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毒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第十个名字
每个监军司设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各一员,以贵戚领其职。余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数十,不分蕃汉悉任之。
在兵种上西夏军队和宋朝军队区别很大,主要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其中几个军种比较有特色。
铁鹞子,西夏军队中的主要攻坚力量,人数3000左右,全部是重骑兵,分成10队,队长都是善战将领。这些骑兵和马匹都穿戴重甲,冲锋时骑手和马鞍绑在一起,死了不坠马,也就不会影响冲锋速度和阵型。
卫戍军,有点像宋朝的上四军,人数在3万人左右,但却配备了7万辅兵,可见其精锐程度。这支军队也是专门守卫皇城的,一般不离开兴庆府。
质子军,是从西夏贵族中选拔的子弟兵,人数5000左右,由皇帝亲自指挥。平时负责守卫皇城,或者陪着皇帝外出,基本就是中央警卫部队。
擒生军,正军3万辅兵7万,他们的主要工作除了打仗之外就是抓奴隶和抢东西。
泼喜军,这是西夏的炮兵部队,会用骆驼携带一种叫旋风炮的装备,可以把拳头大小的石头远远扔出去攻击敌人。至于旋风炮是什么模样沈括也不知道,但从它的人数上来估算,这种装备应该用处不大,才200人左右。
山讹,也叫步跋子,是西夏步兵里的精锐部队。全部兵源来自山民,据说在山间行走如履平地,远途奔袭能力非常强,有点像后世的山地部队。
撞令郎,在俘虏中选拔兵源,战时由这支部队先冲锋,减少西夏部队的伤亡,说白了就是用外族当炮灰。
另外西夏还有很少量的水军,主要布置在境内大河附近,估计是防止宋朝水军突袭。其实这个军种完全多余,逆流而上对于宋朝水军来讲也是难题。
除了军队比较强悍之外,西夏人的炼铁和锻造技术也有独到之处,规模不大小而精。最有名的就是西夏剑神臂弩和瘊子甲。这三样装备沈括都亲眼见过,连他也啧啧称赞。
116 先知彼(下)
西夏剑和神臂弩洪涛也见过,自己家里就有一把皇帝赏赐的西夏剑,又是镶金又是宝石,装饰得很华丽,确实比宋朝禁军配备的刀剑硬度高一些锋利一些,但也仅仅如此。
在洪涛看来这种剑就是用生铁反复锻造,再加上后期热处理得当,工艺上没什么太难的,但产量不会很大,仅手工锻造这个工序就限制了其规模。
工匠要把先把生铁加热,不断敲打使其内部杂质剥落,降低碳含量。韧性无非就是后期热处理时控制降温速度,和生产灰口铁的原理类似。
说白了这种剑就是一种钢,但含碳量很难准确把握,所以制造起来成功率也低。就算其再锋利对战局也无关痛痒,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就算西夏军队中的军官也不是人人都能佩戴此种宝剑,象征意义更大。
神臂弩到是个好东西,不过这玩意宋朝也能自产,换了个名字叫神臂弓。说是弓,其实还是弩,只是个头放大了不少。因为宋朝缺少质量好的牛角,为了获得差不多的射程和威力只好放大尺寸,这也是不得已的事儿。
瘊子甲比较难用语言形容明白,沈括只是说这种甲片上有突起,就像是长了一身瘊子,故此得名。
此甲是一种鳞甲,由一片一片的铁片串联拼接而成。这种甲片四周很薄中间凸起,硬度比熟铁高,相同面积重量就比熟铁轻。这样能多串联一些甲片在身上,甚至头脸都罩上,有效的防御了箭矢的攻击。
在沈括看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锻造技术,到了洪涛眼里就是小儿科。瘊子甲的甲片之所以轻薄且硬度高,无非就是冷锻呗。说白了还是铁片,比碳钢的性能还要差一大截。
而且采用冷锻的制作工艺有个大问题,和西夏剑一样,产量。在没有大型锻造设备的情况下,采用冷锻方式会非常耗费人力。甲胄和兵器如果没有数量规模,有和没有基本就差不多,对战争没什么帮助,也不用太过关注。
西夏国内经济如何,两国互榷时多以何种商品交易?对于西夏的军事力量洪涛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总体上讲情况不乐观。
本来人家就骑兵多,现在还有了配合默契的多兵种和犀利的武器,尤其是远程武器神臂弩,这让宋军在对阵中占不到太多便宜,怪不得能在相持了这么久的战争中略占上风。
也就是西夏国力撑不起再多的装备,边上又有一个辽国虎视眈眈,否则宋军可能连防御都够呛能防住。这已经不是谁指挥能力强弱的问题,而是全方位的被压制。
但洪涛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军队和武器,再厉害的西夏军队也是由人组成的,是人就得吃饭生产生活。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又不能速战速决,结局就只有一个字,死!
西夏产良驹橐驼牦牛羊青盐麝脐皮毛,种麦黍荞稞秫粳麻萝卜蔓菁蕖菜。以平夏地区水草最为丰腴,其余各地莫不贫瘠,戈壁大漠甚多。然其扼守东西通路,也多从西域各国贩来货物,珊瑚**白氎玉硇砂檀香玛瑙琉璃都有之。互榷以青盐数量为最,麝脐皮毛橐驼羊玉琉璃多有之。青盐曾多次受禁,每次夏国使节来朝总是提及此物。
沈括确实做过功课,对西夏的内政外交军事都有所了解,谈起来一点不勉强,期间还谈到了宋朝对西夏采取的贸易战。
宋人打仗还凑合,但做买卖的本事堪称一流。眼见在军事上无法获得利益,转而就在经济上出招了。
西夏虽然守着河套地区,但国土大部分依旧是山区和荒漠,粮食并不富裕,物产也不太丰富。唯独从盐湖里弄来的食盐特别富裕,于是就大量向宋朝出口,用来换取国内所需的粮食茶叶铁器丝绸等物。
宋朝政府干脆就拿青盐开刀,严禁进口,让西夏很是难受。后来西夏政府也学聪明了,你不是不让我通过正常渠道出口嘛,那干脆就玩走私吧。
宋朝实行盐榷制度,所以盐价比较高,一旦西夏的低价青盐入境势必会影响宋朝的榷盐销路,一举两得。
但和宋朝政府玩经济西夏人还真不是个儿,眼看边境走私青盐的数量越来越大,光靠抓了砍头也不是个事儿。因为青盐一入境,抓的砍的大多是自己百姓,对敌国一点伤害都没有。
咋办呢?宋朝政府干脆就在宋夏边境地区放开榷盐交易了,然后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海盐运过来,用比青盐还低的价格出售。
西夏的盐湖里产盐量再大也顶不住取之不尽的海盐啊,老百姓也不在乎青盐比海盐更好看更好吃,反正都是一个味儿,咸了就成呗。
结果不用禁止走私,走私犯们干脆全改行了。继续从西夏贩盐到宋国无利可图,往内地贩运的话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这下西夏政府慌了,最大的出口货物卖不动,紧缺的物资就换不回来。咋办呢?没辙,别看宋军进攻不咋样,可要是让西夏军队离开自己的地盘去大规模进攻宋朝也没什么把握。毕竟在防御作战中步兵就不那么吃亏了,能用数量上的差异抵消骑兵的优势。
于是就只能坐下来谈判,宋朝政府打败了仗,可俯首称臣的反倒是西夏。然后宋朝政府每年再赔偿一部分钱物,当哪方觉得不甘心时就再打一打,打完了就再谈一谈。双方就这么暂时僵持,谁也搞不动谁。
马匹呢?西夏可曾用马匹做为互榷货物?对于宋朝政府的这种做法洪涛举双手双脚赞成,能用其它手段解决的争端最好就别动用战争,不是怂,而是成本不划算。
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打仗就是烧钱,如果钱烧了还拿不回足够的战利品,这次战争不管输赢都是输,对国家毫无意义,还有很大伤害。
西夏禁止用良马互榷,即便是换取经书也多为去势之马,每次数量不过几十匹。
说起这个话题沈括也很无奈,自打李元昊主政西夏之后,两国之间的马匹交易就被完全禁止了。谁都不是傻子,肯定不能让对方用自己的马匹来攻打自己。
而马匹大大量繁殖又需要足够数量且血统纯正的公种马,一旦做为战马使用就必须阉割才成。除了没有合适的养马地区之外,这也是宋朝一直无法把战马种群扩大的主要原因。
道理大家都明白,可就是做不到。至于说从大理吐蕃通过贸易换来的马匹,对作战并没有实质性帮助。那些马只适合山地驮运,却不善于在平原地区冲刺和长途奔跑,且个头也过于矮小了。
这时候只有两个地方出产战马,一个是后世内蒙与东北交界地区一个就是西凉地区。而这两个地方都不在宋朝控制范围之内,急也没用。
无妨,即便没有马匹,我依旧有办法提高禁军的战力。存中如有时间不妨去我府上一叙,有些器具正需要存中来帮着参详参详。
短时间内洪涛也无法弄到足够数量的种马,养马的区域更是渺茫。无奈,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武器的改良上来,准确的说就是弓弩。在这方面沈括应该更有经验,比自己一个人瞎琢磨要靠谱的多。
沈括闻言突然把目光转向了另一侧,好像不愿意答应这个请求。
117 化险为夷
原来是裴大人,陛下可曾登楼?洪涛见此情景,头一个念头不是去询问沈括,而是马上转身。果然,大太监头子就站在身后,让自己突然转身给吓了一跳。陛下已来多时,回宫之前想传都尉大人近前问话
对于这位驸马老太监也摸不透,换做其他官员被皇帝邀请来东华门城楼上观灯,怎么也得往身边凑凑,就算没啥可聊的也得让皇帝看一眼吧。
可驸马居然躲在城楼拐角迎着风傻聊了一个多时辰,大部分官员都下楼走了,要不是皇帝特意吩咐,谁都没注意到这里还两个人呢。
见过陛下下官和沈大人探讨了一些术数问题,不承想误了观灯,还望赎罪
跟着裴中贵进入城楼内部,皇帝和王安石正坐在里面喝茶,唯独不见司马光。洪涛也别等着皇帝问了,自己先主动认错吧。
恐不仅是术数问题吧?皇帝冲裴中贵摆了摆手,又瞟了驸马一眼,怎么看怎么不像原来的妹夫,即便面容依旧,可神态为何变得如此猥琐呢!
确为术数问题这个话洪涛不好回答,偷眼看了看王安石。发现这位正眼观鼻鼻观心的装孙子,没有给自己任何暗示的意思。那就只能硬着头皮死扛了,总不能说自己要替大宋禁军升级弓弩吧,现在还不是时候。
这些也是术数问题?皇帝也不打算和驸马废话,从桌上拿起几张纸抖了抖。
这些确实是术数问题,全是臣给沈大人出的题目,让他回去算完之后再拿给臣看。
洪涛往前凑了两步伸着脑袋看了看,原来是自己给沈括画的铸铁炉和烟囱的图纸。也不知道是谁给临摹了一份,还别说,真像。但一看就是摹的而不是抄的,写阿拉伯数字时的笔划有问题。
仅是术数题目?这时王安石说话了,怪不得上学的时候老师非常讨厌上课插嘴的,这一刀补得稳准狠,把洪涛后面留下的退路全给砍断了。
自然不是平白而生,此物乃取暖用的炉灶,用铁铸之按照沈大人的测算,每具重不过百斤。冬日里内燃蜂窝炭可供如此大的房间取暖,无烟无味,比用木炭耗费少。
其实洪涛也不是想瞒着谁,一个破炉子也没有隐瞒的必要,只是不习惯干每件事儿都向别人汇报汇报,等到生产的时候自然会有高翠峰黄蜂朱八斤传话。
难道又是火炕之物?这次轮到王安石先说话了,他伸手把那几张纸拿起来仔细看了看,好像看出点端倪。
此物与炭盆相仿,不必再用火炕和灶台,搬家时可雇车随行,甚是方便这句话又是洪涛现编的,他自己都没想好把铸铁炉子弄出来到底要满足什么用户群体呢,但总得找出来一些优点。
啧啧啧驸马真乃全才,养虫制蜡种花取膏盘炕铸炉此舟想来也是驸马的手笔,不知意欲如何?听了驸马的解释王安石呲牙一笑,又把那几张纸往后翻,递到了洪涛面前。
这次上面是手绘图案了,一条龙舟,两边像蜈蚣一样各伸出六根长桨,龙舟上居然还有几个小人,连面目表情都能看清。看来这位画图之人也和彭大差不多脾气,干活不凑合,任何细节都要兼顾。
嘿嘿嘿臣缺钱,听闻龙舟赛可下注,便小小的改动了一番,打算赢点钱用这回洪涛不编了,瞎话不能老用,尤其是面对王安石这种老奸巨滑的政客,必须得来点干货。
荒唐!飞鹰社和宝绘堂日入数十贯,连相国寺的经书也要改为宝绘堂刊印。假以时日,驸马岂不是我大宋首富了!还没等王安石判断这个回答是真是假皇帝就先急了,连拍桌子带瞪眼,还帮着驸马算了一笔账。
此烧酒锅又是如何?莫要用以酒入药之说蒙混陛下,难不成驸马想在府中私酿!王安石好像还嫌皇帝不够生气,又翻开一张纸,干脆就是洪涛的手稿。
王相此言荒唐至极,私酿乃大罪也洪涛干脆一伸手把那几张纸都抢了过来,从头往后翻,看看还有没有焦炭炉和风箱,有的话就一起解释,别这么一股子一股子的往外挤。
你可知罪?刚要发火就被王安石给打断了,神宗皇帝又抓住一次机会,打算再展现一下皇帝的威严。
驸马这些日子的表现很不好,正事儿不干光去忙他自己的买卖,要是再不敲打敲打,恐要误了花膏大计。原本打算在观灯的时候问,结果愣是没找到驸马跑哪儿去了,这就更让皇帝气愤。
陛下息怒,王相只知其一未知其二,请打开瓶口闻一闻便知!
知个毛的罪,洪涛也基本摸清了大舅哥的路数。他要是想治罪谁肯定不会当面费口舌的,咱是有备而来,怀里正好有两个小瓷瓶,皇帝一个王安石一个,自己闻去。
咦?此乃桂花香药非也非也猛闻甚是刺鼻,过后反倒清淡了许多,不知此物又为何?
皇帝和王安石的动作几乎一模一样,先是打开瓶塞凑到鼻子前,马上皱着眉躲开,又忍不住凑了过去,终于发现了点什么。
此物名曰香水,可涂抹于身体亦可喷洒于衣服房中,香味散发极快。陛下赎罪,臣得罪了
洪涛伸手把王安石手里的瓶子抢了过来,先在自己衣服上点了几滴,用手扇着风让两人闻,又往地上桌上洒了几滴,还嫌效果不明显,干脆拽着皇帝的袖子再往上甩几下。
陛下不可!此物不能喝,只能闻香水就是臣用烧酒锅烧造所得酒精,再加上香药而成。臣不善调配香药,如找善造之人调之效果还要好上数倍,所有香味都可入内。我朝之人喜香,然契丹党项吐蕃大理高丽日本及南洋诸国也喜香。如用香水与其贸易,我朝得之甚多,费之极小。
趁着皇帝和王安石还沉浸在一屋子的桂花香中,洪涛赶紧说正事儿。本来这次就是要向他们报喜的,没想到和沈括聊上了瘾,差点把大事儿给忘了。
此物造价几何?不愧是一群大奸商的头子,皇帝马上就听明白了驸马的意思,头一个问题就是成本!
不到一升浊酒售价应是香药数倍,且制造简单配置方便,可为新政之助力洪涛干脆就着蒸馏釜的图纸把酒精和香水的制造生产过程简单说了说,最后还暗示可以用作平衡新旧两派的利益之争。
大头水还有此功效!?一听说酒精稀释之后可以成为疗伤圣药,皇帝和王安石几乎同时把手伸向了图纸,显然这个功能比香水要让他们动心。
确实可用,具体效果还需慢慢检验,臣身边并无创伤之人然此物调配比例只有臣一人知晓,或多或少都会降低疗效。臣以为香水可卖,大头水需由可靠之人生产,密不外传较为妥帖。
至此洪涛已经不想用大头水和香水赚钱了,这玩意涉及到军用,自己掺合进去多有不便。而且乌金行很快就要露出峥嵘,好东西都让自己把持着也容易引起别人的嫉妒,索性大方一点全都交给皇帝,让他去分配吧。只要别瞎传播就可以,料他也不会傻到这个程度。
118 造弩失败
原本一次预谋已久的批斗会就让两瓶质量非常次的香水给搅合了,最终驸马不仅没罪还有功,大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