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正因为有了这么一点希望,所以黄立极对于自己手上的工作还是非常具有热情的。不过对于快要滑落到历史底部的大明国运来说,有些事情光靠热情是不够的。而黄立极的才具不如张江陵多了,如果不是有皇帝的极力支持,他估计自己早就被那些清流给掀翻了。

    在几次关键时节,要不是崇祯亲自出手打压和分化了旧东林党和清流的势力,黄立极就连朝堂上的平衡都维持不住。虽然现在的内阁责任制度过了改革初期最不稳定的时期,但是内阁责任制所带来的压力,也让黄立极经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毕竟在改革之前,内阁不过是皇帝用于拟定旨意的幕僚机构,虽然在200多年来的内阁存在历史中,文官窃取了不少行政权力,但是这种窃取的权力并没有用文字规范下来,看起来更像是一种约定俗成。

    而司礼监拥有的批红权力,又大大的替内阁文官分担了责任。因此内阁阁臣若是如严嵩、徐阶、张江陵这样出色的文官,他们就能联合司礼监太监,在皇帝的默许下行使近乎于丞相的权力。

    但是如果自身能力不够出众,又没有什么权力欲,只是按资排辈走到了内阁首辅的位置,那么完全可以做一个对着皇帝唯唯诺诺的三旨相公。这个时候朝廷要是出现了什么错误的政策,那么挨骂的就是皇帝自己了。

    但是内阁责任制度改革之后,朝廷颁发的政策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舆论就会很明确的指向首辅黄立极,他很难再把政策错误的责任推给司礼监或是皇帝身上。

    如果他侍奉的是万历皇帝,以这位皇帝不欲多事的个性,他的日子倒也没有眼下这么难熬。崇祯的性格显然和他祖父大相径庭,在他的脑子里总是有着层出不穷的想法。

    在朝堂上他推动着政治上的改革,在社会风气上他批判南方士绅文人所推崇的精致而奢靡的日常生活,在教育上他遵崇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学术上又提倡学以致用,并对张衡、僧道衍等人赞赏不已。对于工商业的鼓励,更是让近畿一带冒出了许多新事物和新问题。

    这使得黄立极不仅要一边盯着那些反对新政的官吏士绅,还要时时注意着市面上冒出来的新问题,究竟会不会对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这种每天都在走独木桥的感觉,让黄立极实在是感到有些心力憔悴了。

    而正当他艰难的维持着大明这部国家机器的运转时,突然传来今年有可能同后金作战的消息,这就如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样,让他匆忙赶来求见了皇帝。

    听到崇祯似乎对于战争的兴趣不大,固然是让他有所放心,但是他还是有些疑惑的询问道:“后金汗刚刚处置了二贝勒阿敏,难道不应该呆在沈阳城内防范和消灭那些阿敏的忠实部下,好巩固他对于后金的掌握吗为何陛下会这么肯




第130章 南京
    金陵城向来有六朝古都之称,虽然依山临江景色优美,但这里的夏天依旧热的像个火炉。位于中城的金陵大学,也就是从前的南京国子监,南北有珍珠河、进香河环绕,东面则正对着钦天山,因山上建有观象台而得名。

    南京国子监原本是六朝皇宫的所在地,当明太祖定都于南京时,将此地全都划做了国子监的用地,因此南京国子监的面积要比北京国子监大的多,监内有房高达1089间,还有菜地80亩。

    不过自从永乐皇帝靖难成功,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之后,南京的国子监便迅速的衰落了下来。从极盛时期的近万学子,到了天启末年,监内常年就读的生员也就千余人,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生员是花钱进来混资历的。

    而随着江南经济的不断发展,青楼妓馆在这石头城内更是兴旺发达了起来。因此国子监在没有改名为金陵大学前,学风已经混乱不堪,肯在监内老实读的没几个,大多数人不是整日混迹于城内瓦舍,便是浪荡于十里秦淮河上。

    自国子监改名为金陵大学之后,从北方下派的官员虽然强力整顿了下学风,但也导致了大多数生员脱离了金陵大学,使得偌大的一个校区内,只有数百学生就读。

    温体仁抵达南京之后,喜爱这里风景优美,又比较清静,就干脆从较为偏僻的南京督察院,搬到了国子监北面的一个小院内居住。

    前来处置南京科考一案,在温体仁看来,这是他向皇帝证明自己能力的一个绝妙机会。而想要向皇帝证明自己的能力,和稀泥显然是不成的。

    能够做的符合皇帝的心意,又要让皇帝对自己记忆深刻,温体仁很快便选择了,用较为激烈的方式去处置,那些闹起了来的士子。

    南京科考案的起因并不复杂,不过是一堆落榜的考生酒后发泄,被一些有心人把这股气发向了代表新政的金陵大学而已。

    有锦衣卫和在复社中做卧底的吴昌时的帮助,温体仁不仅很快掌握了整件事的经过,还找到了复社诸子同考官孙肇兴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考试前,复社成员夏曰瑚还去拜访过孙肇兴,这无疑让温体仁抓到了复社的把柄。

    于是在他主持的查案过程中,原本泼向金陵大学身上的脏水,现在全部落到了复社身上。而到了此时,对于那些落榜的考生来说,金陵大学和复社的中举人员有没有问题已经不重要。

    现在重要的是,这些空出来的举人人名额应当如何填补的问题。以张溥、杨廷枢、陈子龙、吴伟业等复社士子,虽然痛恨于温体仁以舞弊的借口划去了复社今科所中的所有士子,但是他们现在却无法号召其他考生再次声讨温体仁。

    因为现在大多数落榜考生都眼巴巴的望着温体仁,希望能够从他手中获得一个举人的功名。复社士子们只能各自四处联络,希望能够找到关系给温体仁施加压力,然后放他们一马。

    因此当文震孟和姚希孟舅甥两人抵达南京时,复社众人便特意为两人设了接风宴,还向文震孟告了温体仁一状。

    于是文震孟和姚希孟两人,不顾鞍马劳顿,第二天一早便跑来了温体仁在金陵大学的住所。文震孟来意不善,本是想要打温体仁一个措手不及,迫使他将科考舞弊一案的调查卷宗公布出来,好让他们找到案卷里的漏洞,从而重新审查这件科考舞弊案子。

    然而,在姚希孟南下之时,崇祯同样发了一封信件交给了温体仁,告诉了他关于南京科考舞弊一案的社会舆论变化,和自己对这件案子的看法。

    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之后,温体仁便加紧落实和补充了,关于这件科举舞弊案的证据和供述。

    听明白了文震孟和姚希孟两人的来意之后,温体仁便让自己的亲随取来了一锦盒,然后交给了两人观看。

    有些不明所以的文震孟,顺手从锦盒内取出了一份文件翻阅着。他只是看了上面几行文字,便有些冒汗的抬头看着温体仁说道:“这些证言难道都是真的”

    温体仁看着手中的茶盏,不慌不忙的回道:“这下面都有他们的签名,这考官孙肇兴也好,居中联络的复社士子夏曰瑚也好,如今都已经幡然醒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悔恨不已,所以才主动跑来写下了这些自白。

    所以,本官实在不明白,文大人和姚大人这么跑来兴师问罪,非要说复社诸人涉及舞弊案有内情,究竟是为了什么

    好了,两位大人也看过了我的证据,现在不妨拿出你们的证据予我也瞧瞧吧看看本官是不是真的冤枉了他们复社诸人。”

    文震孟脸上阴晴不定,他来之前可没想过,考官和复社中人会认罪。毕竟昨日几位复社领袖为他两人接风的时候,还是一副愤愤不平的模样,显然他们对于这几份自百也是一无所知。

    不过现下到好,他急冲冲的赶来,为复社中人打抱不平,反倒让自己掉坑里去了。

    文震孟看了一眼身边同样震惊不已的外甥,终于还是硬着头皮向温体仁说道:“既然陛下让我接任南京礼部尚后,和你一起查问此案,那么本官想要亲口问问这些人,这些自白可是他们亲手写下的



第131章 和李自成的相遇
    赤日炎炎,陕西澄城南面的官道上,黄土都被晒成了极细小的尘土,一行人骑着马缓缓向着澄城方向而去。不管是人和马,在这样的骄阳之下赶路,都显得有些垂头丧气。

    被几名家丁围在队伍中间的夏允彝,也失去了在京城时轻车华服的富贵公子模样,而是换了一身便于赶路的衣服。队伍前进的过程中,他不时的伸出舌头舔了舔自己干枯的嘴唇,但却没有去动自己腰间的水囊。

    在陕西这地方赶路,遇到最大的麻烦就是,难以补充干净的饮水。作为接受了新学教育的燕京大学学生,夏允彝已经知道,肉眼看似干净的清水,其实含有很多让人生病的脏东西,因此他已经和京城人士一样,养成了非热水不饮用的毛病。

    陕西连年受灾,被尸体污染的水源不知有多少。为了防止队伍中有人染上疫病,因此夏允彝一直约束着随从不饮用生水,如此一来便只有合理分配食水,才不至于让这些随从在赶路时断水抱怨,夏允彝一直以身作则,才令他们坚持了下来。

    摇晃了一下被烈日晒的有些发晕的脑袋,夏允彝不由转动脖子向官道两侧往去,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官道两侧除了黄土和断崖之外,很少能够看到几许绿色,这和他路过山西太行山脉时看到的景色相去甚远。

    官道经过塬上时,能看到两侧大片的麦田,但此时田里的麦子差不多已经收割完毕,除了高出地面几寸的麦茬,就没留下什么了。不过即便是在这样的烈日下,他也还是能够看到远离官道的麦田内,有着一个个黑点,这些都是在麦田里捡拾麦穗的妇幼。

    看着这些衣衫褴褛的妇孺在远处缓缓的移动,犹如一具具行尸走肉时,夏允彝的心里就感觉沉甸甸。当然他知道,这还不是最坏的时节,能够有麦穗可捡,已经说明今年的收成并不算太差。上一次他来陕西调查灾民状况时,在野外只能看到尸体和成群的野狗。

    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正真有些了解皇帝的心思,朝堂上究竟是正人君子执政还是小人执政,对于这些百姓来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执政大臣能够让他们吃上一口饱饭,让他们看到活下去的希望。

    夏允彝正在心中感慨的时候,前方探路的一名骑士跑了回来,向他汇报道:“夏公子,前面就阳庄堡了,过了阳庄堡十里便是澄城,队伍是不是在阳庄堡打个尖,休息下再赶路”

    夏允彝抬头看了一眼对方充满期待的眼神,便笑了笑说道:“也好,就在阳庄堡吃午饭,然后休息一个时辰,反正今晚一定能赶到澄城了。这次多亏了你们护卫我上路,我会给黄守备写信,谢谢你们这一路的奔波照顾的。”

    这名骑士顿时喜笑颜开的答应了一声,然后带着几名同袍赶去前面准备了。转过了一道山崖之后,官道便通向了一道山岗,这片山岗上倒是郁郁葱葱的长满了树木,算是难得出现的一抹绿色。

    当夏允彝等人走上了这片山岗,便发现这里倒是出现了难得的一片平整区域,官道刚刚升到山岗的顶部,就能看到不远处竖立了一道黄土垒砌的堡墙,刚好居高临下的监视着这条通往澄城的官道,而在堡门附近的官道上还设立了一道关卡,几名官兵正带着一队本地土丁检查着过往行人。

    他们此前赶路时许久碰不到一个人,看着这些被拦在关卡边上黑压压的人头,夏允彝心里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和护送夏允彝的将士交谈过的堡内守将,知道来了一个惹不起的大人物,因此赶紧从堡内走了出来,来迎接夏允彝等人入内。

    夏允彝原本并不欲多事,毕竟他此行并没有什么官方的身份,只是凭借着大学生的身份和之前寻访灾情时同地方官员结下的交情,在路途上受到了些照顾。而澄城刚刚经历了一场战火,在官道上设卡检查往来行人,以防止被打散的流匪逃往外地,也是应有的道理。

    但事情的变化并不是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守堡把总的带领下,夏允彝等人正打算进入堡寨大门时,蹲在一边堡墙下的人群中突然窜出了几人拦住了队伍。

    守堡的把总先是吓了一跳,立刻向后退到了队伍里,队伍中的几名将士已经把手按在了腰刀的把手上,弓起了身子准备迎战。但这窜出的三人并没有作出攻击的姿态,而是跪在了地上,双手作揖向夏允彝恳求道:“求大人怜悯,我等并非流贼,乃是从关外贩运草药往西安的商人,因为之前澄城被流贼所占,我等不得不避居乡下,现在朝廷大军击溃流贼,我等这才动身上路。

    但是此前兵荒马乱的时候,小人携带的路条不慎遗失,几位兵大爷就要把我们扣在这里,要等我们的东家过来赎人。小人等身上的盘缠将要用尽,若是再被扣在这里,恐怕大家伙都要饿死在这里了。还请大人给条活路,小人在这里给您磕头了…”

    确认对方只是出来讨饶而不是反抗,驻守阳庄堡的那位把总顿时胆气大壮,他上前对着跪在地上的三人连踹了三脚,口中还骂骂咧咧的说道:“你们这些刁民,什么路条掉了,本官看你们就是潜藏的流贼,想要逃出本地去东山再起。

    你们东家要是不来赎你们,就算你们全饿死了,也别想离开,本官宁可贴钱给你们收尸



第132章 李自成的过往
    在夏允彝的帮助下,这只十多辆独轮手推车组成的队伍,开始蜿蜒向着山岗下流动起来了。落在队伍最后面的李枣儿,在走下山岗之前停下了脚步向后方回望了过去。

    阳光依然热烈无比,这也使得李枣儿的视野相当良好,但是被照射的有些发白的堡墙前,已经看不到夏允彝一行人的身影了。

    能够从这种绝望的困境中脱险而出,李枣儿看似平静的表情下面,同样也是庆幸不已的。

    这位把自己叫做李自成的汉子,其实真名叫做李鸿基。他之所以不敢报上自己的真实姓名,因为他正是被官军击溃的高迎祥的部下,身上还背着家乡两条人命。

    对于夏允彝的建议,李自成的内心还是有些动心的。毕竟在一年前,他还是朝廷的一名驿卒,还能吃上朝廷的工食。虽然日子过的有些紧张,但也不是那些普通平民可以相比的。

    而且,随着朝廷对驿站系统进行改革,准备把归属于地方的驿站系统纳入到新成立不久的邮政部名下,他们这些没有编制的驿卒也将会成为正式的邮政部属员,看起来他的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但是,随着这个消息传开之后,驿卒的身份就遭到了县衙六房公人的觊觎。朝廷对于地方政府的改革虽然还没有吹到陕西县一级单位,但是有门路的吏员都已经知道,府衙一级已经开始了对于吏员资格的审查,基本上有三分之一的吏员将会被清理出衙门。

    如此一来,觉得会被清理出县衙的吏员,便打起了驿卒的主意,因为据说驿站转邮政后并不裁减人手,还有可能向上升职的机会。

    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李自成不得不向上司打点了一大笔钱,但是他依然没有保住自己的职位,贿金也没能要回来。失去了工作的李自成不得不回了老家,借钱给他的债主看他失去了工作,便要求他还钱。

    李自成哪有钱还给债主,因此他很快就被衙门抓了去,放在衙门外面站枷,显然他的债主是想要他的性命了。和李自成关系一向良好的族侄,赶紧找了几个乡党在晚上解救出了李自成,并闯入了城内债主家中杀了债主。

    半夜逃回村子的李自成,原本是想要叫上自己的婆姨逃亡的,却又发现他被官府捉去后,婆姨不但没有想着解救自己,反而把奸夫叫回家淫乐,两人还商议等他死了之后就成婚。

    悲催的李自成,几乎在一天内就失去了他曾经以为的幸福生活。李自成怒不可遏的冲进了家门,砍死了自家婆姨,却让奸夫逃了出去。

    再无牵挂的他烧了自家的房子,带着族侄和几名乡党打算跑去甘肃投军,但是在路上却遇到了正在招兵买马的高迎祥,李自成看着高迎祥招兵的条件还不错,便干脆投了他。

    高迎祥当时还挂着大明官军的招牌,所以李自成一直以为自己是在报效朝廷。他一度指望着立下战功,好洗刷自己身上背负的杀人罪,因此训练时特别能吃苦,倒是很快被高迎祥瞧中,提拔了一个队正的位置。

    然后高迎祥就举旗造反了,已被众人视为高迎祥亲信的李自成,在这样的状况下也只能闭着眼睛跟从了。

    不过和高迎祥的三心二意不同,投身于造反事业之后的李自成,对于自己现在这份造反的事业还是很执着的,他一直反对和朝廷进行任何谈判,认为应当尽快杀入关中地区,把人口最为稠密的关中地区打烂,陕西的百姓就无法接到朝廷的赈济,到时陕西各地的百姓就不得不起来造反,而陕西官军力量分散之后,也就无法再困住他们这只流民军了。

    不过高迎祥和其他义军首领显然没想过,要取朱明而代之。因为眼下的大明就算是衰落了,也没有到一推就倒的地步。他们只是想着起兵闹上一闹,要是朝廷软弱,就在陕西弄块地盘割据。若是朝廷强势,那就接受招安,反正有神一魁他们作为参照,他们并不觉得朝廷会拿他们怎么样。
1...367368369370371...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