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这三岔河口虽然被西、南、北面的山脉环绕,但东面绥芬河汇合支流向东面的大海流去,却为此地开辟出了一大片河谷平原出来,为这里的村寨提供了耕地和蓄养牲畜的草地。

    而顺着这条河越往东去,地方就越是平坦,除了树林、沼泽之外,就是大片大片的草甸,适合许多动物在此地生活。正因为这里优渥的自然条件,所以三岔河口的村子才会比北面那处山谷内的村子更为繁荣。

    而顺着绥芬河走上3、4天,就是明人所在的双城子了。以往三岔河口的村子需要从这些村民所在的村子换取一些生活物资,特别是盐和铁器。

    但是现在,三岔河口的村子只会去双城子交换贸易,因为明人不但会高价收购他们手中的人参和皮毛,还能低价出售盐、铁甚至是镜子这样的奢侈物品。

    也正因为这些明人的出现,这些俘虏们的村子便由后金同这片区域内的大小村寨交易的中间商,变成了一座普通的村子。甚至于连他们都改变了习惯,不再去后金商人那里购买物品,而是跑去了明人那里进行交易。

    听了这些俘虏们的话语,卓布泰更是坚定了要把三岔河口这个村寨拔除的决定。在他看来,三岔河口的这些村民已经完全被明人所笼络了。如果放任不管,他们就成了明人向宁古塔东面渗透的奸细了。

    在接近三岔河口村寨时,一位熟悉当地气候的老兵向卓布泰报告,以今日的闷热程度,恐怕一到二个时辰之后就要下一场暴雨了。

    卓布泰自然知道,攻打村寨时遇到大雨会增加自己这方的难度,于是他将队伍分成了三队。他自己带着五十人换上村民的服饰,装作是逃亡投奔的北面村民。另外一队为200人,追赶在自己这队逃亡的村民之后。第三队150人则绕道从村子的西面进攻,最后留下20人管理被俘虏的村民。

    卓布泰的战略就是,趁着村子里村民没有防备,第一队人夺门,第二队人入村杀人,趁着村民被冲入村子的人马吸引时,第三队人再从东面攻入,让村民腹背受攻,从而乱了阵脚,只能束手投降。

    卓布泰设想的十分美好,刚开始的几步也执行的很完美。三岔河口的这个村子虽然修建了寨墙和一道环绕村子的壕沟,但是村民显然没有进入到战争状态之中,站在原木寨墙上放哨的村民看到他们这些逃亡的人员时,既没有关上大门,也没有发出警报,就这么任由他们靠近了村子北面的正门。

    直到第二队全副武装的女真士兵也向村子冲过来时,那些放哨的村民才如梦初醒的敲响了警钟,但依然没人出来关上大门。

    冲过了壕沟的卓布泰毫不犹豫的带头冲进了村子,在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拔出了自己隐藏的武器,准备对任何接近大门的村民进行砍杀了。

    但冲进大门之后,卓布泰立刻就后悔了,距离大门正前方三、四十步,原本竖立着一道用麻袋遮蔽的矮墙,之前他还在想着这里怎么会有这么一道奇怪的矮墙。

    当对面掀去了麻袋之后,他终于知道这道矮墙是做什么的了,在墙后隐藏着一队队蹲下的弓箭手,粗略估计下也有近百人。而这些弓箭手前面还藏着两门已经点燃了的小炮。

    “这是一个陷阱。”卓布泰心里迅速的反应了过来,但是当他和冲在前面的几名勇士想要停下脚步时,却被身后的人流硬生生的推向了炮口和弓箭手的正面。

    设计这个陷阱的明军中尉,此刻正站在弓箭手身后的高大木台上,欣赏着这群冲进陷阱内的猎物。两门火炮装备的散弹,在爆燃下的空气压力作用下先后飞出了炮膛,在快要接近卓布泰等女真士兵时,突然失去了外壳的约束,变成了一颗颗难以看清的小弹丸,狠狠的扎进了以卓布泰为首的前排人员的**中。

    在这样近距离的轰击下,哪怕是穿着三重甲也难以抵达,这些用动力推送出来的金属弹丸。更何况是脱去了外甲的伪装村民们。

    当然,比起前排那七、八位当时就死去的勇士,后面二、三排被击中身体却




第420章 钱谦益的第一把火
    崇祯六年五月,今年的新科进士名单出炉之后,除了引起京城百姓例行的八卦热议之外,这份名单也很快在有心人中看出了些什么。

    今年燕京和金陵大学参与科举的约为113人,但是录取的人数却超过了60人,几乎占了本科进士的五分之一。从这点上来看,读过这两所大学,特别是燕京大学的学生,几乎半只脚已经跨入了仕途。

    因此在今年的金榜名单传开之后,报考燕京、金陵大学的人数便陡然多了起来。而与此同时,朝廷和地方共同创办的新大学又多了四所:西安大学、洛阳大学、成都大学、上海大学。这些大学都建立在了改革派官员主持的地方,又为燕京、金陵大学培育出来的毕业生提供了去处,一时之间倒是极大的推动了新学在地方上的传播。

    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随着燕京、金陵大学开始批量化培育毕业生之后,总理衙门、工部、水利部、军器监都发出了优先招募大学自然科学院毕业生的条款。于此同时,负责官员选拔、晋升和日常管理的吏部也颁发了一则新官员管理办法。

    在办法中规定,为了保证新科进士们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吏部在选官之前还会进行一项常识考核,凡是常识考核不能通过的,就必须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常识培训,而考核合格者方可进行下一步的选官。

    而常识考核除了社会常识之外,便是科学常识。在这样的筛选下,非大学出身的进士比大学出身的进士,又多了六个月的常识学习期。从这一刻开始,非学校系统出身的进士,很自然的就被学校系统出身的进士给压了一头。

    对于那些寒门出身的进士来说,这相当于补充了如何做官的常识,他们倒是没有什么不满。但是对于那些官宦家庭出身的进士,朝廷的做法等于是废除了这些家庭密不外传的做官秘诀,让他们和其他人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虽然有些人极为不满,但是他们的声音实在不大,难以引起舆论的支持,很快就被埋没了下去。而温体仁很快又推出了新的选官法,将官员分为了政务官、事务官和技术官员,除了政务官之外,另外两类官员都放开了对于公务员、工程师晋升的门路,虽然晋升的条件极为苛刻。

    新的选官法虽然引起了官员们的重视,但还没有等他们对这件事达成一个共识时,另外两件事又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那便是内阁换届及部分退休官员进入元老院继续参政。

    从天启末年开始担任首辅的黄立极,不管是为天启帝稳定朝局,还是为崇祯推行政治、经济的改革,都令他成为了很大一部分官员的眼中钉,认为黄立极是一个不能守住文官职责,通过讨好皇帝来稳固自己地位的权势小人。

    黄立极的退仕,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大家都这么认为,新的内阁首辅才是真正能够体现崇祯时代来临的标志。比起新选官法给他们未来子孙带来的麻烦,新内阁的更替更关切到他们自身官位的稳固,这更让官员们在意的多。

    而贵族院改名为元老院,将一部分六十以上身体健康的高级官员纳入其中,以迫使他们让出职位给予后人,这对于官员来说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策。因为科举制度的无限制方式,使得许多四、五十岁的老举人也在不停的考试,而不愿干些其他营生。

    此前官员退休制度的不完整,又令一些老朽而无能的官僚占据了高位,却不能够负担同职位相适宜的责任,这也使得整个大明的官僚机构成为了老人混日子,新人想要做事却无权力的局面。

    此前成立了各地地方志编制办公室,以柔性方式让一部分无能官僚半退休化,刺激了地方官僚们做事的积极性。那么设立元老院,就是对中央官僚们的鞭策和安置了。

    对于某些人来说,只要待遇不变,他们不在乎去那,元老院显然也是一个很好的养老位置。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被迫离开一线实权的位置,显然是一件极为不满的事情。但是好歹还有个位置可以安置,又令他们难以下定决心反抗。

    就在这样的纷纷扰扰之中,钱谦益登上了内阁首辅。即便是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他,在登上了人臣的最高顶点时,也不禁有些飘飘然了起来。

    怀抱着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思想,接任首辅的第二日,钱谦益就带着一叠文件前去拜访了皇帝,试图在某些政策上获得崇祯的支持。

    “你是说,希望朕能够同意豁免各省逋欠盐课420万元”朱由检翻看着手中文件,漫不经心的向钱谦益问道。

    钱谦益颇为兴奋的解释道:“是的陛下,自从各盐场改制,对盐运司进行改革之后,现在的盐税征收方式和征收部门同以往已经大不相同,现在各省逋欠盐课已经很难理清,如果强行要求各省官员完解,只会令他们从其他方面挪借银两,受损的还是地方百姓。

    臣以为,现在国库还算充盈,倒不如将这笔陈年欠账一笔勾销,好让地方官员轻装上阵,也使得地方上的小吏少个名目去盘剥小民,也算是一举两得。”

    朱由检心里并不认同钱谦益的看法,留着这笔欠账不勾销,倒不是他还想着把这笔钱如数收回来。这笔陈年积欠造成的原因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有些地方是确实承担不了,有些地方则是被官员挪用,有些地方则是商人积欠等



第421章 教育权和计划委员会
    “书院就是书院,岂能和大学相提并论。教育权力必须掌握在朝廷手中,而不是任由什么地方名士把持。况且,地方士绅互相吹捧出来的名士,他们究竟是站在朝廷这里,还是站在士绅那边,也未可知。

    朝廷可以规定书院的教材,但却规定不了人的思想。朝廷就算需要人才,也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更可靠。否则一群被书院带歪了道路的读书人,对于国家又有什么益处

    对于书院,朝廷还是应当继续严格控制。不过对于那些知名学者,内阁可以同礼部商议一下,给他们一个国家认可的学者头衔,然后定期发放一些补助,当然人选和数量都要有所控制,他们可以不为朝廷出声,但也不能站在士绅那边攻击朝廷,朕看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至于书院今后能不能获得同大学一样的待遇,且等个一、二十年再说吧…”

    崇祯的语气虽然平淡,但是谈及对书院的决定意见时却非常的坚定,钱谦益很快便领悟到了皇帝的意思。虽然皇帝否决了他的一个主张,但他并不打算为书院据理力争。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现在的他只有保持和皇帝一致,才能杜绝那些政敌在他和皇帝之间制造矛盾,从而架空他这个威信未立的内阁首辅。

    送走了钱谦益之后,朱由检却没表面上看起来这么轻松。做了数年皇帝,哪怕他此前再是一个键盘政治家,此刻也深知控制一个国家究竟需要什么权力。军权、人事权、财权和教育权,正是最基本的四项权力。

    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是想要驾驭住庞大的官僚机构,就必须要有人事权和财权。而要保持住政权的本色,就必须要教育出支持政权的人才。

    在科举制度尚未出现之前,门阀世家垄断了文化的传承,是以政权就是在皇帝和门阀世家之间不断换手。科举制度出现之后,皇权借助寒门士子的力量,击溃了门阀世家把持政权的传统,这也是相权日渐衰落的现实。

    从宋至明,历代君王都试图弄出一套尊崇皇权的价值观来,从思想上控制那些读书人,这也就是理学兴起的根源。只不过到了大明中后期,文官缙绅势力的崛起,再度架空了皇权,左右了政权的力量。

    到了这个时候,封建伦理秩序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极点,不管皇帝再怎么折腾,都是无法跳出封建官僚集团为皇权编制出来的这座权力牢笼的。而官僚集团用于控制政权的方式,就是把持着教育的权力。

    虽说天下书院教授的都是四书集注的内容,但往学生脑子灌输思想的,却是那些缙绅官僚。哪怕偶尔有一二个出自底层的人才,也大多为脱离自己的阶级而喜不自胜,只想着如何同老师同僚站在一个立场,哪里还顾得上其余。

    封建式的书院是教育不出建设资本主义所需要的人才的,朱由检自然不会给这些封建缙绅机会翻身的。作为一个后来者,他很清楚一件事,国家政权的更替从来不是和风细雨,是一个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统治地位的暴烈行动。

    之所以现在这些缙绅未能表现出激烈的反抗举动,说到底还在于大明实在是太衰弱了,这种衰弱不是皇权单方面的衰弱,而是整个国家自上而下的衰弱。

    除了江南地方还能维持着一点繁华盛世的余烬,整个帝国北方在外患和内忧的夹击下,士绅已经很难控制住地方上的秩序了。这也是为什么当崇祯登基后推行各项改革,哪怕是触及到了士绅们的利益,北方士绅也还是忍了下来。

    因为在改革政策实施之后,北方社会秩序的恢复也是有目共睹的。对于大多数士绅来说,他们还是能够忍受住这点利益损失的,只要等到国家安定下来,他们自然是能够重新拿回这些利益的。

    正是要趁着这些士绅们还在忍耐的时候,朱由检才要抓紧时间建立起学校体系,只要将这一代的北方缙绅子弟纳入到学校体系之内,那么崇祯赖以变革大明的人才基础也就算是初见成效了。

    钱谦益离去之后,朱由检思考了许久,方才对着一边伺候的吕琦说道:“安排个时间,让郭尚书来见见朕…”

    钱谦益接任首辅之后颁发的第一条内阁敕令,立刻引起了朝野上下一片赞誉。不管在什么时候,给民间撒银子都是最受人欢迎的。而且,虽然钱谦益没能说服皇帝豁免积欠的盐课,但是能够为各省争取到自收自用,已经算是给各省找到了清理积欠盐课的路子了。

    一时之间,刚刚上位的新首辅倒是博取了不少口碑,算是坐稳了自己的位置。而在这个时候,朱由检也正和郭允厚紧张的商议着,建立一个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西苑精舍内,朱由检端着一杯清茶站在落地窗前,看着外面连绵不断的雨线说道:“…建立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目的,就是要把全国的资源和人力进行有效的分配,从而促进我国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最终满足整个国家的需求。

    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业是财富的源泉。一个国家的农业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社会的动荡;若是工业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就会使得民众用度匮乏。所以治国之道,首要就在于工农业的有序生产,任何阻扰工农业生产的不适宜制度都应当加以革新。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机构统筹计划,规划好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朝廷掌握好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这才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调度起各处的资源。

    当然,按照我国目前的状况,如果光靠国内的资源来安排生产,恐怕是很难满足



第422章 抗灾
    崇祯六年五月下旬,宋应升还在自己的书房处理公事时,外面突然就刮起了大风来,他抬头撇了一眼屋子里的座钟,此时不过才晚上八点而已。

    宋应升随即起身吩咐了外面伺候的仆役,令其检查下整座公署的门窗是否关好,随即又坐下重新批改起了公文来。

    然而没过一刻钟,屋外的大风不仅没有随着雨水下来而渐渐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了起来。宋应升放下了公文,走到窗边注视着屋外黝黑的庭院,终于开始有些担忧了起来。

    江南素来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但这几十年来却也是灾害不断。比如去年江南地区就有10多个县受到了旱灾的影响,松江府几乎全境都受到了影响。虽然凭借着前几年的水利工程保住了人畜的日常饮水和一部分田地的浇灌,但是河水的枯竭令河流众多的松江府第一次出现了,大部分河流无法行舟的现象。

    如果不是因为有着沪宁铁路的开通,使得上海和南京、苏州之间的运输始终保持着畅通,让上海港的贸易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保证了松江府最大的一块收入,才没有让受旱灾影响的大部分松江百姓失去活路,顺便还让上海市获得了不少外来的劳动力,很难说去年的旱灾对这些地区的百姓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当然,去年的旱灾虽然造成了对江南地区的灾害,但是对于上海市来说无疑是利大于弊的。旱灾除了令上海市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用于新市区的建设之外。也令江南保守的士绅百姓开始转变对于铁路建设和对外贸易的态度。

    沪宁铁路的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有人觉得修建铁路破坏了本地的风水,有人则反感铁路占据了自家的田地。不过在去年的旱灾中,铁路令沿线地区的居民获得了额外收益,维持了他们在灾荒之年的生计,一时之间对于铁路和对外贸易的赞颂,就成为了江南百姓的最新观感。

    而从泰国及柬埔寨地区运来的大米,更是稳定了松江府的物价,令的去年最高时的米价也没有超过1.2元每公石,这也成功瓦解了本地米商对暹罗米的抵制。
1...455456457458459...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