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朱由检无可奈何的让站在一边的翁中游拿来纸笔,写了一封手书给吴有性。
“如果你真的想要研究医学的话,可以拿着这份手书去找太医院的陈实功老先生,我想也许会对你有帮助的。”
“陈实功老前辈吗”吴有性倒是得到了一个意外之喜,他来京城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要拜见这位写下了《外科正宗》的老前辈,但是这位老前辈因为在太医院任职,事务繁忙无暇接见他,最后他只能和这位老前辈的弟子会面商谈了一次。
想不到这位少年随手写的一封手书,居然能让他见到陈实功,这让他不由有些好奇起这位少年的真正身份起来了,不过很快他还是打消了这份好奇心。
这些勋贵子弟都有些奇特的癖好,也许隐瞒自己的身份就是这位少年的癖好,而他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去寻根究底了。
朱由检打发走了吴有性之后,就对着武长顺问道:“你身上带银子了吗”
武长顺顿时从怀中掏出了自己的钱袋,恭敬的递给了朱由检。朱由检估量了下,里面大约有10多两碎银,他随手就把钱袋抛给了站在一边的赵雄。
“你这两天就陪着这对兄妹吧,有什么情况就让武长顺告诉我。”
“遵命,公子。”赵雄顺手把银子塞进怀里,双手抱拳向着朱由检答应到。
朱由检从没有关上的房门看了一眼,背对着自己的女童,叹了口气,转身向着药铺前堂走去了。
在药铺门口,王承恩正带着一名刚刚跟着贾有财的帮闲准备走进来。
“事情办好了这位是”朱由检站在门口,居高临下的看着王承恩问道。
“是的,事情已经办好了。这位是王小黑,是这附近的地理鬼。有他在,我们就不必随意乱走了,公子想去哪里,只要问问他就行了。”
朱由检打量了一眼这个点头哈腰的街头混混,随口就问道:“附近有比较热闹的茶楼吗带说书的那种。”
让贾役长俯首贴命的人,看到这位少年却如此谨小慎微,王小黑知道,这位少年才是了不得的贵人。
王小黑第一时间就想着,要是能靠上这位少年贵人,也许他未来也能做到贾役长的位置,
听到了朱由检的问话之后,王小黑立刻就活络着介绍道:“小人打小在这里长大,在这东城附近,没有我不熟悉的地方。
公子想要找热闹的茶楼,往前走150步,向东过两条街口,就有一家玉泉茶馆,他家有一口甜水井,沏的是极好的茶,附近的往来客商都爱上他家坐一坐,往日里极是热闹。
他家附近更有一家东城出了名的驴肉火烧,驴肉色泽红润,肉香而不柴,火烧又烤的酥脆,咬上一口,肉嫩皮酥,汤汁满嘴,那滋味真是绝了。公子若是想要尝个鲜,不妨试试。”
苏长青上辈子就是一个喜欢美食的,北京的驴肉火烧他也是向往已久,但是尝过之后,总觉的味道不正。听这王小黑一说,倒是勾起了一丝馋虫,他琢磨着,“这大明朝的驴肉火烧,总不会再有假货了吧。”
“你这人倒也有趣,等会就去尝尝你说那个什么东城一绝,那么你就在前面带路吧。”朱由检刚刚因为张幺娘兄妹,而心中郁闷的感觉,在这王小黑的小意伺候下,倒是消散了几分。
朱由检经过王承恩身边时,随意的说道:“王管家,一会给武长顺拿20两银子,我刚刚向他借了点钱。”
武长顺刚刚看着自己的钱袋子被丢给了赵雄,以为这钱算是没了,还有些心疼的感觉。但是这时听见崇祯说的话,才知道陛下并没忘记把钱还给他,心下不由有些羞愧了。
走进了茶馆,朱由检才知道,为什么王小黑说这里是极热闹的了。
这茶馆分为上下两层,中间是一个通透的天井,天井上的屋顶是用蚌壳磨出的明瓦所盖,因此光线良好,走进茶馆之内朱由检没有觉得阴暗的感觉。
天井之内搭设了一个高台,上面摆着一张黑漆方案,和一张太师椅,看来就是说书人说书的所在,不过现在上面空无一人。围绕天井一圈的是16根暗红漆就的木柱子,茶馆地面全用青砖铺设,看起来甚为干净。
茶馆的一楼是一个通间,大大小小的方桌就这么围绕着天井中心的高台摆放着。现在是午后2、3点左右,应该是人数较少的时候,但
第137章社会调查研究所
大明时报的推出,就像是一片柳叶飘落在了静谧的池塘之中,只是泛起了几朵涟漪就消失不见了。并没有像朱由检想象的那样,掀起民间舆论的反馈。
朱由检回宫之后,让锦衣卫、柳敬亭等人在京城各色人等之中摸底调查,想要弄明白为什么人们对于大明时报如此不屑一顾。
经过了数日的调查,朱由检总算是了解了些情况。京城虽然是首善之区,但是识字的人口也不过大约占据京城人口二成多而已。
因此大部分人都不会去购买一份售价20文的大明时报,一是他们看不懂,二来20文钱可以买上两斤猪肉和1只鸭子了,在平民眼中,精神食粮自然是不如物质食粮重要了。
其次有能力购买报纸,并想要了解朝廷动向的,基本都是读书人、缙绅及一些商人。对比起大明时报,他们更愿意观看由朝廷发行的《邸报》,毕竟《邸报》上有完整的皇帝的诏谕、官员的升迁罢黜、朝廷各部门的财政收支、九边军事状况、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和时事评论外,还有关于朝廷大政的讨论。
对比起东厂的大明时报,《邸报》权威性明显更高。因此手抄的《邸报》反而供不应求,而大明时报却处在无人问津的地步。
朱由检还明悟了最后一点,大明王朝是一个封建王朝,这是一个丈夫可以典卖妻子,父母可以典卖儿女,主家可以买卖奴婢的时代。
大明虽然划分为士、农、工、商的四民阶层,但是实则上大明只有三个阶层,一个是被称做主家的地主缙绅阶层,一个是依附于主家的奴仆阶层,最后一个是人身独立的良民阶层。
对于奴仆来说,他们所获取的一切信息,都来自于主家的发布。在人身依附的封建伦常秩序之下,只要主家没有造朱家皇帝的反,那么主家说太阳是方的,这些奴仆也只能应和道这太阳长的真是方正。
在这种封建伦常秩序的枷锁之下,这些奴仆怎么会想去了解大明时报上的文章,大明的法律可不会保护他们和主家之间的争端。
大明所谓的良民,严格来说只能是士和自耕农,前者是还没有进入缙绅阶层的读书人,他们只会为缙绅们摇旗呐喊。
而后者在大明糟糕的田赋税收制度下,已经开始不断的破产,或是把自己的土地投献到大地主、官僚缙绅的门下,脱离了自耕农的身份。
总而言之,朱由检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大明的人身依附关系等封建义务还存在,那么指望用报纸这种舆论手段去打击地方上的缙绅势力,就是一件事倍而功半的事。
而在他的眼皮底下,东厂直接能够控制的京城都是这副模样,那么在其他地方,大明时报也就更翻不起什么浪花来了。
看到崇祯关注着关于大明时报的影响反馈的调查报告,整整一个下午没有动弹,王承恩心里总是感觉有些七上八下。
大明时报的推出虽然是崇祯的意思,但是东厂的督主却是他王承恩。现在大明时报在民间如此悄没声息,显然就是东厂番子们办事不利,那么他这东厂督主还能做多久,就要打个问号了。
王承恩正思索着,朱由检终于合上了调查报告,抬头对着他问道:“东厂的人员编制和服装都整理好了吗”
王承恩赶紧回道:“回陛下,原东厂共有人员1797人,其中锦衣卫抽调人员689人,东厂自己招募1108人。按照陛下的命令,遣回锦衣卫576人,东厂自己招募的番子也遣退了971人,然后又重新招募了若干人员,现在东厂共有367人,其中归属于大明时报社计97人,还有270名番子尚无归属。
原东厂番子们穿戴的服饰、腰牌已经全部收回,但是接下去应当如何安排他们,陛下可有什么吩咐吗”
“大明时报社的人员保留官吏的编制,但不再是官吏身份。时报社内分为记者、编辑和总编辑三个等级,记者采访新闻,编辑选材,而总编辑负责最后的审核。
朝廷内各部门官员没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记者采访。原本朝廷办的《邸报》也纳入大明时报社的管辖范围之内,《邸报》今后只面对现职官员,并按照官员级别和部门进行发送,不再面对大明百姓,有敢把《邸报》内容随意泄露给平民的,最高处罚为革职。”
朱由检想了半天,决定还是把《邸报》强行并入大明时报的管理之内,现在的《邸报》本身管理的就是一群吏胥,他们靠抄送最新的朝廷消息给一些民间人士,赚取一些酬劳。在朱由检想来,文官们应该不会注意《邸报》的管理权力。
看到王承恩答应之后,朱由检终于想好了对剩下的人员进行安排的事宜。
“至于其他番子,按照南北一十三省、朝鲜、日本、弗朗机、辽东后金、东西蒙古、乌斯藏、安南分成21个小组,按照各自地方的风俗、语言进行培训,并学习行商的手段,各小
第138章 一位御史的烦恼
崇祯对自己的自我嘲讽,让王承恩不敢继续接下话头。但是他也不愿意看着崇祯这么消沉下去,为了引崇祯开心一些,他转移话题说道:“臣还有一件事要禀告陛下,上次陛下在宫外救助的兄妹,那位兄长蒙陛下鸿恩,终于挺过来了。”
果然这个消息,倒确实让朱由检有了一些开心的模样。他点了点头说道:“好啊,这样这张幺娘倒不用成孤儿了,这位少年的生命力还真够顽强的。”
看着崇祯脸上终于有了些笑意,王承恩不由凑趣的说道:“臣看这张幺娘乖巧聪明,似乎很合陛下的脾性,不如让她入宫当个宫女可好”
朱由检摆了摆手说道:“宫内服侍朕的人已经够多了,她们兄妹好不容易不用生离死别,就让她们好好在一起过日子吧。待这少年病好了,让他去日报社打个杂吧,也好养活他自己和妹妹。”
王承恩心中微微有些失望,口中却忙不迭的应和着。这些日子来,崇祯的脾好和往日大相径庭,这让他这个信王身边的老人,也有些吃不准崇祯的心思了。
张幺娘能入崇祯的眼,顺便救了她哥哥的命。他本打算让张幺娘借此进宫服侍崇祯,在将来成为他在宫内的臂助。不过这打算才冒出头,就被崇祯掐灭了。
朱由检看了看窗外的天色,回头对着王承恩问道:“今日下午,可是宫内工匠学习文字的时段”
王承恩心中计算了下,马上回道:“是的陛下,上次各衙门商定,每隔一日,各衙门工匠在内官监空舍内上半日课程,教授文字和算术,今天刚好是第三次课程。”
朱由检顿时来了兴趣说道:“正好,现在左右无事,去看看这些工匠们学习的如何了。”
…
在京师西城鸣玉坊马市桥街靠近姚家小胡同的一间二进的四合院内,乃是浙江道监察御史姚士恒在北京的寓所。
这位天启二年的三甲同进士,是云间华亭人,现年33岁。外放过一任福建县令,机缘巧合之下在年初被举荐为浙江道监察御史。
姚士恒一向秉持着与人为善的理念,虽然他是江南人士,但却并不是什么东林党人。不过他也没有向阉党示好,只是明哲保身的不让自己涉及到党争之中去。
十三道监察御史110人,附和东林党人的3、40人,拥护阉党的有2、30人,骑墙观望那边势头好就靠向那边的也有30余人。剩下的1、20人则是如姚士恒一般,只讲究个明哲保身,万事不掺和。
如果是太祖、成祖时期,吏部和都察院把姚士恒这类人任命为十三道御史,恐怕吏部和都察院都要有人倒霉了。
但是到了天启七年,一切国初留下的规矩都变成了挂在墙上的摆设。吏部选官不是看贿金多寡,就是胡乱的按照年序资历点选,吏部为国选材的作用已经成了一个官场上的笑话。
原本按照以往,像姚士恒他们这些在监察道混资历的官员,一般也没人会去动他们,因为监察御史有纠劾百官的权力。
且这些监察御史虽然名义上受到都察院管辖,但是在弹劾官员的权力上,连都察院的首领官左右都御史都无法阻挡他们。
因为在名义上,监察御史弹劾的对象可以包括都察院的官员在内,每一名监察御史理论上都是向皇帝负责,而不是左都御史负责。
所以虽然魏忠贤控制了,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之类的首领官员,但是却不能封杀东林党在言路上的声音,正是因为科道官员奇特的独立属性上。
但是现在,姚士恒他们这些官员却遇到了真正的危机。右副都御史李夔龙奉皇命整顿科道,他联合了左副都御史杨维垣、右都御史李春茂等人,开始清除不肯附和他们的科道官员。
东林党的科道官因为有刘宗周、文震孟撑腰,李夔龙做的还不敢太过分。且东林党和阉党之前在朝堂之上争斗,弹劾官员奏章的份数早就超过了崇祯制定的数额。
但是姚士恒他们这些混资历的监察御史就有些难过了,他们这些好好先生,过去一年之内都只是上疏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当然作为回报,他们也从地方官那里捞取了不少好处,如果没有清理科道这件事,这就是双赢的局面。
但是现在,这就变成了他们的催命符。十年甚至是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仅仅因为新皇上位改了规则,就要让他们前途尽毁,这是姚士恒们怎么也不甘心的事。
姚士恒和几位相同处境的同僚商讨过,如果他们因为玩忽职守的罪名,被李夔龙从科道中清理了出去,那么大约今后也就只能在州县浮沉了。
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除非在这些日子,上一封有分量的奏章。今上即位以来,三个月朝政都是按照往日的萧规曹随,让朝臣们都以为这是一个稳重守成的少年天子。
但是随后陛下就在朝会上不停发难,旬月内对朝政的改变之大,远远超过了先帝七年的理政,倒是只有当初张江陵秉国时期的新政才可差相仿佛。
几位和姚士恒交好的同僚,就此以为,今上是个喜欢谈新政的。既然一时之间无法找到有分量的弹劾对象,那么就不如上疏谈些改革之策,以吸引陛下的注意力。
这个主意虽然不错,但是姚士
第139章 姚士恒的家事
对于夫人的追问,姚士恒并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苦恼。他顾左右而言它的恨恨说道:“夏菊去哪了,怎么敢丢下夫人不在身边伺候着,她是想尝尝姚家的家法了吗”
沈蓉注意到堂前左近无人之后,突然伸出右手突然拍了下桌子,“啪”。姚士恒原本有些挺直的身体,顿时弯了下来,口中也没了言语。
“你这是发脾气给谁看呢这两天我看你整天神不守舍,一副六神无主的样子,难道在外面又惹下了什么风流债务了你该不会在福建的老毛病又犯了吧”沈蓉竖起一双柳眉,对着丈夫训斥道。
姚士恒下意识的把身体向后靠了靠,想要躲开夫人的怒吼。他这位夫人出身于江西新安大族,后来其族中一房在苏州落地生根,到了他夫人这辈也有三代了。
和姚家相比,苏家算是真正的缙绅之家了。沈蓉既是座师的女儿,家世地位又比自家高。因此姚士恒在这位夫人面前,总觉的有些不自在。
在福建任官时,他把沈蓉留在了云间家中服侍父母。姚士恒在蒲城由于不问政事,放手让县丞和当地的吏胥揽权,让几人操纵县务捞取了不少好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