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有毒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第十个名字

    自己那张图画的是个完整炼焦窑的剖面,里面的空白之处都应该填满了煤块。胡二自然是看不懂,更搞不清那些没有底部支撑的通风道是怎么悬空存在的,难怪他要急。




123 焦炭爵士
    光垒砌完了炼焦窑只是炼焦的第一步,能不能炼出合格的焦炭,还要看炼焦时对炉温的把握和炼焦用煤的质量。

    并不是所有煤都可以拿来炼焦,按照后世的等级把烟煤分成了贫瘦煤瘦煤焦煤肥煤三分之一焦煤气肥煤和二分之一中粘煤八种。其中最适合炼焦的是焦煤和肥煤,瘦煤和中粘煤也能凑合用。

    剩余的四种就不太合格了,要不就是练出来的焦炭灰份大硫磷含量高,要不就是根本炼不出成型的焦炭,一碰就碎。好的焦炭要求色泽黑结焦块大裂纹少气孔均匀不易碎。

    如果能满足良好的焦炭窑优质的煤源适合的温度这三个条件,窑中的煤炭先被引火炉中的煤炭灼烧,受热产生煤气,煤气顺着几十条通气道均匀散步于第一层煤,被点燃后把从窑底部进来的空气加热到近千度高温,相当于对煤炭进行了干蒸,又称干馏。

    煤炭被干馏时又产生煤气,就这样一层一层的向上蔓延,最终馏到窑顶整窑焦炭就炼完了。

    中兴焦炭窑的出焦时间为12天,出焦率大概在百分之七十左右,每百吨焦煤消耗燃料煤不到一吨。

    但是在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煤气并不能完全燃烧殆尽,很大一部分都顺着通气道和烟囱排放掉了,是极大的浪费。

    这种煤气除了能直接当气体燃料使用之外,还可以通过冷凝形成煤焦油。以目前的工艺水平,煤气暂时还不能直接收集,于是煤焦油就成了炼焦的主要副产品。

    洪涛采用的是最简单的水冷方式收集煤焦油,就是在炼焦窑旁挖一条水槽,把炼焦窑顶部的煤气用瓦管引入水槽,水槽里不停用水车车水冷却。

    瓦管中的高温煤气温度降低后凝结成煤焦油流出到水槽尽头的大水池里,和水混在一起。

    这些油水混合液体经过分离之后就是煤焦油,再经过酸洗碱洗分馏等工序,可以提取汽油柴油煤油石蜡沥青等等。

    洪涛在上学时去迁安的炼焦厂实习过,当地的私人老板还有使用这种原始炼焦窑的,出油率能达到焦炭量的30左右。

    不过人家用的是主动抽风和冷凝塔技术,产量会高一些。眼下使用抽风机抽取煤气冷凝显然有很大难度,出油率肯定会低。但只要炼焦煤的质量好,估计也不会低太多,应该能有20左右。

    刚才也说了,煤焦油和煤气是炼焦窑的主要副产品,那就应该还有次要副产品。没错,次要副产品就是可以顺便烧砖,尤其是耐火砖。

    古代的砖窑温度比较低,平均在700度左右,但耐火砖需要用1000度左右的高温煅烧,专门弄个窑成本太高。

    正好,炼焦窑的窑顶和一些不吃力的通风道都可以用砖坯覆盖,干馏的温度能达到1100度以上,经过十多天的高温煅烧啥砖也烧成了。

    那有人问了,总不能为了几千块砖就把炼焦窑拆了吧?这么问就是没认真看前面的介绍。

    炼焦窑本身就不是完整的,它只有一圈近两米厚的围墙和竖直通风道,再就是底部的点火炉,其余内部结构包括窑顶烟囱什么的,都是随着炼焦煤一层一层临时垒砌的。

    焦炭炼好之后,这些临时结构都要随着出焦一起拆掉,否则下一窑焦炭就没法炼了。所以烧砖这个活儿是想干得干,不想干也得干,躲不开的。

    洪涛让胡二找来的白云石就是烧造耐火砖的原材料,把它粉碎碾细之后掺上煤粉和少量石灰石做成砖坯晾干,就可以用来给炼焦窑搭建内部临时结构。不管第一炉焦炭能不能成功炼出来,这些砖坯百分百会变成很好的耐火砖。

    这些砖会被用来垒砌炼铁的高炉和炼钢的平炉,一点都不浪费。等以后炼焦数量多了,还可以改烧普通砖,不管是自己用还是卖出去也都是钱嘛。能赚的就不能浪费,苍蝇虽小也是肉。

    只要是重工业就没有不污染的,土法炼焦和炼铁炼钢都是很污染水资源的行业。

    尤其是炼焦,从一开始的洗煤工序到最后的煤焦油冷却工序都需要用大量的水。这也是洪涛干嘛要把乌金行建在水边的重要原因,离开水这种行业就没法生产。

    可惜了这个大湖,幸亏金明池的水不进城,否则用不了几年,开封城里的水就全是一股子焦油味道。

    一想到好好的一座皇家园林就要毁在自己手里,洪涛半点遗憾都没有,唯一担忧的就是这里距离开封城太近,地表水可以绕城而过,可时间长了地下水也得被污染。

    但目前他已经顾不上这么多了,还是那句话,先要保住家园才谈得上环保,大不了熬过这几年困难期再另寻合适的地方建新厂。

    胡二的憨儿子还真是一门灵,洪涛一边讲他一边在地上用手指头画,等洪涛讲完了他也基本画完了。

    更厉害的是只要画完了也就等于听懂了记住了,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他就会停下手指,然后让胡二提问,全问清楚之后接着画。

    而且他这个憨儿子一点都不傻,全搞懂了之后马上就用脚把地上的图形抹掉,生怕被别人看了去。其实抹不抹都一样,别说其他还迷迷糊糊的工匠,就算洪涛自己都看不懂他画的是啥。

    那玩意根本就不是一整套设计图,而是很多个分体结构图。他的脑回路和别人肯定不一样,这个本事洪涛自问真没有,就算画出来也对应不上。

    官人为何还要弄个小窑,这个尺寸装不下几担石炭,耗费反倒不少,左右都划不来。

    光听懂了还不成,阿丑还有个人见解,但只能由他父亲帮着转达,和陌生人说话他就严重结巴。砌三块砖的事儿一个时辰都说不清楚,他说着费劲,别人听着也难受。

    你家丑儿是个宝贝,别为他发愁,就算你走了,只要有我在他也不会吃亏。只待做出成绩那一天,我就奏明官家,多少也给你胡家弄个爵位。有没有食邑我可不敢保证,其实只要把手艺传下去,谁稀罕那几百石粮食,是不是这个道理嗨,你再动不动就跪我可不管了啊,这么大年纪跪我会折我寿的明白不!洪涛看着已经有点眼红了,自己身边怎么就没有这种一门灵的怪才呢?

    嘿嘿丑儿快起来,大官人不让跪咱就不跪。你小子有福气啦!哦,大官人还没和我等交代清楚小窑用作何处呢?我家丑儿有个毛病,搞不懂的东西他就干不了

    胡二倒是没坚持,他起来了可儿子没起来,还一个劲儿的用胳膊肘捅他的脚踝骨。这父子俩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很多话已经不用明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知道对方在想啥。

    先用小窑试烧,如有误差也省些气力。此物对石炭很是挑剔,是否合用还得试过再说。洪涛肯定不能说这玩意自己也没真正玩过,只是纸上谈兵。

    眼珠一转,把失败的可能性都归结于石炭质量上了,听得一边的朱八斤直咧嘴。他算听出来了,成功了就是驸马机关精巧失败了就是自己办事不利,当领导的就没一个好东西!



124 顶盔贯甲
    大窑都搞明白了,小窑自然不会再犯难,然后工地上就没洪涛这位总指挥什么事儿了。他不管站在那儿都觉得碍别人的事儿,干脆拍拍屁股走人吧。

    去哪儿呢?不远,就隔壁的水虎翼军营。沈括临走前已经把几件宋军和西夏军的铠甲拿给了王冠。

    这玩意属于朝廷禁止私人拥有的物件,虽然偷偷藏几件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洪涛还是不想冒这个险。反正就是几百米的事儿,放军营里更安全。

    自打龙舟赛获胜之后,士兵们有关疯驸马的传言就越来越盛了。有说驸马不是被马踢了,而是被星宿砸中,所以脑子才特别灵光的;有说是被鬼神附了身,不光脑子不一样,连说话都和常人不同。

    反正不管怎么猜测吧,驸马是个有本事的能人,这一点大家都认同。

    现在大能人又来琢磨盔甲了,王冠不敢说得不出成果。为了再一次见证奇迹,他干脆充当了模特,给这位连盔甲都不知道怎么穿的禁军都虞候演示一番。

    王兄万万不可万万不可!不想刚把头盔戴上,就发现驸马正举着一具白桦弩瞄着自己,即便知道不会发射也吓得面色突变。

    没有弩箭不知此弩发射可透甲否?洪涛放下了手中的弩,又拿起一根弩箭,走过去冲着王冠乱戳。

    如此距离怕是不可,不如驸马穿上此甲我来试之!王冠觉得这样被人拿箭头戳来戳去有点傻,也试不出来盔甲的防御力,随之提出了新建议。

    不是我怕死,是怕你获罪来,让我试试这玩意。这个建议直接被过滤了,防御力可以一会儿再试,洪涛想先亲身体验一下这套盔甲的感受。

    沈括拿来的五套盔甲有四套都是宋军的制式装备,只有一套西夏的。辽国甲胄他没有,只能靠洪涛自己想办法了。

    朱漆山纹甲乌鎚甲金漆铁甲步甲,这四套宋军甲胄都是禁军的装备,从高级军官到普通士兵全部囊括。按照沈括在信中的介绍,禁军基本都是这四种甲胄,只是因为番号不同在颜色和纹饰上略有差别。

    除了甲胄之外还有兜鍪,就是头盔,也是从高到低,凤翅兜鍪莲沿铜盔笠子。

    宋朝禁军的兜鍪主体很像后世的摩托头盔,铁质或铜质两瓣铆合的椭圆形,中间带梁,面孔部分敞开,盔顶有缨饰,双耳是凤翅装饰,有很简单的金属翅膀状,也有很复杂的立体造型。

    头盔内部有毛毡内衬,内衬下延一直到肩部,像是带帽子的斗篷。长出来的部分外侧缝合一层软牛皮,佩戴的时候就披在肩膀上,既能保护颈部,又对肩部有一定防护作用。这个东西还有个单独的名字,叫做顿项。

    头盔是用一根带子系在下巴上,和后世的摩托头盔固定方式也差不多。这个档次的兜鍪一般都是将官戴的,比如沈括这个级别。

    重量嘛,七斤多!洪涛只戴了一会儿脖子就有点酸。按照这个厚度,弓箭肯定是射不穿,刀剑也很难砍动。如果再带上金属面具的话,整个脑袋基本就无忧了。不过要是碰上钝器击打,头盔能防住脖子也受不了。

    莲沿铜盔很像后世越南军队的头盔,上面布满了纹饰,也有顿项和缨饰,中下级军官都可佩戴。

    不过随着宋朝炼铁技术越来越发达,采用铜制作的盔甲就越来越少了。毕竟铜是货币,哪怕合金铜造价也偏高。

    笠子准确的说不算头盔,还记得豹子头林冲戴的那顶宽檐帽嘛,没错,那个就叫笠子,是毡子或者皮子做的,没有太强的防御功能,防晒防雨倒是不错。

    以林冲的身份本不该戴笠子的,这是禁军普通步兵的标准装备。至于说他为什么选择了笠子而不戴兜鍪,要不就是艺高人胆大玩的就是心跳,要不就是施耐庵写错了。

    和头盔相比宋军的甲胄要复杂的多,也沉重的多,还分成了好多个部位,是一块一块拼上的。

    两肩是一块叫做披膊,长到肘部,内衬为皮,外面缝制了一层铁甲片。

    全身是一条吊带皮裙子,外面也缝着一层铁甲片,前襟一直到小腿,中间开缝,后襟就像双开气的西服,中间短半截,方便坐下或者骑马。

    在身甲外面还有一块护胸片,长度到小腹,通常有个金属兽首,既可以起到防护作用,又方便腰间皮带固定。

    穿了这么多还不算完,小腿得绑个胫甲小臂上还得来个护臂腰间再弄个袍肚脚蹬高腰皮靴

    我滴娘嘞还没拿武器呢洪涛就先坐下了,这套甲胄加身就和扛着一袋子面差不多,腰都直不起来了,还打个毛仗。

    此甲覆1650块精铁甲片,重42斤,到阵前还需添加甲片百枚不等。对于驸马的反应王冠早有所料,还又加了点料。

    合算这只是标准重量,上前线时为了加强防御还得再增加甲片数量,最少也得好几斤。洪涛大概算了算,比一袋面还重,加上兜鍪已经60多斤了。普通士兵的甲胄也差不了多少,无非就是少个头盔铁胫甲换成了步绑腿而已。

    这哪儿是打仗啊,这是铁人三项赛!平均负重30公斤,这还是什么武器装备都没拿的水平,如果再拿上就得奔着40公斤去了。

    试想一下,一个人背着40公斤重量行军打仗,先不说敌人强悍不强悍吧,光是自身的消耗就够受的,一场仗打下来还不得掉20斤肉啊。

    相比宋军的甲胄西夏军的稍微轻一点,主要是短,就到膝盖位置。这和他们经常骑马作战有关,拖着及踝的一堆铁片子上马下马不方便。其实他们的甲胄重一点到无所谓,反正不是骑马就是骑骆驼,多十斤少十斤根本不在乎。

    至于说那种比较牛逼的瘊子甲沈括手里没货,王冠告诉洪涛,那玩意都是西夏大将才能穿的,就算普通甲胄西夏士兵也不是人人都有,很多就是一身皮甲上阵。倒是宋朝的禁军出战,从军官到士兵人人穿甲。

    为什么会这样洪涛明白,想用步兵克制骑兵唯一的办法就是重装长矛列阵。重甲是为了防备骑射长矛能最大化的限制骑兵冲锋,这也是被逼的。



125 虫潮
    那能不能设计一种既轻便防护力又高的甲胄呢?比如说欧洲的全身甲,穿起来像个机器人似的,从头发梢到脚趾头都被铁皮包裹,不仅看上去吓人,防护能力也不弱,尤其是对劈砍简直就无敌了。

    答案是不能,欧洲的全身铠甲有几个重大缺点,放到欧洲可能不显眼,但挪到古代中国就非常麻烦。

    首先就是造价,就算洪涛能弄出冷锻钢板再冲压成型,这一身铠甲的造价也会很高,弄几十万副想一想就头疼,宋朝再富也不可能玩得起。

    欧洲人的全身铠甲是骑士的装备,换句话讲只有极少部分高级军官才穿的起,士兵们凑合弄顶铁皮帽子和锁甲就不错了,他们自己也无法大面积普及。

    其次就是这种铠甲对穿刺攻击的防御力并不比山纹甲强多少,当时欧洲的战争规模相对较小,弓箭手的数量更少。

    换到宋军和西夏军队,双方动不动就几万人上阵,成千上万的弓箭手雨点一样的箭矢下来,这种铁皮一扎就是一个洞。想要防御弩箭攻击,里面就还得穿上一层链甲,重量又上去了。

    最后还是成本问题,山纹甲之类的中国甲胄坏了很好修,换几个甲片缝缝补补就够了。欧洲全身甲修起来可就太费劲了,得动用钣金工连敲带铆,一场大战下来能把工匠们累死也修不完。

    我有办法,但现在没材料,以后再说吧!又仔仔细细的研究了两天,让士兵们用各种制式弓弩在不同距离攻击这几件甲胄,查看完防御效果之后洪涛有办法了,但依旧是啥也不能干。

    因为他的办法需要中碳钢做为甲片的材料,冷锻的中碳钢片重量要比山纹甲上的热锻厚熟铁片轻好几倍,防御力却不减反增。

    用这种甲片制作的新式山纹甲肯定要轻不少,然后再给每个士兵配上一顶冲压成型的尖顶钢板帽子,做成斗笠摸样,既能防御劈砍又能防御弓箭抛射,就比较完美了。

    这兜鍪真丑,好歹也以画技闻名,怎可如此糟蹋兵将!

    洪涛扔下一句话就走了,但没带走桌上的稿纸。王冠这次小人了一次,带着浓重的好奇心偷偷看了看,然后就把稿纸撕了。

    上面画的是个穿着山纹甲戴着尖顶斗笠的士兵。先不说画技如何,这幅打扮严重不符合宋代的审美,士兵不像士兵,农民不像农民。

    自打一开春,洪涛就像个小蜜蜂般的忙碌了起来,几乎每天都在琼林苑金明池和驸马府之间乱窜。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苗圃里的小苗也一天天发芽抽枝,在花匠们精心的照料下几天不见就变个样子。
1...4950515253...3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