

    明军将士从上到下,个个扬眉吐气。救治伤员、清扫战场、掩埋尸体、打理战利品等,处理战后事宜带着欢歌笑语。

    三天之后,林毅率领十三万明军把战线继续向前推进。

    再往前就是宁远城。

    宁远城就是后世的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的老城区,明末这里是军事重镇,也是大明关外防御鞑子的主要战场之一,努尔哈赤、皇太极、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吴三桂、洪承畴等等,很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都与宁远有过不解之缘。

    其中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裁在了宁远,因为他带兵攻城时挨了一炮,回去后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几百年的人文积淀,使得这座小城名声大噪,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和平年代,这座古城仍然保存完好,被列为大明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位列中国十佳古城,旅游胜地。

    但是从洪承畴兵败被俘,投降大清之后,这里便成为大清的天下。

    现在林毅统率十三万明军,阵兵在宁远城下,他要一举夺回本属大明的城池。

    离城十里地,明军安营下寨,林毅带着宋献策和刘肇基绕城查看地势,哲哲和小颖、高桂英左右相随,张华等卫队营几十骑火枪手随行护驾。

    林毅之所以带上永平总兵刘肇基,是因为两年前刘肇基亲自参加了宁锦大战,虽然那一仗最后失败了,但是刘肇基作为当事人之一,对宁锦一带的地形地貌城防等情况比较了解,他现在想了解宁远城的情况,这无疑是最好的向导。

    果然,这一路上刘肇基不住地讲解着宁远的情况以及当年宁锦大战的情况,林毅这是第一次到关外来,对宁远城还只是个概念,至多停留在穿越之前的书本知识和影视小说等印象之中,现在面对这座千年古城,林毅觉得她有种神秘感,脑海里仿佛能想像出当年明军几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辉煌景像,也可以想像出两年前宁锦之战兵败将降的憋屈情形。

    从刘肇基口中得知,宁远城基本上是一座正方形城池,这座城不大,只四五十平方公里,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但是别看城小,城门也不多,但每座城门都吊桥、千斤闸门和内门等三道城门,另外每座城门两旁边都修有辅城和瓮城,城门、辅城和瓮城处都设有炮台,而且城高三丈有余,城墙又厚又宽,上面能跑马,城外的护城河又宽又深,气势恢弘的鼓楼、高耸的箭楼,高高的炮台,黑洞洞的炮口,上面可见无数的清军严阵以待。

    宁远城背靠丘陵,面临大海,这座小城给林毅的第一印象就是城高池深,固若金汤。

    察看完了宁远城,回到营帐之中,如何攻取宁远,是摆在林毅眼前的一个问题。林毅脑子有方案但觉得不是很成熟,另外他想听听众将的意思,特别智囊宋献策的意见,集思广益,免得一意孤行,犯轻敌冒进的错误。

    虽然林毅现在连打胜仗,士气很高,十三万人马兵强马壮,这次红衣大炮拉来了六百余门,包括在皇姑屯缴获多尔衮的300门,另个不算旧军的旧式铳炮,新式的火枪也就是自生燧发枪算上卫队营的,超过六千支。骑兵、步兵,弓箭,轻重火器,可以说兵种齐全。要说唯一没有的就是水师,但是林毅一道命令就可以调来大明的水师。连左良玉、高杰、刘泽清、刘良佐这些刺头都不敢不听,试问大明军将还有哪个敢抗命

    因为现在林毅早已不是一个小小的总兵官了,也不止是太子太师、大明兵部尚书了,他还是大明监国。

    何为监国监国这官太厉害了,说白了就是皇上的前奏,或者干脆就叫准皇上。

    崇祯上吊之后,历史便进入了南明时代,南明从弘光帝算起,到郑明时代,一共经历了四帝一监国,长达40年之久,但是这四帝一监国哪一个都是先从监国干起,然后登基大典,君临天下,虽然他们的政权都是巴掌大一块地盘、还都昙花一现,包括小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权、唐王朱聿键的隆武政权、小唐王朱聿鐭的绍武政权、桂王朱由榔的永历政权、鲁王朱以海的监国时期等,但是这却是历史上不可抹杀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基本上清鞑子消灭反清势力和大明残余、血腥镇压汉人反抗的血泪史,从另一个方面说也是汉人各部放下仇怨、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反抗鞑子奴役和压迫的光辉史。

    因此有人把这40年也并入大明,这样大明朝就不是276年的江山了,而是而



第332章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同时对大清的六地重镇展开军事行动,这绝对是大手笔了,消息传到这六地守将那里,皆是惊愕:大明竟然有如此力量如之奈何

    特别是大清的宁远守将,现在的宁远守将是清朝大将刚林,对林毅的调兵谴将,他简直觉得不可思议,原来他认为林毅仗着人多势众、兵威将猛肯定要猛攻宁远城,他早就准备好了,城中一万清军严阵以待。

    然而明军十几大万大军没有攻城,而是兵分十几路,水陆并进,竟然不是为了他的宁远要对背后的塔山杏山松山锦州和义州动手眼前明军的大营并未开拨,他有些懵然不知所措。

    几日后,在宁远城的后面又出了一支明军队伍,刚林就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塔山、杏山、松山、义州和锦州的守将现在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宁远有一万清军驻防,剩余的五地兵力最多的当然是锦州有2万守军,义州有2万守军,然后塔山、杏山和松山各有五千清军防守,也就是说六地清军加一块也只有六万多人,兵力有限,大敌当前,他们当然得首先守好自己的阵地。

    六地清军老老实实地在原地呆着,林毅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免得他们相互呼应,然后一个个地收拾!

    自清军皇姑屯兵败之后,多尔衮身负重伤,他们带着几千残兵败将退到宁远城,经过军医的及时抢救,多尔衮的命算是保住了,但是再想领兵带队纵横沙场至少得几个月的休养,军中大权暂时归肃亲王豪格指挥。

    豪格、鳌败、索尼等人一商议,必须立即回京师,一是摄政王多尔衮需要回京养伤,二是把眼严峻的形势当面禀阵太后和皇上,必须得再征调兵马,否则难以阻住明军北进的铁蹄。

    他们商议之后,让刚林带一万人马坚守宁远,其余五地都是原来的守军,让他们加紧防范,相互策应,确保宁锦防线的安全。

    因为现在的宁锦防线对大清来说太重要了,这是大清的门户。甚至这道防线比当初大明关外的宁锦防线更为重要。

    本来这6地,就像是一块板子上六颗铆钉,它们同时作用,确保这一块铁板牢固无虞。

    但是他们知道这六地兵力太有限了,林毅统率大军开到,敌众我寡,而士大清连吃败仗,伤兵损将,士气低靡,为了稳定军心,他们言说回去让太后再发救兵,让他们务必坚守待援,救兵不日即将开到,懈怠者必须严惩不怠。

    然后豪格鳌拜索尼等人带着残兵败将,保护着身负重伤的多尔衮回师大清的京师,也就是盛京,即后世的辽宁省沈阳市。

    等豪格带着残兵败将回到大清京师之后,大清举国震动。短短几个月的光景,大清连遭惨败,从山海关大败到皇姑屯失利,十几万清军精锐灰飞烟灭,这对于边夷小邦的大清如何承受得了

    要知道他们的先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不懈奋斗了整整两代人,才有了大清今天的规模,这两次大败国力损耗过半!

    要知道大清现在并非铁板一块,朝鲜表面上被征服了,但并非池中之物,他们私下里早就蠢蠢欲动了,得知这个消息,他们不定闹出什么事来。

    因为朝鲜从内心里还是愿意和大明结盟的,作为大明的附属国,朝鲜这些年从中得到不少好处,尝到了甜头。

    而他们被大清征服之后,每年增加的只有繁重的徭役和赋税,国内民众苦不堪言。

    另外还有蒙古,包括漠南、漠西、漠北,这支大漠上的雄鹰从来都不是省油灯,虽然这些年来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运筹之下,这支雄鹰飞不起来了,四分五裂,但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父子创下的大元创业永远是他们各个部落的榜样,除了他们用结盟与和亲牢牢地笼络住了科尔沁、喀尔喀、扎鲁特、客尔多斯等部落之外,很多蒙古部落并非真心拥护大清,都是墙头草、随风倒,哪边风硬倒向哪边。

    现在有几个部落如翁牛特、土默特右翼、察哈尔巴林部等不都又脱离大清、重新与大明结盟了吗

    如果大清国力不逮,这些分离出支的蒙古部队只是个小小的开头,如此下去刚刚成立的大清将会四分五裂,如果没有蒙古各部落,只剩下满洲鞑子,就更无力对抗大明了,那样国将不国!

    因此当豪格鳌拜和索尼抬着受伤的多尔衮跪倒在陪着小顺治的孝庄太后面前时,这个风姿绰约的刚刚30岁女人震怒了,如花的容颜杀机四现,把桌案拍得啪啪山响,大殿上落针能闻,在场的文武、太监和宫女个个躬着腰,垂着头,如丧考妣,大气也不敢哈一声,只敢盯着地面看。

    六岁的小顺治眨着眼睛,他似懂非懂地一会儿看看母后,一会儿看下面跪着的这些奴才,一会儿再看看本来答应要领导着他去后花园玩现在连个屁也不敢放远远躲在一边的小德子。

    更令孝庄皇太后不能容忍的是,皇姑屯一战阵亡了三个大汉奸、两个贝子贝勒,吴三桂、孔有德和佟养甲,这倒也罢了,他们这些人在的时候是有用的大汉奸大走狗,有了功劳怎么加封都成,但死了连条狗也不如,因为他们是汉人终归不是满人。

    可是满达海和岳乐就不同了,他们俩不但是满人,还是满人中的佼佼者,那是太祖努尔哈赤亲不溜溜的亲孙子,一点假都不掺,英年早逝,双双毙命,摄政王多尔衮险些丧命疆场,奄奄一息地弄回来了,这让他们情何以堪如何对得起大清的列祖列宗如何告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其实列祖列宗也列不到哪里去,因为目前大清的宗祠里只有两三个牌位!
1...115116117118119...1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