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甚至于,在大明舰队的放水下,荷兰人还在不断给北大年送去和其他作战物资。苏越、杨天生都认为,巴塞通王的坚持不会太久了,只要他在听到一次前方失败的消息。

    但是对于驻扎在北大年河口的舰队来说,和蔚蓝色天空交相辉映的湛蓝海水,虽然美不胜收,可是待在这里发呆的话,在美的景色也会让人感到厌倦的。

    如,这位齐祖光已经按捺不住自己的性子了。他一跃而起,叫过了几名亲卫放下了小船,准备在远离北大年城的海滩岸,去陆地看看有什么野兽可猎,或是买些活禽来也好。

    和齐祖光座舰相邻的明远号,值日军官李国瑞虽然看到了齐祖光乘坐的小艇向着岸划去,他却什么都没说,反而想着若是对方在岸找到什么好东西,他一定要去分一份。

    对于苏越、杨天生两人还在等巴塞通王屈服的想法,李国瑞可




第201章 大明海军的第一步
    虽然被部下救了回来,但是齐祖光并没有感到多少喜悦。品書網 这次登岸的行动,他失去了3名部下,还有2名处于昏迷状态。

    四海营的弟兄们,在远离大陆的台湾岛一起生活了近两年,共同对抗着岛的自然灾害和那些猎头生番,相互之间的情谊要普通军队紧密的多。

    想到这些弟兄们没有死在战场,却因为他一个突发想的决定而送了命,齐祖光觉得又是羞愧又是难过又是愤怒。

    见到旗舰发出召集各舰舰长议事的旗帜后,齐祖光便死活要跟着本舰的舰长一起去明远号。

    召集了附近海面五艘战舰舰长的分舰队司令李洪桂,看到了浑身打满了绷带的齐祖光出现在作战室内,不由狠狠的瞪了他一眼。

    本紧凑的作战室很快坐满了,见到被召集的人员都到齐之后,李洪桂便对着众人说道:“本官召集诸位过来,主要是向你们通报一声,今日有人私自岸,差点回不来了。对于带头岸者的行为,本官将会向舰队总指挥官杨天生报备,由他来决定对此人是否作出处分。

    此外,北大年的土著悍然进攻我大明王师,并造成了王师之伤亡。本官的意思是,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必须要得到惩戒,以避免再有类似的状况出现,各位怎么看”

    李洪桂明显袒护齐祖光的行为,让众人都感到有些吃惊。不过这些从海盗转为大明官兵的船长们,显然并不在意这种偏袒自己的人行为。?他们只是担心,自己这几艘船惩戒不了岸的土著而已。一名船长犹豫的说道:“苏大使和杨镇守使现在都在暹罗王都办理交涉,我们的大舰队还在东南方的吉兰丹驻扎,没有他们的命令恐怕调动不了大舰队吧光凭我们五艘船只,能够惩戒得了岸的土人吗”

    齐祖光立刻出声说道:“如果是惩戒这些土人,四海营的兄弟我可以直接调动,不必经过其他人,有什么处罚,战后我一力承担是了。”

    “闭嘴,你闯的祸还不够么四海营那是陛下的私军,什么时候轮得到你来做主了。”李洪桂将齐祖光斥退之后,再次看着众人说道:“本官会以紧急处置权命令吉兰丹的大舰队动员起来,其他人还有什么意见么”

    作战室内的船长们窃窃私语了一阵之后,便有人说道:“那么北大年港内的那两艘荷兰船怎么办我们是连他们也干了呢,还是不动他们不过不对他们动手,他们要是趁着我们进攻北大年城时攻击我们怎么办”

    李洪桂举起手阻止了众人的议论,方才扫视了一圈舱内的众人说道:“调动大舰队来之前,我们起码还有5、6天时间。本官会派人向荷兰人作出通报,限令他们在五天内离开北大年港,否则视为协助北大年作战的敌舰处置…”

    停留在北大年港口的荷兰商船“阿姆斯特丹号”船长范.华纳在接到了明国舰队的通知之后,便邀请了“豪达号”的船长、大副来自己船商议这封通知。

    范.华纳向众人展示了这封来自国人的通牒之后,便向着众人问道:“先生们,国人向我们发了这封通牒,显然他们有意要以这起被袭事件为借口,向北大年发难了。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问题,我们应当怎么应对这封通牒”

    “豪达号”的船长范.金克尔是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他耸了耸肩说道:“既然国人要求我们离开,我们离开好了。没必要同这些国人发生冲突,和国的贸易相,北大年给我们带来的利益,还不足以让我们去拼命。而且现在也没什么可拼的,他们那艘主力战舰足以对付我们两艘船了。”

    不过还是有人颇为不服气的说道:“这么离开了,公司的名誉难道不会受损吗国人一份通牒吓跑了我们,今后这一带的土著民族,谁还会相信公司的信誉呢”

    范.金克尔顿时转头盯着说话的人嘲讽道:“公司的信誉可不是对这些异教徒讲的,巴达维亚那边还在同背信弃义的土人作战呢。为了这些异教徒去同国打一仗,还是一场必输的战斗,我可不觉得这能够维护公司的名誉了。”

    范.华纳拍了拍自己面前的桌子,让众人安静了下来,这才紧握着双手说道:“好了,你们的意思我已经听明白,现在大家不如听听我的想法。

    公司从来没有正式宣布过支持北大年女王对暹罗的独立战争,我们只是和北大年女王进行贸易而已,我们对于北大年没有任何道义的责任。

    对于国人岸受到袭击这件事,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幸的事件,国人有权力向北大年声索他们的权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鉴于公司现在同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我们难得不更应该站在国人一边吗”

    范.金克尔和其他人都有些诧异的看着他,不由向他询问道:“华纳先生,站到国人一边,这话是什么意思”

    范.华纳打开了双手说道:“北大年女王在位已经30多年了,这个港口一直是东西贸易的重镇,一直以来都没有遭遇过战火。

    通过对往来商人的税收,女王的国库里堆满了财富,而这也是女王想要独立的资本。

    现在暹罗王的大军将女王的军队牵制在北面的前线,这座城市的防御力量已经降至了最低。一旦失去了我们在海的保护,这座城市像是一个熟透了的榴莲,只要稍稍施加一些武力,能品尝到里面鲜美的果肉。难道我们要让那些国人,独自享受这道大餐吗”

    舱室内沉默了许久,范.金克尔突然涨红了脸跳起来说道:“不,这当然不能。我们保卫了北大



第202章 台湾和杭州
    如果有人在崇祯元年之前来过北港,那么他今日再度抵达这个港口时,一定会以为自己的记忆出现了问题,因为此地已经从一处私港变成了一座真正的城市。

    在朝廷推动了对台湾的开发政策之后,北港和基隆已经成为了大明在台湾最为重要的两个港口。尤其是北港,因为不仅承担了大陆移民输入的任务,也是东、西洋贸易商船最大的交易港口,因此兴旺发达之局面,已经超过了从前的大员港。

    大员港的地理位置虽然比北港要好,但是控制了东亚主要贸易的华商更喜欢在自己的地盘进行交易,毕竟北港可是有朝廷官员正式管理的,出了问题还能向朝廷要个公道。像大员这些地方,虽然荷兰人看起来还比较守规矩,但是在海上遇到过荷兰商船的海商们都知道,只要有足够的利益,这些洋鬼子是随时能够翻脸不认人的。

    而且来自大陆的移民在台南地区开辟的甘蔗田,让台湾南部从出口鹿皮和少量稻米,变成了仅此于广东的蔗糖出口港。从大陆运输生丝、棉布、铁器,到北港运输蔗糖和鹿皮、鹿肉干,成为了两地之间获利最为丰厚的短途贸易。

    因为这种种便利,加上郑芝龙对北港的出色经营,现在的北港已经成为了台湾之首府,台南之重镇。在崇祯三年十一月一日,北港的街道上人头簇拥热闹非凡,除了站在街道两侧看热闹的大陆移民之外,穿着各种不同服饰的台湾土著,正一队队顺着街道走向了北港市中心的土地庙。

    这座土地庙显然是刚刚落成的,不过庙前广场上的那棵大榕树却是早就存在了。在这株大榕树下已经搭起了一个台子,台湾知府周堪赓、嘉义县男郑芝龙、四海营的两位统帅董卫贤、王嘉胤等人,这些往日分布于台湾各地的官员,今日倒是难得的聚拢到了一起。

    此前在街上游行的土人队伍,进入了土地庙前的广场之后,就按照场内主事的官吏吩咐,在庙前广场上按照进场的次序一一列队排好。这些土人的手中或是拿着陶罐,或是拿着一包东西,极少有人是空着双手的。

    待到游行的土人全部进场之后,周堪赓便起身拿着一张文告大声的朗读了起来。不管是土人也好,还是那些围观的百姓也好,基本上都没听懂周堪赓大声念出的华丽文章。不过他们此刻的表情倒是都很肃穆,似乎这篇文章里的词句充满了神圣的气息。

    念完了手中祭祀土地的青词之后,周堪赓便收起了文告,看着台下的土人大声喊道:“好,现在各家土司、头人,按照次序把你们从村社中带来的土倒在庙前的土台之上,把你们从村社中带来的水倒在水池之中。

    从此,你们便是我大明之百姓;你们村社之土地,也是我大明之土地。你们向朝廷缴纳税赋,遵守朝廷之法度,而朝廷之法律也将庇护你们…”

    就在周堪赓向土人宣布献出水土的意义时,他身后的郑芝龙也正盘算着,这平地59社、高山23社,向朝廷献出水土之后,台湾除了大员港以南的区域、东部的深山之中,究竟还有什么地方存在着不服王化的生番了。

    王嘉胤目无表情的看着这些土人一个个上前,或是把陶罐里的水倒入池子,或是将一包土倒在土台上。

    自从被迫来到这个海外孤岛之后,王嘉胤发觉自己连继续和朝廷对抗下去都做不到。在这座岛上,只有三类人,大陆移民,本地土著和那些荷兰殖民者。

    不管是本地土著还是那些荷兰人,对于他们这些大陆移民都是虎视眈眈的。如果不是四海营和台海巡阅府所拥有的压倒性的海陆武力,王嘉胤估计本地土著也好,那些荷兰人也好,他们想要的应当是把这些大陆移民变成自己的臣属。

    仅仅三年的功夫,来自大陆的移民已经突破了10万人。台湾北部多为来自大陆北方的移民,约3万人,主要以采矿和伐木为工作。

    台湾南部因为多平原,因此移民以耕作为主业,以福建人口居多,广东、江浙的移民也有少量。

    在颜思齐开台的时候,大陆移民最多也就近万人,而岛上的土著大约十万有余。因为地广人稀,所以双方相安无事,土人还从大陆移民这里获得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铁质农具。

    但是当移民超过了十万,台湾未曾开发的土地顿时就急剧减少了。后来的移民开始破坏一些森林,一方面为自己修建房屋和工具,另一方面则是把这些林地改成耕地。

    大陆移民的行动固然是加快了台湾的开放,但也因此同本地土著发生了冲突。土著用来狩猎的森林被砍伐后,他们狩猎的对象鹿群就不断的远离传统的生活区域。

    无法获得足够的猎物,也就意味着他们的传统生活正不断的被破坏着。他们要么迁往大山的深处,同那些更凶恶的生番争夺领地,要么就得服从于大陆移民的管理,真正的定居下来,学习来自大陆的耕作方式。

    这三年来土著不是没有反抗过,但是在四海营和台海巡阅府的联合绞杀下,和那些大陆移民的配合打击下,不服从于王化的土著村社不是被消灭,就是被迫逃亡东面的深山之中去。

    比如王嘉胤和他的部下,就属于被迫配合官军对土著进行镇压的代表。毕竟在这些土著眼中,他们和那些移民并没有区别,如果他们不帮助官军消灭反叛的土著,那么就等于是在自杀,这些土著袭击落单的移民时,可不会问一声,他们究竟是不是朝廷的爪牙。

    作为边军出身的王嘉胤和他的部下,在战斗素养上要比普通的四海营将士更强上一些。仅仅是数次作战,王嘉胤和他的部下就被解除了监视居住的待遇,而成为了四海营中的一份子。

    在这茫茫大海之中,王嘉胤觉得监视不监视居住,其实没什么区别。作为北方人,他们在小池塘里游一游泳大概还没啥,驾着一艘船只横渡海峡,那还是算了。

    而在台湾待久了,除了吃的和气候有些不大习惯之外,其他的物资供给可比他们在陕西强



第203章 陕西的土地问题
    西安都察院后花园内的一座花厅内,崔呈秀、杨鹤、夏允彝三人正坐在一起烹茶叙话,花厅四周的窗户和顶棚的天窗,已经效仿京城流行的样式换上了玻璃,初冬的西安虽然寒风冷冽,但是白日的阳光还是能给人带来少许温暖的。

    花厅换上了玻璃之后,白日里不仅明亮温暖,还挡住了屋外的寒风,于是就成了崔呈秀日常办公的所在。今日他们三人坐在一起,自然不是因为私交笃厚,而是为了公事。毕竟以崔呈秀的名声,杨鹤、夏允彝两人可没想过和他拉什么交情。

    按照官场上的规矩,有什么公事的话,崔呈秀和杨鹤只要在公堂相见也就是了,至于夏允彝,哪有资格和他们谈论公事。

    只是如今陕西的事情错综复杂,夏允彝虽然没有官身,却带着皇帝给予的便利,在陕西四处巡访。崔呈秀和杨鹤自然不能无视这位青年学会领袖的意见了,更何况他们两人之间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也不一致,同样需要一个有分量的第三方人士来牵制一下对方。

    崔呈秀是认为,既然皇帝如此宠幸这位燕京大学的学生,并将他捧到了年轻一代的士林领袖的位置,想来对方总是要站在他这位代表皇帝办事的钦差大臣一边。而杨鹤则是从儿子杨嗣昌那里听说过夏允彝此人,知道这个人为人正直,觉得他应当会站到自己这边来。

    杨嗣昌和崔呈秀年岁相仿,进入仕途却比崔呈秀早了一科,不过在仕途上不及崔呈秀顺利。因为畏惧朝中的党争扩大化,在天启五年时辞官和父亲一起回乡去了。直到去年,才重新被朝廷起复,任户部郎中。

    杨嗣昌虽然向父亲谈论过夏允彝的性格,但其实他同夏允彝并没有什么往来,毕竟他们一个是官员,一个只是大学的学生。因此他对于夏允彝的性格描述还是少了些,夏允彝的为人是正直,但除了这个之外,他还非常的执拗,只要是他认为正确的事,就会一往无前的冲上去。

    于是,崔呈秀和杨鹤都没有得到他们理想中的帮手,反而又多出了一个对手。应该来说,现在的夏允彝性格已经比过去好的太多了,在崇祯不断的命令下,夏允彝亲自去接触了河南、陕西、山西底层农民的生活,也去了解过唐山铁厂工人的生活工作情况。

    这些同底层百姓接触的经历,改变了他对于书本上经义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迷信,也让他认识到,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泾渭分明。被士人看做君子的人,在百姓眼中也许是个小人;被百姓认为是君子的人,在士人眼中也许就是个小人。

    今日大明评价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大家看的不是此人的言行,而是自己的屁股坐在了什么地方。维护了自己利益的人,就是君子;损害了自己的理由的人,一定就是小人。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认知,夏允彝才能和从前他眼中的阉党首领崔呈秀坐下来谈事,并尽可能的希望和崔呈秀、杨鹤达成一个对陕西百姓有利的共识。而不是掀了桌子,将对方骂上一通小人,然后什么事都解决不了。

    有崔呈秀这样的现实主义者,杨鹤这样的圆滑处事者,再加上夏允彝这样的积极推动者,不管是藩王谋逆案的处理,还是澄城事件的善后,都在迅速的推进着。

    而陕西民变军对地方士绅的清理,藩王谋逆案对陕西两大王府的毁灭性打击,使得王府和这些士绅名下的大量土地被没收。从某种方面来说,这些土地主人的消失,使得陕西的阶级矛盾开始缓和了下来。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些土地应当如何分配给陕西的百姓,两大王府名下的土地加上和王府沾亲带故的士绅的土地,这可是数万顷的良田。如果分配得当,就能让数万户陕西民众安定下来,那么陕西未来几年也就不太可能爆发什么大规模的民变了。

    不过在这个土地分配问题上,三人陷入了争执之中,谁也未能说服说。在崔呈秀看来,这些土地的确应当分配下去,但是不能无偿的进行分配,毕竟从王府和士绅那里没收的土地,绝大部分都是良田,可以说是相当有价值的土地。

    在是否有偿分配土地上,杨鹤是支持崔呈秀的看法的。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如果进行无偿分配土地,很容易会被当地的胥吏、劣绅和混混上下其手。不是把好地换成差地;就是冒名分地,然后占为己有;又或者是分得田地的乡间无赖,直接将土地转卖给他人。
1...389390391392393...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