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那几人合计之下,干脆花了三百金,买了一名三等资质的扬州瘦马,来照顾这位无所事事的县令在当地的生活,使之沉迷于醇酒美人的怀抱之中,不再记挂县务。

    所谓扬州瘦马,乃是扬州盐商兴起之后,当地出现的一种新行当。一些奸滑之徒,为了迎合这些富有盐商的兴趣,从贫苦人家中挑选面貌姣好的女孩买回后调习,教她们歌舞、琴棋书画,长成后卖与富人作妾或入秦楼楚馆,以此从中牟利。

    女孩被买回之后,一等资质的女孩,教授“弹琴吹箫,吟诗写字,画画围棋,打双陆,抹骨牌,百般淫巧”,以及精细的化妆技巧和形体训练。

    二等资质的女孩,也能识些字、弹点曲,但主要则是被培养成财会人才,懂得记账管事,以便辅助商人,成为一个生活事业上的两用秘书。

    三等资质的女孩则不让识字,只是习些女红、裁剪,或是“油炸蒸酥,做炉食、摆果品、各有手艺”,被培养成专门伺候人的婢女。

    姚士恒得了这位扬州瘦马之后,更是乐不思蜀,无心政事了。和他那位大家闺秀的妻子比起来,这位扬州瘦马出身的小妾更懂得小意温存,获取他的欢心。

    然而纸毕竟是包不住火的,沈蓉听到了消息之后,一边向公婆哭诉,一边写信给自己的父亲求助。

    随后姚士恒就高升入京,成了一名浙江道监察御史,而那位善解人意的扬州瘦马也在他父亲的主张下,发卖了出去。

    这下姚士恒原先对夫人的敬重倒是多增添了三分惧怕,而沈蓉以一改以往冷清的大家闺秀模样,成了一名性格泼辣的少妇。

    但是正因为如此,姚士恒才更不愿意把自己的困境告诉沈蓉,唯恐夫人口快之余告诉父兄,让他更加颜面无存。

    不过现下沈蓉步步紧逼之下,他也实在是找不出解决困境的方法,不由期期艾艾的向夫人做了一个坦白。

    明白了姚士恒并非是旧病复发,才在那里唉声叹气的发愁之后,沈蓉倒是去了自己心中的无名之火。

    对于姚士恒能不能当这个监察御史,仕途上有没有发展,其实沈蓉一点都不在乎。

    她父亲是清贵翰林,兄长也是进士出身。她从小又在天下最繁华的苏州长大,一生都过着富贵悠闲的生活。

    在沈蓉看来,夏天风沙漫天,冬季寒冷刺骨的北京,那有气候宜人,繁华绮丽的江南水乡养人。

    要是顺着她的心意,姚士恒还是早早弃了这个钱少责重的监察御史,和她一起回苏州做个富贵闲人更为称心。

    不过沈蓉也知道,自家夫君是姚氏一族的希望,要是她真撺掇了丈夫辞职返回故里,当一个冠带闲住的士大夫,恐怕第一个跟她不肯干休的,就是公公和婆婆了。

    看着丈夫满怀期待的看着自己,似乎在等她出什么主意似的。沈蓉不由推托道:“妾身还以为夫君遇到了什么麻烦,原来是朝廷上的公事,这种朝堂大事,妾身一个妇道人家,焉能给你出什么主意,还是夫君自己拿主意吧。”

    姚士恒有些傻眼,他既然被妻子逼得说出了事实,自然就有些指望妻子给他出个主意了。但是,这夫人听完之后,就想离开是怎么回事。

    姚士恒情急之下,一把握住了沈蓉的柔若无骨的小手说道:“正所谓夫妇同心,其利断金。我是没想过让夫人你为难,不过泰山大人虽然已经退职归乡,但是泰山大人在京城任职多年,能否请泰山大人托请同年帮忙想个法子,先把我从都察院给调离出去,也免得被阉党余孽羞辱。”

    被姚士恒抓住了自己的手,虽然左近无人,也让沈蓉心中泛起了一丝娇羞。但是随后姚士恒后面的话,顿时把这个旖旎的气氛给打破了。

    沈蓉霍的从姚士恒手中抽出了自己的手,没好气的回道:“父亲大人费劲心思,把夫君从外地掉入




第140章 街头偶遇
    姚士恒出了家门之后就漫无目的的走着,出了马市桥街,顺着鸣玉坊和河槽西坊之间的河槽街,向南缓缓而行。

    此时约莫末时和申时之间,城外进城贩卖菜蔬、柴火等生活物资的乡民,此时已经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出城回家了。

    而在各府上当值的军士们,现在也开始陆续下值回营或是回自己家中去了。

    街道上的走动的行人倒是兴盛了起来,不过河槽街相邻的两坊以商民居多,因此河槽街上的军士并不多,但是看上去也是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

    当然在姚士恒眼中,北京城除了街道更宽敞一些之外,街市上的繁华景象可要比南京和苏州差远了。

    且北方秋季风大,一旦起风,这北京城就像被灰色的风沙吞噬了一般,风沙过后,城内的一切都变得灰扑扑的了。遇到这种天气,他的鼻子能够难受上一整天。

    站着高高的坊墙之下,看着街上往来匆匆的路人,姚士恒在这一刻,倒是真的分外怀念起,江南青山碧水的景色起来了。

    “也许夫人说的也不错,还不如趁早归去,悠游于林下泉边,读上几本好书,做一个不问宦海风云的富家翁,足矣。”

    姚士恒心中正蕴生退隐的念头时,突然他的肩膀被人拍了一下,一个有点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传入了他的耳朵。

    “子毅兄,何故在街上发呆我刚刚叫了子毅兄好几声,你都没有反应啊,难不成在思念某位佳人”

    当姚士恒转过头去,却发现是云南道御史毛羽健叫醒了自己。而一辆马车正停在路边,兵部主事钱元悫正站在马车边,看到姚士恒转头看到了他,钱元悫微笑着对姚士恒拱手行礼致意。

    姚士恒赶紧对着钱元悫回了一礼,然后对着毛羽健说道:“年兄,说笑了。吾不过是偶然起了思乡之念,不想这小儿女姿态却落入了年兄眼中,惭愧,惭愧。”

    毛羽健不以为意的说道:“吾辈大好男儿,又有圣主在朝,现在正是大有为之时。子毅兄岂可做思乡之念,没的堕了志气。想不到今日能和子毅兄道左相逢,正所谓相请不如偶遇,子毅兄且和我一起去喝上一杯。”

    姚士恒和毛羽健都是天启二年的同进士,两人有同年之谊。但是平日里姚士恒并不觉得自己和毛羽健有多么深厚的交情,而和毛羽健同乘一车的钱元悫,是天启五年的同进士,也是最先上疏攻击魏忠贤党羽的几人之一。

    要是以往,谨小慎微的姚士恒一定会拒绝,他可不愿意卷入残酷的党争之中去。

    但是今天心情有些抑郁的姚士恒的确是想喝上一杯,且又想着自己反正不久后大约就要归乡去了,和东林党人喝上一杯酒,还能喝出什么祸端来吗

    姚士恒对着毛羽健拱了拱手后说道:“那么愚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姚士恒的爽快,倒是让毛羽健楞了下,他还想着要怎么说服这位一向谨慎的同年,和钱元悫一起坐下喝酒呢。想不到这位同年,今天倒是转了性子了。

    毛羽健反应迅速的抓住了姚士恒的手臂,拉着他向马车走去,口中还高兴的说道:“正好西山居进了一批佳酿,正要和子毅兄一起去鉴赏一二,今日我等不醉无归。”

    西山居在咸宜坊内,靠近广济寺,在西城也算是小有名气的酒家。三人随即登车而去,过了不久马车就在一条胡同口前停了下来。

    西山居传闻是一位勋贵的产业,是一座5进跨院带花园的四合院建筑群,门前整条胡同都是西山居的地方。

    三人刚下马车,就有酒楼的知客迎了上来,看来钱元悫倒是这里的常客,那位知客大老远就认出了这位钱大人。

    知客也不询问三人,就这么直接带着他们走过前院,穿过了花园来到了一间僻静的跨院内。

    姚士恒也来过西山居几次,但也是第一次知道,这西山居内居然还有这么一个所在。

    此院的装饰完全不同于外院那些,富丽堂皇以气派取胜的北方建筑风格,到有几分移步换景的苏州园林味道。

    看着姚士恒目不转睛的看着这里的装饰,钱元悫微笑着说道:“此处乃是主人家自用的院子,常人难得一进。某和此处主人家有旧,所以才能偶尔借用,以慰思乡之情。姚前辈下次若是有意,可用某的名号自来便是。”

    姚士恒微微有些惶恐,他赶紧说道:“不敢,不敢。此处用度应当不菲,愚不过一清苦之官,岂敢常来问津。”

    看到姚士恒拒绝自己的好意,钱元悫微微一笑,并不着恼。他转过头去,对着迎上来招呼自己三人的跨院管事吩咐道:“今日某等前来,主要是为了尝尝进来的新酒,你可有什么介绍吗”

    跨院的管事是个30多岁的伶俐人,他口齿清晰的替三人介绍了,西山居日前进来的三种新酒。

    听完介绍之后,钱元悫对着毛羽健拱手说道:“毛前辈是酒中圣贤,这选酒一事,还是毛前辈来定夺吧。”

    毛羽健微微点了点头,当仁不让的对着管事说道:“这酒水就上玉液白,这菜式吗便以苏茶为主,另外加上两道煮鲜肫肝和玉丝肚肺…”

    三人论



第141章 内府工匠的改制
    从工匠学习的地方巡视回来的朱由检脸色很是难看,跟着他一起回来的除了王承恩之外,还有负责授崇祯之命管理宫廷内各处工匠的涂文辅。

    跟在崇祯身后的涂文辅心中惴惴不安,他双手交叉按着腹部,弯曲的身子,跟着崇祯的步伐小步的快走着,唯恐被快步疾走的崇祯落下。

    这位陛下登基后,和以往大明皇帝的生活习惯大相径庭。其中最为特殊的就是,崇祯不管去宫内何处,也绝不乘坐几名强壮内侍抬的步辇。

    以往皇帝在宫内行走,必然会有七八名内侍随从,或抬步辇、或清理道路。皇帝出行的动静颇大,宫内的太监、宫女们,才能在皇帝到达之前把不干净的地方清扫干净,把不适宜皇帝见到的东西收藏起来。

    但是这位新登基的少年皇帝,行事却一改往日旧俗,颇让这些按照旧规则行事的太监们抓瞎。

    比如这次崇祯视察工匠学习文字的地方,陛下一声招呼不打,轻车简从,就带着王承恩径直来到了内官监,而涂文辅当时根本就不在现场。

    宫廷内为皇帝服务的工匠人数,按照明会典的规定,应当为一万五千八百八十四员。

    这些工匠按照属籍分类,可以分为民匠和军匠。按照服役的方式分类,可分为住坐工匠和班匠两类。

    住坐工匠的籍贯附籍于京城、京城附近的大兴、宛平,类似于大学的走读生。而班匠则是按照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的间隔时间,轮换入京服役3个月。

    按照理论上来说,为皇帝服务的工匠应当是各个行业中最为顶尖的工匠高手才对。但是到了天启七年,工匠制度大坏的今天,这个理论早就已经破产了。

    大明的官员发明了工匠免役银的方法之后,技艺高超的工匠都通过这种方式免去了自己的服役。只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或是技艺不怎么出色的工匠,才会选择自己亲自服役。

    现在大明技艺最为出色的工匠,都在江南和广东地区。江南是因为经济发达,工匠的技艺能够获得很好的收益,自然就不必自己上京城服役去了。而广东佛山是大明南方的铁都,大明最为出色的铁匠七八成都聚集在那里。

    朱由检想要推动大明的工业发展,就必须提高工匠的文化水准,没有文化知识的手工业者,是无法推进工业革命所需要的技术革新的。

    为此他才要求宫内设置一个工匠扫盲学校,从内书堂中挑选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太监作为老师,希望以此来改变宫内工匠的生活。

    不过之前一些日子,他忙于和首辅商议官制改革、和徐光启等人商议国子监变革,还要分心于大明时报的事情,因此就把这事交给了据说司礼监内能力出色的涂文辅去办。

    今日朱由检有了些许空闲,才想着应该去关心下工匠学习的事务。然而300多名老少掺杂的工匠,挤在一个院内听一名年轻太监念千字文,连张凳子都没有。

    大多数工匠不是昏昏欲睡,就是在和身边的人闲聊,这哪是在上课,简直就是在开茶话会么。

    朱由检看着眼前的这一幕脸色铁青,而内官监内当值的太监,也终于发现了站在门口的崇祯。

    躲在房间内偷懒的涂文辅得到了手下的回报之后,赶紧冲出了房间,前来迎接崇祯的视察。

    对于崇祯的气恼,涂文辅也深感委屈。他心中微微抱怨着:“如果不是陛下你这么轻车简从,我知道陛下要来视察,难道不会让他们整顿一二吗这些鄙贱之人,本就不配学习文字,如果他们真能学的会写文章,就不是在这里做工匠,而是去考秀才了。”

    不过崇祯虽然脸上阴云密布,但是并没有对着涂文辅当场发作,而是瞪了他一眼,让他跟着自己回乾清宫,汇报关于工匠学习的事。

    返回了上书房之后,朱由检靠躺在自己的椅子上,双手合十顶着下巴,看了涂文辅许久之后,才平静了情绪说道:“说说吧,你就任内官监掌印太监之后,对于宫内工匠的今后有没有其他想法”

    涂文辅顿时头有些大,从司礼秉笔历掌御马监,总督太仓、节慎二库的实权位置,到一个采办宫内器具兼管理工匠的内官监掌印太监,他的权力可谓是大大衰减了。

    自我感觉被崇祯边缘化之后,涂文辅自然也就没兴趣再管理什么工匠的学习问题了。对他来说,现在就等着崇祯什么时候发话,让他去南京养老了。

    现在崇祯居然突然问他,关于内官监今后对工匠管理工作的想法,这顿时让涂文辅瞠目结舌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他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看着涂文辅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来的模样,朱由检终于开口说道:“既然你没有想法,那么就听听朕的想法吧。”

    “臣愚钝,对内官监



第142章 关外弃守之论
    送走了涂文辅之后,朱由检猛然觉得,这简化字和汉语拼音必须尽快着手推行了。

    大明识字读音的方式还是叶音法和反切法,这两种方法都非常不好用,就算是心智成熟成年人也未必能学会。

    所以才会有“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的笑话。

    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是新中国前30年进行扫盲运动的神兵利器,对于一个工业化国家来说,识字率就代表着合格工人的产出率。

    而且在大明推行汉语拼音并非毫无基础,利玛窦用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就获得了一部分士大夫的称赞,只不过这种注音学习方式因为只在学习西学的士大夫中间流传,范围并不广而已。

    而想要在大明推行简化字就有点问题,对士大夫来说,识字不仅仅是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一种权力,是划分士庶之社会阶层的标志。

    让汉字缺笔少画,仅仅是为了迁就大明百姓的识字需要,朱由检都不用想,就知道这些官员们会如何抨击他的异想天开。

    朱由检正在思索如何推广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时,王承恩看了看时间后,上前对着崇祯说道:“陛下,时间不早了,是传晚膳,还是”

    朱由检这才发现,他之前想的太过入神,不知不觉房间内已经点上蜡烛了。

    “也好,让他们传膳吧,朕也感觉有些饿了。”朱由检揉了揉太阳穴后说道。

    王承恩朝着吕琦招了招手,吕琦便端着一个银盘走到了崇祯面前。
1...3637383940...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