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漫客1
赵显摇头苦笑:“不瞒太后,礼部谢尚书因为跟臣弟带着亲,至今还在被其他几位宰辅排斥,只能在政事堂里干看着,臣弟束手无策。”
萧太后缓声说道:“正因为如此,才要打破陈静之在政事堂的地位,如今谢相一个人在政事堂里独木难支,如果把陈静之的尾翼在剪去一根,安插一个我们的人进去,那么政事堂里,也就多出了许多让谢相腾挪的余地。”
萧太后这话说得让赵显有些心动。
算一算时间,谢康“登堂”已经有小半年了,至今还未曾进入政事堂的权力中心,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另外四位宰辅抱团排挤于他,如果能打破这种僵局,对于谢康,或者说对于肃王府,都是一件好事情。
赵显抬头看了看萧太后,低声道:“太后的意思是”
萧太后直截了当的说道:“李宴清这个穷书生这些年贪婪无状,而且是陈静之的死忠,也是政事堂里面最好拿下的人,本宫的意思是,把想办法把这个人踢出政事堂!”
赵显摇头:“如果有另外三人保他,臣弟奈何不得李宴清。”
“这事七郎你心中有个数便好,不急在一时,毕竟本宫的娘家人也没有什么出彩的人物,只有一个萧安民,如今还只是吏部的一个郎中而已,咱们慢慢来……”
萧太后声音幽幽:“政事堂宰辅一事,七郎你肯不肯出手是一方面,杨吉的心眼够不够大,又是一方面了。”
赵显会意点头,躬身抱拳道:“臣弟明白了,日后太后动手之时,李宴清贪腐的罪证臣弟会悉数呈上。”
“很好……”
……
临安,政事堂。
此时的政事堂里头,礼部尚书谢康仍在外奔忙着打理先帝丧事以及新帝的登基事宜,不曾回到政事堂坐班,另外四位宰辅已经统统在座,各自伏案,处理着从全国各地送来的各种奏章批条。
在政事堂的东南角,摆放着几张檀木制成的矮桌,几个内侍监的宦官围在矮桌之上,几位宰辅批复过的文件,被堆叠在矮桌之上,由这几个宦官代新帝参知政事。
这些宦官并没有任何参与政事的权力,仅仅只有“参知”之权,他们知会之后,会回到宫里转呈天子,好让新帝粗略知会政务。
这是萧太后想出来的办法,也算是可以勉强限制一些政事堂的权力,毕竟四大辅臣之中有两个人在政事堂坐班,大都统王象跟肃王不可能一直呆在政事堂,语气这朝中诸事,几乎统统落在了政事堂手里。
而赵显跟王象的作用,最多也就是对政事堂决定了事情,提出反对。
李宴清伏案半晌,从奏章堆里择出一份,犹豫了片刻,转头对着陈静之问道:“陈相,榕城府春旱,知府上书要一百八十万两银子赈灾,您看”
“榕城春旱”
陈静之停下手里的毛笔,思索了片刻,随即挥了挥手:“如果老夫记得不错,这榕城去年也报了春旱,榕城知府是谁”
李宴清皱眉道:“去年是高老的学生李椹在知榕城府,不过去年秋察,李椹已经入了京,今年这榕城的知府叫王思成,出身来历下官一时半会还真想不起来了。”
“王思成是成康三年的进士。”
一旁的高明玉淡
第七十章 朝会
在接到赵显的命令之后,临安城的青衣卫迅速行动了起来,许多身穿青丘服手持青丘刀的宗卫开始在临安的城郊,乃至于京畿各县招募卫兵。
青衣卫这些年在赵炳的统领之下,恶名散去了不少,而且宗卫府俸禄不低,当下就有不少闲散户动了心思,开始争相报名加入青衣卫。
这些人的心里,几乎没有半点“忠心”的念头,九成九的人都是看中了宗卫身上穿的那一身可以在临安城里横行无忌的青丘服。
外人称之为青皮。
短短四五日工夫,各地招到的青衣卫人数就已经高达四五千人,赵显拖大都统王象的关系,让在城外的禁军校场里头驻扎了下来,有赵慷等人全权负责训练事宜。
与此同时,肃州府的张家也派人送来了大笔银钱,虽然不是特别多,但是养活一万青衣卫已经绰绰有余。
就在赵显趁着机会大力发展自己在临安势力的时候,临安城里的局势已经渐渐稳固了下来,首先临安十二门兵马司的总兵总算是订了下来,担任这项重任的人名字叫做张雷。
这人的名字虽然勇武,但是却是个实打实的文官,乃是当朝首辅陈静之的学生。
十二门兵马司衙门虽然官职不大,也没有太多油水可以捞,但是却是个实打实的要害机构,这个衙门可以说是直接决定着临安城的归属问题!
此时此刻,不止是十二门兵马司,临安城所有的要害衙门,例如户部的盐铁司,吏部的考功司,礼部的提学司等等,都在被朝堂上的几方势力互相争夺着。
赵显现在在政事上插不上话,也只能安心招募宗卫来扩充宗卫府。
现在的赵显,除去那个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生效的两边总督身份不算,也就只有一个宗卫府大统领的身份加上一个工部侍郎的闲职。
他这个工部侍郎衔是从江宁回来之后,跟赵睿硬要来的,事实上他不管工部的任何事情,只管着一个军器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军器监负责整个大启的兵甲制造,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要害部门。
如今的军器监,几乎完全从工部之中剥离了出来,担任监正的是原先军器监里头的一个老匠师,赵显的四个学生,在给他打下手。
说起赵显的学生,徐涛李清等四人一直在军器监,而另外那九个在雷营负责制作雷震子的学生,在赵睿死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甚至原本座落在凤凰山的雷营也不知所踪,赵显派出青衣卫找寻了许久,都没有能够找到他们。
日子过的飞快,转眼间时间来到了四月二十大朝会的日子,这时新君赵寿还在给成康帝守孝,无法参与朝会,因此这次大朝会,由四位辅臣代为主持。
太后娘娘垂帘旁听。
到了辰时初刻,随着大内官李怀的尖细声音,百官迈着步子踏进崇政殿。
与以往的大朝会颇有不同的是,平时几乎从不参与朝会的肃王显,此时与大都统王象一起,并肩站在百官右侧第一排。
左文右武。
大朝会开始以后,政事堂诸公开始向萧太后汇报政事,几位宰辅也不管萧太后听懂没有听懂,只是一股脑把过去十天的重要政事说了出来,毕竟高坐龙椅右侧垂帘的太后娘娘,只有旁听之权并无决断之权。
萧太后一边听,一边侧目看向赵显,只见赵显正在闭目养神,萧太后只能微微叹气,对着李怀吩咐了一句。
大内官越过帘子,对着文武百官尖声说道:“太后懿旨,诸卿议事。”
“慢着。”
左仆射陈静之踏前一步,手持朝笏,对着幽深的帘子躬身说道:“太后娘娘在上,老臣要参奏一人。”
萧太后不方便跟众人直接说话,只能让李怀代为转达:“如今天子年幼,朝中诸事哀家也只是代天子旁听,并无插足政事之权,朝中诸事陈相与另外三位辅臣商议就是,不必询问哀家。”
陈静之冷声道:“启禀太后,老臣要参奏之人,正是辅臣之一,因此无法商议。”
“陈相所奏何人”
陈静之跪了下来,沉声说道:“太后娘娘,自先皇龙驭归天之后,肃王赵宗显多有不轨企图,前些日子更是明目张胆的出动宗卫府人员,在临安各县已经京畿诸府之中招揽乡勇充入宗卫府,据老臣查明,新入宗卫府之人足足有万余!”
他这话
第七十一章 当仁不让
“肃王殿下……”
已经两鬓斑白的陈廷玉缩了缩脖子,低声道:“这榕城府的赈灾银子,是政事堂几位宰辅亲自批复下来的,我户部留存的公文上,还有政事堂的相印,下官也只是照着上官的吩咐去做,您可不能随便把这件事丢在下官头上。”
赵显转过脑袋,眯眼睛说道:“陈相,既然您给批下了赈灾银子,那么请问陈相,这榕城府到底有没有春旱”
陈静之瞥眼看了一眼李宴清,当即知道了榕城府之事,八成是自己这个贪钱的老朋友从中做梗,他掩饰住自己有些心虚的神色,冷哼道:“眼下问得是肃王殿下你私募宗卫之事,跟榕城府有什么关系这榕城府到底有没有春旱,老夫自然会派人下去核实,只是肃王殿下你图谋不轨一事,还需要在太后以及朝堂诸公面前,分说明白!”
赵显冷眼道:“方才已经说过了,宗卫府扩招并没有违背任何祖制,至于户部没给银子,那是户部的事情,本王身为宗卫府大统领,宗卫府招人还是不招人,本王自然可以一言而决。”
他说完这句话之后,瞥眼看了看户部尚书陈廷玉,微微冷笑道:“陈尚书,刚好你也在场,本王想问一问你,这宗卫府募兵的银子,户部是愿意出还是不愿意出”
说到这里赵显,赵显冷哼一声:“这笔钱,如果朝廷不愿意出也行,我肃王府可代出!”
赵显这话说得极为放肆,兵权历来是朝廷大忌,自古大将在外掌兵,朝廷唯一能对军队形成有效制约的手段就是“钱粮”二字,一旦地方军队不用吃朝廷响银自给自足了,那这支军队到底听谁的还真是不好说。
赵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新募的一万宗卫,如果你朝廷不愿意出钱养,那么我肃王府养了!
他这话刚刚一说出口,陈静之就勃然大怒,厉声大喝:“赵宗显,你放肆!”
杨吉也淡然出班,直视赵显:“肃王殿下,当心祸从口出。”
呵呵,老子呀要是不说话,话都给你们说了,那才是祸从口出。
不过是从你们的口里说!
这下子,连萧太后也看不下去了,,她皱着眉头对着李怀说了句话,大内官李怀躬身走到殿前,尖声说道:“肃王殿下,慎言!”
赵显面带微笑,退回了朝班之中,不再说话。
萧太后随即又对陈静之传话:“陈相,先帝殡天,临安内外都动荡不休,肃王他招揽宗卫府目的是为了维护朝局稳定,也不是没有道理……”
陈静之脸色铁青,还未等萧太后说完,就抱拳说到:“太后娘娘,按照肃王这般做法,用不了多久这宗卫府就会发展成为一支万余的兵力,而且常驻临安城腹部!青衣卫个个刀甲齐备,哪天这些人受肃王指示杀进皇宫之中,老臣恐怕太后您和陛下……”
“陈相想多了,宗卫府的人再多,那也是赵家的宗卫府。”
萧太后这一句话说完,陈静之的脸色就已经难看至极。
萧太后说完一句话,微微咳嗽了一声,对着陈静之轻声说道:“本来朝中政事,本宫是不该插手其中的,那是今日陈相问到了哀家,哀家倒是想说上一两句。先帝龙驭归天,临安城里有不少人蠢蠢欲动,许多人等着吧这份消息送到齐楚两国之中,还有许多人想从乱子中渔利。”
“如今,临安城里大大小小十数个坊间,不知道有多少人等着带着消息赶往郢都或者燕京,更有人在大街小巷疯传谣言,这些人多半便是齐楚埋在大启的钉子,将来如果碰到突发事情,这帮人可能会会酿成大祸!因此本宫觉得,肃王显扩充宗卫以便更好的掌控临安,也是无可奈何之事,陈相就不要再这件事上过于纠结了。”
萧太后顿了顿,补充说道:“至于宗卫府一事,肃王爷向宫里澄清了此事,哀家建议,便在此立下章程,此后宗卫府一分为二,内府三千人,外府一万人,诸卿以为如何”
几位宰辅对视一眼,右相李宴清出班陈奏道:“太后娘娘,青衣卫藏在暗处的暗卫本就不在少数,如果再给他们一万人,那么总数加起来,兵力几可以与十二门兵马司相当,更为要害的是,宗卫府衙门就座落在清河坊,距离皇城不过数里之遥,一旦这帮人冲击皇宫,后果……不堪设想!”
赵显竖起眉头,怒喝道:“你们张口闭口不是我宗卫府造反,就是我宗卫府冲击皇宫,宗卫府自开国以来,就一直是天子亲军,圣上兵刃!何曾背叛过家国尔等动不动便以莫须有罪
第七十二章 此日应当天下悲
关于榕城府春旱一事,赵显是从谢康嘴里听到的消息,由于事关李宴清,赵显就让手下人去了解了一番,一查之下这才发现榕城府已经连续三年跟朝廷上报旱灾,每年都能批到几十万两赈灾银子,今年新任的榕城知府更是过分,开口便是一百八十万两!
本来宗卫府的力量主要集中在临安城,对于各个地方的政务并没有太多精力关注,但是在赵显上心的情况下,很快榕城府的情况就呈在了赵显的案头。
事实上,榕城这三年虽然有小旱,但是绝对够不上“灾”的地步,无非是老百姓引水辛苦一些,到了收成的时候爵位欠收一些,甚至如果地方官做事得力,早早的打下水井,这种程度的少雨,根本无关痛痒。
但是偏偏就是这种微不足道的感旱情,三年内硬生生耗去朝廷数百万两银子!
这种事情该说什么,说政事堂昏聩无能
大错特错!
三年以来,榕城从临安支取的赈灾银子,几乎没有半点落在百姓的头上,前任知府李椹明面上是高明玉的学生,暗地里却跟右相李宴清互相勾结,赈灾银子下去之后,榕城地方官分上一些,其余的大头再由他们“操作”一番,就会正大光明的流尽李宴清的口袋。
说起李宴清,此人虽然是出身姑苏李家的分支,但是那一支已经落魄不堪,因此他幼年家境极为贫寒,三十岁以前可以说是受尽苦楚,一度被姑苏李家的主家百般嘲笑,后来凭借科考功名才一路平步青云。
自从做了高官之后,这位生平极为“励志”的宰相,一改之前温润如玉的君子模样,大肆贪财,而且吃相变得极为难看。
旁人暗地里都在嘲笑这位右相,说他是穷怕了,骤登高位之下变得贪婪无状。
其实大启的官员薪俸并不低,按照政事堂宰辅的规格,即便李宴清不拿任何黑心钱,只凭借俸禄,再加上底下官员的一些节日孝敬,就可以舒舒服服的在临安过活。
当然,如果他想要在寸土寸金的临安城买宅子,至少要搭上十年的宰辅俸禄。
也有人因此私底下奉劝过这位寒门宰辅,劝他收敛一些才能细水长流,否则未免有杀鸡取卵之嫌。可是李宴清依旧我行我素,古怪的是他不仅没有因此获罪,反而在政事堂里安安稳稳的做了七八年宰辅。
政事堂里。
陈静之双手拢进衣袖里,冷眼看向了坐在角落里默不作声的谢康,过了片刻之后,首相大人开口说道:“谢相,赵……肃王为何会知晓榕城府的事情”
这个谢康,在政事堂里虽然被陈静之等人排挤,但是同为宰辅,陈静之群不能不许他翻看奏章,这赵显对政事堂的奏章如此熟悉,显然是政事堂里出了内鬼!
这让陈静之颇为愤怒。
谢康放下手里的毛笔,若无其事的抬头说道:“哦,肃王殿下前天问下官户部衙门还有没有余银,下官还有,肃王殿下不信,他说他的宗卫府去户部衙门要银子,户部一文钱也没有给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