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但是崇祯不仅拒绝了这个提议,还把官员们借着千秋节入宫送来的适龄女儿,让皇后做媒介绍给了一些武官。这显然让几位文官领袖和勋贵们大失所望,不过当他们探听到,皇帝还是给叶小纨、叶小鸾姐妹送了一些书籍作为礼物之后,顿时又生起了几分希望。

    分湖叶家是江南名门,而叶绍袁又是一个有些不知世务的文人,黄立极等人自然不好亲自出面,免得弄巧成拙。因此让颇有文名的钱谦益出面,劝说叶绍袁同皇帝的联姻事宜。

    &




第505章 新天津
    天津:九河之下稍也,因永乐皇帝在此渡河而得名。此地虽然有一座卫城,但是最为繁华的地区还是卫城东北面的三岔河口。

    三岔河口即是海河、南运河、北运河的三河交汇处,这里刚好处于北方河流交汇的中心,因此也就自然形成了,天津最早的居民点、最早的水旱码头、最早的商品集散地。

    在天津海运码头没有发展之前,这里是南北客商北上京城,或南下大运河的必经之路。也因此围绕着三岔河口,形成了诸多的客栈和货栈。

    不过和此时的通州相比,天津依然还只是一个发展不错的小镇而已。必经通州才是大明漕粮的终点站,大部分北运的南方货物,也是在通州卸货的。

    直到去年,朝廷对海河水系进行了整治,对海河入海口进行了清淤护堤,从而使得天津正式开港后,天津卫城的东南面,便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了许多建筑和街道。

    短短一年功夫,天津卫城东南方的码头商业区便扩张了一倍多,由原先歪歪扭扭的二、三条街道,变成了三横五纵的通直大道。这天津港码头的新商业区,看起来已经同三岔河口的旧集市规模相去不远了。

    同三岔河口自发形成的集市不同,这天津港码头商业区则是先制定规划,再进行修建下水工程、街道和房子的。因此,新的码头商业区不仅道路平坦,街道平直,两侧的的房屋也非常的齐整。

    走在这新商业区内,再没有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痛苦了。新商业区的整洁和美观,使得百姓更愿意来此处逛街,三岔河口的集市顿时清闲了不少。

    而天津卫也从正月开始,正式成为了朝廷直接管辖的天津市。天津卫原本是卫所,管辖的土地不大,出了卫城北门、西门便是武清县的土地,但是改市之后,反倒把周边武清等几个县都纳入到了天津市的管辖之下。

    天津市除了旧有的天津巡抚外,还新设立了天津府和市政厅,前者管辖府内民政,而后者则管理着天津市区的城市规划发展。天津港新码头商业区,便是天津市政厅尚未正式成立前的一个试验。

    当今年四月份,整个新码头商业区完成之后。主持新商业区建设的主事者发觉,愿意迁入新商业区的商人和工匠,远远超过了他们的预估。时间刚刚进入六月,新商业区的房子就已经全部销售一空。

    于是乎,沿着海河北岸向东继续开发新城区的声音,顿时大了起来。码头也好,新商业区也好,都位于海河以北。而沿着海河再往东去,临河的两岸,陆续修建了许多水力和风力驱动的磨坊和机器工厂。

    市政厅内便有不少人主张,天津城应当不断的向东扩张,直到把天津卫城到大沽口的位置全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带。而天津卫到大沽口也能修建一条铁路,以帮助那些船型过大的船只因为无法进入海河而在大沽口卸货。

    而在新的城市开发规划讨论完成之前,天津这座新兴的城市已经出现了,令人诧异的勃勃生机。新的商业区从卫城东北面的三岔口向东南方的海河两岸转移时,这座没有城墙防卫的城市内,已经开始出现了几个劳动力和资本集中度相当高的行业。

    第一个便是木材厂,从东北运来的大量树木,除了一部分被挑出来当做船材,放置在专门的仓库内进行干燥外,大量的树木被解开成一定规格的木板。利用风力或是水力驱动的圆盘锯,干上一小时便完成了30位工人一小时的工作量。

    也就是说,以前需要数百人才能处理的木材,现在只要几十人就能完成了。这种刚刚研制出来的圆盘锯,极大的促进了本身士绅和商人对木材厂的投资。

    四海商行经营木材的管事终于不用头疼,他们从营口源源不断运回来的木头,因为加工能力不足,而不得不四处找地方堆放的窘迫状况了。

    而这些解开的木材,很快就按照规格交付给了箍桶匠,用于制作各种规格的木桶。因为海运和远洋渔业捕捞,用于海上物资运输的装具木桶,成了天津最为紧俏的货物。

    光是3月份,运输食盐前往济州岛、日本和库页岛等地,可装330斤盐的木桶就销售了14000个。根据天津市税务局的的记录,天津市场上每月木桶销售的数量从年初的3万有余,进入六月后便破了5万的最高记录。而天津本地的木桶制作数量,也不过刚刚破了4万。

    在以往箍一只木桶,从选材到加工,需要一名匠人和1名学徒2、3日的功夫,而且一般的木匠还做不了木桶。因此一只大木桶的价值,约要1.5两白银。

    但是随着东北廉价木头的引进,加上木材厂的初步加工,再加上铁匠出售的配套规格铁配件,现在箍桶匠只需要在市场上购买一定规格的材料,然后进行组装就可以了。

    箍桶的技术要求大幅度下降不说,木桶的制作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以往一个人一个月还做不了15只木桶,但是现在最起码也能完成60-100只木桶。如果是按照



第506章 “郑和号”的返回
    当爱德蒙唐泰斯带着改名为郑和号的西班牙大帆船回到天津时,站在船头观察航道的他,发觉同他3、4个月前离开天津时相比,海河两岸似乎又多了许多建筑。

    自金钢桥以下的三岔河口至大沽口的河道是为海河干流,这段河道全长76公里,河面宽达近200米。由于河身迁回,类似羊肠,故又名沽河,以沽多而得名(陆地三面临水,其突出部分曰沽,即相当于河曲中的凸岸)。海河有七十二沽之称,这些沽地都是适宜修建河港的地方。

    由于此时海河的五大支流的水量都是汇聚到海河干流出海,因此平时宽约200米的海河干流,到了汛期洪水泛滥的时候,常常可扩充到4、500米。

    为了减轻海河干流的洪涝灾害,去年除了在海河干流两岸修建加固了堤坝,在上游地区大建水库蓄水分流之外,海河治理工程指挥部还维护并新开挖了,四女寺减河,哨马营减河、捷地减河、兴济减河、马厂减河、青龙湾减河和筐几港减河等以分流支流的水量。

    在这一番整治之后,虽然还看不出有什么效果,但是海河的航运效能却大大增加了。现在300吨以下的船只,可以直接从大沽口航行到三岔河口的金刚桥下,这座南宋时修建的石拱桥虽然看上去有些残破,但是却依然承载着沟通海河两岸百姓交流的重任。

    不过随着天津港的开埠,海河两岸的货物运输也日益频繁了起来。这座金刚桥距离天津卫城东南的新商业区太远,且也狭窄了些,是以在天津卫城以东建一座新桥,已经成为了天津士绅百姓最热门的话题。

    不过对于朝廷来说,现在海河上最为重要的码头只有两处,一处是大沽口的军用码头,一处便是天津卫城东南处,大直沽对面的紫竹林码头。

    大沽口的军用码头自不必说,那里靠河临海,再大的船只也停泊的下。而紫竹林码头这里,因为水面辽阔,同样可以停泊千吨以下的大帆船。

    原名为“圣胡安号”,现在则被称为“郑和号”的西班牙大帆船,可以畅通无阻的直接航行到紫竹林新码头处。而对岸的大直沽,则是天津旧有的渔船码头。

    紫竹林位于马家口海河西岸,原本只是几户人家居住的小村子。因为此处距离卫城较远,所以居住在当地的人员不多。附近除了芦苇荡、沟渠、田地之外,并没有什么建筑物。

    所以内府便购下了此次临河的上千亩土地,在紫竹林附近沿河规划了6处停靠码头,长约1500余米,而新码头和卫城之间,便是天津市政厅规划的新商业区。

    在爱德蒙唐泰斯驾船出海之前,新码头不过仅仅完成了一处,而其他地方还在用石块和木桩填平河边的低洼处。但是当他再度返回时,两座新码头已经投入了使用,而其他四处码头也显露出了雏形。

    仅仅两处新码头的投入使用,紫竹林码头区的热闹繁华,已经压倒了对岸的旧码头区。这种施工的效率,让见惯了共和国修建工程的荷兰人也为之赞叹不已。

    在他看来,同阿姆斯特丹完全依赖于商人组织的建筑队相比,中国官员驱使百姓修建大工程的效率显然更高一些。毕竟前者修建任何工程都需要考虑回报,因此修建时并不会做出一个完整的规划。

    而中国人则是把整个码头区规划完成后,就开始投入施工,他们并不需要像那些商人一般瞻前顾后,时不时的要中途停下来进行筹款,或是因为资金不足而缩小建设规模。

    共和国修建公共工程的方式,虽然较为灵活,且利用资金的效率较高。但是也有缺乏规划,导致重复建设和中断建设的项目较多,从整体上来看,建设成本并没有减少多少。

    而中国人以官府作为主导的公共工程建设方式,虽然有浪费和过于超前的一些问题,但如果能够进行妥善的规划和决策,那么不仅能够大大的减少建设成本,还能极大的提高建设效率。

    当然,在爱德蒙唐泰斯看来,共和国和中国的公共工程建设方式固然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但是同东西方的其他国家相比,已然领先了太多。

    爱德蒙唐泰斯在紫竹林1号码头下了船后,便同等候在码头上的内府管事作了一个简单的交接。他此次带着“郑和号”出海,除了携带一队地质勘探人员前往东江镇,便是协同东海巡阅府麾下的船队北上鲸海,对库页岛北部和黑龙江入海口地区进行征服和调查。

    当然,他最主要的任务,还是携带两个班级的海军士官生出海试航。让他们熟悉下什么是海上航行,此外便是磨合海军士官生、明军水师官兵及大帆船留用旧有水手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尽快的熟悉起来,以形成本舰的战斗力。

    这艘载重500余吨的“郑和号”,是典型的西班牙大帆船,长宽比为4:1,船型是一道优美的弧线。但是在被送到天津后,天津造船厂的工匠们除了对其进行了一次大修,以便全面测量这艘船的比例之外,还参照英国船只的样式对这艘船进行了更改。

    &



第507章 “郑和号”的收获
    “郑和号”的排水量约为560吨,如果按照战时编制,每吨位配备一人,那么“郑和号”可以载500多人。

    如果是和平时期的编制,那么平均每4吨配1人,可以配备140多人。但是按照荷兰商船的标准,就是6.29吨每人,预计配备90余人。

    不过现在作为海军训练舰,“郑和号”上的人员配置了150人,差不多是4吨一人。其中海军实习的士官生占了差不多一半,约70人。

    而原“圣胡安号”留用的人员大约为35人,其中大半是东南亚土著。剩下的45人便是从天津水师中抽调的人员。

    虽然“郑和号”经过改造后,设置了不少滑轮组以帮助收放帆布。但是爱德蒙唐泰斯还是觉得,爬桅杆是一名水手和士官生的基本技能。

    因此在出航后,他坚持把那些滑轮组都拆除了下来,让士官生同水手编成一组,命令他们每日攀爬桅杆,清理甲板。

    爱德蒙唐泰斯的举动,让士官生和中国水手大为不满,在他们看来,有简便安全的滑轮组不用,非要他们在颠簸的航行中攀爬桅杆,这是一种迫害。

    但是随船出发的海军教官,选择支持了爱德蒙唐泰斯的命令,这才使得士官生和水手们没有在船上爆发,针对这名荷兰人的叛乱。

    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接受了这个事实。攀爬桅杆的风险之大,很快便教育了这些士官生们,让他们知道了,为什么大家都畏惧出海航行。

    短短100多天的航行,当“郑和号”返回天津港的时候,船上人员的伤亡率已经达到了10%。4人死亡,3人失踪,3人重伤,5人轻伤。

    从桅杆上摔下来的伤亡事故达到了8起,占据了伤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剩下的7人,两人是因为食物中毒,1人是前往船头方便时落海,还有三人则是在攻打库页岛北部一处土著人聚集的河谷时,不慎被土著人的弓箭所伤。

    船只平常航行时的人员损耗率,几乎是战时的4倍。在爱德蒙唐泰斯看来,这次航行中这些士官生的表现,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比起欧洲各国培养航海人才的船舱侍童制度,这些士官生的航海技能,大约也就同船上待了2年的侍童差不多。

    不过他同时也承认,把一名侍童培养成可用的航海专业人员,大约需要花费8-10年的时间,和耗费大量的资源。而且也不能保证,这些侍童都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船长。

    毕竟侍童的个人天赋和教导他们的船长个人水准,决定着这些侍童们究竟能不能成材。

    而这些中国海军士官生们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他们起点却比侍童们高多了。虽然他们没有出过海,但是对于航海知识却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船舱侍童制度的成材率,大约也就是十分之二、三。因此爱德蒙唐泰斯觉得,经过这次航行后,还愿意从事航海的士官生能留下三分之一,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目了。

    经过了这次试航,爱德蒙唐泰斯也总算明白了,为什么皇帝陛下不愿意听从他的建议,修建一只大舰队,从荷兰人手中夺取香料群岛的意见了。

    中国的海军还没有习惯于离开自己的海岸线航行,离开中国越远,离开陆地越远,他们就会产生恐慌的情绪。这个时候不要说战斗力了,就是不发生叛乱都是值得庆幸的事。

    这同样也让爱德蒙唐泰斯感到很惊讶,因为中国官军同中国南方的海盗,简直是两个物种。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像是西班牙人同荷兰人的区别那样大。

    中国的官军是如此依赖于陆地,而中国海盗在海上则毫无畏惧,即便是公司的船只,有时也不得不认可这些中国海盗在某个海域的特殊权力。

    在他看来,中国南北地方的差异如此之大,居然还能维系在一个帝国之内,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爱德蒙唐泰斯对于本次出海航行的思索,并没有干扰到前来接收“郑和号”运输物资的管事的喜悦心情。

    “郑和号”这次除了送人前往朝鲜,和北上试航行之外,还携带了近三百吨的物资,用于济州岛港口的建设,及日本、库页岛、东北滨海地区的贸易。

    这些物资的种类,主要是食盐、铁器、棉布、靴子、镜子等日用品。这些物资在日本、朝鲜和库页岛、东北滨海区都很好销售,特别是后两个地区,基本上从大陆带去什么货物,这些土著都想要。

    唯一能够限制销售货物数额的,不是这些土著的消费**,而是他们的消费能力。

    原本在库页岛南部,每年4、5月有一个小小的交易集会。从东北滨海区跨海而来的土著,岛上的土著,加上一些日本商人,在这里交换各自携来的物资。

    但是在今年,这个小型的贸易交流会被打破了。中国船只带来的大量廉价日用品,迅速击垮了那些小本经营的日本商人,让他们的货物根本无法卖出。

    &n



第508章 半球实验
    崇祯二年7月1日,京城德胜门外人山人海,足有上万人围着一片平坦的草地张望着。据说今日燕京大学的学生们要在这里做一个试验,这些人都是出来看热闹的。虽然他们并不清楚,今天的试验是什么,不过倒是从大明时报上知道了,今天的试验是为了证明大气压强的力量有多大。

    朱由检走上了草地北面的高台,这是为了能让他更好的观看这场试验而搭建的。朱由检坐下之后,便对着站立在面前的福王世子朱由崧说道:“朕看时间也差不多了,你去宣布试验开始吧,不要让围观的百姓久等了。”

    朱由崧低头答应了一声,便颇为开心的下台去通知了,主持这次试验的欧阳斌元和薛凤祚。自崇祯在燕京大学展示了水银柱的实验之后,燕京大学的学生们就开始对真空和大气压强的作用感兴趣了起来。
1...259260261262263...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