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龙华民的目光从前方念着悼文的皇帝身上移开,开始打量着身边同僚。站在最靠近皇帝位置的耶稣会修士,是还不到40岁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崇祯的坚持之下,这位年轻的传教士成为了现在的中国传教团监督。

    看着汤若望一脸激动的望着前方的皇帝陛下,龙华民忽然觉得让这位年轻的修士接任中国传教团监督的职务,实在是有些冒险。

    对于现在的这位中国皇帝陛下,龙华民觉得他和崇祯其实倒是有着不小的共同语言。比如,他们都认为妇女和男子拥有同等的权力;不管人的出身如何,但是在上帝面前依旧是人人平等的。当然崇祯所认为的上帝,并非专指天主教的天主,而更接近于中国的天道。

    不过虽然他们之间有着这么多共识,但是一谈到传教事务,就出现了极大的隔阂。崇祯虽然欣赏他在传教中提倡的平等和互助理念,也赞扬了他在传教中谨守教规的行为,但是却始终难以接受,他想要以教廷规定的礼仪在中国传教的想法。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北京呆了没几天就被赶去了济州岛传教,直到金尼阁身体不行了,才被召回了北京来。不过在他去济州岛传教的这一年中,京城耶稣会修士们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阳玛诺、郭居静、汤若望等人都倒向了主张中国式变革的宗教仪式,认为教宗禁约在中国这样的世俗化国家是无法实施的,实施教宗禁约只会让他们此前的努力前功尽弃,失去皇帝陛下对他们的支持。

    龙华民在中国耶稣会内孤掌难鸣,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传教方式的坚持。因为他认为,这些弟兄们之所以会转而支持利玛窦的主张,完全是因为中国皇帝陛下给予他们的生活方式过于舒适了,以至于让这些耶稣会的修士们忘记了,传教事业才是他们不远万里而来中国的唯一使命。

    改良后的中国宗教礼仪,让中国的天主教教徒成了一群不伦不类的宗教信徒。龙华民极度怀疑,这样发展下去,也许中国天主教将会成为另一个东方大陆上的新教,最终脱离了教廷的怀抱。

    不过龙华民并没有直接同这些同僚们决裂,因为他知道这么做只会发生另一起南京教案。再次转头看向崇祯的他,已经在心里下了决定。他打算先屈服于中国皇帝的要求,另外则需要将这里的一切报告给教廷,只有得到教宗的支持,他才能说服这些同僚回到传教方式的正道上来。

    黄立极和徐光启的马车在皇城北面的皇家科学院门前停了下来,两人走出马车之后,便有认识徐光启的守门小吏迎了上来。

    徐光启和这位小吏交谈了几句,便招呼一边还在打量科学院门面的黄立极和自己一起进门去。黄立极虽然也来过几次科学院,但是每次都是匆匆来去,倒还是第一次这么悠闲的跟着徐光启抄着院内的小路,走过了大半个科学院。

    跟在徐光启身后的他,倒是第一次发现,除了刚进门的一段路,还是他比较熟悉的中式建筑和园林风格。但是快到东北角的时候,眼前的景物就出现了有趣的变化。从贴近自然的营建样式,变成了对称的几何样式。

    虽然黄立极并不能欣赏这种奇怪的营建风格,但是他倒也承认,这样的对称布局还是有一种令人愉悦的




第110章 总参谋部的新变化
    虽然和黄立极、徐光启谈论陕西事务时,朱由检摆出了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情。也让这两位内阁大臣们接受了,他提出的看似和稀泥的主张。但朱由检心里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这么乐观,会谈后他让人先送走了黄立极,自己则留下和科学院的院士、研究员们交谈了一会,这才转身离开了科学院。

    乘坐马车返回皇城的朱由检,并没有直接回去后宫,而是去了总参部所在的武英殿。得到皇帝驾临的消息之后,孙承宗便带着总参谋部的成员们走出了殿门前来迎接崇祯。

    朱由检走上月台后,对着向自己屈身行礼的官员们挥了挥手说道:“不必多礼了,都进去说话吧。朕今日过来,就是想知道昨日朕命人送来的文件,总参谋部讨论出结果来了吗”

    孙承宗直起了身子,看着崇祯说道:“臣等到是讨论过了,但是现在尚没有得出结果,陛下不如先入殿再说”

    看着孙承宗侧身作出邀请的姿势,朱由检转着眼珠想了想,便沉默的向着武英殿内的会议室走去了。在会议室内坐下不久,朱由检便再次向孙承宗等人说道:“这样,就从孙先生的下手开始,每个人都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好了…”

    孙承宗看了会议桌周边的下属一眼,便点头赞同道:“这样也好,就从伯雅开始吧。”孙承宗说着便转头看向了自己右手边的孙传庭,以眼神示意他起身发表意见。自从孙传庭进入总参谋部后,因为他的进士身份,加上个人的才能,很快便取代了外放的袁崇焕,跃居于茅元仪之上了。

    而出身于山西代州的他,在爆发了晋商通敌案之后,山西本地官吏的纷纷落马,也使得他成了不少山西士绅支持的对象,这让原本默默无闻的孙传庭,在京中倒是渐渐声名大噪了起来。

    面白而短须的孙传庭,看起来就如一寻常的文士,得到了孙承宗的指示后,他便起身不疾不徐的向崇祯说道:“洪巡抚带领贺人龙、艾万年两军不足万人,独力剿灭了陕西高迎祥、紫金梁等多股土贼合并的数万大军,为陕西地方解去了大乱的危机,从这个结果来看,他们的确是有功之臣。

    虽然,在平乱过程中,洪巡抚处置有不当之处,军中的将士也有违背军纪的行为,给朝廷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是现在如果我们要对洪巡抚和军中将士进行处罚的话,不仅会坐实了官军滥杀无辜的传闻,也许还会引起立功将士的不满,刚刚安定下去的陕西局势,也许又会出现反复。

    臣以为,是不是对贺人龙、艾万年两将加以惩罚申斥,放过下面的将士,将这件事进行冷处理为好…”

    接下去的几位参谋,也都认同了孙传庭的主张,唯有卢象升站起来之后,却慨然反对道:“如果放着杀戮平民的将士不管,这是置朝廷纲纪于何物我们今日因为担忧贺人龙、艾万年两军会仗着武力反对朝廷律令,因而不做处罚。

    那么他日再有军中将士犯错,我们究竟是管还是不管若是不管的话,武人挟兵自重,岂不是要蔚然成风武唐藩镇之祸,将始于今日…”

    朱由检听了半天,终于明白了,总参谋部为什么不能做出一个统一的决定出来了。在从前,虽然他抽调了不少军校毕业生加入总参谋部,但是这些毕业生在孙承宗、茅元仪等老师的面前,就算有意见也不会太过坚持。

    但是孙传庭和卢象升却不同,基于文官出身的习惯,他们很自然的把自己放在了和孙承宗平等的地位上,对于参谋部的其他人员也没有过多的想法,因此可以很自然的坚持自己的主张。

    被崇祯授予了元帅职衔的孙承宗,虽然一如既往的获得了崇祯的信任,但是作为一名士大夫,他还是很明白权力的界限在什么地方的。他现在的地位实在太高,若是还要再独揽总参谋部的大权,朝野上下不安的文官们,恐怕就要把他当成最大的靶子来打了。

    因此,在被授予元帅之后,孙承宗对于总参谋部的具体事务就很少再进行干涉,倒是差不多成了皇帝的传话筒。

    在这样的局势下,刚刚加入总参谋部不久的孙传庭和卢象升,很快就同茅元仪分庭抗礼了起来。茅元仪在武官面前倒是毫无畏惧的心理,但是进士出身的文官面前,他总是下意识的想要退让三分。在袁崇焕面前他是这样,在孙传庭和卢象升面前,他也依然如此。

    一场总参谋部的临时会议,倒是让崇祯很清楚的看到了总参谋部内在的权力支配派系。对于茅元仪在会上表现出来的无主见,让朱由检在心里也是大为摇头。他不由对茅元仪下了个定论,此人做一做行政事务,编写规范条文还不错,让他独当一面,大概还不及袁崇焕。虽然袁崇焕行事过于独断专行,但是对军事行动来说,最坏的决定也好过没有决定。

    茅元仪领兵,一旦失败必然不可收拾,而袁崇焕大概还能把败军带回来一部分,两人的差别大抵就是如此了。

    至于孙传庭和卢象升两人,前者虽然能够顾全大局,但是套用一句后世比较流行的话语进行评论,那就是他身上具有一种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所以看到陕西平叛的报告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维持当地稳定的局势,即便这种稳定已经损害到了总参谋部制定军纪的原则性。

    至于卢象升,则是太过于刚正,对



第111章 广南国的使者
    从武英殿返回乾清宫后,朱由检对于陕西的事务还是有些不安,于是他回到上房不久,便吩咐吕琦给还在大同监军的骆养性发布命令,命令他先一步赶往澄城,监视当地官军和投降流民的举动,补充了这个命令之后,朱由检才觉得自己安心了些。

    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沉思了许久,朱由检方才再次抬头对着一边的王承恩吩咐道:“替朕传召下韩一良,朕想要和他谈谈。另外,给朕安排一下,今晚朕要在四夷馆宴请东海巡阅府在京官吏及下属各部首领,并让朝鲜使节出来作陪…”

    从扬州返回京城已经超过了一周时间,由于京城舆论大多聚焦在陕西的事务上,两淮盐引案的结案,在京城根本没有掀起多大的风浪。这使得韩一良刚刚回京时的患得患失心情,开始慢慢的沉稳了下来。

    如果说,一年多前他向皇帝上谈论大明官场**一事,还只是一逞口舌之快,其实他心里并没有想过,要由自己来改变大明官场的习气。他只是把这希望寄托在了皇帝身上,想让这位新登基的皇帝陛下去改变大明官场的恶习而已。

    韩一良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去改变现实,也没有勇气去对抗大明庞大的官僚体系。但是他又愤懑于官场中**黑暗的行为,因此才鼓起勇气对皇帝上了那封奏章。

    在后世,像他这样的人,往往会被称之为愤青。如果当时崇祯看了他的奏章,便要求他作出解决官场**的方案来,也许他就要露怯而不知所措了。

    不过崇祯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设立了廉政公署这么一个衙门,然而让他担任了这个衙门的主官。如果说一年前的韩一良只能面对**的官场发表几句不满的言论,那么在他独立的处置了两淮盐引案之后,韩一良终于认识到,他对于官场的**现象,再也不是处于无能为力的处境了。

    得到了皇帝的召见之后,带着初步尝到两淮盐引案胜果,而感到跃跃欲试心情的韩一良,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从皇帝那里得到新的任务,来证明廉政公署存在的价值了。

    带着这种兴奋心情的韩一良踏入了乾清宫上房,看着坐在办公桌后正在批阅文件的少年,他立刻恭敬的跪拜了下去,向崇祯行礼问安。

    朱由检放下了手上的文件,让人给韩一良看座,然后听他汇报了一阵,关于两淮盐引案的资料。对于两淮盐引案了解的差不多之后,朱由检突然对着他问道:“通过这件案子,你可从中得到了些什么经验教训吗”

    对于皇帝突然抛出的问题,韩一良只是稍稍楞了片刻,便有些惶恐的回道:“臣从中受益匪浅,如果没有陛下的高瞻远瞩,精心布置,此案就不能如此干净利落的了结…”

    不待韩一良恭维的话语说完,朱由检已经挥手打断了他说道:“朕想听的不是这个,朕想要让你知道的是,没有组织的帮助,光靠一个人单枪匹马的莽撞,是无法改变大明官场的风气的。张江陵、海刚峰没能做到的事,朕和你也一样做不到。

    只有建立起一个专门应对纠正官场**的组织,把想要改变官场风气的人员吸纳入组织,然后以组织作为后盾,我们才能对抗那些**官吏组成的贪腐集团。朕以为,你经过了两淮盐引案的审讯之后,是应当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的。”

    对于崇祯的话语,韩一良只能无言以对,不过皇帝的话语倒也是点醒了,他在这件案子中原本有些模糊的感受。

    朱由检停顿了一会,看着韩一良一头大汗的保持着沉默,不由笑着转头向王承恩吩咐道:“去给韩署长取一碗酸梅汤来,看这天气把他热的。”

    韩一良赶紧起身道谢,朱由检一边示意他坐下,一边开口说道:“今日找你过来,除了想要和你聊一聊两淮盐引案之外,其实朕还想吩咐你做一件事。”

    韩一良赶紧坐直了身体,全神贯注的看着崇祯说道:“请陛下指示,臣一定会仔细的记下的。”

    朱由检思考了下,方才组织着语言说道:“两淮盐引案也算是正式结案了,那些江南士绅现在也无力再翻这个案子了。这件案子的顺利结案,总算是打响了廉政公署的名号,让天下人知道,廉政公署并不是一个用来装点门面的衙门。

    但是,想要让天下的贪官敬畏廉政公署,光凭这么一件案子是不足够的。所以朕打算交给廉政公署办第二件案子,朕希望,你们能够将这件案子办的和两淮盐引案一样好。”

    韩一良欠了欠身子问道:“还请陛下示下。”

    朱由检停顿了下便说道:“你回京城这些天,也应当知道朝廷正打算推行的配给制了。实施配给制的过程中,不管是向乡村征购粮食、棉花也好;还是对北方各地城市人员分配票据,以出售平价的粮、布等生活物资。

    官府底层的小吏和地方上的乡绅,都会成为实施配给制程序中一个绕不过去的环节。如果我们只管推动配给制的实施,却不去监督整个的实施过程。那么配给制的实施,将会成为这些小吏和乡绅盘剥小民最好的工具。

    到时候就会变成,民怨归于朝廷,而利益归于乡绅和小吏的局面出现。朝廷推动配给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能够让多数人受益,而不是让地方官吏和乡绅勾结,从而获得盘剥小民的新办法。

    所以,朕要求廉政公署要准备监督配给制度的实施,并监管地方官吏和乡绅在其中的作为。为了保证配给制的顺利实施,朕会给廉政公署单独的办案权,不必再通过刑部审核,若是办案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你可以直接向朕报告



第112章 海盗们的要求
    阮有镒和阮福澜走下了滑梯,正想上前同几位站在祠堂门口迎接他们的,貌似海盗首领模样的人寒暄一下时,却见这几位穿着明朝衣冠的首领,直接上前簇拥着前方的明国使者走进了祠堂,根本没有理会两人。

    阮有镒和阮福澜互相对视了一眼,阮福澜首先叹了口气,颇为无奈的对同伴说道:“咱们也进去吧,看这些人对待刘天使如此热情,起码咱们这次前来协商,性命上总不会有什么威胁了。”

    阮有镒对着阮福澜笑了笑,便扯着他走进了祠堂,并小心的暗示他不要多话,避免给这些海盗找茬。

    两人跨过了高高的门槛,并绕过了一道青砖砌成的照壁后,便看到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明亮天井。一道爬满了青苔的水沟,极端正的将天井分隔了出来。

    阮有镒的目光越过了天井,便看到了一个非常宽敞的大厅,厅上左右摆放着两排椅子,明国的使者已经坐在了上首,而那些首领则坐在左侧的椅子上,空出来的右侧椅子显然是给他们留着的。

    在一名仆役的带领下,他们果然被带到了厅上右侧的空位上。两人刚刚坐下,还在和海盗首领们交谈的明国使者终于停止了谈话。

    他轻轻的咳嗽了两声,便对着双方介绍到:“我左手这两位便是广南国主派出的使者,一位是世子阮福澜,另一位是副使阮有镒。我右手这边是,海商杨天生、刘香和施公明。

    既然大家现在都已经坐在这里了,那我也说一下前因后果,这件事的起因呢,是因为广南国派兵先攻击了刘香建立的西贡城,所以刘船东才纠集了朋友过来讨个公道。

    我身为大明使者,原本并不应当插手你们之间的纠纷,但是看在广南国主真诚的恳求下,顾惜到海外藩国子民能不能安居乐业,我才冒着被朝廷责罚的风险,为你们促成了今日这场会谈。

    因此,在你们开始协商之前,我要先向双方表明一下,我代表大明对于这场会谈的立场。

    首先,虽然我个人是希望你们两家可以罢兵言和,平息兵戈的。但是,我并没有得到朝廷和陛下的授权,为双方调解你们的冲突。因此在这场会谈中,我只代表大明做一个见证,至于你们要谈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我都不会加以干涉。

    其次,虽然我不会干涉双方在会谈中协商出什么条款,但一旦你们双方得出了结果,我代表大明见证协议的达成,必然是要保证协议的内容得以落实的。

    如果你们先达成了协议,事后又有人单方面撕毁了协议,我都会将之视为,这是对我大明权威进行挑衅的举动。大明不排除采用一切手段,来确保双方已经达成的协议实施。

    最后,我的时间有限。根据我和广南国主的约定,3日后我会前往西贡看望被俘的大明百姓,因此你们如果在三日内不能达成协议,那么我将会认为这场会谈失败,不再为你们见证双方的协议。好了,我的话已经说完了,你们现在可以进入协商的环节了。”
1...361362363364365...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