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第612章 朱聿键的旅行二
    印度对于欧洲和中国来说都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欧洲人搞大航海时想要寻找的目的地就是印度,他们甚至将第一次发现的加勒比海岛称之为西印度群岛,把岛上的土人称之为印第安人。

    也正是对于西印度群岛的发现,才使得欧洲航海家们一次又一次的发起了向西方远航的探索,最终发现了美洲大陆和太平洋和通往东方的真正航路。

    因此欧洲人一早就知道了印度这个名字,但是真正找到一条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却在发现美洲大陆之后。而几乎在他们抵达印度的时候,他们也才发觉曾经以为是印度出产的丝绸和香料,其实是来自于中国和南洋。

    印度大陆虽然富饶,但是对于丝绸和香料的渴求,使得欧洲的航海家们将印度当做了一个抵达目的地之前的中转港,他们的航海目的地也从最初的印度变成了香料群岛和中国。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欧洲人即便已经在印度大陆的西海岸待了百余年,他们对于印度大陆的了解也是泛善可陈。比如1510年占据了果阿的葡萄牙人,直到今天为止也没能掌握自己治下的地区有多少种方言和多少种信仰。

    1638年葡萄牙传教士对果阿居民的传教布道方式和1515年的葡萄牙传教士使用的方式几乎没什么区别,依然还在使用着暴力威胁和言辞恐吓的种种手段。

    当然和百年前相比,这些传教士们唯一有些进步的地方就是,他们现在至少不会在大街上追着可怜的果阿人,强行将肉食塞进他们的嘴里,先破坏了他们的种姓,从而强行迫使他们改信天主教了。

    这些传教士现在改为绑架异教徒的小孩,迫使小孩的父母前来教堂改宗,这样看起来就显得文明多了。

    这种源自于文化上的傲慢自大,使得朱聿键无法从果阿的葡萄牙人那里获得更多的,对于印度大陆的情报。倒是在苏拉特的英国人那里,朱聿键才算是获得了一些关于莫卧儿王朝的最新情报,算是帮助他揭开了覆盖在印度大陆上迷雾的一角。

    虽然中国和印度之间只隔着一道连绵不绝的高大山脉,但是此时明人对于印度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唐朝玄奘法师所著的《大唐西域记》。

    也就是说明人所了解的,是过去之印度而非今日之印度。当朱聿键在苏拉特登陆上岸,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沿着讷尔默达河向着印度大陆的内陆前进时,今日的印度已经和玄奘法师笔下的那个印度大相径庭了。

    曾经是佛教发源地的印度,在他一路行来却没能看到多少僧人和佛寺,倒是清真寺和各种异域神灵的寺庙随处可见。

    从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在经过了上千年的改造之后,已经差不多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到了明代,佛教更是兴盛一时,众生平等的口号也极易被市井小民所接受。

    朱聿键虽然不怎么信奉佛教,但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于佛教的教义也不缺乏了解,他也是极为认可佛教提出的众生平等的理念的。

    但是在这个佛祖诞生的土地上,他愕然发觉当地土人不仅不支持众生平等的佛教徒,更是死死的抱着种姓制度不放。

    这里各个阶层的百姓之间几乎毫无交往,他们只在自己的阶层内部封闭的生活着。最底层的贱民活的还不如一头牲畜,但是他们也依然逆来顺受的承受着这样的生活,从没看到他们有着反抗的言辞或是举动。

    作为大明的藩王,朱聿键自然知道某些宗室认为自己和普通人是不同的,甚至不少宗室还经常虐待服侍自己的奴婢和太监。但是起码这些人还知道自己是在犯罪,也承认这些奴婢和太监是人。

    但是在他身边的印度官员眼中,他看不到任何对于贱民悲惨遭遇的同情,也从来没有把这些贱民当做人类看待,似乎这些贱民天生就应该得到这样的待遇。

    当某一日他们的队伍和一对贱民母子相逢在大道上,虽然道路宽阔的足够双方可以毫不接触的共同行走,但是这对母子依然迅速的滚到一侧的泥地中,匍匐在烂泥里向他们的队伍致意。

    队伍中的印度人对此习以为常,但是朱聿键对此却有些难以忍受了。马车内陪同朱聿键前往德里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里德,看到朱聿键脸上露出的不忍表情,不由也是叹着气向他说道。

    “这就是印度,在华丽的丝绸外袍底下,其实到处长满了跳蚤和臭虫。我始终认为,文明世界应当对这块大陆负起责任来,不能让它成为野蛮和愚昧的乐园。”

    对于里德极为明显的挑唆言论,朱聿键并没有上当。和葡萄牙人、荷兰人相比,英国人在东方就是一个初来乍到的新学徒。

    但是这位新人可不是人畜无害的好好先生,英国人刚刚抵达印度不久,就在1622年和波斯统治者沙赫阿巴斯联合,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波斯湾的咽喉奥尔木兹,将葡萄牙人逐出了波斯湾的贸易中心。

    现在他们刚刚在印度大陆上建立了几个商馆,又开始试图借助大明的力量进入印度内陆,寻找财富和机遇了。

    朱聿键沉默了一阵,便扯开了话题说道:“现在的莫卧儿皇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君主”

    里德稍稍沉思了一会,便对着朱聿键说道:“现在的沙贾汗皇帝是莫卧儿的第五任君主,这位皇帝对于建筑学和珠宝的兴趣甚于一切…”

    和这位英国人的交谈



第613章 朱聿键的旅行三
    不过朱聿键站在德里城之前的震撼,很快就在进城之后烟消云散了。网当他被德里的官员接入城内的时候,正有一群印度人被一队卫兵押送着离开德里,他不由好奇的向身边的莫卧儿官员询问道:“这些人是罪犯吗他们这是被送去哪里”

    那位莫卧儿官员对于他这位大明藩王还是保持着足够的敬意的,他很快就通过翻译告诉朱聿键:“是的,他们试图修缮那些异教徒的神庙而得罪了吾主,吾主决定将这些人打发到采石场去,为德里城的修建采集石头以赎罪…”

    经过了身边翻译的解释,朱聿键才知道,这些所谓的罪犯,其实不过是某位神灵的信徒而已。莫卧儿王朝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为了稳固对于印度的统治,在帝国内部实行了文化融合和宗教宽容政策,这为莫卧儿王朝的强大奠定思想上的基础。

    但是从第四代皇帝贾汗吉尔开始,这种文化融合和宗教宽容政策就开始紧缩。而到了现在这位皇帝沙贾汗手中,更是废止了许多宗教宽容相关的政策。

    为了能够尽快的完成德里城的修建,将帝国的中心从阿格拉迁移到德里后,旧的德里城显然是有些不够用了,因此整个德里都在重新开始建设。德里曾经被被多个不同的王国和统治者占领并重建,这是德里城的第七次重建。

    虽然不用重头开始修建城市,但是为了扩大城墙和兴建各种官邸和宫殿,德里市场上的建筑材料也变得极为紧缺了起来。沙贾汗为此下令,除了清真寺的修建和修缮外,在德里城没有建设完成之前,其他宗教都不得擅自兴建新的神庙或是修缮旧神庙。

    在莫卧儿王朝入侵印度大陆之前,印度大陆上并没有一个称之为印度教的宗教,不过各地崇拜各种神灵的信徒倒是不计其数。其中以三大主神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的信仰者最多,但是这些信徒之间除了认可种姓制度之外,其他地方并无共同之处。

    这些信仰上的碎片化,同印度大陆上土邦林立的局面倒也是相适应的。直到巴布尔入侵印度大陆,把教义向印度大陆内部扩散,使得这些神灵的信徒开始慢慢的团结起来,最终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反宗教联盟。

    应该来说,因为有着阿克巴提出的宗教宽容政策,这个反宗教联盟一度接近于难以存续的局面。但是在贾汗吉尔、沙贾汗两任皇帝对教徒的偏袒下,这个联盟又再次复兴了起来。

    作为一名大一统王朝的支持者,朱聿键对于这些神灵信徒们无视皇帝命令修缮神庙的举动并不存在什么好感。但是仅仅因为修缮了下神庙,就要将这些信徒全家拉去采石头,他觉得这又未免太过了。

    于是尚未见到这位沙贾汗皇帝,朱聿键对于这位莫卧儿皇帝的印象就有些差了。正在兴建的德里城面积大约为北京城的六分之一左右,但是城内的人口却要比北京城稀疏的多,所以到处可以看到绿树成荫的花园和宽敞的黄土大道。

    德里的气候和南宁差不多,夏天酷热难耐,冬天短暂不会极端寒冷,春天多雨水,而秋季最为舒适。朱聿键抵达德里时,正是一年中最为舒适的秋季。

    对于大明皇帝的使节,沙贾汗还是相当重视的。他酷爱建筑学和珠宝,但也同样拥有着和大多数君王一样的虚荣心。作为帖木儿的子孙,他对于中国自然不会一无所知。

    事实上如果不是帖木儿死在半路上,这位河中之王差一点就要同明成祖朱棣来一次世纪对决了。随着帖木儿死去,他所建立的庞大帝国四分五裂之后,帖木儿对于中国的觊觎也就烟消云散了。

    但是作为帖木儿的子孙,沙贾汗自然清楚明国皇帝的地位在东亚究竟有多高。特别是从叶尔羌汗国逃离的埃米尔们带来的消息,让他意识到久未动作的中国正向着西域进行扩张,甚至连黄金家族都已经臣服于现在这位大明皇帝了。

    沙贾汗在波斯语中意为世界的统治者,而莫卧儿君主如果翻译成汉语其实并不是印度斯坦皇帝,而是万王之王。

    当然,不管是万王之王还是世界的统治者,此时的沙贾汗倒也还是很明白,他所统治的世界不可能包括中国。而大明皇帝也不会在乎他这个世界统治者的头衔,倒是那些窃取了帖木儿帝国的乌兹别克人,在他们两人之中也许更为敬畏中国的君主一些。

    作为一个想要成为世界统治者的君主,沙贾汗其实并不是不想和中国的君主打交道。但是中国的皇帝有个坏习惯,不管外国使节带着什么目的前往中国,他们总是会说某国君主于某年某日向大明皇帝遣使朝贡了。

    作为一个拥有极高虚荣心的君主,沙贾汗自然不会干这种给自己脸上抹黑的举动。但是反过来,大明皇帝派出时节向他问好,对于沙贾汗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成功。

    他的祖先帖木儿统一了河中地区,俘获了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没有人不敢承认他是一位伟大的君主。其次则是建立了莫卧儿王朝的巴布尔和奠定了莫卧儿帝国基业的阿克巴,他们的文治武功也能够炫耀于一时了。

    而沙贾汗想要和这些祖先并列,他自然也要获得强



第614章 朱聿键的旅行四
    奥朗则布虽然才仅仅20岁,但是在沙贾汗诸子中却是最为出色的一个。他自幼受到宫廷良好教育,学识渊博,通晓经训和教法,足智多谋,尤精于武略。曾被沙贾汗赞誉为“帝位之荣缀”。正因为如此,他才以弱冠之年就被沙贾汗推上了德干副王的位置,以作为沙贾汗的分身统治德干地区。少年得志的奥朗则布自然受不了朱聿键这么语带威胁的回答。他顿时不由自主的把手按在了腰间缀满了宝石的刀柄上,怒视着朱聿键质问道:“贵使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贵国皇帝陛下派阁下前来,就是来威胁我大莫卧儿帝国的吗”朱聿键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文质彬彬,但是过去的囚禁生涯在他身上同样刻下了磨灭不了的痕迹。奥朗则布的质问不仅没有让他的态度软化下来,反倒是激起了他刚强的一面。他轻蔑的看了奥朗则布一眼,方才对着沙贾汗拱了拱手不卑不亢的说道:“我此次受皇帝之命前来出使莫卧儿,带来的是我国的友善之意。我不知道贵国之人究竟听了什么传闻,居然让您的王子如此质疑吾皇的善意。如果您将吾皇的善意视作了威胁,那么我唯有中止这次访问了。”对于朱聿键公然无视自己的态度,奥朗则布原本假装出来的怒气,此时倒是有了三分真正的怒火了。他正准备继续说些什么时,沙贾汗却扬起了手制止了他的发言。在继位之前因为反叛父亲而不得不四处逃亡流浪的沙贾汗,比起自己的儿子显然更懂得什么叫隐忍。他和崇祯之间此时并没有任何利益冲突,而大明即便试图染指祖先巴布尔的出生之地,现在那块地方也在布哈拉的统治之下,对于莫卧儿来说还是鞭长莫及之所在。大明向西面的扩张行动,虽然在未来对于莫卧儿来说是一个威胁,毕竟河中之地也是沙贾汗念兹在兹的土地。



第615章 马尼拉的和平
    当载着朱聿键的大明舰船从苏拉特港缓缓离去时,在码头上送行的东印度公司职员里德也很快返回了城中的英国商馆内,给东印度公司亚洲地区总经理梅思沃尔德写起了报告。在信中他这样向梅思沃尔德报告道:“…虽然中国人和英国人一样,对于印度大陆的政局极为陌生,而印度人和中国人此前也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官方接触。但是,莫卧儿帝国显然极为重视中国人的造访,这位大明的王室代表刚一抵达苏拉特,就受到了当地官员的热情接待,就好像他们在接待本国皇帝的使节一般…而在德里,这位大明的代表也轻易的融入到了上流社会中的交际中去…我可以断言,34年前托马斯罗爵士代表英王抵达印度时,并未受到过如此的礼遇。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莫卧儿帝国的确认为大明是一个地位不弱于自己的帝国,但是对于英国的看法,就好像是皇帝治下的一个土邦国王而已。因此,这位大明代表几乎没有做出什么努力,已经轻易达到了大明在商业上的各种要求。而这些要求在我看来,哪怕公司倾尽全力的去贿赂莫卧儿朝廷的官员们,也很难获得同等的待遇的。…我建议公司应当跟随在中国人的身后,借助中国人从莫卧儿皇帝得来的优待分上一杯羹,这无疑可以让公司在本地至少节约数十年的发展时间,打入到印度内陆去…”当里德在书写这份报告时,东印度公司的亚洲地区总经理梅思沃尔德正和葡萄牙、荷兰、大明等国的代表,在马尼拉调停着日本、四海贸易公司和西班牙人之间的冲突。西班牙人对于殖民地的残酷统治,事实上欧洲各国都心知肚明。只不过这个时代有能力前往海外殖民的欧洲国家,在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手段上几乎没什么区别,因此大家很少会拿这一点用来攻击对方。只不过这次西班牙人选错了挑衅对



第616章 吕宋粮船
    青岛原称“胶澳”,自从朝廷在此地设立港口,并以铁路连接至济南之后,这座小小的渔港几乎在四五年时间内就扩充成了一座4、5万人的大城。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沿海的青岛,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又是距离上海等南方港口最近的北方大港。因此在港口创建之初,这里便成为了极为热闹的贸易港。到了崇祯十一年,此地的贸易量已经超过了原来面对辽东半岛及朝鲜半岛的军民两用港-蓬莱港,仅次于天津港。山东半岛作为一个突入海中的大块陆地,沿海的海岸线极为曲折,因此隐藏着不少优良的港湾可以作为船只出海的私港。在开放海禁之前,山东半岛的豪绅和私盐贩子都拥有不少小港口,作为向辽东和朝鲜半岛走私之用。虽然有登莱水师控制着通往辽东半岛的海道,使得山东的海上走私船只没有东南沿海这么肆无忌惮,但是在北方沿海也算是一个走私大省了,其走私货物最为大宗的就是盐和棉布两类。不过到了崇祯十一年末,这些山东的走私港口基本都算是终结了。这当然不是豪绅和私盐贩子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山东官军突然卖力了起来,而是走私活动被市场经济所击败了。一方面,历经十年的改革扩建,长芦盐场已经一举跃居为大明最大的一处盐场。通过采纳了各种新式工艺和风力机器,长芦盐场在崇祯十一年的产量已经超过了两淮盐场的一倍,几乎占据了全国盐产量的一半。这些低廉的食盐不仅为北方的渔业生产和牧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腌用食盐,更是击溃了山东半岛存在已久的私盐。山东私盐贩子熬制的土盐虽然廉价,但是质量显然是无法和长芦盐场采用工业化流程生产出来的食盐相比的。山东私盐之所以能够历久而不衰,完全是依赖于官盐质差价高不?



第617章 内阁的对策
    吕宋粮食的运到,使得原本陷入恐慌的河北、山东等地百姓总算是安定了下来。但是河北、山东地区的灾情并不算严重,今年旱情的中心在于河南,作为中国最早开发的中原地区,河南的原生态是破坏的最为利害的一个区域。虽然这一地区一直是中国农耕最为发达的区域,但是其水分蒸发量也是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因此河南人常说:“五日不雨小旱,十日不雨大旱。”崇祯十二年春,一场波及河南全省的大旱就这么不期而至了。除了秦岭和淮河流域,河南其他地区几乎无一幸免的遭遇了这场百年一遇的大旱,而陕西、山西、山东临近河南的地方也同样遭遇了这场大旱。北方今年的旱情规模之广,程度之深,是万历以来少见的。朝廷和地方官员即便之前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防灾赈济的措施,也在这种自然的伟力面前一时束手无策了起来。此前两年虽然也有北旱南涝的局面,但是旱情主要还在黄河以北的陕西、山西地面,这一地区的人口在过去几年不是饿死便是迁移出去,因此朝廷拨运粮食赈灾的难度其实并不算大。但是今年旱情却波及了整个河南,这里虽然临近南方产粮区,调拨粮食的运输难度应该说是降低了。但河南本就是北方的产粮大省,也是人口大省。河南人口几乎等于陕西和山西人口的总和,约为大明总人口的十二分之一左右,想要对整个河南进行赈济,最起码也不少于3000万石粮食。根据户部侍郎毕自严的计算,想要赈济河南等地的灾民,朝廷起码要拨款2500万元,这虽然是一个天文数字,河南一省上交的税银,去年也不过才150万元不到,但是以今日大明的财政状况,户部并不是拼凑不出这笔赈灾款出来。但是朝廷有这笔钱,不代表能够购买到3000万石粮食出来。经过十年的改革,大明消灭了不少旧衙门,也增加了更多新衙门,统计局、物价局、交通运输部门等等。这些新衙门的成立可不是为了迎合皇帝的趣味,而是确确实实的在?




第618章 余粮征集
    吴有性等人的归来,让朱由检大为欣喜。这一次西北的防疫治理行动,算是真正的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隔离防疫工作办法和组织制度。
1...584585586587588...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