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去当兵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不到黄河不死心
多尔衮现在身负重伤,否则孝庄皇太后不会顾及情面非下一道懿旨严惩这个摄政王不可,看再他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总算活着回来了的份上,只是罚多尔衮一年的薪俸。
但是对肃亲王、鳌拜、索尼、刚林、锡翰等进行了严惩,剥夺三年薪俸,并且官降一级,以观后效。
然后孝庄传旨太医救治多尔衮,举办两位贝子贝勒的丧事,岳乐和满达海尸体都没弄回来,但也得搭建灵棚,设立牌位进宗祠,然后孝庄拉着小顺治跪列祖列宗牌位前放声痛哭,最后在皇太极牌位前哭诉委屈。
“请太后节哀顺变,毕竟太后凤体要紧,我大清多事之秋,眼前摄政王有伤,大清国全仰仗老佛爷了。”贴身太监小安子跪倒苦劝。
最后四十多岁的小安子掺着三十岁的孝庄回到慈宁宫,孝庄心绪繁乱,把两个大学士范文程和宁完我请来召对。
两个铁杆大汉奸赶紧跪倒给太后老佛爷请安。
孝庄太后问及他们俩如何抵御大明时,弘文馆大学士范文程也算是三朝老臣了,伺候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现在又伺候顺治帝,实际上是伺候孝庄太后和多尔衮。
范文程跪倒施礼道:“太后勿忧,摄政王虽然有伤,大清还有皇上和太后在,皇上虽然年幼,但太后洪福齐天,可保大清无虞。此次大明兴兵,无非林毅作怪,大明朝现在名存实亡,姓林的毛头小子能折腾几天太后可以用以汉制汉之计,让他们内乱自顾不暇,我大清坐收渔人之利,养生息自强后图之。”
范文程不愧是“汉臣第一”,这铁杆大汉奸一席话说得孝庄又光彩照人了。
“宰辅大人高论,哀家愿闻其详。”
“太后容禀。”范文程继续道,“别看姓林的掌控着大明太子,又自己给自己弄了个什么监国,但是现在的大明朝并不掌握在姓林的一人手里,李自成虽然不在了,不还有张献忠吗张献忠现在在四川也称帝了,建立了大西国。另外据奴才所知,南疆海边还有福建郑家,郑芝龙树大根深,富可抵国,私养的军队只海军就有3万多人,战船上千艘,就连西方的海上强国荷兰海军也败在郑家军之手,他们郑家坐镇东南沿海,俨然成了海上霸主,东洋南洋和西洋的商船,来往台湾海峡,只知道有郑家,不知道有大明,哪个不得看郑芝龙的脸色行事崇祯皇上在的时候,郑芝龙接受了朝廷招安,被加封为南安伯,福建总镇。可以说是官商两面,黑白两道,一手遮天,可是现在崇祯皇帝不在了,他郑芝龙能服气他姓林的别的就不用说了,就一个张献忠和郑芝龙就能把大明朝搅他个天翻地覆。”
孝庄皇太后大喜过望:“宰辅大人所言甚是,还烦请宰辅大人辛苦一趟,尽快促成此事,就说我大清愿意与张献忠的大西和郑芝龙缔结盟好,共图大计,联手铲除林毅之后,大明朝自长江和秦岭可以三分天下。”
范文程趴伏在地往上叩头:“奴才愿意为老佛爷,为大清效犬马之劳。”
孝庄皇太后立即命人刷了两道旨意,一道是给大西王张献忠的,另一道是给南海的霸主郑芝龙的,另外又备了两份厚礼,金银美
第333章 另类的宁锦之战
大清现在筑起的宁锦防线,比大明时代的更加牢不可破,别看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这可以说与时间没有关系,因为宁锦防线的核心在于锦州,而现在的锦州与大明时代的锦州本质不同,其西北多出了个义州,就是后世的义县一带。
明末的时候义州属于大清统治,察哈尔部的属地,也是林丹汗的后人在那里的封地。
不能小看这个义州,虽然算不上什么军事重镇,但是皇太极在那里重修义州,当然为了锦州,当时的锦州还是大明的军事重镇,是大明在山海关外据敌鞑子的桥头堡,战略位置举足轻重。
这可以从两年前的宁锦之战的代价看出来,从1640年开始的宁锦大战到1642年才全部结束,据历史记载,大明和大清一共投入了将近20万的兵力。
最后这次大战以大明的失败而告终,宁锦之战导致的直接结果不仅仅是洪承畴、祖大寿这样的名将背叛大明,投降大清,更为严重的一个后果是,大明朝经营多年的宁锦防线失守,可以说那是孙承宗袁崇焕几代名将的努力和心血的结晶,大明朝山海关外的精锐彻底丧失。
宁锦大战结束以后,大明朝再也无力阻止大清有效的反攻,致使大清的铁骑一路杀到了山海关下,为1644年大清入关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如果没有宁锦之战,满清八旗想入主中原简直是痴人说梦。
宁锦防线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这是对当时的大明来说,而现在的大清在锦州的西北多出了个义州,像是锦州添了翅膀一样。
这样锦州的前面是塔山、杏山和松山,三大屏障,后面是义州,而宁远则是锦州的门户。三城与三山,遥相呼应,后面还有大小凌河,这样进退自如,固若金汤。
大明想拿下这样的防线,无疑得花大本钱。
但是林毅没有按常规的打法出牌,十路大军,水陆并进,对这六地同时用兵,这一下六地的清军果然都不敢轻举妄动了。
锦州,宁远,义州的清军坚守在城里,外面是几万明军虎视眈眈,但是没有进攻,只是这么看着。
首先打响的是塔山的战斗,紧接着后面的杏山和松山也打响了。这三山共有清军15000人驻防,而明军就六七万的兵力,水路并进,两面夹攻。
先是红衣大炮猛轰,压制住了清军的火力,明军发起了猛攻,自生燧发枪手和弓箭手相互配合,骑兵与步兵相互配合,一个冲锋首先拿下了塔山阵地,紧接着杏山和松山也被明军攻了下来。
这三个据点1万多名清军,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被数万明军全歼。
期间,义州、锦州和宁远的守军都接到了求援,但是他们都不敢轻举妄动。
因为此时锦州和义州城外都有2万明军看着他们,明军的原则是不出来则已,出来就打。
塔山、杏山和松山的失陷,首先引起了宁远城的震动,1万名宁远守军果然人心惶惶。他们被明军夹在当中,成了馅儿饼,明军要吃掉他们是早晚的事儿。
宁远的清当然不敢出来,只好在这守着。
但是接下来明军仍然没有进攻宁远,让他们爱怎么守就怎么守吧。明军拿下塔山杏山和松山州,六七万人马,加上锦州城外的2万明军,将近十万名军,把锦州城给包围了。
此时锦州城内只有2万清军驻防,塔山杏山和松山的沦陷,引起了锦州守军的震动。但是他们也始终不敢出战,现在又被明军重重包围,他们预感到了灾难的来临。
但是接下来明军没有攻城,就这么守着。义州、锦州和宁远都没有受到攻击,十几万明军就这么守着,这一守就是半个月。
这一天在宁远城南的林毅接到了报告,洪承畴统帅5万清军,来解锦州之围。
林毅哈哈大笑,“狗汉奸终于来了,来的好,老子就再来个围城打援!”
洪承畴离开京师没有两天便接到报告,明军已经拿下了塔山杏山和松山,宁远告急!锦州被困!
洪承畴大惊,明军的行动怎么这么神速宁锦防线,如此坚固,远非当年大明时的防线可比。洪承畴清楚的记得,当年的宁锦会战,整整打了两年,从1640年到1642年。
可是现在,这才短短一个月的光景,明军就找到了突破口,看来姓林的果然不同凡响。
洪承畴命令加快行军速度,救兵如救火。
锦州明显是这一战的关键节点,如果锦州出了问题。宁远和义州也就危险了,到时候如何相孝庄皇太后和皇上交代
在离锦州城百八十里地的时候,洪承畴临时命令队伍停下来,整休兵马,然后四路大军齐头并进,直扑锦州城外的明军。
肃亲王豪格、护军统领鳌拜各率1万八旗精锐,对大凌河流域的明军展
第334章 锦州之战
大清朝的新任兵部尚书、监察院右都御史、征南大将军、穿着黄马褂,手捧天子剑的大汉奸洪承畴,带着文武臣僚登上了城头,观看敌情。
瞬间,他明白了。原来这一切都是林毅给他设的圈套,为了困住他林毅煞费苦心,明军经历了大凌河之败小凌河之败,一口气败退出200多里。
直到洪承畴移师城中,明军一夜之间又奔袭200余里回来了,又把锦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条线放的可真够长的,直到洪承畴这条大鱼牢牢咬住了钩,将诱饵吃了下去。
林毅给他挖的这个坑可真够深的,也够隐蔽的,直到他跳进去洪承畴才知道明军的真实意图。
被困城中洪承畴看着看着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眼前的情况与两年前的宁锦之战何其相似
当年的宁锦之战,可以说是他洪承畴和祖大寿的耻辱。兵败被俘,本打算以死报国,然而终究敌不住威逼利诱,活着总比死了好,何况他还真抵不住孝庄皇太后那炙热的柔情,然后就屈膝投降鞑子。
然而令他感到讽刺的是,他的老主崇祯皇上根本不相信他能够投降鞑子当汉奸,在崇祯皇上的眼中,谁都能背叛大明,而唯独他洪爱卿不可能。
因此崇祯皇上认为这他兵败被俘,一定壮烈殉国了,为了表示对这位忠国英烈的沉痛哀悼,崇祯皇上隆重举行并亲自参加了洪承畴的追悼仪式。
然而当崇祯皇上在追悼会上慷慨陈词沉痛哀悼的时候,他的洪卿家正在大清京师的皇宫中接受孝庄皇太后的呢!
这件事后来由大明传到了大清,不只是一个笑谈,洪承畴老脸偷偷的感到有点发烧,没人的时候还冲着大明的京师北京城大哭了一场。
现在物是人非,旧地重游,洪承畴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站在城头上望着铺天盖地的明军,往事不堪回首,他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般。
身旁的文武臣僚包括大清的亲王贝勒贝子,看着洪承畴发呆,都认为他正在想破敌之策,当然没有人知道他内心的波澜起伏。
最后洪承畴释然了,反正崇祯皇上已经死了。思绪他回到了眼前,嘴上露出了轻蔑之色。
想困住我洪承畴,姓林的你也配!
洪承畴立即命令四面出击,城中有7万清军,这全都是精锐之师,身边能征惯战的大将如数家珍,素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满洲第一勇士鳌拜,汉臣马国柱,哪个不是大清威名赫赫之顶梁柱
区区10万明军,还都是疲惫之师,他们立足未稳,扎营未安有何惧哉!
此时用兵四面出击,一定能够把明军击溃。
这样想着,洪承畴又踌躇满志了,遂让英亲王豪格带精锐之师1万出东门往外杀;让英亲王阿济格带领1万精锐开西门往外杀;让护军统领鳌拜,带兵1万开北门往外杀;让汉将马国柱带兵1万开南门,往外杀。
剩余的3万人马洪承畴亲自统领,一边守城,一边静观四路兵马的动静,以便及时支援。
洪承畴的四面出击,也算是突围,也是与明军的决战,他打算把明军织好的大网撕个粉碎。
四路大军从四个方向冲杀出来,像四条孽龙,搅得天翻地覆,向城外的明军冲来……
此时林毅也已经从宁远城外移师到了锦州城外的明军大营之中。
林毅在宁远城外留下两万人马,看住宁远城的一万清军,不出城不管他们,出来就歼灭他们。
别看刚林这一万清军也是精锐之师,但是被困了半个多月,城中已经没有粮草了,城外的粮道早就给他们的断了,现在宁远城这一万清军早晚是明军的菜。
宁远的清军现在林毅一点也不担心,留下两万明军足够对付他们了。
把宁远的战事交给了宋献策指挥,然后他带着卫队营和女营移师锦州。
林毅现在着眼的锦州,这是一场大仗,要对付的当然是大清的援军洪承畴,为了除掉这个大汉奸,得知他只带了五万清军来援之后,林毅采用的还是困城之计,把锦州的包围先撤去,放洪承畴进城,然后再困城。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林毅也下了大本钱,因为他知道洪承畴不是好对付的,多年来,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些猛男让他打得没脾气,想让这个大汉奸跳进坑里,不舍出点本钱肯定不行。
因此才有了前面明军的大凌河之败退、小凌河之败退、围困锦州的明军大败退,这一败就败出二百多里,让洪承畴等人尝足了甜头,等洪承畴放松警惕移师城中,林毅命令十万明军急行军,以一夜二百里的速度卷土重来,这才把洪承畴困在了锦州城。
现在困城的十万明军,包括攻打塔山、杏山和松山的六万岸上的军队和一万多水师,再加上原来屯兵在锦州的2万明军,再加上林毅的卫队营和女营,现在锦州城外一共是十万六千多明军。
 
第335章 锦州之战(二)
锦州城西门外,万千鞑子在枪林弹雨中冲锋,他们马快如飞,来去如风。
但是鞑子再快此时却没有子弹快。但是他们也不是专门来挡子弹的,他们一边冲锋,一边向明军射箭,这些鞑子把游牧民族善于骑射的习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是弓箭相对于火枪,就相当于牛车相对于机车,其劣势是不言而喻的,先不说其杀伤力,单就射程上就差得远。
弓箭的有效射程,抛开风速不论,一般都在百米以内,大多数普通弓箭手射程都是80米左右,特别膂力过人的大将如林毅者,用那种强弓,其射程也超不过150米。
据记载中世纪的一种弩箭有效射程可以达到220米,但这只不过是个案,并没有大规模用于军事战争,弓弩的射程一般都认为是在120米以内。
这基本上是在人的臂力承受之内,如果从理论上讲,弓箭的射程可以无限大,只要材质好,但是过强的弓就拉不开了。如果一张弓有几个人拉,或者借助其他工具力量来发射,必然影响其效率和机动性。
几个人拉或者借助其他工具发射这就叫弩。
严格来说,弩和弓是有区别的,前者不用人拉,是机械力。弩的射程大概是普通弓箭的二倍以上。
但是世间之物有长处就有其短处。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论,就是对立和统一的矛盾体。
因这种弩上弦费力耗时,没有弓箭灵活快到,虽然据说早在唐宋时期,弩的有效射程有时候能达到500米甚至一公里,这种庞然大物发射的也不再是普通的箭矢,甚至可以发射标枪和长矛,有的是用大锤击打发射,其威力能把数百米之外的人,像穿糖葫芦一样,一飞矛过来给洞穿好几个。
但是如此威力惊人的杀人利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仍然代替不了手拉的那种弓箭。
冷兵器时代,两军冲杀用的最多的还是那种手拉的弓箭。
古代的大将善射者,流传一种绝学叫百步穿杨,这个距离大概也就是100米。
而这个距离对于明末的火铳鸟铳三眼铳来说,它的最低射程也在100米以上,就更别说现在林毅的军队大规模装备的新式自生燧发枪了,其有效射程在200米以上。
这两种武器射程的差距整整查了两倍,其结果可想而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