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代善、莽古尔泰自然不会跳进阿敏挖的坑里去,既然如此,他们便只能和黄台吉及其他小贝勒们站在一起。

    在几位小贝勒们的建议下,阿敏的信使被扣留了下来。而一干女真亲贵商议之后,认为阿敏一定是喝醉了才发出了这样糊涂的命令,因此他们没必要听从这份命令,而应当早日回到沈阳接管朝政,恢复国内的秩序。

    黄台吉听从了众人的意见,在第二日便直接向沈阳进军了。在距离沈阳10多里的地方,正在行军的黄台吉等人却又遇到了前来犒劳的爱尔礼一行人。

    看到岳托带来的爱尔礼,黄台吉不由对着身边的代善、莽古尔泰讥讽的说道:“我们离开沈阳之后,阿敏是天天泡在酒缸里了吧。

    昨日还要求我们解散军队在城外待罪,今日却又让自己儿子前来劳军。行事如此混乱,看来我们不早点进城是不行了。”

    代善、莽古尔泰看着爱尔礼,同样没给他多少好脸色,同黄台吉交谈了几句之后,代善便向黄台吉问道:“大汗,那么现在我们应当怎么做是停下来让阿敏先出城来迎接呢还是继续下令他们前进呢”

    黄台吉看着爱尔礼思索了一阵,便笑了笑说道:“马上就要到家了,没必要兴师动众让阿敏出来迎接了,要不然他又要怪我们架子太大了。

    还是我们自己回城去吧,不过我们毕竟多日未曾回来了,为了避免惊扰城中百姓,倒是要安排一些人先回城去清理下街道,免得到时将士们被困在街道上难以前进,两位兄长以为如何”

    代善、莽古尔泰自然不会反对这个提议,就阿敏现在作出的奇怪举动,让他们也很担心城内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变化。

    在城内府邸内等待爱尔礼传回消息的阿敏,最终还是没有等到爱尔礼的消息,而是等到了岳托、萨哈廉、阿巴泰、济尔哈朗4人分别率领了一支军队入城,接管了东、南、西三门的防务,和前往城中宫殿街道上的控制权。

    到了这个时候,阿敏也知道现在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等候黄台吉、代善、莽古尔泰对他的处分了。这个时候,他又有些后悔了起来,后悔之前没有听从宋献策的建议,豁出去搏命一场。

    正在阿敏患得患失之间,济尔哈朗也带来了三位大贝勒的口信,邀请他去大政殿叙话。在济尔哈朗的劝说下,阿敏终于还是带着亲卫向大政殿行去了。

    宋献策在阿敏的府邸中担心不已,他数次想要直接离开二贝勒府,为自己另外找一个安身之地。不过他又不舍得,放下这大半年来花费在阿敏父子身上的精力,这可是他寄以希望的进身之阶啊。

    直到当日深夜,阿敏和爱尔礼两人才返回了府邸。阿敏回府之后便召宋献策去书房谈话,阿敏见到宋献策后,便有些疲惫的说道:“大汗和两位贝勒接受了我的解释,已经将我昨日的命令消除了去。就今晚的交谈来看,这件事就算是这么揭过去了。”

    宋献策细细的询问了,阿敏今日和三位大贝勒们的谈话,还有他们说话时的神情,思考了大半天之后,才犹豫的说道:“学生不敢断言,三位大贝勒是不是真心想要揭过这事。

    不过学生以为,我们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今二贝勒一家都在沈阳城内,若是大汗和两位贝勒真有什么想法,贝勒在外可就连一个可以托付的人都没有了。

    学生以为,不如让世子去营口住上一段时间。有世子在外面,大汗和两位大贝勒起码也要顾忌三分,贝勒的弟弟济尔哈朗也就无法完全掌握镶蓝旗了。”

    阿敏皱了许久的眉头,才有些不情愿的问道:“真的会有这么坏的结局要是局势真的这么糟糕,那还不如我去营口,让爱尔礼留在沈阳应付他们。”

    宋献策赶紧反对道:“有




第1095章 文社和学会
    乾清宫上书房内,朱由检看着放在面前的军衔评定表格思考了许久,终于取过了一边的铅笔在表格的最前方写上了孙承宗的名字,然后在名字的后面注明了元帅两字。

    朱由检随即合上了这份授衔名单,然后交给了王承恩说道:“把这份名单交给内阁审议批准,告诉他们,元帅这个军衔的意思是,在朕无法命令军队的紧急时刻,孙先生可以以元帅的名义统领大明的所有军队,不必经过内阁的准许,直到朕能够重新执政为止。另外再告诉他们,为了保证元帅的独立地位,朕决定不对元帅授予任何爵位。”

    王承恩却不敢接过崇祯递过来的名单,他有些不安的说道:“陛下是不是再考虑考虑太祖昔日可是说过,后世不可再封都元帅一职,有敢册封者即为国贼,天下共讨之。”

    朱由检对他笑了笑说道:“朕册封的是元帅,又不是都元帅,而且又没有另外设立都元帅府,哪里违背了太祖的遗训呢

    更何况,太祖昔日定下的规矩,不是早就破坏的差不多了么。难道还差朕这一桩么去把它交给内阁,让他们尽快审议通过,也免得那些有心人再继续兴风作浪。

    另外,和朝鲜使节的条约已经商议的怎么样了”

    看到崇祯已经下了决心,王承恩便不得不接过了皇帝手中的名单,低着头向书房外走去了。他心里只能自我安慰自己的想到,好歹孙承宗的人品还是让人放心的,况且元帅不是世爵,倒也不必担心日后有尾大不掉的局面出现,最重要的是这位孙先生也快七十的人了,倒也没几年可以把持这份权力了。

    在王承恩无可奈何的去内阁传达崇祯的意思时,吕琦正对着皇帝说道:“关于自由贸易的条文,朝鲜使节基本都已经应承下来了。

    但是那位沈器远坚决不答应,我国可以在朝鲜境内勘探、开矿的权力,还有在朝鲜王国发行纸币的权力。这位沈使被逼的急了,便声称宁愿一死,也不愿签这个字。我方参与谈判的人员怕真弄出不好收拾的事情,便只能缓和下来了。”

    朱由检笑了笑说道:“朝鲜虽是小邦,但也还是有一二个硬骨头的。不过沈器远如此强硬,那个副使兼通译叫具适河的,他怎么说”

    吕琦便回道:“这位具副使倒是挺好说话,他虽然也是两班出身,但是母亲不过是个小妾,如果不是这趟出使急需一名熟悉我国话语的通译,他也选不上现在这个位置。

    不过即便是如此,他这趟差事完成之后,返回国内最多也就是被赏赐一个小官,丢到某个穷乡僻壤去自生自灭,对他的人生不会有什么变化。

    因此,这位具副使倒是很愿意为我大明效劳,但是因为他的出身,他在使团内基本没有什么话语权。即便是答应了我们什么,也没有任何用处,沈器远是不会听从他的建议的。就算强行让他签了字,沈器远回国之后也会推翻掉这份条约,因为朝鲜国上下只会听从沈器远的建议。”

    朱由检想了一会,便轻松的说道:“那就将沈器远留在大明好了,同总理衙门商议一下,然后让礼部通知朝鲜使团。

    就说朝鲜和大明之间往来不便,作为我大明海外排行第一的藩国,朕希望能够时时和朝鲜国进行沟通,以维护宗藩之情谊。因此,朕决定两国互设常驻使节,今后有什么事便有使节往来传话即可,不必年年兴师动众的派出使节团了。

    沈器远人品贵重,朕甚为喜爱,就让他作为第一任朝鲜驻大明常使,3或5年之后再请朝鲜王国更换使节就是了。另外让内务府给沈器远找一所房子,让他在京城安顿下来,以从三品官员的待遇发放俸禄,走总理衙门的账目。

    然后和具适河好好谈一谈,授予他一个大明官职,六、七品就可以了。让他签了条约,然后送他回国覆命。回去的时候,让他去见见王化贞,若是朝鲜君臣对条约还有什么疑问,就让王化贞给他们施加点压力。”

    对于崇祯发布的命令,只要不是跟宫内有关,吕琦向来都是皇帝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特别是对于这种海外藩国的指示,他就更不在乎了。因此吕琦很快便答应了一声,退出书房去吩咐手下处理皇帝的命令。

    过来一会,他又返回了上书房内,对着崇祯请示道:“陛下,燕京大学学生夏允彝在宫外求见陛下。”

    朱由检抬头看了看他,颇为欣喜的说道:“彝仲来了啊,看来朕此前让他制定的青年学会的创建办法、纲领,他已经完成了啊。赶紧去把他召进来,朕正好和他谈谈。”

    夏允彝被吕琦带入上书房后,便屈身想要对崇祯行礼,朱由检却绕过了书桌快走了几步,一把扶住了他说道:“彝仲就不必行这些虚礼了,我们年岁相仿,日后还要常常见面议事,若是每次都要这么正儿八经的行礼,那要耽误多少事情啊。”

    夏允彝虽然心情甚为感动,但还是恭恭敬敬的行完了半礼后说道:“学生虽然得陛下看重,但是君臣之礼不可偏废,这也是陛下



第1096章 小学教育的目的
    夏允彝顿时有些反应不过来,他有些茫然的看着皇帝问道:“那么他们退会之后,就同青年学会全无关联了么而且委员又是一个什么职位”

    朱由检看着他说道:“朕以为,作为领导大明青年前进的学会,最好还是不要同官场联系在一起,否则这个组织迟早会蜕变成党争的工具。

    青年学会只有纯粹一些、独立一些、超然一些,才会有较为公正的立场,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中立青年的加入。

    至于从青年学会正常退会的人员,如果他们有志于继续从事政治活动,可以加入科学进步党,也可以加入新东林党。朕相信,对于想要j ru仕途的人员来说,那两个政党会更适合他们。

    至于青年学会的委员职位,既然青年学会是一个组织,那么就应该有一个组织的模样。而既然是组织,就必然会有一个管理架构。

    朕不希望学会内部有人搞一言堂,但也不希望学会成为一个松散的聚会谈天社团。

    所以朕打算在学会实施委员会的管理组织,每个省选出3个常设委员,然后从各所学校、军队、工人中挑选若干委员,设立总数为129名委员的大委员会。

    然后再从这129名委员中挑选出15名执行委员,组成常任委员会。学会的大事由大委员会讨论后投票决定,小事由常任委员会决定…”

    对于皇帝定下的学会规则,夏允彝倒是没有多大意见。毕竟对于学会这样的组织,他也是第一次听闻。

    但是对于皇帝制定的学会成员退出办法,却让他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

    然而还没有等他完全回过神来,朱由检却又继续说道:“青年学会的宗旨,虽然是领导大明的青年变革这个社会,但是就实际的事务来说,主要还是做好两件事。一是舆论;二是教育。”

    “舆论和教育这不是大明时报和礼部的工作么”夏允彝有些不明所以的问道

    朱由检随即解释道:“你说的不错,大明时报和礼部分管着舆论、教育工作,但是这不代表青年学会不能插手其中。

    首先大明时报针对的,是那些识字和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群体,但是在我大明,还有超过六成以上的百姓是不识字的。

    而且这些不识字的百姓大多居住在信息闭塞的乡村,他们很少能够获得外部的消息,有些人大概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距离家30里地的范围之内。

    对于这些人来说,不敢朝廷说什么,大明时报上写什么,都不如居住在村里的一位老秀才,或是当地的地主说的话管用。

    对于朝廷来说,我们之所以要变革这个社会,其目的就是想要让大明百姓生活的更好一些。但是,如果我们说什么,做什么,大明百姓都一无所知的话,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奢望,他们会支持我们推出的改革政策呢

    而那些在朝廷改革中受损的地主士绅,他们掌握着对这个国家超过六成以上人员的控制权。

    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隔绝朝廷和百姓之间的联系,不让百姓知道朝廷的政策;也可以歪曲朝廷的政策,传达给百姓相反的内容,从而煽动百姓反对朝廷的改革。

    因此,只有将朝廷的政策内容宣传到百姓的身边去,他们才会了解朝廷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又会从改革的过程中获得什么样的好处。

    这样的工作如果交给大明时报或是地方官府去做,朕以为效果不大,反而会造成扰民的举动。因为我们不能奢望一名官吏可以任劳任怨的下到乡村,却不为自己谋求一些好处。

    所以这样的宣传工作,只能交给没有官方身份的青年学会,用青年们想要改变这个国家的热情去推动这些事情,当然也能够替朝廷节约一大笔金钱。

    所以青年学会组建之后的首要工作,便是深入到乡村去,将朝廷的政策讲述和解释给乡下的百姓,然而再把百姓的要求和看法反馈回来。

    这样一来,朝廷推动改革就能获得最为广泛的支持,而朝廷也可以及时的更正,那些不适宜实际情况的改革措施。”

    夏允彝虽然为人有些方正,但他的脑子可没有僵化掉,崇祯的解释顿时点醒了他。

    他只是稍稍思考了一下,便恍然大悟般的向皇帝询问道:“那么陛下想要青年学会承担的教育问题,想来也应当是在乡村设立小学和对普通百姓进行扫盲的工作了。

    青年学会的成员派驻到乡村建立小学,不仅可以解决乡村的教育工作,还能借此机会完成改革政策的宣传工作,这的确是一举两得的办法。

    不过陛下,有一件事,学生还是想要请陛下解说一二,不知陛下是否愿意答应”

    对于夏允彝能够举一反三的表现,朱由检心里倒是愉快的很,能够这么快理解他的想法,只要夏允彝能够全心全意的去做青年学会的工作,那么对他来说,就能大大的减轻了自己身上的负担。

     



第1097章 未来之大明
    对于崇祯的解说,夏允彝并没有完全听明白,但是他倒是明白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小学教育的实施,最终是为了取代现在的科举制度,为大明寻找另外一条选拔人才的道路。

    虽然说,近几十年来大明士人中不乏有大肆批评科举制度,认为这种制度是消磨英杰志气,禁锢人心的腐朽之制的声音,就算是夏允彝自己,也是认为科举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否则朝廷就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但是,当他真正听到皇帝想要对科举制度下手的意思,他的心脏又不由紧紧的缩成了一团。

    20多年的儒学教育,十多年花费在八股制艺上的精力和时间,忽然就让他产生了对于科举制度的留恋之心。

    这就像是拔牙一样,虽然有颗病牙疼起来的时候,让你赌咒发誓要立刻拔了它。但是等到它开始不疼了的时候,你又会觉得拔了它真的是一件好事么也许还是再等几日再说为好。

    科举制艺对于夏允彝来说,大抵就如同这颗病牙一般,介意的时候,他恨不得立刻就废除了它。但是在这种风平浪静的时节,他开始担心废除了科举制度,对于大明来说究竟会不会是一件好事了。

    如果提出这个想法的不是皇帝本人,也许夏允彝会下意识的为科举制度辩护一二,然后再试图向对方主张,先对科举制度进行改良,若是不成再走彻底废除之路,这才是稳妥之法。

    但是提出这个想法的却正是皇帝本人,而想要取代现行科举制度的新式教育模式,又早就开始实施铺开了。

    在这样的局势下,向皇帝主张回头去搞科举制度的改良,夏允彝发觉自己完全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理由来。

    从j ru燕京大学学习开始,到前往灾区调查,和这次跟随皇帝出征,并在唐山冶铁基地待了一个多月,夏允彝的思想已经离他刚刚上京时相去甚远了。

    如果说,从前的他还只是一个对现实感到不满的普通士人,虽然高喊着要变革大明存在的各种弊端,但却完全找不到出路,只能高举着复兴古学的主张,来作为改革的方向。

    那么在燕京大学学习了这么长时间后,他终于算是摸到了一些大明需要往哪里改革的方向。而对于灾区和唐山冶铁基地的调查生活,也让他看到了大明底层百姓最为真实的生活。
1...501502503504505...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