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之逆流而上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日日生
这时候一个亲兵来到侯玄演身边,凑近了耳语一番,侯玄演双拳一握,高声叫道:“好!”
侯岐曾吓得差点跳了起来,狐疑地望向自己的侄子,所有人的眼神都望向他,侯玄演讪讪地笑道:“这么好的天气,肯定是母子平安。”
侯岐曾只当他过于紧张出了洋相,安慰道:“文渊呐,我知道你紧张,第一次当父亲都这样,想当初兄长有你的时候,比你还不堪呢。”
侯玄演悻悻地点了点头,说道:“三叔说的是。”
刚才亲兵来报,出征草原的大军首战告捷,一举剿灭了察哈尔,灭了这个曾经是蒙古草原最重要的一支部落。侯玄演心怀激荡,情不自禁叫了出来,摸了摸鼻头低声跟前来报信的亲兵说道:“不可全部撤出,占领草原,告诉夏完淳,我要在察哈尔部的领地上,建一个行都指挥使司。”
亲兵点了点头,转身离去,侯玄演心情大好。
先是自己马上就要有了子嗣,不管是女儿还是儿子,都是自己的骨血,侯玄演心中还是很开心的。而且马上就可以开疆扩土,如今的北方可还没有被沙俄占据,就算不能万世永固地留作中华的领土,至少也得给后世留一个“自古以来”的借口不是。
内院更加热闹,丫环侍婢们进进出出,人人喜气洋洋,侯玄演从金陵带来了自己的两个夫人,也都紧张兮兮地守在门外。
“你说,我们是多个儿子,还是闺女”黄樱儿趴在窗口,羡慕地问道。
顾菱儿板着脸,故作成熟,稍微有些不耐烦地说道:“要个儿子好了,女儿都是给别人养的,早完都不能陪在咱们身边孝顺我们。不过生个儿子,就怕他不懂事,天天惹我们生气,唉。”
周围的人见她的小大人模样,都掩嘴偷笑,紧张地氛围为之一轻,就连侯夫人都笑道:“儿子女儿我们都要,你们俩就可劲生就是了,咱们家富裕,养得起。”
黄樱儿看了看自己一抱粗细的小蛮腰,心底颇为失落,她一个人独霸后宫的时间,比其他人加起来还多,竟然还让被人捷足先登了。
“哇哇”几声嘹亮的哭声传来,外面的人顿时挤向房门,顾菱儿凭着身体小的优势,钻到前面,兴致勃勃地问道:“怎么样,男孩还是女孩”
侯玄演也闻声赶来,产婆出来后喜滋滋地说道:“恭喜王爷,贺喜王爷,王妃成功诞下一个千金。”
后面的侯岐曾和杨恕神色一黯,唯有侯玄演依然兴高采烈地说道:“锦儿怎么样”
“母女平安,母女平安。”
侯玄演更为开心,进房之后,就看到面色苍白的杨符锦。
此时正望着自己女儿的杨符锦,本来没觉得什么,见到侯玄演近来眼泪就扑簌簌地往下掉。
“母女平安,这是天大的好事,还哭个什么劲。”侯玄演一看顾不得小的,先上前柔声安慰道。
“疼...”
小军医的声音里带着无限的委屈,听得侯玄
第三百九十九章
进了五月,苏州的天气一天热似一天,太湖上水汽氤氲,远远看去空气都扭曲了。
湖中碧绿的荷叶丛丛中一个小洲上柳树遮阴,一艘不大不小的船只,停在洲边。
侯玄演一手抱着一个娃娃,另一只手拿着根鱼竿,正在消暑纳凉。身边的水桶中空空如也,在水草丰美的太湖都能空手而归,足见侯玄演的钓术一般。在他身边还有十几个文武大员,都是他选出来,要派到草原上建立行都司的班底,此时规规矩矩地坐定,就属侯玄演坐相难看。
这些官员马上就要出发了,他们的行礼就在岸边,随从三五成群都在太湖案上等着。
“那察哈尔为何会输,你们可知道”侯玄演声音有些大,惊醒了怀里的女儿,小家伙可不管你是什么场合,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
马上有一个丫鬟出来,侯玄演小心翼翼地将孩子交给她,吩咐把他的女儿抱回船内,然后笑道“八成是饿了,让张一筒送你们女眷回去,我还要和诸位同僚长谈。”
小丫鬟抱着侯玄演长女,敛裾福礼而去,侯玄演继续问了一遍。
“愿听王爷教诲。”
侯玄演干脆将鱼竿一扔,拍了拍手,笑道“五百年前,铁木真带着蒙古人纵横天下,所向披靡。然而五百年过去了,蒙古人还是当初的打法,还是骑着蒙古马拿着弯刀冲锋。从装备到战术,一成不变,守残抱缺不肯变通。你不变,我们变了,就像是两舟并行,我近就相当于他退。退,他便要落后于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这些官员很多都是讲武堂或者匠学馆出来的,虽然也读书,但更多的是为了识字,没有抱着四书五经一顿研究,皓首穷经简直是浪费生命。
去年的五月份,一场五月恩科,给八股取士一道沉重的打击。转眼今年五月又到了,侯玄演已经打算将五月恩科固态化,彻底取代八股取士的地位。考试内容从写那些死板的文章,变成经世致用的学问。
这种级别的改革,当然是石破天惊的,要是搁在一般的时候,早就被文人骂化了。但是如今侯玄演对朝野的掌控力太强,尤其是前面三次清洗,估计这项功在千秋的改革一定能完成。
一阵微风吹过,所有人都感觉到了清凉舒爽,侯玄演站起身来,继续给这群行将在大明新的行省就任的官员们上课。草原和内地不同,想在那里站稳脚跟,需要比内地的官吏有更强的能力。毕竟是开拓者,一切都没有先例,侯玄演也就格外耐心。
“草原不比内地,虽然没有中原的、江南的富庶,但是也有自己的长处。切忌一味地模仿关内各地,你们都是我培养出来的,相信应该有这个能力,摸索出草原的治理发展之道。”
下面的人无一例外,都是侯玄演的铁杆拥趸,一听这番话顿时精神百倍,斗志昂扬。
侯玄演暗暗点了点头,大声笑道“你们放心,我从不亏待有功之臣,凡是有人干出点名堂来的,重重有赏。察哈尔这个地方,我要封一个侯爵出来,不看官位大小,就看有没有能力招揽子民,发展什么都行,哪怕是放羊,只要能变富变强,变得稳定,都是政绩。”
大明开国二百年,没有军功要封侯爵,就跟做梦一样。
侯玄演慷他人之慨,一下子就激发了大家的斗志。
“现在封妻荫子的目标就在眼前,还有什么好怕的。放开手脚在草原大干一场,这一次和北伐不同,不论胡汉,只要凝聚人心,就是我们的子民。蒙古这几番连遭重创,流落的失去庇护的人口不在少数,若是能归附,也要一视同仁。将来老子打仗,你们拉出一支蒙古兵来,也算是本事。但是有一点一定要记住,既然归附就要一视同仁,不光歧视打压不行,格外的宽容优待更是绝对不许。那样非但不会换来别人的归附,反而会制造隔阂,懂了么只有所有人都拿他们当汉人看,久而久之,他们才会产生归属感。”
说到底,侯玄演不是狭
第四百章 要想富先修路
侯玄演滞留苏州已经过了一个月,北伐之后难得休了个长假,很是过了几天逍遥快活的太平日子。
放下朝政我不管,我有小灵药,金陵高枕无忧矣
但是再起五月恩科,可不是小灵药能做主的了,这种事还是要自己亲自坐镇朝堂,主持大局。
科举制度自从诞生以来,给寒门开了一条上升的道路,但是效果也有限。毕竟真正的穷苦人家,谁有那个闲钱让孩子读书识字呢。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学堂私塾,费用可是不低的。
废除八股取士,不仅仅是更换考题这么简单,背后还牵扯到教育方式的改变。医学馆、匠学馆的招生,虽然已经面向苦哈哈的孩子了,但是还是不够。用愚民政策来保证统治的安稳,已经是老黄历了,开民之智迫在眉睫,五月恩科改革就是自上而下的对教育的改变。
先改变最终的目的--科举,然后再顺理成章地改掉为科举服务,以科举为目的的教书育人。
苏州到金陵的道路,又宽又阔,到处都是平整的官道。走在这样的道路上,就连拉车的马儿都轻快愉悦了不少。
这是最早修起来的路,用黄土夯实了,有的地方甚至用了石板和砖块。
侯玄演坐在马车上,他和黄樱儿顾菱儿一个马车,身后还有一辆是卞玉京和两个丫鬟。卞玉京和陈圆圆不一样,她是侯玄演的妾室,所以这次把她也带来了。妾室的地位虽然也不高,但是架不住他的老爷实在太显赫了,卞玉京也就水涨船高。至于杨符锦母女,因为刚刚生产,不适合走远路,还是留在苏州休养。
侯玄演感觉到还是有一些颠簸,不禁说道“要是有水泥就好了。”说完之后侯玄演略感惭愧,别说水泥了,就算是后世穿越小说里烂了大街的肥皂他都不会。其他的诸如火药、蒸汽机、橡胶之类的,他都是一窍不通。
“什么是水泥”好奇宝宝顾菱儿扬起小脸问道。
“是一种泥巴,干了之后很硬,都能砸核桃。”侯玄演随口应付道。
“那有什么了不起的,核桃又不好吃。”
掀开车帘往外看,苏州到金陵的路上,行人很多。
因为朝廷商税改革,国库充盈到钱没地方花,北方战事虽然耗资巨大,但是光大清洗抄家所得的钱财,就足够用了。有了大把钱财的侯玄演,没有像晋商一样埋在地里,也没有挥霍到兴建宫殿上,他开始铺路架桥。
战后许多难民失去了自己的家园,让他们重新谋生,也着实难为了他们。尤其是土地丈量和人口清查是需要时间的,这段时间内他们势必分不到土地,也不能坐在这等着朝廷救济。
以工代赈就是最好的办法,整个神州大地,到处都在建设基础设施。而且侯玄演在苏州试点,以顾家为首,高了许多大工厂。以工代赈的巨大材料需求,正好在这些工厂创业之初,提供了足够的订单。就拿金陵到苏州的“金苏公路”来说,就处处都有顾家的影子。
行到望亭,马上就要出苏州了,路旁一个石碑上就刻着两个笔直朝天的树状组成的标志,下面写着四菱。
顾菱儿从侯玄演的怀里钻出一个脑袋,看到之后拍着手笑道“快看快看,那就是我们家的标牌。”
侯玄演摸了摸她的脑袋,问道“这
第四百零一章 一张科举零分卷的诞生
侯玄演进了紫禁城,先是去文渊阁,与三位大学士见面。
“恭喜王爷喜得千金。”
“同喜同喜。”
三个人先是恭喜一番,这才开始商量今天的大事,废除八股取士,将五月恩科常态化。陈明遇是典史出身,对官场上那些只知道死读书的官员深恶痛绝,侯玄演的改制他并不反对。
张煌言先是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如今天下有许多的读书人,毕生精力用在钻研学问上,要是突然废黜了八股取士,对他们来说是不是太残忍了一些。”
侯玄演笑道“此论不甚高明,就算是八股取士,每年得中的读书人才有几何。再说了,我又不是不让他们钻研学问,不能做官和作学问之间没有什么冲突,难道不做官就不能作学问了么那样的话,我只能说他们的目的就不是学问。
我今虽然取缔了儒家作为科举的唯一通路,但是并没有禁儒,他们照样可以治学。”
张煌言无言以对,谁都知道表面说的再冠冕堂皇,读书的最终目的还是做官。好在除了那些书呆子,真的有才学的人,学起其他的事物了,也比一般人快一些。像徐光启、宋应星之类的大才,也都是读书人出身。
马士英随即说道“此举关乎国家大计,须得好好筹划,尤其是确定科考的内容。”
张煌言瞪了他一眼,马士英一句话,就将对这件事可行不可行的讨论,转移到如何施行上去了。侯玄演说道“我已经想好了,这次的考题由我来出。”
做官需要的东西有很多,才思敏捷、随机应变都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什么朝代,昏官都比贪官还可恨。万一遇事不用请示,自己能有所决断,才是基层真正需要的人才。侯玄演觉得后世的公务员考题,就很有借鉴的意义,至于做了官该怎么做,每个人都需要自己摸索。
------
景祐二年五月下旬,金陵的外修好的官道上,许多骑士往四面八方而去。
这一次的五月恩科与以往不同,不需要考生再花费昂贵的路费,来到金陵考试。话本里常见的,烟花之地的当红姑娘,为了穷书生资助路费,高中进士之后回来赎身迎娶或者狠心抛弃的桥段,彻底成为了历史。
由军方带到各处,全国一十三省增设一百五十处考点,几乎是每个府内都有。而且为了防止当地的官员有私心,帮助当地的考生作弊,这次监考全是讲武堂的军官。获得资格的考生只需缴纳很少的报名费,大抵是试纸的钱,就可以参加。
因为是第一年,拥有考试资格的人需要进行审查,北伐军有功之人家眷免检;沦陷期间家中有为清廷效力的一律不准参加;三代之内有作奸犯科杀人放火的,一律不许参加;若有不识字胡乱报名者,查到了严惩。这次审查之所以如此严格,是为了控制考试人数,毕竟第一次没有门槛。将来等教育机构铺设得差不多了,门槛就要变一变了。
侯玄演已经着手在各个县开设公办学堂,让适龄幼童启蒙认字,文字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不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明朝学风虽盛,不识字的人却是极多,开民之智就要改变这种情况。反正现在许多秀才都没事可做了,给他们个工作岗位养家糊口,总好过天天在家中当个米虫掉书袋要好。
将来就要公办学堂毕业,才能参加五月恩科,跟后世的高考一样。
这次的试题也很特别,由侯玄演亲自出题,据传看过的大臣都连连摇头,不知所谓。
不冷不热,正好适合这样的考试,在浙江金华府,考场外早就人山人海。
一青衫书生,摇着扇子笑道“哈哈,吴兄乃是我辈浙东年轻读书人之首,天下谁人不知,这次定能折桂高中。”
“刘兄客气
第四百零二章
第一天的考试结束了,第二天再进考场的考生们,脸色明显和第一天各有不同。
这一次的考试侧重点不再是断案和账目,变成了各种谷物的辨认,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死读书的人而言,今天更是难熬的一天。
第三天的时候,前来赶考的考生已经少了一半,今天是最后一天,题目也只有一道:
假设你是砀山县的县令,暴雨引发洪水,写一篇文章阐述如何治理。
这次五月恩科的题目,答案清晰,阅卷工作简单不少。很快各地的成绩就报了上来,现在官职空缺严重,北方往往是一个官干着全县的活儿,还有很多县至今没有县官上任,处于军队托管的状态。神州大地,百废待兴...
才到六月份,中举的考生就被当地官府召集起来,进行最后的分派。
吏部通宵达旦地工作起来,这个炎热的六月,金陵的官员出的汗水比以往每一年都多。
一早,侯玄演就在书房内奋笔疾书,到处都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由此引发的问题也着实不少。尤其是察哈尔部草原,这个地方将蒙古和满清分开,彻底引起了满清的仇恨,几次三番地派兵攻打。
夏完淳驻扎在草原上,修筑简单的城池,耗费的银两就不是简单的打仗能比拟的了。好在晋商家底殷实,俘虏的汉奸又多,夏完淳来信中虽然能够看出那里的局势紧张,但是从他的字里行间还是充满了信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