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汉武挥鞭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汉武挥鞭

    “朕又没纳甚么妃嫔,便先将原先嫔妃所居的宫殿尽皆闭宫,将里头的人手尽皆调往长秋宫及必备的宫室即可。”

    刘彻并不想弄出甚么内宫三千佳丽,就凭他这十五虚岁的小身板,即便对着阿娇小萝莉,也只能望梅止渴,还不如眼不见心不烦。

    男子未彻底长成前,太早破色戒,日后小兄弟撑不久的,为了今后大半辈子的幸福,还是多念几年清心咒,忍一忍才好。

    李福随侍刘彻多年,知晓他的顾虑,先是躬身应诺,复又委婉的提醒道:“陛下,所谓的采女非是纳嫔妃,而是遣永巷令於乡中阅视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长壮皎洁有法相者,因载入宫。所选女子皆是良家子,即非医、非巫、非商贾和百工,多为民女……鲜少有世家贵女。”

    刘彻自能理会他的言外之意,此番采女可特意不取世家贵女,只需招些民间女子填补宫人缺额即可。

    刘彻见得李福有些执着,不由疑惑道:“现有的宫人连长秋宫都打理不了”

    “回禀陛下,宫婢倒是足够,只是要拔擢内宰,需得经内廷宫规调教,再经数度筛选,合宜者甚少,且旷日持久。”

    李福刻意稍作停顿,复又意有所指道:“若待陛下大婚后,再由皇后自行拔擢内宰,怕是有些……”

    刘彻剑眉微扬,终是知晓了李福真正的顾虑,若日后的内宰尽皆是皇后培养提拔的,那他这皇帝的衣食住行可就全被皇后彻底掌控住了。

    虽说夫妻齐心,但还是要有些个人空间的,且依照阿娇那莽直的脾性,若是透过眼线得知了些不该她知晓的事,再泄露出去,难保不闯出祸事来。

    何况刘彻是穿越众,对个人**还是极为看重的,后世即便是夫妻,也不应该随意翻看对方手机的,不是么

    刘彻思索片刻,缓声道:“嗯,言之有理。就着永巷令往民间采女,只需择取有资质的良家女,且不得强迫,需得向其言明,入宫为宫婢,而非妃嫔,日后合宜者可拔擢为内宰女官,不合宜者年满二十则赐予相应赀财,送其出宫。”

    李福讶异道:“年满二十即送其出宫”

    刘彻微是颌首:“既无晋身立命之途,又何必让其在宫内困守一世,索性拿着赀财出宫,嫁人生子,免生哀怨。”

    李福躬身道:“陛下仁德。”

    刘彻不以为意的摆摆手,谑笑道:“朕是否仁德,你应最为知晓才是。”

    李福不由哑然,随侍刘彻多年,自是见惯了他对敌时的辣手无情,次次都欲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倒真和仁字不沾边。

    十月中旬,即位不到半月的皇帝刘彻颁下旨意,着永巷令往民间采女,取五百民女为扫洒宫婢,不取世家贵女。

    世家权贵们皆是失望不已,他们早已怀着心思,就等着新帝广开宫门,收纳嫔妃,好将族内的适龄女子送到新帝的御榻上,为家族吹吹枕边风。

    不过想想也是,新帝尚未大婚,在未娶正室之前,也不便收纳嫔妃。如同世家子弟,在正妻过门前,只能抬侍妾,不可迎娶侧室,否则就被视为对未来正室主母的轻视。

    于是乎,皇帝大婚之事被朝臣们搬上了大汉朝堂,纷纷进谏,冀望皇帝早日大婚,迎娶堂邑翁主陈氏阿娇。

    馆陶公主刘嫖闻得此事,不喜反忧,她从未




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国科院
    刘彻心地实是善良的,不忍见得朝臣们再为他的婚姻大事着急上火,索性松了口,待得来年正月,堂邑翁主过得十八岁生辰,便可择取吉日,举行大婚。

    朝臣们陡然听闻,皆有些猝不及防。

    来年正月

    如今已然十月过半,离来年正月也就将将三个月的功夫,要筹备天子大婚的诸般事宜,还得精心备下贺礼,可不得折腾死他们

    刘彻懒得理会他们的心思,他现下正为遗孤内院的诸多学子的出路操心。

    遗孤内院广设诸多学院,由太子詹事府派去的先生,教授许多从刘彻处学到或撰写成册的后世知识,至今已将满六年。

    虽然都是些基础学科,但首批学子经过六年的专业学习,程度已不算太低,虽有些偏科,但贵在专精,他们又肯玩命学,在某些专业的知识面是超过后世经过九年义务的初中毕业生的。

    尤是术数学院,因教授了大量的财会和工商知识,近年培养出来的学子大多被皇室实业和田氏商团招募走,成为各个产业的账房乃是掌事。

    农学院的学子更是被少府和大农府疯抢,甚至连各个世家大族都有不少找了门路,向少府和大农府的官员疏通,冀望能延揽到些农学院的学子,替他们打理族内的大量农田。

    毕竟化肥的施用和不少育种育秧技术,远非寻常农人能摆弄得来的,而遗孤院在南山脚下那些官田的亩产连年屡创新高,已然高逾五石每亩,比大汉寻常农田平均三石的亩产实在高出太多。

    对坐拥万顷良田的世家大族而言,如此高的亩产意味着大笔的财富,自是不会等闲视之。

    刘彻倒是鼓励农学院的学子们自寻出路的,世家大族能多种出粮食,对大汉也是大好事,他先前身为储君,如今更贵为天子,还不至眼光狭隘到只顾自身或皇亲国戚的利益。

    故而农学院是遗孤内院的诸多学院中最先实践产学合作制度的,刘彻让农学院的院长,益农候裘离向各郡县派出大量学子,教导当地世家施用化肥和各项农业技术,若是学子被世家看重,进而延揽,学院亦大方的放人。

    至于军事学院的学子,出路就更无须多想,羽林卫先挑去有潜质成为特战兵的好苗子,虎贲卫再将剩余的尽数包圆。对因扩编而缺兵短将的两校而言,这些经过多年军事训练和战术指导的学子,除了经验不及老兵丰富,旁的皆堪称优秀。

    刘彻现下操心的是各式理工学院的学子,譬如格物学院,生物学院,地理学院等,这些学院教授的知识与大汉现有的科技水平几乎是完全脱节的,想要将理论彻底运用到实际,还要不断的实践摸索,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子们渐渐长大,是要成家立业,养家糊口的,自然不能长期呆在遗孤内院,放他们出去自食其力,非但浪费了他们学到的知识,更无法保证他们能丰衣足食。

    刘彻苦思良久,决定还是要暂且用朝廷的名义养活他们,并提供资金让他们从事各项必要的研究工作,尽快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形成良好的发展循环,全方面提升大汉的科技水准。

    后世的许多国家也是用政府力量维持并推进较为冷门的理论学科。

    毕竟基础理论是科学发展的基石,没有质能方程式前,核弹和核电站皆是空中楼阁。

    于是乎,刘彻趁着朝臣们因他的婚期迫在眉睫而慌乱失措时,在朝堂上提出设立帝国科学院的想法,让群臣朝议。

    “敢问陛下,增设这帝国科学院有何用途,又将归属于哪个府署辖下”

    丞相袁盎总理百政,自然要询问清楚,也好为之明确职守,以及划定所属员额及秩俸水准。

    “无非是教授些百工百业的杂学,就划归太学辖下,另辟一科杂学即可。”

    刘彻早已思考妥当,太学的性质与后世的社科院颇为相似,又已有完备的编制和章程,倒不需另外再设立其他体系,将帝国科学院划入太学,日后时间成熟,再在太学内成立社科院,使两者并行即可。

    袁盎微是愣怔,犹豫道:“太学内的学子皆读经史,可待诏入士,不知这帝国科学院的学子是否也要册入士籍”

    旁的朝臣亦是纷纷竖起了耳朵,对于朝廷取士为官之事,他们可是极为敏感的,尤是皇帝刚刚即位,任何能影响到他们官位的决策,都不会轻忽怠慢。

    刘彻临朝治政不是一日两日,岂会不晓得他们的心思,不由轻笑道:“丞相想岔了,朕都说了这科学院教授的乃是杂学,就似遗孤内院的农学院教授的农事一般,与入仕为官之道是南辕北辙,让他们入士籍作甚”

    群臣闻言,皆是恍然,心道原来如此,想来又是皇帝传下的那些新奇学问。他们皆出身世家大族,族里近年也延揽了不少农学院的学子,对这些能给他们带来利益的匠师还是颇为认同的。

    皇帝的少府拥有大量产业,又在皇室实业有份子,想培养些类似的匠师也是理所应当的。

    何况若真能再琢磨出甚么好工艺,譬如造纸和印刷甚么的,皇室实业挣了大钱,他们不也跟着荷囊鼓鼓么

    何必出言反对,莫非嫌钱多

    念及至此,他们皆是不想再参合此事,虽仍正襟危坐,却已魂游天外,让袁盎自个与皇帝商讨去,顶多再加上个要替官员发放秩俸的大农令曹栾。

    袁盎也瞧出了同侪们的心



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导舆论
    入得十一月,关中各地渐渐飘起鹅毛大雪,百姓们纷纷躲在家里熬冬,长安城周边的作坊也在大雪天里歇工大半,仅留下少数人手维持必要的生产。

    刘彻窝在暖阁内,望着玻璃窗外的漫天飞雪,微微有些犯愁。

    今岁的冬季远比之前数年来得寒冷,气候实在有些反常,让他不由得想起史籍对来年的记载。

    明年三月,关中将连降暴雨,并伴随着大量冰雹;七月辛亥,将出现日食。

    史上正值汉景帝刘启在位,民间谣言四起,以为雨雹和日食乃是上天为惩罚景帝之过,方才连降天灾。景帝无奈之下,只得罢免了当时的丞相刘舍,代其受过,改任卫绾为丞相。

    如今历史的进程被刘彻改变了,刘彻已登基为帝,袁盎也没早早死去,而是做了数年丞相,刘舍还是御史大夫,卫绾则从太子太傅改任中大夫,仍兼任太学祭酒。

    然而天候却并未因刘彻而发生甚么太大的变化,毕竟如今的大汉可不似后世的华夏,会因碳排放引发甚么温室效应,影响到大气候。

    刘彻深知若不尽早想好应对之策,待得天灾降临就会有大麻烦。毕竟他才刚登基,明年还要大婚,若三月和七月就连降天灾,他的威信必定会因谣言而遭到重创。

    要提前抢占舆论高地,进而将民间舆论导向对自身有利的方向才行。

    向臣民解释雨雹和日食乃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行不通的!

    对迷信无知之人,自然要用迷信的做法,但不能由刘彻这个皇帝出面装神弄鬼。

    刘彻苦思良久,终是想到合宜的人选。

    五年前,朝廷出兵收复河朔之地时,刘彻曾领兵驻守函谷关,以防备梁王刘武举兵谋反。

    在函谷关的太初宫内,刘彻遇到了崇尚道学的宣德,并将其收入麾下听用。之后刘彻命宣德到大汉各地建设道观,广为布道。

    五年来,刘彻为宣德提供了大笔赀财,又命各地官府对其建立道观大开方便之门,宣德已将那些名为“慈济”的道观开遍了大汉诸郡。

    刘彻之所以让宣德建这些慈济观,并非是想传播宗教,而是想建立如后世慈济般的民间慈善组织,在发生大规模天灾,官府难以顾及周全时,由慈善组织发动民间自救或协助官府投入救灾。

    故而遍布大汉的慈济观没有宣扬甚么教义,只是简单的导人向善,扶助孤寡老幼,从信众处募集到的香火钱,也尽数用来广设粥棚,为穷苦百姓布粥施饭。遇到灾害时,更是出动人手,不惜倾尽所有的救助乃至收容灾民。

    百姓是淳朴善良的,懂得感恩,尤是对慈济诸多不求回报的善举,百姓们尽皆感念在心,称颂于口。

    大汉取官时尤重官声,在民间口碑好的官员往往在升迁时占有极大的优势,故而各地官府对声誉极佳的慈济观愈发看重,便连当地的世家大族也纷纷赠与慈济观大笔的香火钱,为家族谋求良善之名。

    宣德虽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却并不迂腐,反是极为狡诈厚黑,这亦是他最被刘彻看重的特质。

    宣德命各个慈济观的观主将世家大族送来的香火钱尽数收下,并投桃报李,在布粥施饭乃至救灾时适当的为那些世家扬名,向百姓们提及他们出资布施的善举。

    如此一来,所有人各取所需,自是皆大欢喜。

    随着慈济观的影响力愈来愈大,宣德身为大观主,已成为扬名各地的大善人,又在刘彻暗中的推波助澜下,隐隐有执道教牛耳的势头。

    当然,道教和道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刘彻允许大汉出现道学宗室,却觉不会允许大汉出现一个道宗。

    汉人信奉和崇拜祖先即可,宗教甚么的还是免谈了。

    后世谈甚么华夏信仰缺失,那是别有用心的公知或愚蠢的盲从者的谬论,华夏百姓向来不缺乏信仰,祖先筚路蓝缕,开启山林,我们感念在心,故而年年祭祀。

    笃定人定胜天,先祖开天辟地,采石补天得为神,这不是信仰么

    顶多是华夏百姓较为实际,求财之时拜财神,求子之时改拜送子观音,这算甚么信仰缺失,这是古典实用主义好么

    信奉长翅膀的鸟人或憧憬乐土七十二少女的圣战士,滚粗好么

    刘彻细细想好对策,便是遣郎卫执手令,急召正在中原巡视各处慈济观的宣德,命其快马进京,不得有半分延误。

    汉六十三年岁末,数则流言在关中各地交口相传,并迅速传扬至中原各郡县,乃至蔓延整个大汉。

    昔年太后王娡梦的骄阳入怀,不日便即有孕,随后诞下龙嗣,是为当今大汉天子刘彻,可见今上乃是日神临尘,贵不可言。

    匈奴人得知今上乃是日神,不甘见得今上护佑大汉社稷永昌,又记恨连年战败之仇,不惜放出北地灾神,要于来年三月在关中各地降下天灾,非但有倾盆暴雨,还会伴有冰雹。

    唯有当今天子能引日神之力,为大汉万民驱邪避灾,然天子年岁尚幼,神力未彰,需得先在来年春祭大典上祭祀日神,再于中元节祭奠为国捐躯的大汉忠魂,方能于七月廿九辛亥日聚日神及忠魂之力,引来日曜神力,消灭北地灾神。

    大汉百姓若不齐心协力,为今上祈福,并竭力对抗天灾,则今上性命危矣,大汉亦将为北地灾神占据,沦为匈奴附庸,再无今日荣景。

    这些流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大汉百姓因之群情沸腾。

    近年大汉对匈奴连战连捷,百姓们的民族自豪感爆棚,加上朝廷屡屡减免赋税,轻徭薄赋,又遇连年丰收,百姓丰衣足食,对已退位的太上皇刘启和今上刘彻是颇为感念的。

    不少百姓都在家中为太上皇刘启立了长生牌位,祈祷其长命百岁,对今上刘彻自也是爱屋及乌。英明仁德太上皇既托之以社稷,定是知晓今上乃日神临尘,能护佑大汉社稷永昌。

    如此圣主,岂能被匈奴人使出的鬼魅伎俩所害,岂能被那狗屁北地灾神所害

    堂堂汉人,又岂甘被匈奴人奴役,辱我妻儿,掠我财货,使我屈膝臣服

    于是乎,百姓纷纷焚香祷告,为天子祈福,更有不少关中百姓不惧风雪酷寒,汇聚在乡里耄老家中,在万民书上盖了血指印,呈交到当地官府,请求郡县长官转呈朝廷,以表誓死捍
1...4849505152...28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