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为了挽回自己的声望,他一是试图让部众改宗,通过红教喇嘛对自己的支持,来影响这些部众对自己的忠诚。二则是希望能够从明国那里获得更多的市赏,能够让他用来打赏对他不满的台吉、那颜们。

    能够和崇祯进行会盟,对于降低部族内部人士对他的不满,是一件好事。但林丹汗的却不仅于此,他更希望借着这次会盟,能够让草原上所有部族认识到,他才是明国所认可的全蒙古的大汗,好震慑那些心怀不轨的台吉们,并加深普通蒙古人对于他的崇拜之情。

    为了表现他和明国皇帝平起平坐的地位,他下令手下最为精锐的骑兵在营外列阵,希望能够吓住崇祯改变会面的方式,这个计策失败了。

    虽然他不清楚这位年少的明国皇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胆子,不过林丹汗也只能无可奈何的等待着崇祯的到来。不过他依旧没能放弃自己的妄想,特别是在来自漠北的绰克图台吉面前。

    因此林丹汗拒绝了一些台吉们建议在大营外等候皇帝的请求,而是坚持要在大帐门口和崇祯见礼,在崇祯没有进入大营之前,他也绝不出大帐。

    林丹汗镇定自若的神情,倒是真把绰克图在内的诸多台吉给唬住了,于是在他们将信将疑的陪同林丹汗等候着明国皇帝。结果没想到他们等来的,却是自家骑兵高呼的万岁声。

    帐内包括林丹汗在内的诸位台吉们自然是坐不住了,有人立刻起身出门去打听消息,过了一会便回来向林丹汗汇报了大营外发生的事情。

    听到自己麾下的骑兵竟然只是为了一顿酒肉就向崇祯欢呼致意,林丹汗顿时气得说不出话来了,他憋了许久也只从牙齿里蹦出了几个字:“贵英恰治的好军啊。”

    听到大汗话语中的恨意,左翼蒙古诸部的台吉们顿时都沉默了,跟随了这位大汗这么久,大家都已经了解了林丹汗的脾气。自从西迁之后,他的心胸就一日小于一日,此刻敢站出来为贵英恰辩解的人,是一定会被其迁怒的。

    坐在一边的绰克图台吉却没有多想,他并不是林丹汗的臣子,比起林丹汗的态度,他更在意皇帝对他的看法。林丹汗既然连自家的骑兵都约束不住,可见这位明国皇帝在左翼蒙古的声望是不小的。他可不想第一次和这样尊贵的人物见面,就被对方给划到林丹汗一伙的里面去了。

    绰克图台吉打定主意之后,便对着林丹汗说道:“大汗,既然皇帝陛下已经到了,咱们是不是也该出去迎一迎,免得被人笑话咱们不知礼数。”

    林丹汗看了看帐内众人的神情,又听着账外时起时落的“万岁”声,终于还是点头赞成了。他终不能让崇祯当着他的面,一个劲的挖他的墙角。

    大营门口处,朱由检一个劲的和这些蒙古骑兵们套近乎,全然不顾他身边的贵英恰的脸缩成了一团。直到他看到了一个服饰华丽的胖子带着一群人从大营走了出来,朱由检才中断了和骑兵们的谈话,向着大营门口走去。

    在贵英恰的介绍下,朱由检终于分辨出了林丹汗和绰克图台吉两人,在距离林丹汗这群人还有十来步之遥时,朱由检翻身下马向前走了上去。

    朱由检注意到,从他下马上前开始,林丹汗身后的台吉、那颜们便纷纷开始拜倒向自己行礼,唯有紧紧贴在林丹汗身后的那群人,都关注着林丹汗的动作而毫无动静。至于林丹汗,抵达营门口之后,他便不肯继续上前,也不对自己做出行礼的举动,显然还是想要争最后一口气,等待崇祯先向他打招呼了。

    看到这样的场面,朱由检脚下并未停顿,他依旧面带微笑的上前,在林丹汗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张开双臂和林丹汗轻轻拥抱了一下,口中以蒙语问候了一声。

    崇祯这种新奇的打招呼方式,让林丹汗有些手足无措,不过却很好的化解了双方之间谁先行礼的尴尬。林丹汗身后的台吉们也总算是反应了过来,一一屈膝向崇祯行礼问好。放开了林丹汗之后,朱由检便和边上的绰克图台吉行了抱见礼,让这位漠北来的台吉心里甚为欣喜。

    虽说没能从礼仪上占到什么便宜,但是和崇祯的拥抱见礼,让林丹汗也能自我安慰下,崇祯也算是承认了两人在地位上的平等。待崇祯和众人一一见礼之后,林丹汗便邀请皇帝进入大帐说话,不想在这里继续丢脸了。

    进入了大帐之后,崇祯便被林丹汗迎上了主位,和他一起并肩坐在了一起。海兰珠则侧着身子坐在了崇祯的身边,为崇祯奉茶并翻译着其他人的话语。

    林丹汗先是为崇祯介绍了帐内就坐众人的身份,接着便同他寒暄了起来,回顾了一下双方过去一年来的交际往来。待到一碗奶茶落肚之后,林丹汗这才把谈话导入正题说道:“我听说皇上愿意支持,我察哈尔部同漠北叛逆之间的战争。我敢请皇上说一说,您打算怎么支持我察哈尔部呢”

    朱由检听着海兰珠在耳




第208章 会盟二
    崇祯别出心裁的谈话主题,将林丹汗启程以来一直设想的谈话步骤完全打乱了,这让他一时陷入了失语的状态。

    林丹汗同样也在观察着自己的部下和漠北来的绰克图台吉的表情,他只是扫视了一眼,便了解了这些人对于崇祯的主张有多感兴趣。

    林丹汗对此也只能在心里叹了口气,他虽然处处以成吉思汗为榜样,但是在刚毅果决的性格上,却连这位先祖的百分之一都没有。

    在对付后金的各个战场上接连失败,实际上已经让林丹汗的自信严重不足,他从前在部下和臣民面前竖立起来的英明宽厚形象,现在已经差不多完全破产。

    现在的林丹汗,就像是一个快要输光筹码的赌徒,对于自己的每一次下注,不是瞻前顾后,就是莽撞冲动,就像是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的旅人一般。

    见到了部下们的心意之后,他优柔寡断的毛病又犯了,并不能立刻反驳崇祯的说法。然而他的沉默,在其他人眼中也是一种态度。

    比如绰克图台吉就把林丹汗的沉默当做了默认,作为势力较弱的漠北蒙古,一向都是名义上臣服于实力强大的漠南蒙古,并以此来对抗他们共同的敌人漠西蒙古,也就是卫拉特蒙古诸部。

    但是,臣服归臣服,并不代表漠北蒙古诸部真愿意给漠南蒙古当小弟。比如绰克图台吉要不是和外喀尔喀右翼诸部的作战中失败了,他也不会千里迢迢的来撺掇林丹汗出兵漠北了。

    更何况,绰克图台吉对外看起来像是一个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对于世俗权力没有什么追求的人。但是他同外喀尔喀右翼诸部开战的起因,不就是为了争夺那些从漠南蒙古逃往漠北去的部族人口么。如果不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他又怎么会因为同右翼诸部抢夺人口而开战呢。

    是跟着林丹汗去恢复黄金家族的荣光;还是听从于明国皇帝的建议,追求蒙古各部的幸福生活,在绰克图台吉心中其实没什么可选择的。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这个道理并不只有汉人才明白。

    他看着林丹汗不出声反驳,便立刻出声说道:“皇上的仁厚之心,像我这样的化外之臣都能感受到了。如果皇上真的能将蒙古人和汉人同等看待,并帮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又怎么会不愿意呢大汗,您是我们蒙古人的大汗,对于皇上的提议,自当由您来决定。不管其他人怎么看,只要是为蒙古人谋利益的事,我绰克图愿意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大汗和皇上的谈判。”

    绰克图台吉的表态,顿时引起了一群台吉们的声援,本就犹豫不决的林丹汗,这时就更难说出拒绝的话语了。

    为朱由检做翻译的海兰珠,一边观察着林丹汗等人的反应,一边悄悄的看着给林丹汗抛出一个难题后,就悠闲的吃着桌上奶条的崇祯。

    作为科尔沁部宰桑家族的长女,海兰珠对于部族之间的权力争斗并不陌生。林丹汗虽然在后金国面前连连吃瘪,看起来似乎有些无能。但是在后金没有崛起之前,在左翼蒙古诸部中,还没有人击败过林丹汗。就连科尔沁部,也是靠着女真人的帮助,才没有被察哈尔部完全吞并。

    只不过,科尔沁部虽然逃脱了被察哈尔部吞并的命运,但不是依赖自身力量独立的他们,现在还是慢慢变成了后金的附庸。

    见证了崇祯和林丹汗的初次交手之后,海兰珠顿时发觉,自家部族那些台吉、那颜们争权夺利的方式,实在是太过小家子气了。

    让蒙古人和汉人一样,拥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云云。倒是和那位后金大汗所说的,满蒙一家的言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比起只有武力出色的后金,富庶的大明说这样的话,显然更容易被这些蒙古台吉们听的进去。

    无法和大明撕破脸的林丹汗,在部下们的殷殷期待中,最终还是犹犹豫豫的接受了崇祯提出的这个说法,为两人的这次会盟定下了基调。

    虽然是在自己的大帐之内,林丹汗却依然觉得自己孤独无比。由于崇祯的提议打乱了他此前和亲信们商议好的各项议题,因此林丹汗很快就截断了崇祯想要继续往下谈,如何让蒙古人也过上汉人幸福生活的话题。

    他需要时间重新应对崇祯提出的这个会谈主旨,不能让崇祯在会谈中完全牵着他的鼻子前进。因此林丹汗向崇祯建议,今天是大家第一次会面,暂时不必这么快进入正题,不如先让他好好招待一下崇祯,先让双方熟悉熟悉。

    朱由检了解林丹汗的打算,但他并不拒绝这个提议。事实上只要能够让林丹汗认同蒙古和明国同属中国,这场会面就已经算是达成最低目标了。至于其他条件能否谈成,他其实并不指望在一次会盟中解决问题。

    林丹汗毕竟不是一个无能之辈,大明想要从他手中获得什么,必然要付出相等或是更多的代价。林丹汗之所以愿意向崇祯低头,是因为他觉得,察哈尔部需要大明,更甚于大明需要察哈尔部。

    但在崇祯眼中,事实却并非如此。在目前这个阶段,其实应当是大明更需要察哈尔部。因为察哈尔部的西迁,使得后金通往漠



第209章 接二连三的坏消息
    想要争取蒙古的人心,光靠给予好处肯定是不够的。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草原上成长起来的民族,虽然会羡慕富庶安康的生活,但是他们比起农耕民族来,却更有危机感。毕竟一场白灾或是黑灾,就能让他们整个部族走向灭亡。

    因此,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除了向他们展示什么才叫幸福生活之外,同样还需要让他们亲眼见证到,大明的实力足以保卫这样的幸福生活,才能让他们心悦诚服的追随你。向他们展示火炮的威力,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在三日内修建起用于双方会谈的平房,其实同样也是一种实力上的宣告。

    在这看似平静的三日当中,察哈尔诸台吉和漠北的绰克图台吉等人,不仅见识了张家口货物琳琅满目的大市场,也看到了明军武力的水准。除了林丹汗在第一日进关逛了半日,此后便托词待在了大营内外,其他人倒是趁着这三日,将张家口堡走了个遍。

    察哈尔部和大明的会谈还没有正式开始,但是察哈尔内部及来自漠北的几位台吉,都已经倒向了大明,认为这场会盟无论如何都应当达成才行。否则,察哈尔就没有安全的后方可言,也无力对抗后金的进攻。

    就在林丹汗和部下们商议和大明会盟的事务时,崇祯这边却一连接到了几个不好的消息。当他离开承德的时候,后金在义州和锦州的边境出兵骚扰了大明的堡寨。崇祯原本以为,这不算什么大问题,有孙承宗坐镇关外,军事演习计划又已经动员起了关外的军队,后金军占不到便宜自然就退去了。

    然而当他离开承德之后,这场看起来只是局部冲突的战争却迅速扩大了,先是后金军突然顺大凌河而下,直接扑向了原大凌河城的旧地,切断了锦州和大凌河附近堡寨的联系。

    接着是后金军又切断了锦州和宁远之间的联系,似乎后金方面已经大军齐出,准备要将锦州城拿下的样子。后金军队的行动,自然引起了孙承宗、王在晋等人的高度重视。

    孙承宗让王在晋坐镇山海关,负责后勤调度。又命令茅元仪调动蓟州人马前往永平,随时准备增援关外。而他自己则准备把军事演指挥部从广宁前屯移到广宁中后所,打算同前线的联系更为紧密一些。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宁远城又传来了一个消息,因为锦州方面求援,满桂抽调了宁远城四千人马,离开宁远去援助锦州城了。这个消息顿时让孙承宗嗅到了危险,因为锦州城内起码有八、九千战兵,三、四千的守备兵力,即便是后金兵力倾巢出动,也不是两、三个月内能攻下锦州的。

    现在锦州城刚刚被围,连后金出动了多少兵力都还不清楚,城内怎么会立刻派人向宁远求援呢。守卫锦州城的何可纲、张春两总兵,孙承宗也是亲眼见过的,都不是这样的鲁莽胆怯之辈,因此这求援必然有些问题。

    这两年以来,宁远城一直是作为第一线的城堡进行了扩大,但是城内和城外的驻军也就一万二千余人,满桂一下抽调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宁远一线的防御必然会出现破绽。而他留下的副手朱梅,虽然忠诚于朝廷,但是却性格较为软弱,未必能够撑得起宁远的大局。

    孙承宗一边紧急抽调茅元仪出关,接替他掌握关外诸军调度的总指挥职责;一边则亲自带着一只军队前往宁远,准备亲自掌握前线诸军的指挥权力。并派出了人员,试图将满桂军追回来。

    除此之外,孙承宗还向皇帝上了一封陈情书,把关外的状况向皇帝做了汇报,希望崇祯能对关外出现的恶劣局面有所准备。

    另外一个坏消息则来自于周三畏,由于吴怀不放心崇祯单独前往张家口,因此坚持要护送皇帝抵达张家口后再返回主持中路军。因此,原本应当由吴怀率领的中路军,现在正被周三畏统领着向老哈河的青城赶去。

    在这场进军当中,西路军倒是一直保持着和中路军的联系,进展也颇为顺利。但是东路军却出现了问题,杜度带着半只东路军和另外半只东路军在宽城分手之后,除了刚开始还有些联系,之后就渺无音讯了。周三畏不清楚杜度这只部队到底是被人歼灭了,还是干脆投敌了,只能下令另外半只东路军向自己靠拢,派出小股部队前往龙山方向搜索,寻找杜度的踪迹,然后就是向崇祯进行汇报了。

    崇祯听了这些坏消息之后就一直把自己关在书房内看着地图思考,连晚饭都没出来吃。海兰珠热了几次饭菜后,终于忍不住敲响了书房的门,替崇祯端来了一碗小米粥,便劝说道:“陛下何必如此担忧,吴怀将军不是早就返回承德去了么,等他回到了中路军之后,必然就知道杜度究竟去了什么地方。

    臣妾相信,陛下如此带他,只要杜度是个有良心的,就不会投敌,陛下还请耐心等待几日,必然会有好消息传来。更何况,若真有什么坏消息传来,陛下此刻焦虑不安,除了搞坏自己的身体之外,也无济于事啊。”

    在海兰珠温言软语的劝说下,朱由检终于放下了患得患失的心理,他接过了海兰珠手中的小米粥说道:“是啊,我还是有些放不下啊。其实有孙先生和总参谋部在关外调度诸军,就算是我自己在关外,也不可能做得比他们更好了。现在再想这些,的确没什么意义,倒是坏了自己的心情,要是让察哈尔人看出蹊跷来,也不是



第210章 东路军
    蒙古人不论男女,皆五、六岁左右就开始接触马匹学习骑乘,以方便跟随部族转场的游牧生活。因此蒙古诸部中,即便是年轻女子也能和男子一般跨骑马上,在马背上挟弓射箭。而草原上险恶的自然条件和袭击牲畜的狼群,也迫使普通的蒙古牧民也要习惯于生死之事。

    于是当蒙古部族一旦集结动员起来,部族内的壮男壮女就是最为良好的兵员,比起那些内地只知道耕作的农夫,他们能够更快的适应从普通牧民向战士的转变过程。

    不过当蒙古部族没有集结动员起来的时候,这些部族反而比有城墙保护的汉人更容易征服。因为保持游牧生活的牧民们,无法聚集在一起放牧。根据汉人的测算,养活一只绵羊就需要将近5公顷的草地。

    而在蒙古诸部,即便是最为贫困的牧户,起码也有数十头绵羊,否则他们在草原上就无法生存下去。而富有的台吉、那颜们,除了数百计的羊群外,还有马、牛、骆驼等大牲口需要放养,因此在台吉、那颜们居住的部族中心,除了那些牧奴之外,是很少看到普通牧民的存在的。

    因此除了归化城这样依赖汉人农耕收获支持的塞外城市之外,其他草原上的大部族,平时聚集在一起居住的部众,大多不会超过500人,否则周围的草场很难长期养活这样庞大的牲畜群。

    正因为游牧民族这种先天上的限制,使得蒙古人一旦失去了战时体制的约束,就很快会重新退回一个个独立性较强的小部族自治的模式中去。这也是为什么,当蒙古人被逐出了中原之后,就再也难以重新汇聚成一个集权体制的帝国了。

    游牧民族的这种特质,使得中原王朝对付他们最好的手段,并不是大军征伐,而是采用精锐骑兵深入草原进行斩首作战。一旦游牧民族所公认的王庭被击破,那么在他们没有选出新的王者之前,就没有人能够动员起蒙古诸部的力量,去抵抗外来的进攻者。
1...391392393394395...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