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这种思路的根源,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大明的官员已经失去了对于这个国家前途的信心。他们的内心无疑已经认为,这个国家正走在下坡路上,所以对于这个国家的敌人,他们想的并不是发展自己的实力,然后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消灭对方。他们是在等待对方衰落下去,从而变得比自己更烂,先于大明死去。而既然是在比烂,那么遏制一切新兴势力的出现,就成为了官员们努力的目标。

    像东江镇也好、西南新军也罢,这种看起来富有朝气的武装集团,显然同这个走下坡路的大明是格格不入的。在黄立极这些文官看来,这些武人未必是挽救大明的良药,倒是很有可能会成为葬送大明最后一点气运的一剂毒药,他们自然就要采取压制的态度了。

    然而崇祯和这些文官们的想法毕竟是不同的,比他们多了数百年见识的朱由检,和这些文官们的思想差异最大的就是,这些文官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一旦出现了问题就会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但是朱由检却不会这么看,他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和工业革命的完成,原本互不相连的各个大陆,将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农业时代无法解决的人口和土地矛盾,王朝更替的周期性规律,将会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变革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得到缓解或是部分的解决。

    比如,黄立极等官员们所担忧的大海和山河障碍,会阻碍朝廷对于海外及边远地区的控制力,但是在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中,这些都将不会成为障碍。人们很快就会发现,朝鲜、琉球、日本、云贵川,乃至西域、印度、南洋诸岛,这些地方将不会再是一个个毫无概念的地理名词,而是他们有生之年可以前往的确实存在的地方。

    也许这些地方在物理上的距离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人们心理上的距离却会大大的缩小。而这种心理距离上的缩小,将会有助于国家概念的形成,并加强大明朝廷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所以,朱由检虽然理解了黄立极等人的顾虑,但并不打算认可他们的主张。他不由看着态度犹豫不决的孙承宗问道:“孙先生,难道你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孙承宗迟疑了片刻,才回道:“黄首辅说的也不无道理,昔日太祖、成祖两位皇帝设京军护卫神京,也是取外轻内重之意,这也是我大明安稳了两百余年的道理。”

    朱由检下意识的松开了右手,在自己大腿上轻轻的弹了几下,片刻之后他停止了动作,冷静而坚定的对着两人说道:“朕设立总参谋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大明的军队能够服从于朝廷的命令,保卫国家的利益。如果总参谋部对控制军队没有信心的话,那么总参谋部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祖先讲外轻内重,但是朕也没听说过有故意削弱边军,来维持京军强大的。更何况,就现在的大明内外形势,若是不能保证军队的强大,就对付不了内外接踵而来的强大敌人。我们不能等火烧到自己身上了,才想着要去挖井取水灭火。

    至于朝廷经费紧张,只能向那些商人借债才能维持下去,在朕看来这并不算什么危机。朕以为,朝廷经费紧张,却找不到地方借债,我们才是真正陷入了危机。

    而且,往我们的军队身上花钱,这并不是一种浪费。朕倒是听那些西方传教士说过那么一句谚语,如果一个国王不在自己的军队身上花钱,那么他就要在敌人的军队身上花钱。

    朕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我们还能在自己的军队身上花钱,起码说明我们还有一只自己的军队。只要朝廷手中还掌握着军队,我们还要担心那些商人作什么应该担心的难道不是那些商人吗”

    崇祯话里话外透露出来的无赖,让孙承宗和黄立极都为之目瞪口呆。黄立极忽然觉得今日的天气真热,即便是刚刚饮下了一碗酸梅汤,他也还是感觉背后的衣服有些黏糊糊的。

    朱由检停顿了一下,打量了一眼面前有些不知所措的两位重臣,这才放缓了语气说道:“当然,朕只是打个比方而已,并不是说朝廷打算赖账。




第140章 得道多助
    黄立极感觉自己的后脑又开始发涨了,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深,他的内心也是越来越不安。毕竟他不是崇祯,看不到未来的大明是个什么结局,也不清楚这场改革的终点究竟在哪里。

    一开始,他接受了刚登基的崇祯的主张,对朝政进行改革,说到底也只是为了自保而已。天启的去世,使得被打压的东林党人和南方士绅联合了起来,大有借着新帝登基的机会,对朝中执政的阉党官员和非东林党官员进行反扑。

    像黄立极这样依附于魏忠贤上位的内阁阁臣们,显然也是被那些东林党人所针对的目标之一。在这个时候,获取新帝的信任,消弭朝中有可能爆发的激烈党争,也就成了黄立极等官员的首要目标。

    而他们接受了崇祯的主张,树起了改革朝政的旗帜之后,不仅取代了原先在朝中说一不二的魏忠贤集团,也瓦解了东林党人集合起来的反阉党集团,从而渡过了新旧帝位交接时最为混乱的一段时间。

    稳定了大明的朝局,又取得了内阁成立以来,获得的最大执政权力,对于黄立极来说,他觉得这场改革的目标已经差不多达成了。毕竟在这场改革的过程中,南、北方的士绅都失去了许多利益,他也担忧再继续改革下去,会不会把这些人给逼急了,那么自己就真要变成第二个张江陵了。

    然而到了这个时候,想要停止改革继续下去,已经不是他一个首辅能够说了算的了。因为改革而受益的官员和商人们,在北方,特别是在近畿地区,已经占据了主流,成为了推动改革继续前进的主力。

    虽然这些人还不足以抗衡南方的士绅势力,但是在北直隶一带,已经能够发出盖过当地士绅的声音了,就连他的亲族也有不少人成为了改革的受益者。他如果想要停下脚步,无疑就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到众叛亲离的地步。

    因此,黄立极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崇祯身上,希望这位陛下能够懂得什么叫适可而止的道理。但是今日崇祯近乎坦白心声的话语,终于让黄立极心中的那点念想破灭了,他的脑海中一片茫然,不知应当如何去回应崇祯的这番话语。

    不过黄立极毕竟是久历宦海,经过了短暂的失神之后,他很快就镇静了下来,向着崇祯发问道:“臣惶恐,想要向陛下请教,陛下究竟想要建立什么样的新大明臣依稀还记得,上次臣向陛下请教时,陛下言之凿凿,说这场改革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而已。

    以臣的看法,目前朝廷实施的改革政策,想要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需要的只是时间,而不是进一步的深化改革,特别是对那些乡绅的土地下手,从而加深地方士绅对于朝廷政令的反抗意愿。”

    朱由检对上了黄立极的目光,看着对方虽然神情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视线却不肯作出半分退让,显然是真的急了。

    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大明,这个问题对于崇祯来说难道还要考虑吗。他登基以来做了那么多事,不就是想要把大明带入到工业革命的时代么。而想要推动大明进入工业革命的时代,自然就要先完成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革命。

    这场革命的对象,自然就是消灭大明的封建士绅地主阶层,从而为大明资产阶级的诞生和掌握政权开辟道路。

    虽然朱由检对这场改革的目的和结果心知肚明,但是他却无法如此坦陈的向黄立极和盘托出。因为现在的黄立极虽然是他的政治盟友,但对方还没有成为一个自觉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依然还只是大明士绅阶层中的一员,只不过算是开明士绅的代表。

    如果这场改革已经获得了成功,新兴的资产阶级已经掌握了这个国家的政权,那么像黄立极这样的开明士绅当然会欣然的加入到新兴的资产阶级中来。但是在士绅阶层的力量依旧强大的现阶段,这些开明士绅是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和整个士绅阶层去对抗的。

    因此,虽然有无数话语在朱由检的嘴边盘旋着,但是当他开口的时候,依然还是将这些话语吞了回去。

    “什么样的新大明这的确是一个好问题。但是朕的回答依然不会改变,改革的目标依然是为了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可是朕也曾经说过,这是一个最低目标。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之后,我们依然还要继续前进,改革也仍要继续深化下去。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我们最终目标,乃是要建立一个夫子所称道的大同世界。任何阻碍大明建设成大同世界的旧规陋俗,我们都要一一加以改革,只要大同世界一日没有建成,我大明的改革就不算完成了任务。”

    黄立极感觉自己的右眼皮一直在跳,至圣先师所描述的那个大同世界,是所有读人所憧憬的未来之世,每一个读人提起这个伟大梦想时,无不是恭恭敬敬,诚惶诚恐的。

    但是,自从皇帝将大同世界当作大明所追求的目标之后,黄立极觉得这四个字好像是越来越不值钱了。他过去数十年听到的关于大同世界的话语,也不及这三年从皇帝嘴中听到的多。

    鲍鱼海参被视为山珍海味,那是因为普通人一生也难以吃上一回,所以



第141章 利益
    看着默默站立在一边的黄立极,朱由检大致能够猜到他现在进退两难的处境。在改革这条道路上,他已经走的太远,就算他现在想要停下脚步,那些因为改革而利益受损的人,也会将之视为改革派的旗帜,非要将他彻底打倒不可。

    所以,今日朱由检才会开诚布公的向黄立极点明了,他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因为他知道,此刻的黄立极只能选择和他继续将改革推行下去,方才不会变成他和那些保守势力共同针对的目标。

    不过,就算是黄立极认可了他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在这种被迫站队的状况下,也未必不会心生怨气。一个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阁首辅,和一个消极抵抗的内阁首辅,两者能够发挥出来的工作效率那是天壤之别啊。

    在击破了黄立极心里的那点侥幸之后,朱由检转而安抚起了黄立极说道:“先生和朕一起扛起了改革大明的重任,先生对于大明的忠诚之心,朕自然是铭记在心的。

    朕知道先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已经受封锦衣卫世袭指挥同知,一个是朕的御前秘。以先生为大明作出的贡献,他们两人的职位未免还是低了些,日后五柳黄家的门楣他们恐怕也扛不住。

    所以朕打算让黄蘅若出任天津警察厅厅长,至于黄藻诚则调任云南矿务局任局长,先生以为如何”

    黄立极的脸色终于有了一些变化,他的两个儿子在读上天分不高,都是以受荫的方式进入的仕途。他担任内阁首辅的时候,这两个儿子虽然在仕途上发展余地不大,但起码也没人敢为难他们。

    但是他毕竟不能永远把持着首辅的位置,待他退下之后,那些反对改革的官员们,未必不会把主意打到他两个儿子身上。这两个儿子的将来,也是他内心的一块心病了。

    崇祯愿意拿出两个实职来安排他的两个儿子,自然是在表明一种态度,即便是他退下之后,崇祯对于黄家的信任依然没有衰减,这等于是在免除他的后顾之忧了。

    不过,黄立极对于天津警察厅的职权还算了解,对于这云南矿务局的前景却有些迷茫,因此不由开口回应道:“陛下的恩赐,臣不胜惶恐。但是臣身为内阁首辅,犬子却得到如此优待,恐怕会有碍物议吧。此外,这云南虽然多矿,但是当地土汉杂居,民风彪悍,犬子恐怕难以当此大任。”

    听到黄立极接下了自己的话语,朱由检便已经知道,这位大明首辅已经向自己服软了。他毫不迟疑的回道:“是啊,云南地方广大,少数民族众多,山地多而平地少,整个地区只有昆明附近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地方。因此我云南汉民主要聚众居于昆明附近,而各少数民族则分布在四周山林之中。

    由内陆进入云南,不外乎从四川、贵州和广西三地进入,而从广西北海前往昆明是三条道路中最好走的一条通道。从云南前往四川的通道,又比从湖广、陕西进入四川的道路要好走的多。

    如今贵州、四川因为奢安之乱而变得残破,但云南各土司的实力不仅没有因为战乱而损耗,反而借着平乱战争熟悉了进入贵州、四川的道路,并得到了一大批朝廷的赏赐。如此一来,和云南相邻的四川、贵州、广西三地,只有广西看来尚有应对云南发生乱事的余力。

    但是,广西虽然有效忠朝廷之狼兵,也同样有对朝廷不满的大藤峡瑶族,因此一旦云南生变,广西能够维持自保就算不错了。

    先生,现在云南各家土司兵强马壮,而驻扎云南的大明官兵却不堪一战。且云南除了内陆三省相邻之外,又同越南、缅甸、乌斯藏三地相邻。除乌斯藏外,缅甸和越南对于我大明的云南之地,一向是虎视眈眈。

    开国之初,我朝原在云南之外设:孟养、车里、木邦、老挝、缅甸、八百大甸六宣慰司,以为云南之藩篱。但是到了今日,这些地方都已经落入了越南和缅甸之手。

    因此,若是云南土司之中有人觉得我朝在云南的力量已经不足畏惧,勾连越南、缅甸反叛;又或者越南、缅甸两国觉得我大明在云南的驻军虚弱不堪,煽动边境土司造反,朝廷又要拿什么力量去抵挡呢

    云南富有矿藏,黔国公一脉在云南驻守2百余年,此前受命上京之时,携带财物的马车首尾相接几达十几里地,可见此地之富饶,远过于广西、贵州两地。据守云南以抗越南、缅甸,则我国西南边疆安全尚可维持。

    可若是一旦失去了云南,则广西、贵州两地也未必守的住。因此,朕以为西南诸军不可分拆,反而云南的驻军还要仿照新军进行整顿,并加以增强。

    而想要加强云南的军事力量,就必须先解决云南驻军的给养问题,否则军需资源都要从外地运入云南的话,那么朝廷就会先被拖跨。

    刚刚朕也说了,云南到处都是山林,可以发展农业的平地极少,因此搞不



第142章 宴会
    当夜幕低垂的时候,钓鱼台内是一片灯火通明,比普通蜡烛照度更高的鲸油蜡烛,已经成为了宫内夜间照明的标准配置。这种蜡烛不会发出羊油蜡烛燃烧时发出的难闻气味,也不会出现燃烧煤油时冒出的黑烟,因此深得京城豪富之家的喜爱。特别是在召开宴会时,是否使用鲸油蜡烛来照明,已经作为了衡量主人家底的一个标准。

    农历八月的京城,已经到了夏天的末尾,白天还是热浪炎炎,晚间却已经开始凉爽了下来,而临近水边的钓鱼台,更是在湖边清风的徐徐吹拂下,让整个钓鱼台内充满了凉意。

    在几名内侍的引导下,朱由检从钓鱼台侧面的小门走了进来,看着下面起身恭迎自己的人群,他一边向着北面上首的高台走去,一边爽朗的对着众人说道:“都免礼了吧,今日你们都是朕的客人,就不必过于拘束了。今晚咱们就不讲什么君臣之仪了,还是放松一些,来个宾主尽欢吧。”

    作陪的孙承宗和黄立极,带着众人向崇祯回应了一声,待到皇帝在位子上坐下之后,他们方才缓缓的坐了下来。

    坐在位子上的朱由检看着王承恩为自己斟满了一杯酒后,他的目光才转向了下方的宴席,在明亮的烛光下,他看到众人已经将酒杯执在手中,正等待着他来宣布宴会的开始。

    朱由检拿起了酒杯想了想,便收敛了笑容站了起来,在下方众人的注视下,他走到了平台的边缘对着众人肃穆的说道:“今晚宴会虽然是为朱总督、忠贞侯他们接风洗尘,但同时也可以说,这也是为了庆祝西南平乱战事终于告一段落了。

    因此这第一杯酒,朕想要先敬那些为西南平乱战事献出了生命的大明将士们,希望他们的在天之灵可以畅饮这一杯胜利之酒。”

    就在崇祯讲话的时候,下方的众人已经安静的站立了起来,随着皇帝将手中的酒水倒在了地上,众人也纷纷安静的照做了,原本钓鱼台内的轻松气氛也渐渐变得沉重了起来。

    朱由检直起了身子,顺便将手中的杯子举起,他身后的王承恩顿时拿着酒壶上前往崇祯手中的酒杯中注满了酒水。

    朱由检拿着酒杯对着下方站立的众人继续说道:“这第二杯酒,朕要敬在西南战事中无辜丧生的大明百姓们,希望他们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息,朕也希望我大明百姓将不会再遭受此等厄运…”

    拿着第三杯酒的崇祯,久久未能发言,而底下的众人也牢牢的看着他,想要听听皇帝这第三杯酒又有什么名堂。

    朱由检沉吟了许久,终于举着酒杯继续说道:“这第三杯酒,朕要敬给马千乘马将军,马将军本是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家风醇厚,忠勇爱国,实我大明之良将也。只可惜将军受天之妒,寿命不永,使我朝廷失一栋梁之材,朕实痛之啊。”

    崇祯在开宴前的三敬酒礼,让参与这场宴会的宾客们,在坐回座位之后都各有所思了起来。靠近平台就坐的孙承宗,在听了皇帝的敬酒辞之后,脸色倒是舒缓了不少。
1...370371372373374...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