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影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雅玩居士
不论是因美国介入南韩北韩问题而引起的恐怖主义,还是全球最大军火商煽动暴行进而获利,电影中这种政治惊悚片的设定都不是空穴来风,观众极易与现实形成对照的代入感。
作为一部动作爽片,对于剧情方面是可以适当放低点要求的,只要不过分拖后腿就成。
相比起前两部无脑设定,这部政治主线更加简单,变成副总统想和毛子干架,然后联合私人军火商来解决总统以达成挣大钱目标的内斗。
因此总统在钓鱼时被袭击进了重症监护室,旁边的特警全领了便当,就故意留下班宁好让他背锅。
而具体的背锅方式环环相扣,逻辑上没毛病。
首先私营军事机构的头头就是主角的好基友韦德,他利用前去玩实战演习的班宁,搞到他的毛发好洒在袭击操作室。
然后又在银行账户做手脚,留下毛子给他的1000万的汇款。
接下来截下了因嫌疑被拘捕的班宁的囚车,想营造出同伙协同逃跑的假象,截车后好杀人灭口以防止对簿公堂露馅。
不得不说反派计划挺周密,最少逻辑能自洽。
于是整部电影就开启保护总统与洗刷冤屈双线并行的斗争,比起前两部主角以一敌百的无敌开挂模式,这一部已经大大削弱主角光环,还增加悬疑和权谋元素。
平心而论虽然剧情老套,反派很好猜,但剧情逻辑真的是三部里面最强的。
这一部编剧还安排主角的老爹出场,人设是一个退伍士兵,患上战后PTSD,回家后就不顾妻子,自己找了个深山老林隐居。
父子因此也几十年没有来往,而被陷害无处可逃的主角只能在老爹那躲一躲。
一边是老爹对战争的厌恶、对政府的不信任,另一边是主角对政府的忠心耿耿,两相对立间更增添对战争的反思纬度。
最出人意料的是,老爹没有手机和网络,甚至连电都没通的小破屋,竟然深藏不露。
当反派找上门时,还以为怕是要悲情下线,没想到退伍士兵不是盖的,埋了漫山遍野的炸药。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别说把敌人都给炸死了,整座山都差点轰平。
之后不想连累老爹半路跑路,两个人难得的相聚却面临分别。
一个欲言又止,无处安放的手只得拨弄手头的东西,最后还是叫一声儿子。
一个向前走后又转身回望,四目相对,两相沉默间凝聚的是铁汉柔情。
得知儿子已经有妻儿的老爹,跑去保护儿媳孙女,终于醒悟过来作为一个长辈的责任。
最后在一切真相大白、尘埃落定之后,儿子和老爹在躺椅上晒太阳,一起去水疗馆的水箱里疗养。
两个光着膀子的父子,一起分享在水箱里的感受,简简单单却让人会心一笑。
在丁诚看来新增设的亲情线不仅没有拖后腿,更成为最大的亮点。
“动作戏号称是这个系列的强项,第一部我记得白宫各种枪战,拳拳到肉的肉搏,毫不留情的爆浆拧脖子。”
小丫头回忆道:“第二部更难得加了总统的动作戏,你见过六年都没开过车的总统开起车来的狼狈样子吗?”
“最搞笑的是主角差点被反派枪击,老黑及时出现给致命一击,因此被调侃说他终于出柜,两个人一唱一和跟说相声差不多!”
丁诚哈哈一笑,问苏瑶道:“预算多少?”
“才六千万!”苏瑶不屑道:“我不建议接!”
丁诚点点头,既然是动作大场面,那就全靠烧钱,区区六千万的确太少。
跟国内差不多,很多剧本找自己都是想碰碰运气,尤其是动作类型,神仙老虎狗什么都有。
估计是感觉前两部票房还行,观众喜欢看总统被各种折腾,所以才有勇气找自己?
第444章 良心在哪里?
直接回绝!
这种垃圾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如果想演揭老底的作品,我这里还有一部。”苏瑶早就知道丁诚不会接,笑嘻嘻拿出另一部剧本。
“华盛顿邮报?”
丁诚一愣,这难道也是动作片?
打开剧本更加吃惊道:“导演是斯皮尔伯格”
“女主角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苏瑶笑道:“厉害不厉害?”
丁诚点点头,用心研究剧本,重现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一名国防部官员将美国政府卷入越南战争的机密文件通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曝光,而在文件公开之前,美国国防部曾试图阻挠文件的曝光并以失败告终。
标志着尼克松领导的联邦政府名誉扫地的开始,随后爆发的水门事件直接导致尼克松政府倒台。
主人公是发挥关键作用的编辑本布拉德利与出版人凯格拉汉姆。
“导演老皮自己的公司投资,福克斯入股,应该是半传记形式的作品。”
苏瑶分析道:“就算大名鼎鼎票房也不会高,国内更不用想,所以……”
丁诚明白瑶仔的意思,先别说票房,自己对于主角的竞争力也不大,毕竟……
但感觉很有意思,因为这几天国内某媒体记者吃人血馒头的行为正好引发网友众怒。
10年前14岁的她以性侵等罪名把全家送进监狱,然后失踪了……
这条新闻迅速蹿红网络,阅读量高达几百万。从标题到内容,字里行间都在暗示读者:汤兰兰诬陷全家人。
丁诚关注全过程,今天反观手里的华盛顿邮报剧本,终于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媒体人!
百度百科的资料显示,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战争,社会的反越战行动一直在发展壮大,各大城市都爆发反战游行示威。
1965年国防部长就知道美国赢不了越南战争,然而总统却选择欺骗国会和百姓。
70%的原因是为了逃避美国战败的羞耻,他们明知道赢不了,还让士兵去送死。可问题在于,国会和百姓都被蒙在鼓里!
艾尔斯伯格原本是五角大楼的员工,担任助理国防部长的特别助理。在一次去越南的实地考察之后,彻底改变对战争的一贯看法。
开始发表反战言论,以及说服国会反战派议员向尼克松政府挑战,以早日结束越战。但是接连受挫,因为这些议员根本不可能用政治前途作赌注。
尝试过几次以相对温和的方式,结果遭遇失败,因此不得不采取激进做法。于是向《纽约时报》泄露国家机密文件。
结果人家真报出来了。
虽然只是几千页的研究报告中的一部分,但完整报告将历数过去三十年白宫是如何在越战问题上撒谎的,从杜鲁门到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全都在撒谎,严重误导国家。
举国震惊,连联邦法官都出面禁止纽约时报再发表越战相关的机密文件,这是美国历史上法院首次禁止报纸出版。
《华盛顿邮报》继续肩负起这份艰巨的重任,总编辑本布莱德利派下属本巴格迪肯找到艾尔斯伯格,见到整份文件,并带回报社。
法律顾问表示:发表这份文件是重罪,因为联邦法官认为发表它会毁了美国。
他作出的回应是:不发表它才会毁了美国!
同事也好言相劝:揭露政府多年的秘密,我们会被判刑,《华盛顿邮报》将不复存在。
他反驳道: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政府决定我们该发表什么的世界,那《华盛顿邮报》早已不复存在了。
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本身!
这群充满良知的媒体人,冒着被封杀的风险、报社倒闭的风险、被判刑的风险、甚至失去生命的风险,发表出全部文件。
就在大家都以为会被判刑的时候,却以6:3的投票赢得官司,宣判无罪。
因为法院相信,这群人非但没有叛国,反而拯救无数士兵的生命,拯救千万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
《华盛顿邮报》为了良心,不惜赌上一切与国家为敌。
可是国内某记者却为博人眼球,将一名少女再次推入黑暗深渊……
这一切源于08年10月3日,年仅14岁的汤兰兰向警方写一封举报信,称其从7岁开始被父亲、爷爷、叔叔、姑父、老师、村主任、乡邻等十余人侵犯。
三天内村里16人被抓,全部判刑。
司法人员花了四年时间调查取证、抓获嫌犯,整个案件已经盖棺定论,汤兰兰也终于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某记者既没有采访犯人有没有犯罪?也不去调查警方有没有逼供?更不去怀疑法院有没有行贿?
反而把错误归结给最不可能的人——受害者。
硬生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力,私自给汤兰兰定罪,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警方、法院足足四年时间的调查结果,难道还没有你随手写的一篇文章严谨?
身为一名记者,就因为感觉不合情理,就口口声声判定别人被伤害七年的事实是假的?
在丁诚看来现在总是喊着什么不信谣不传谣,但其实普通网民根本不知道哪些是谣言,哪些不是谣言。
真正能做到的其实并不是大众网民,而是媒体人。
如果他们说假话,谣言就会多一点;如果他们说真话,谣言就会少一点。
记者、公众人物说的话,会影响无数人的思想。
网友的错误言论、媒体的错误报道,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那一篇新闻,它就是万恶之源。
现在媒体人的从业门槛太低,随便编造一篇新闻,其他人就可能跟风写一篇类似的,更可怕的是假新闻一遍遍重复后也会慢慢会被人们当真。
16年1月4日,多家媒体发布九江发生6.9级地震的假新闻;
3月15日,北大才女回乡创业,放弃白领选择送快递的不实消息传遍全国;
10月6日,刷爆微博、朋友圈的这家公司每天早上女员工排队,老板依次接吻帖子也被证实并不属实……
再小的错误,乘13亿就是大错特错;再小的谎言,乘13亿就是弥天大谎。
司法人员调查取证、抓获嫌犯需要4年,汤兰兰开始新的生活需要10年,而毁掉这一切只需要一瞬间。
而艾尔斯伯格的做法,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战场实地考察,千辛万苦拿到国家机密文件,这个时候他才敢去呼吁大家反战。
你们的良心在哪里?
第445章 自由已死
回想这几年的奥斯卡,《水形物语》打破大家对于传统怪兽题材影片的偏见。
《三块广告牌》以寓意深刻的剧本与细致入微的情感刻画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看好。
还记得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聚焦》,同样是探讨新闻的价值所在以及新闻从业者所应该坚守的信念与底线,也涉及到报道真相与商业之间的博弈。
但若真是比较起来,就不难看出斯皮尔伯格强烈的个人风格,他的视野,他所关注的地方,或者说所包含的多个主题中得到最好展现的,是一场历史性的对决,所伴随的仪式感与精准的情感爆发点恰恰是《聚焦》试图去避免的。
对于造梦师斯皮尔伯格来说,《华盛顿邮报》的剧本在今天看来就如同神话一般,光芒四射,丝毫没有像《聚焦》一样时刻压制自己的情感,认真的探讨新闻伦理问题以及调查的难度。
而更像是通过影片去赞扬纯粹的新闻理想,这在今天不论是美国还是华夏看来,都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被揭露的五角大楼文件究竟会不会对美国士兵造成负面损失以及附加伤害?
这是《聚焦》会采取的重要视角之一,而这个剧本没有办法在这个问题上纠结更多,虽然本片中也将邮报即将上市的商业元素牵扯进来以避免影片陷入二元对立的地步,但由于事件本身的性质也多少会带有正邪大战的气息。
正如斯皮尔伯格在《间谍之桥》中表现的那样,没有在视听语言上走出革新的一步,《华盛顿邮报》的一切都透露着老派的沉稳,和工业光魔助阵的《玩家一号》等片不同,更加依赖叙事的电影能将导演的思路放大呈现。
好在编剧之一乔西也是挖掘高手,在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涉及到新闻的可都是硬货,于是在丁诚看来剧本没有落入传记片常会陷入的俗套,做出抉择的人物与令人瞩目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令人信服的细节刻画。
梅姨这个角色的成长过程几乎是教科书式的工整,从最开始说话的颤颤巍巍,到最后力排众议做出决定,成为这场战役真正意义上的总指挥。
但结尾当她走出法院的那一刻就有些不自然,那本该是一场伟大的胜利,通过新闻人的骨气来凸显凯的坚强,更需要的是一视同仁的视角,而不是柔和的圣光加上沿途清一色的女性。
和一个记者只身对抗庞大机器的故事不同,《华盛顿邮报》呈现的博弈是这一职业生态链顶点的样貌,商业巨头、报业大佬与顶级政客之间的妥协与交锋。
这也引出一个底层生态很难去呈现的关系网,便是私人交情与专业精神之间的选择,政客会为有利于自己的舆论而拉近与新闻人的关系。
对于华夏人来说,熟悉的是这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关系与职权自古以来就是高度粘合的,而陌生的则是本坚定不移的专业精神,捍卫出版权的唯一手段就是出版,这句话甚至会引来不少人的苦笑。
因为咱们所面临的权力高度不对等以及整个社会体制是容不下这种坚持与反叛的,尼克松可没有能力让整个新闻业消失,他的权力再大,也有被约束的可能,这才是我们看起来最梦幻的地方不是吗?
看完剧本,丁诚陷入沉思,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情感,那么《聚焦》代表着希望,《华盛顿邮报》则是缅怀。
借古讽今,于斯皮尔伯格来说这也是一曲挽歌。
同样可以借着本过气的执着大书特书,假装我们还有环境还有机会去做出改变,我们的生存可以与尊严并存,告诉下一代人一切还没那么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