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我等寒窗苦读十多年,每日战战兢兢不敢有所松懈,方才在学问上有所进益。而这些拿着钱就能入学的蠢笨之辈,今日却能力压我等中举,难道其中会没有猫腻”

    吴昌时的怒喝,顿时让厅内细微的议论声停了下来,厅内立刻变得宁静了起来,似乎除了远处院内传来的隐隐歌声,就听不到其他声音了。

    看着这种可怕的沉默气氛,坐在上首的杨廷枢和张溥等复社领袖,顿时脸色微变,他们心里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今晚说不得要闹出一件大事来了。

    张溥终于坐不住了,他清了清喉咙说道:“来之…”然而他才说了两个字,便被某位落选的士子给打断了。这位落榜的士子显然不是家世良好出身,一身襕衫也是半新不旧,入席之后也是一直喝着闷酒,似乎想要将自己灌醉一般。

    若是没有吴昌时这一出,这位士子大约灌醉了自己之后,便能暂时忘却今日的不幸,明日起来也就接受现实了。但是现在么,喝的醉醺醺的他,顿时被吴昌时的话语给煽动了起来。

    他霍的起身将手中的酒杯扔在地上,眼睛发红的对着身边的友人喊道:“国家抡才大典,岂容一班硕鼠上下其手。我这就去向大宗师告状去…”

    本就已经喝的差不多的士子们,顿时纷纷响应了起来,这场面倒是颇有一夫倡议,万夫景从的架势。而原本厅外不明所以的士子们,在听了厅内士子加油添醋的传话后,也不由纷纷嚷着要同去。

    原本厅内挤挤挨挨的人群,很快便向着外面走了出去,一些还嫌热闹不够大的士人,纷纷喊着要去河房将其他考生也喊了来,一起去讨个公道回来。

    把众人情绪煽动起来之后,吴昌时到是没有冲到最前面去,而是混在了人群之中走掉了。

    听到了这些士人要去闹事,杨廷枢是最先感到害怕的人,今晚的宴席是他和几位友人做的东,在这场宴席上闹出了这等事情来,不管结局是什么,他都要背上一个黑锅了。

    张溥虽然同样脸色发白,但是好歹还是保持了镇静,看着厅内留下的十来位复社骨干,他不由开口说道:“各位同志,今晚之事必然不会轻描淡写




第1122章 烈士陵园之前
    沉默了半响之后,吴昌时才对着白河存试探着问道:“那么百户大人现在希望我做什么”

    白河存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才小声在他耳边说道:“自然是请你去将这场大戏唱到底了,现在这些士子虽然上街了,不过只是凭借着酒劲和群胆在闹事。

    一旦他们酒醒了,又或是有威望足够高的人出来劝说,说不定游行队伍就要散去了。做事半途而废,可不是什么好习惯,也不是我们锦衣卫的作风。

    再说了,今晚士子上街游行,本就是出于你的煽动。但是事情闹起来了,你却退缩了,明日传扬出去,你在复社和士林之中又要怎么立足呢

    我锦衣卫虽然名声不怎么好听,但也不会养什么废人。所以,你继续上街鼓动那些士子,最好能够收揽这些士人的人心,然后把矛头主要指向金陵大学和主考官之间的关系就行。”

    吴昌时的脸色顿时难看了起来,他迟疑了许久才回道:“可是金陵大学不是陛下亲自下令开办的吗我若是将矛头指向金陵大学,会不会引的陛下发怒”

    白河存顿时呵呵的笑了起来,数息后方才停下嘲讽的说道:“你现在倒是想起陛下来了,怎么之前在旧院内说的如此慷慨激昂啊”

    “属下只是一时糊涂,糊涂了…”吴昌时赶紧伏低做小的为自己分辨了起来。

    白河存对着他摆了摆手说道:“好了,好了,这次也算是被你撞到了。下一次你再干这样的事,还是先向我汇报一声,否则我也未必能帮你扛这个责任。

    金陵大学虽然是陛下下令,以南京国子监为基础进行变革的大学,但是负责这所大学教育的官员,却亲近东林党人、当地士绅和本地书院出身的学生。

    陛下设立金陵大学,那是为了推广徐尚书等人提倡的新学,可不是给东林党人和书院子弟集结整合,然后成为一个对抗朝廷的基地的。

    更何况,南京乃是两京之一,是朝廷统领南方各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按照道理,南京原本应该对北京亦步亦趋,事事紧跟朝廷的步伐,拥护朝廷颁发的政策,并将之推行于南方各省才对。

    然而今日,南京除了秦淮风月名闻天下之外,其他方面都是一潭死水,完全没有任何让人耳目一新之处。

    南京所设六部官吏,不是将南京视为了养老之所在,就是成了江南士绅反对朝廷所颁行政策的舆论喉舌,简直是不知所谓啊。

    你这次煽动士子闹事,不管最后板子落在谁的头上,对于朝廷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我锦衣卫,说不得也能趁着这个机会重新梳理下南方的分支,正可谓一举数得啊。”

    吴昌时的口中顿时有些发苦,他这才发觉自己今晚挑起的事端,倒是让他成为了别人手中的一杆枪。这一枪下去不管刺中什么,握枪杆子的人都是赚到了,而他却要小心自己不要刺到铁板上去,碰个枪折人亡的下场。

    看着吴昌时犹犹豫豫的样子,白河存这才语气缓和的安慰了他几句,“你也不必太过于忧心,现在京城有五、六千赶考的士子,落榜的士子高达近五千人,这些士子心里难道会没有怨气才怪。我看他们,那是没有找到发泄的机会。

    只要有人从中煽动,最少也会有半数士子参与游行。这么多读书种子上街要求一个公道,就算是陛下面对此事,也要有个三思而后行了。

    所以,你不必担心自己会因为今晚的事件,而被朝廷问责。而且你在游行队伍中表现出色的话,对于你在复社中的声望会也有所提高的。

    这复社的社首,也未必就不会轮到你的头上…”

    白河存的话语终于让吴昌时心里舒畅了一些。他稍稍退后了些,拉开距离后对着白河存行礼作揖说道:“学生谨遵百户大人的命令,百户大人果然是学识不凡,刚刚所言,都是字字珠玑啊,来之深感佩服。”

    白河存却摇了摇头对他回道:“我刚刚说的,可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乃是在京城锦衣卫学校中培训所得,今日也是一时有感而发而已。

    好了,我该传达的内容也传达完毕了,剩下的事情就该你自己去安排了。我便在你隔壁的蔡家河房居住,每日下午46时,你都可以过来找我…”

    白河存从吴昌时的寓居的河房内出来时,便有一位身穿青衣的仆役迎了上来,对着他小声的说道:“老爷,我们的轿子在那边柳树下面,请老爷跟我走吧,接下来是回寓所去吗”

    让开了几位匆忙向贡院赶去的士子,白河存才有空暇对着自己的仆役说道:“不,先去镇守太监府,和曹公公打个招呼,免得到时候被人说,我们失了礼数…”

    崇祯三年四月十二日上午,正是万里无云风和日丽的一个好天气。在北京西郊西山山前的一座小山上,数千大明军人站在了褒忠护国寺前的广场上。

    这处原本作为宫内老年宦官墓地的无名小山,现在已经完全大变样了。山上的杂树已经被清理一空,围绕着褒忠护国寺外墙种满了成排的松柏,再往外便是一排排的公墓区。

    此次新军作战阵亡的将士,除了一小部分人员之外,大多安葬在了,护国寺外这处新建的烈士陵墓内了。

    在今次烈士陵墓落成之后,朱由检便带



第1123章 殿试的变化
    崇祯在烈士陵园前的讲话,很快就被传播了出去。京城各界人士对于这番演讲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军队和京城下层百姓更为推崇这番演讲,认为皇帝在演讲中表现出了对于普通人的关怀,并没有对普通人付出的牺牲不屑一顾,只顾着对将领和士大夫们加官进爵,这让他们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振奋,不少人还因此报考了陆军军官学校,试图从此改变自己的未来。

    但是京城的官员和士大夫们,对于皇帝演讲所持有的观点,就有些意见不一了。冯铨、孙之獬这些被视为皇帝身边幸臣的官员,自然是为皇帝的行为拍手叫好,认为崇祯有怜悯百姓疾苦的圣人之心。

    而一些涉世未深的官员,虽然不齿于冯铨、孙之獬这些官员的为人,但是对于这次他们的评论,却也还是点头认同了。他们同样认为,虽然还不能预见到崇祯未来是个怎么样的皇帝,但是能够关心底层百姓生活的态度,却是成为一位明君的基础。

    至于另外一些官员,虽然不能否定皇帝对于底层百姓的关心,但是他们却从儒家伦理的关系上出发,批评皇帝的言论过于粗鄙,且过于抬高了普通将士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有些贬低了协助皇帝治理这个国家的士大夫们的作用。

    这些不同的观点从京城开始向周边地区传播发酵着,一时之间倒是成为了京城百姓热议的焦点。不过京城百姓并没有关注这件事多久,就被两件新发生的事件给转移了注意力。

    这两件事,一件是本年度会试补充考试阅卷已经结束,考试合格人数共计257人,于四月十五日进行殿试。这257名会试合格者中,据说出自燕京大学的考生便有34人,几乎达到了燕京大学本年度参与考试人数的一半。

    这个消息传出去后,顿时让京城赴考的不少士子感到大为震惊。如果不是榜单还没有正式贴出来,大约就有人要去礼部质疑考试的公正性了。

    不过也正因为听到了这个传闻,主持殿试的周延儒和孙元化两人,对于此次殿试就显得格外的慎重。不过他们的慎重,终于还是被皇帝所打破了。

    周延儒和孙元化听说了皇帝出的殿试试题之后,便极力的反对了起来。周延儒便震惊的说道:“陛下,现在外面落榜的士子本就对于本次会试结果有所不满,现在陛下又让一群倡优出现在抡才大典之上,以作为本科殿试的试题,这会不会是火上浇油,让那些落榜士子找到了借题发挥的机会”

    “周侍郎说的不错,臣也以为,这个举措不甚妥当。虽说陛下改变殿试出题的方式,也是为了想要对人才选拔的方式有所变革,从而挑选出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是外面的人可不清楚,陛下之用心良苦,他们只会认为,陛下更改了科举考试的制度,这是对国家人才的轻慢啊。”孙元化也随着周延儒一起,向着崇祯进行了劝说。

    朱由检却不以为意的看着两人说道:“科举考试的确是国家的抡才大典,但是最近几十年以来,科举考试陈腐的方式和内容,多为地方士人所诟病。

    这些士人都认为,现在科举考试的方式无法选拔出真正能够经国治世的人才,反而因为固定的模式和考试内容,使得一些死记硬背的庸碌之才更容易赢得考官的青睐。而现在的考试规则和试题出设方式,也更容易让考官上下其手,制造科场舞弊的行为。

    怎么,现在朕响应了这些士人的请求,对科举的规则稍稍作出了一些改变,听到民间有人反对,就有人沉不住气,觉得还天下太平一些好,就想要恢复老规矩了

    要朕说,你们现在的担忧是不是太过提前了一些外面反对变革科举的人士还只是口上嚷嚷几句,你们就已经吓得要往回撤了。这样下去,朝廷今后还能办成什么事是不是,今后只要民间流传几句风言风语,朝廷就要原地踏步不再前进了”

    对于皇帝的质问,周延儒和孙元化两人互相对视一眼,都有些说不出话来了。这两人本就不具备什么应变的才能,他们反对皇帝对殿试内容进行调整,也的确是因为担心外界的反应过大,当皇帝点明了他们的担忧之后,他们反倒是无话可说了。

    周延儒沉默了片刻之后,随即对着皇帝妥协的说道:“其实陛下可以稍稍变通一些,只要将倡优上殿表演这一项取消掉,臣以为外界的反应应当也不会这么大。

    而且臣以为,殿试的试题完全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不必经由倡优表演出来。陛下何必为了坚持这一点,而去激怒那些外界的士子呢”

    朱由检看了看在一旁连连点头的孙元化,不由沉默下来思考了一会,才继续开口说道:“你们都知道,科举乃是为国选拔人才的抡才大典,但是选拔什么样的人才,才会合乎于国家的需要呢或者说今日之大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周延儒想了许久,才勉强的回道:“自然应当选拔品行高洁,才学渊博的正人君子,才能符合国家设立抡才大典的需要。”

    朱由检却摇着头说道:“品行高洁,才学渊博的正人君子,难道就能解决我大明目前遇到的各项问题了这样的正人君子,我朝出现的难道还不够多吗

    昔日众正盈朝之时,难道不是老奴在东北折腾的最厉害的时候那些正人君子不仅没有平息老奴在东北掀起的叛乱,反倒是在西南又挑起了奢安之叛。

    这些正人君子于治国一途没有起到什么好作用,倒是在朝堂上党同伐异,掀起



第1124章 殿试选拔
    新的殿试规则和考试内容,让参与今次考试的新科进士们都有些无所适从,不过那些出身于燕京大学的进士们,因为已经接触过崇祯所言的古希腊文化,倒是比其他人更快的有了一些头绪。

    按照以往的科举惯例,会试合格就已经确定了考生们具有进士的资格,而殿试只是走一走过场,确定一下三甲的名次而已。

    虽然殿试这一日,大家黎明就j ru宫内,日暮才算结束整日的考试。但是一般来说,会试合格的新科进士们,在得知自己中举之后,已经将精神松懈了下来,因此在参与殿试的时候,很难发挥的比会试时更好了。

    所以过往的殿试,不过是写一篇2000余字的策论而已。除了极少数临场发挥出色的人员之外,大多数人的进士名次基本还是按照会试时的成绩排定的。至于皇帝的权力,主要还是决定前五人的名次而已。

    但是今次这场殿试,却出乎了这些新科进士们的预料,特别是试卷打分方式的出现,使得他们不得不再次提起了心里的紧张感。原本对于皇帝更改殿试不满的那点小心思,现在也都无暇去顾及了。

    近三百份试卷,审卷所花费的时间也足足用去了三日。而崇祯也一一查阅了所有的试卷,算是对于这一届的进士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翻阅了所有的试卷和进士人名之后,朱由检只确认了一件事,便是这里的人名没有一个是他曾听说过的。

    审阅完卷子之后,朱由检便对着周延儒、孙元化两人说道:“将周六一点为头名,其他人便按照这个名单的排列名次贴出去吧。恩,所有燕京大学出身的进士,都在榜单上注明。

    前一到十名的进士文章,从明日起在大明时报上刊登出来。如果有人质疑的话,可以允许落榜考生查阅自己的成绩,只允许查阅自己的成绩。”

    周延儒还没反应过来,一边拿着名单的孙元化已经担心的说道:“可是陛下,周六一的文章看起来并不及第二、第三名。另外将燕京大学注在榜单上,这第二到九名可全是燕京大学出身,就这样贴出去,会不会惹起更大的争议”

    朱由检笑了笑说道:“不注明的话,难道有心人就不会去查了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我们问心无愧,又何必去担心普通人的正常质疑

    我们要担心的,是有没有人从中煽动落榜考生的情绪,试图寻找借口冲击朝廷的威信。当然,这一点朕会安排锦衣卫去关注,以防止有人从中生乱。

    不管什么时候,朝廷行事都要做的光明正大一些,不要遮遮掩掩的,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一样,那样的话岂不是更让人起疑心吗

    至于点周六一为状元,不在于他的文章有多出色,而是在于他是前五名当中,唯一一位不是燕京大学出身的。选他做状元,可以替燕京大学分担一些旁人的嫉妒心,这不是很好么”

    正如崇祯所说,崇祯三年的进士榜单贴出之后,的确引起了京城舆论的关注。除了有一部分落榜考生对于本次会试的质疑声音外,同样有不少考生将燕京大学的名字记在心里。原本对于燕京大学不屑一顾的南方士人,终于开始关心起了燕京大学的教学。

    落榜考生对于本次会试的质疑声音,随着朝廷开放了查阅考卷的服务之后,顿时消失了不少。而一些想要煽动考生的有心人,在被锦衣卫约见之后,不是立刻放弃了自己的言论,便是提前离京返乡了。

    让周延儒、孙元化担心的事情,最终并没有发生。当然,除了崇祯布置得当,在第一时间就将质疑声音压下,并将某些不安定分子驱逐出京外,此时发生的另外一件事,也吸引住了京城百姓的注意力,使得对于本次会试提出质疑的舆论很快就退潮了。
1...508509510511512...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