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第107章 伽利略还没死吗?
    朱由检出乎意料的举动,让这些已经站的无精打采的监生们,突然焕发了几分活力出来。虽然国子监监生人数已然不及全胜时期的十之一二,但是4、5百人站在道路两侧也颇为可观。

    而朱由检此时不过是个17岁的少年,声音略显尖细,站在道路前排的监生听清了,后排的监生只听了个大概。而听到写作文章什么的,又让众人顿时警觉了起来。

    这科举会试,最终不还是要皇帝查阅试卷的吗。如果有机会能获取崇祯对文章的喜好,对这些监生来说自然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有志于科举的贡生们,希望通过了解崇祯的喜好,为明年的恩科打下基础。而想要凭借投其所好,赢得崇祯的注意,从而能够尽早外放地方做个亲民官的监生,一样是大有人在。

    是也,崇祯话音刚落,一些没有听清内容的监生,纷纷向左右同窗打听,刚刚皇帝陛下到底说了什么。一时之间原本还算安静肃穆的广场,倒是成了人声噪杂的菜市场了。

    监丞刘友荣顿时急了,在他的严厉斥责下,足足花了一刻钟才让场中恢复了安静。朱由检在一边看着,只是不住摇头。这么多监生在一起活动,居然都没有任命几个带队管理的。

    人群中有什么异动,就靠着刘友荣带着几名国子监官员四处奔跑弹压。和后世大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比起来,这时代的国子监监生就是个渣。

    国子监诸生稍稍安静下来后,在崇祯的示意下,几名官员站到了诸生中间,重新把崇祯刚刚的话语重复了一遍,才终于让这些监生们彻底安静下来。

    接下去,这些监生就在各国子监官员的带领下,走入了环绕辟雍的六堂之内,准备完成崇祯刚刚交代的文章。

    看着四周空荡荡的广场,监丞刘有荣不由上前小心翼翼的对崇祯请示道:“是否请陛下移步辟雍之内。”

    朱由检点了点头,对着身边的徐光启、金尼阁等人说道:“也好,我们进去说话。趁着他们写作文章之时,正好和几位谈谈。你们从遥远的大陆而来,一路上的旅程一定很精彩,朕正要洗耳恭听一番。”

    辟雍之内的格局和朱由检想象的大相径庭,四四方方的辟雍之内,却有着一座高高耸立的圆形高台,估摸着大概有八、九个台阶。

    而高台顶端则是一张形制和皇宫三大殿内差不多的一张椅子,此外四周都是空荡荡的。感情这里就是一个小小的御门听政的小朝堂。

    朱由检虽然觉得这格局一点的不舒适,但还是按照礼仪官的引导,走上了高台处的椅子就坐了。随后在他的吩咐中,徐光启、金尼阁、邓玉涵三人被叫到了他面前,进行叙话。

    这也是在国子监之内,朝中的言官大臣们都不在。那位可怜巴巴的礼仪官,今天也见多了朱由检打破的规则,这一刻他干脆把目光转向了地面,当做没看见崇祯逾礼的举动。

    这礼仪官原本就是宫内司设监的太监,如果遇到皇帝是个遵守礼制的规矩人,他自然是处处要以祖制为优先。但是这位崇祯皇帝显然对所谓的祖宗规则不怎么感兴趣,他们这些依附于皇权生存的太监,自然就要识趣了。

    出生于荷兰弗兰德伯爵领地杜埃的金尼阁,原名叫做尼古拉特里枸特。他的年纪虽然才50岁,但是两次来往于欧洲和大明的长途旅行,严重的损害了他的健康,使得他看起来的容貌要比实际年龄更为苍老。

    金尼阁的传教理论追随于利玛窦,是所谓的合儒超儒一派。也就是利用文艺复兴后,欧洲兴起的自然科学体系,去打动大明士大夫中的开明人士,从而影响大明的士大夫亲近耶稣会,从大明的知识精英向底层传播的方式传教。

    而金尼阁本人也是一个对中国有着浓厚兴趣,和极大善意的西方传教士。为了引起欧洲对中国传教事业的关注,他第一次返回欧洲时,坚持身着中式服装出入于社交场合,以感人肺腑的演讲宣传利玛窦和其他在华传教士们的功绩,并投入极大的热情著书立论。

    在他的积极努力下,欧洲掀起了“中国热”。许多年轻的传教士在他的感召下奔赴东方,而教皇也同意了以中国文字传教的形式。

    但是不管他对中国有着多么深厚的感情,也不管他为中国带来了多少欧洲的书籍,更不提他劝说教皇赞同中国特殊的传教方式,在这一切的表象之后,他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把中国这片土地纳入上帝的怀抱。

    简单的来说,金尼阁也就是尼古拉特里枸特,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天主教虔信者。当朱由检也就是中国的皇帝陛下,通过徐光启向他们这些在华耶稣会的传教士发出邀请之后,金尼阁第一反应就是召集了各地的传教士们上京。

    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了这么多年,金尼阁可谓已经是半个中国人了。在传教的过



第108章 对教皇的回礼
    邓玉函不自觉的对大明皇帝提高声音,让金尼阁也吓了一跳。这里可是大明,不是有个城堡就能敢自称王候的欧洲。在欧洲就算是国王,他的权力也大约只在宫廷之内,更别提还有在王权之上的罗马教廷。

    欧洲的国王不管再这么蛮横,也不敢得罪教廷的人员,因为教廷掌握着最后的终极武器,就是革除教门。

    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是一位强权君主,但是因为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在主教任命权上发生了争执,当时教皇主张两人谈判,他竟然置之不理并宣布废黜教皇,教皇于是针锋相对,宣布解除臣民对亨利四世的效忠誓约,革除其教籍。

    结果看似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一夜之间他的王国就叛乱四起,眼看着自己的国家就要有覆亡的危机,亨利四世不得不在寒冬腊月,穿成罪人的打扮,赤足,披着毡衣,领着妻子在教皇所驻的卡诺莎城堡外跪在雪地里哀求了三天三夜,请求教皇原谅。

    所以在欧洲,耶稣会的教士们并不用惧怕王权。但是在这里,只要皇帝做个暗示,耶稣会就会再次被赶出大明的地界。

    金尼阁正想着为邓玉函从中说情时,却见崇祯毫不在意,反而兴致勃勃的关心起邓玉函本人,及他那些在欧洲出名的朋友起来了。

    金尼阁心中一动,暗暗想着,“看起来这位大明皇帝,对欧洲的著名学者很感兴趣呢”

    邓玉函可不是金尼阁这样的宗教虔信者,为了把上帝的福音传播到东方,才加入耶稣会的。

    从本质上来说,他是一个科学家,虽然在欧洲人们都称赞他在医学、天文学和植物学上的成就。但是邓玉函自己心里很清楚,他研究天文学,是为了掩盖研究医学带来的不利名声。

    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之后,标准这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而在茫茫大海中如何定位船只就成了一个难题,为了追求海外贸易带来的巨大财富,欧洲各个王侯都不遗余力的支持着任何关于航海技术的研究。

    欧洲学者在数十年的研究之后发现,想要解决海上定位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研究头上的星星。于是天文学从一门占卜算命的学科,几乎一夜之间就成了欧洲最流行的显学。

    天文学家,也就成了这个时代欧洲第一流学者的代名词。而与之相比的欧洲医学,还处在兼职屠夫的愚昧阶段。而最为不利的是,虽然在天文学的发展下,欧洲的教权开始逐渐衰落,但是这个时代的宗教裁判所并没有闭上自己的眼睛。

    邓玉函显然不想因为研究医学和植物,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当成巫师烧死。所以他在研究医学的同时,同样研究天文学,为自己披上了一身华丽的外衣。

    当邓玉函在日耳曼声名鹊起的时候,他发觉如果继续在欧洲研究他的人体解剖学,就算是天文学家的名头也照样保不住他。于是他主动加入了耶稣会,前往宗教裁判所看不到的东方研究他所热爱的医学。

    虽然朱由检不知道猞猁科学院、灵采研究院的院士意味着什么,但是伽利略也同在其中,这说明了在他眼前的是一位同伽利略不分上下的科学家。

    对朱由检来说,在这个时代,能遇到这样的人,这实在是一种幸福。和徐光启这些半路出家的儒家学者不同,邓玉函是一个接受过欧洲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教育的科学家,而这一点弥足珍贵。

    自然科学之所以在后世被冠以西学,就是因为西方先于东方完成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可以说仅仅在文艺复兴之前,东西方都是在自然科学的黑暗世界中毫无方向的摸索着,就算有所收获,也不过是一颗颗散落在黑暗中的珍珠。

    而文艺复兴之后,怀疑一切,质疑一切的西方近代科学研究的思想开始逐步形成。在这种思想的穿导下,原本前人只鳞片抓的自然科学发现,被连接成了一个严谨的科学体系。

    而中国则因为过于成熟的社会伦理思想,导致了自身的自然科学研究始终未能更近一步,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即便是如徐光启这样的大科学家,也把注意力放在了制造器具的技艺上,而未能开创出指导中国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听的时间久了,邓玉函浓重的口音,也让朱由检慢慢觉得淡下去了。听完了邓玉函关于欧洲学者们,及他们所发表的各种学说的介绍后。

    朱由检有些冲动的问道:“如果朕请邓先生替我邀请这些学者来大明做研究,他们会来吗”

    邓玉函楞了一下,有些犹豫的说道:“尊敬的皇帝陛下,虽然现在从欧洲到东方的航行,已经不像几十年前那么困难了。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远洋航行始终是一场看不到结局的旅行。

    在我的家乡,每次有人做远渡大洋



第109章 修订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吗不知陛下打算以何种标准入手呢”徐光启显然有些疑虑,故而小心翼翼的询问道。

    朱由检登基后,为了了解大明工匠的技术水准,多次去视察了宫内工坊。随后他就发觉,工坊内工匠使用的量具居然是每个大匠各有一套,除了父子、师徒关系的工匠外,就没有两个工匠使用一个标准的量具。

    朱由检对这个现象只是略略思考了一会,就明白了。这时代的工匠有被称为手艺人,他们的手艺就和农民的耕地,商人的店铺一样,都是吃饭的家伙。

    工匠把自己的手艺看做传家宝,因此不是拜师学艺,他们根本不会透露自己的技艺给外人。

    在这种旧式的师徒制的传艺体系下,师父教授的每一句话都被奉为金规玉律,那个徒弟敢私自改动程序和标准的,轻者打骂一顿,重则赶出师门。

    而大部分工匠都是没有文化的文盲,他们没有上过学,没有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的。这些工匠完全是靠着当学徒时的死记硬背,把师父讲述的每个数字都背下来,然后在今后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消化,师父讲述的经验总结。

    这样一来,师门传下来的量具就成了重中之重,因为没有了这套量具,就算你学了点皮毛,也做不出一模一样的东西出来。在朱由检看来,这些工匠是拿自己的量具当做技术壁垒,来隔绝其他人窥探他们的技术了。

    了解了工坊内的度量衡情况之后,朱由检顿时对市面上的度量衡上了心,他让锦衣卫开始收集,关于大明各地的度量衡的标准情况。

    很快他就发现,现在的大明因为南北地方度量衡的不同,官府和商人之间度量衡不同,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度量衡不同,导致大明的实际税收和账目收入每年都有很大的出入。

    就账目来说,国家应收的税收都已经入库了,但是到了支出的时候,官员们发现实际上库存并没有账目上的这么多。虽然不排除有些官员从中过手盘剥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贪污行为早就应该在账目上做平了。

    无法找到原因的官员们,为了填补这种莫名其妙的亏空,最后就想出来漂没这等妙法。应收的国家税赋既然短缺了,那么我把支出的部分统一减少不就成了么。不仅可以填补亏空,把粮食物资搬运的损耗费用给一笔勾销了,还能给自己落下个辛苦钱。

    虽然像徐光启这些偏好科学的官员,在屡屡听到了关于这种度量衡不准导致的纠纷后,隐隐感觉大明的度量衡标准应该做一次调整。但是一方面外有东虏,内有奢安之乱这种大明迫在眉睫的威胁,看起来度量衡的问题并不如何危急,可以暂且先放一放。

    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混乱的度量衡的背后,涉及到大明各地缙绅、官吏的庞大利益,这些缙绅和官吏们,正是依靠着不一样的度量衡,从农民手上收取了数倍于国税的税赋,这种因为利益结成的团体,不是一、二个官员能够挑战的。

    徐光启虽然对于崇祯想要统一度量衡感到有些吃惊,因为他觉得这事未必能落实下去。但是对于研究以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来说,这却是一件好事。

    不过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这些都说明了以往度量衡的单位都是因人而设,因此差异性很大。想要真正科学准确的把度量衡单位固定下来,又能为大明百姓所接受,就不能过于脱离实际。

    如果皇帝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弄出了一套无法让百姓接受的度量衡标准,那么只会让大明的度量衡更为混乱,有碍于国计民生,徐光启肯定是要反对的。

    因此徐光启想要先确认朱由检的想法,再决定是否要劝说或是支持,重新制定度量衡的标准。

    朱由检整理了下思路,才对着面前的三人,请教似的说道:“原先的度量衡虽然标准不同,但是毕竟已经使用了数百年,有些甚至还是宋元时留下的单位。如果突然之间完全废弃,肯定会引起百姓的无所适从,因此朕想把原先大明通用的度量衡称为市制,意思是民间依然可以使用这旧的度量衡。

    而朕打算建立一套朝廷使用的统一标准的度量衡,朕称之为公制。根据几何原理,我们都知道,一个立方体的体积是边长的三次方,这说明长度和体积之间是可以换算,只要我们确定了一个标准长度,就能确定一个标准立方体的体积,也就是容量。然后我们再把这个标准立方体盛满了某种物体,比如水,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标准重量。

    然后接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三种标准单位进行细致的划分,再把它和原先的市制单位联系起来。这样当我们统一了公制度量衡之后,市制度量衡也就随之统一了。诸位认为这想法可行吗”

    “敢问尊敬的陛下,何为标准”邓玉函迫不及待的第一个发问



第110章 批阅文章
    朱由检看着眼前三位对着自己寻根究底的学者,不由有些头痛。其实对他来说,十进制加上可以互相换算的长度、体积、重量三个度量衡单位,就已经构建成了他所需要的度量衡体系。

    至于一个标准长度单位是否是赤道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其实并不重要,只要这个标准长度单位能被重复验证就可以了。

    但是他看到刘友荣带着监生们写好的文章进来之后,想帮他们结束争论,不由多了一句嘴而已。在后世填鸭式教育下成长的他,如何使用定理和公式他是会的,但是要让他把定理和公式的由来说清楚,那就有些为难他了。

    为什么要用赤道周长,因为地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圆球,而是一个接近圆球的椭圆球而已,但是朱由检不知道为什么地球是椭圆的,因为现在可没有卫星对整个地球进行直接观察。

    朱由检只能闭着眼睛胡诌道:“这个为什么是赤道的周长吗我想你们应该知道地球是一个不停运动的球体,它不仅围绕着太阳公转,还会自转。”

    “陛下看过哥白尼的书”邓玉函和金尼阁都低低的发出了惊讶的声音。

    “哥白尼是谁”徐光启对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转,和自转运动的说法很感兴趣,于是好奇的询问道。

    朱由检察觉到,邓玉函虽然惊讶,但是眼中却有着兴奋的情绪,而金尼阁则是眼神有些闪烁。

    “哥白尼先生现在还健在吗哦以前朕还是信王的时候,有个商人曾经送给朕一本海外奇谈,曾经提到过哥白尼先生的理论,不知道金尼阁先生你这次带来的书籍,可有哥白尼先生的书吗”朱由检信口胡说道。

    邓玉函和金尼阁对于大明的亲藩制度一无所知,所以相信了朱由检的说法,但是徐光启知道信王根本无可能接触到什么海外归来的商人,虽然他有些诧异于崇祯为什么要说谎,但还是保持了沉默,没有揭穿他。
1...2627282930...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