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在一侧点头哈腰的刘应袭,对王承恩讨好的说道。王承恩横着眼睛瞪了他一眼,小声训斥道:“闭嘴,乾清宫主人也是你能冒犯的去把门打开。”
虽然马屁拍到了马脚上,但是刘应袭脸上却依旧笑容满面,他吩咐了狱卒打开监门,一边心里想着乾清宫主人是谁,他迅速就反应了过来,马上就紧紧的闭上了嘴,不再谈论这个话题了。
“看上去精神不错啊”王承恩一只手掩着鼻子,一边打量着翻身坐起来的无命说道。
无命面无表情,腰板挺直的对着王承恩说道:“某没什么可说道的,陛下有什么惩罚就直说吧。”
王承恩瞪了他半天,也没发现他有半点恐惧的意思,于是恨恨的对狱卒说道:“还楞在这里干嘛,给他打盆水让他梳洗。乔生,你一会让他换上衣服,然后带他去承天门外,等候御驾。”
朱由检坐着大驾卤簿从承天门、大明门一直出了正阳门,这一条直线的行进道路,让他有一种这座城市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感觉。
这种感觉让他有高居于众生之上,自己和凡人不是同一个种类的妄想。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历朝历代会有这么多皇帝,不理会政事,而一心想要修道的念头了。
因为对于皇帝来说,凡人的生活实在过于遥远,而神仙的日子似乎垂手可得。
&n
第239章 京城兵变
当崇祯在祭祀辽东死难将士时,德胜门、西直门箭楼上的守城士兵突然看到大队人马向着京城涌来。他们立刻就向把守两门的城门郎、内官进行了汇报。
然而这些前来报警的士兵发觉,应该在城楼内值守的城门郎、内官都不见了,他们顿时慌乱了起来。
北京城每一座城门都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得综合性防御建筑群,再配合城外的护城河同城墙,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北京城的城墙高度并不统一,但是东北角这处对外也有7米多高,对内则超过了5米高。
外侧凸出保护城门的箭楼高出两侧城墙近20多米,坐落在一座用砖包砌的大型城台之上。
为了有利防御,城台又比两侧瓮城的城墙高上了5、6米,从城外看去,从地面到箭楼顶部起码有5倍于城墙的高度。
箭楼的平面就像是一个梯形,长边对着城墙外有30多米,短边对着内侧的瓮城约20余米,进深有近20米。
箭楼分为4层,除面对瓮城一侧为敞开的进口外,其余三面都开设了箭窗,共计82个。
箭楼和城门楼之间的距离在110米上下,箭楼两侧以圆弧形状修筑了两道城墙,把城门保护在瓮城之内。瓮城两侧各开了两个小门,上面有一座闸楼,这两道城墙相距了70米左右。
城墙的顶部宽度基本相同,大约为10米。除了雄伟的城门防御建筑外,还有每隔一段距离修建的敌台,城墙转角处的角楼。
一般而言,就算就什么敌军跑到了北京城,看到了这座城市的真实面貌之后,也会打消强攻的念头。
也先也好,俺答汗也好,他们到曾经攻到了这里,但是在这道城墙的保护之下,两位草原上的君主最终还是放弃了强攻,带着部属泱泱而归了。
但是守卫城市最终需要依靠的是人,而不是一道城墙。京师有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加上皇城四门,共有20门。
太祖时期,皇城四门设门正、门副,以内官充任皇门官。永乐之后,太监的权势大涨,皇门官开始插手外城的事务。
到了成化年间,内官监太监陈良第一次出任提督都城九门暨皇城四门,此后京城各门的防禁就大半落入了内监手中。
内城九门额定兵员3759名,外城七门额定兵员3104名,皇城四门的额定兵员则超过了8千。
但是明末的政治同样没有让京城各门守卫成为净土,根据固定,提督九门的内官和各门把守内官都有点军的权力,就是合法的挑选一部分士兵作为自己的军伴,可以用作亲兵,也能当做免费的仆役。
万历皇帝末年,兵部尚书薛三才就指出,京城内外16门6800名军士,被内官占为私役的就达到了4332名,对于人数更多的皇城四门,连兵部尚书都不敢捅出来。
虽然事后,提督九门的内官受到了申黜,但是实际上情况并没有得到改观。
原本内外16门,每门个200多守门兵丁,现在也只剩下了5、60名老弱兵丁罢了。
而负责门禁虽然是守门内臣,但是掌管九门锁钥铜牌的却是中军都督府,而根据明朝大小相制,上下相维的治官原则,还有一名兵部主事负责一月两次的点视。
可以说北京内外九门的管理本身就不是事权一统,权力分散的结果就是,当德胜门、西直门的城门郎、内官不见了之后,这些守城的军士顿时失去了主张。
如果外面是敌军,他们自然可以关门示警。但是外面都是北郊大营的京营士兵,如果他们贸然发布了警报,却只是误报的话,事后恐怕第一个要砍脑袋的就是报警的人。
两座城门的守门军士,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同一个方式,派人向皇城内的提督九门内官徐应元请示。
当朱由检这边的祭祀快要完成的时候,一名内侍忙不迭的跑进了祭坛前的广场。
不一会,王承恩就小步跑到了崇祯边上,告诉了崇祯一个坏消息,京营一些军士因为不满自己被裁撤,正涌入了京城要找皇帝求情,废除新政恢复旧制。
“北郊大营的营官和戎政府的主官有没有送来消息闹事的有多少人他们是从那里进的京城,现在又往那去他们带了武器了吗”
朱由检的一连串问话,顿时让王承恩张口结舌,他楞了一会才说道:“是徐应元派人送来的消息,只说有许多人,起码上万了吧。他们从德胜门、西直门进来的,有没有武器这个没有说,其他地方都没有传来消息。”
朱由检平静的说道:“派个人去打探清楚,命令徐应元守好皇城四门,不要轻举妄动,要是让乱兵冲进了皇城,他就自己抹了脖子吧。再派人去巡警署和消防局,让他们守住京城的武库、各武器作坊,不要让人趁乱抢了武器铠甲去。”
几乎在崇祯收到消息时,在内阁值守的黄立极、施鳯来、张瑞图几位阁老也收到了京营生乱的消息。
黄立极一边命令戎政府属官去劝说这些闹事的兵丁回营,一边命令俞咨皋集结城内的兵丁准备平乱。
&n
第240章 激励士兵
“所以,你们想要朕像一只老鼠一样,躲回宫城里去,等待着这些乱兵把京城抢够了,自动退出城外吗”朱由检不快的对着劝说自己的大臣们说道。
王在晋回头看了一眼,身后广场上的士兵们,才转回身对着崇祯再次劝谏道:“陛下,京营发生兵变,站在这里的这些军士们,他们未必全是忠诚于陛下的。要是平乱过程中,这些士兵被熟识的乱军勾引,和他们在一起的陛下,岂不成了自投罗网
陛下之安危关系着我大明社稷的稳定,岂能亲犯险地。正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臣请陛下暂且返回宫内,京城平乱之事,臣自当奋力平息。”
匆匆赶来护驾的韩爌、黄道周诸人,纷纷劝说崇祯听从王在晋的意见。
而杨镐也对着崇祯劝说道:“陛下,除了满桂手下的军队还带着武器,其他参加祭祀的京营士兵既没有穿甲,也没有携带武器,就带了一些旗帜,陛下如何能带着一群赤手空拳的军士去平乱呢
老臣以为,陛下还是先回宫等候消息。只要陛下安全了,臣等也就可以安心带着他们去平乱了。再说了这群乱军的目标就是陛下,若是陛下不出现,则他们气势必然大衰,气竭之后自然会四散而去。”
朱由检对着身后的连善祥问道:“上次朕下令,把内城的武器工坊都挪到外城来,这事可办妥了”
连善祥躬身说道:“陛下,除了安民厂之外,其余各工坊已经挪到了宣武门外,琉璃厂左近了。”
朱由检点了点头之后,便对着身边的大臣们说道:“太祖立国时,尚且不避矢石,每战必亲临阵前。子孙后代焉能如此胆怯,连区区乱兵都不敢面对
再说了,今日不过是,些许奸党蛊惑不明真相的军士闹事罢了,朕岂能因为这些奸党,而让大明的将士自相残杀更何况,朕也不能够坐视,京城百姓就此被乱兵荼毒。”
朱由检说完,也不待这些大臣反应过来,就挤出了大臣们的包围,走到了祭坛前的台阶上面。
他看着下面已经开始出现稍许躁动的京营将士们,沉重的说道:“诸位大明的将士们,朕有一个不幸的消息要告诉你们。就在我们在这里祭奠死去的军中袍泽的时候,有这么一"qun jian"党,他们居然煽动了留在北郊大营中的将士们,冲进了城内。
表面上,他们是要朕废除新政。但是实际上,他们是想借这个机会,破坏京营将士们同京城百姓之间的信任,想要让京营的将士们自相残杀,想要让京城血流成河。
朕想要问问诸位,这"qun jian"党的图谋,你们答不答应”
从半个时辰之前,竖立在广场上的士兵们就已经开始注意到,广场外不断出现骑马的信使,他们同祭坛边上站着大臣们说上些什么话,便又匆匆离去了。
就算是再迟钝的军士也知道,似乎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看着官员们先后召去了西面辽东军的几位军官,又召去了右边主持武学的孙承宗,而对于中间的他们却不闻不问的,这无疑让这些士兵有些不安了起来。
接下去,左右两侧的人马都不约而同的,拉开了同中间京营士兵的距离,就更让这些将士们感到惶恐了。
参加祭祀的三个营士兵,都是这些日子里被挑选出来的士兵组成的新营,平均每营3000人。而站在着三营士兵前方的,是京营百户以上的军官,约300人不到。
当两侧的辽东军及武学学员,开始提防中间的京营士兵时,三个营的营指挥使并没有想到,会是京营留守士兵发生了兵变。而是猜测着,是不是自己营中有闻香教的余党,才让这些人如此如临大敌般的警戒了起来。
朱由检对着广场上的士兵开城布公的说法,顿时让站在他身后的官员们头皮发麻。
他们就是害怕,这广场上有乱兵的余党,一旦得知了乱兵的消息,突然暴起发难怎么办
不过王在晋、孙承宗、杨镐等人预料的最坏状况并没有出现,仅仅是沉默了一刻之后,小旗陈卫国深呼吸了一口气,然后高声喊道:“不,不答应!我们要听陛下的命令。”
随着他的呼喊声,其他士兵也迅速热烈的呼应了起来,随即这呼声便响彻了全场。
朱由检伸出双手虚虚下按,士兵们的顿时安静了下来,他再次说道:“现在朕要交给你们两个任务,一是劝说那些被蒙蔽的军中袍泽回营去;二是保护京城的百姓不被奸党祸害。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
“有!有!”士兵们以雷鸣般的呼声,回答了崇祯的问题。看着面前的这些士兵们的表现,朱由检终于松了口气。
而站在武学学员前面的袁崇焕出现了片刻的失神,不过他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站在他身边的茅元仪兴高采烈的说道:“陛下果然不是常人啊,士气如此高昂,我看这变乱很快就能压制下去了。”
袁崇焕有些怜悯的说道:“如此一
第241章 平息
琉璃厂边上的武器工坊内,那些原本用于制作长枪的木棍,被整捆整捆的取出散发给了士兵们。
不过武器工坊内积存的木棍也就1、2千根,远远不够这些士兵们所用。一名军官看到了边上的竹木行,顿时灵机一动,征用了里面近万根竹子和木棒,这才解决了士兵们的武器问题。
在宣武门外一间棉布商铺内,积存的数百匹棉布和数十匹绸缎被营指挥使袁信亲自带人征用了去。
面对着这群凶恶的军士,商铺年老体衰的掌柜想要阻拦又不敢,只能坐在商铺前哭天抢地的哀嚎。
袁信指挥着士兵把棉布和绸缎装上几辆马车,然后走到这位掌柜面前喝道:“你嚎什么丧呢难不成本官还能抢了你的认不出本官身上穿的是什么吗赶快去拿纸笔来,本官给你写一个收条,之后你去户部支取钱银就是了。”
孙掌柜顿时收住了眼泪,从地上一咕噜爬了起来,他对着身后畏畏缩缩的两名伙计喊道:“还不快去拿纸笔来,没听到官爷的吩咐吗”
孙掌柜这才小心翼翼的伺候在袁信身边,半信半疑的问道:“将军大人说的可是真的这户部看了大人写欠条,真能给钱”
袁信皱着眉头,不耐烦的看着这个猥琐的老头,鼻子里哼了一声,就算是回答了。
孙掌柜心下立刻盘算了起来,他这间店铺因为地理位置不好,这些棉布、绸缎大部分都是前年的存货,有一些还被雨水浸湿,成了卖不出去的次货。
现在京营的军士奉皇帝之命征用自家的货物,显然已经无可挽回,他便想着能不能借此捞一些好处。
孙掌柜满面堆笑的对着袁信说道:“将军大人,小人也是小本经营,大人一会记录账目的时候,是不是加上一些损耗这些是小人孝敬大人的茶水钱。”
袁信看了看手中4、5两碎银子,脸色依旧没有好看多少,他语气不善的说道:“这茶水钱,还真是只够喝茶的,本官就为这点银子替你担上关系,你这奸商也未免太过小瞧本官了吧”
看着袁信并没有把银子丢回来,孙掌柜顿时松了一口气,他马上说道:“这增加的损耗,小人情愿和大人对半,只要银钱到手,就给大人送去。”
袁信看了看四周,似乎没人注意这里,他才冷冽的说道:“三七分成,西直门北草场胡同第三家…”
接近午时一刻时,参加祭祀的京营将士们终于都扎上了标记和分到了武器。
三个营的士兵分别由施洪谟、袁信、刘果芳三人带领,而满桂手下的骑兵则每50人为一队,武学的学生和京营的军官们混编了起来,准备收拢那些投降的乱兵。
施洪谟、袁信两营进入宣武门后,一营往宣武门大街往北,一营经过西面的刑部大街沿着金城坊往北,把城内的乱兵由南往北挤压到京城西北角。
而刘果芳则率人从长安街往东,绕过皇城往北,去支援戎政府,然后再沿着顺天府大街往西,把乱兵由东往西赶。
双方在西北面会合,最后把西北角落里聚集的乱兵再赶出城外去。
而满桂手下的辽东骑兵,则以50人为一队,对大街上或是坊内聚集在一起,意图反抗的叛军团伙进行镇压。
这场兵变事实上就是一个闹剧,抚宁侯等勋贵用来号召这些士兵参加兵变的口号,废除新政恢复旧制什么的,对这些士兵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凝聚力。
新政也好旧制也罢,对这些士兵来说,只要按时发饷就行。当他们在城内抢够了财物之后,立刻就失去了继续参与兵变的热情,只想着回去把抢到手的财物保存起来。
当他们听到对面有人高喊,皇帝口谕:申时之前归营的士兵,既往不咎的命令后,一些已经心满意足的士兵,就开始带着财物偷偷出城归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