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将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漫客1

    陈静之咳嗽了一声,沉声说道:“林青宁愿违背朝廷文书,也不愿意卸职回朝,已经是有拥兵自重之嫌,我等决不能坐视外臣割据的局面出现在我大启,本相有意在下一个大朝会,上书陛下拿林青治罪,以儆效尤,诸位以为如何”

    李进前往西陲,一来一去之间,就已经是六月天了,新君自然不可能当真守孝三年,如今二十七天孝期已满,虽然现在吉日未到,新帝还不曾举行登基大典,但是已经要开始旁听政事了。

    杨吉面带微笑:“自然唯陈相马首是瞻。”

    右仆射李宴清有些犹豫,开口问道:“陈相,咱们送去西陲的文书,的确没有陛下的玉印与另外两位辅臣的印信,那林青身为二品大将军在外有专断之权,他拒绝回京并不违背朝廷规矩,咱们用什么罪名参他”

    陈静之瞥眼看了一眼杨吉,冷笑道:“当年杨相用什么罪名参的司空雷,咱们照样画葫芦来一遍就是了,老夫就不信了,世代侯门的司空家都倒下了,他林青不过农户出身,还能翻出浪花来!”

    当年,镇守江宁的司空雷大将军,被杨吉诬告,最后进京受审,司空候府的下场是满门抄斩。

    而司空家的罪名,是勾结北齐,意图谋反!

    杨吉听了陈静之的话之后,脸色微微变了变,他抖了抖自己花白的胡须,沉声道:“司空家当年却有不轨之嫌,老夫也只是奏知陛下,当年司空家的案子也是陈相你亲自定下来的,可不能全赖在老夫一人头上。”

    司空候府的案子,是一桩实打实的冤案,别的不说,司空雷镇守江宁十余年,如果他真的有反意,只需要放开江宁门户,北齐大军早就南下灭启了,怎么会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

    这件事,当年政事堂几位宰辅每个人都插手其中,这件事几个人心里也多多少少有些愧疚,此时旧事重提,几人心中都有些发寒。

    陈静之伏案磨墨,不多时一篇参奏征西大将军林青的奏章就已经出炉,文辞不说华美,但紧凑无比,但凡可以通读公文之人,一读之下必然会对那个“割据西南”的大军阀林青破口大骂,少不得吐几口口水,骂上一声反贼。

    奏章写成之后,陈静之抬头环顾了一下左




第七十七章 新帝视朝
    成康十六年六月初十。

    照惯例,今天是十日一次的大朝会,与平时的大朝会不同的是,今日是新君第一次临朝,接见文武百官。

    更为特殊的是,这个新君尚未“登基”。

    赵寿在赵睿棺椁之前即皇帝位,便已经是大启的新任皇帝了,只是钦天监掐算的“吉日”未到,不曾举行登基大典而已。

    登基大典,只是一个极为重要仪式。

    这天清晨,热气还未上涌之时,文武百官早早的聚拢在崇政殿门口,等待着新君视朝。

    政事堂的五位宰辅只来了四位,老宰辅高明玉告病,不曾参加这次大朝会。

    终于,等到了辰时初刻,崇政殿正门大开,百官分文武位列两旁,鱼贯而入。

    小皇帝赵寿头戴十二珠冕旒冠,端端正正的坐在相对他而言颇为高大的龙椅之上,正襟危坐,目不斜视。

    在他的后方挂着一串珠帘,面容模糊的萧太后坐在珠帘后面,垂帘听政。

    不过她这个“听政”是正儿八经的“听”,先帝赵睿并没有给她任何参与政事的权力,此时的萧太后,只是作为新君的“监护人”以及“发言人”的身份,来参与朝局的。

    百官入朝之后,随着大内官的一句“百官见礼”,文武百官悉数拜倒在地上,山呼之声响起:“臣等拜见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寿伸出小手,脆生生的声音显然还是略微有些紧张:“众卿平身。”

    “谢陛下”

    行礼之后,大内官李怀侍立在赵寿身侧,高声道:“百官有事早奏”

    他话音刚落,从文官里头走出一位四十余岁的文官,此人留了两缕长须,出班躬身道:“微臣李进,有本参奏。”

    李怀在朝多年,自然认得这人,他用宦官特有的尖细声音,高声回应。

    “李侍郎请讲。”

    李怀躬身:“启奏陛下,微臣先前奉几位辅臣之命,前去西陲夔州城,召征西大将军林青回京面圣,以陈西陲战事,臣持政事堂印信以及兵部文书前去,奈何那林青跋扈无比,不仅对臣无礼,还拒不回京,言行无状,臣参奏征西大将军林青拥兵自重,图谋不轨!”

    李进这话刚说完,突然觉得后背传来一股寒意,他转头一看,只见站在武官第一排的那位少年亲王,正目不转睛的看着自己,眼神骇人。

    李进心中一凛,连忙低下了头,不敢与赵显对视。

    过了片刻,有小太监从他的手里接过奏章,却不递在赵寿手里,而是捧到了珠帘后面的太后娘娘手里,萧太后翻开奏章看了看,随即让李怀传话:“如今朝中四位辅臣主事,李侍郎为何不将奏章呈报给几位辅臣,却要在大朝会上,呈给陛下”

    李进用余光瞥了一眼赵显,随即出班咬牙说道:“回陛下,回太后,正是因为辅臣之中有那林青的靠山,林青才会这般肆无忌惮,藐视朝廷,恳请陛下下旨,召回征西大将军林青,届时无论林青有无反意,三法司一审便知!”

    他话音刚落,陈静之与杨吉纷纷出班,手捧奏书说道:“启奏陛下,征西大将军言行无状,违逆上官命令,且在西陲拥兵自重,臣等派人细查过,夔州城的大启将士多有人只认林家旗帜,不认皇赵圣旨!臣与杨相李相等人,均认为林青大有谋逆之嫌,肯定陛下颁发诏谕,拿罪臣林青回京,交三法司审查!”

    说罢,陈静之从袖子里取出奏章,交给了一旁的小太监。

    小太监一溜小跑,把奏章交在了太后娘娘手里。

    陈静之执掌政事堂十余年,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首,他一说话,位列崇政殿左侧的文官们顿时沸腾了起来,一些投机之人对视一眼,纷纷出班说话。

    “臣等附议!”

    “早年臣在兵部之时,那林青进京述职便多有桀骜之色,当时臣见此人鹰视狼顾,便知他有不臣之心了!”

    “臣等附议,请陛下下诏,捉拿罪臣林青回京!”

    一时之间,崇政殿里沸沸扬扬。

    赵显冷眼看了看这些供着脖子叫嚣的文官,转头对着站在自己身边的大都统王象轻声道:“如今本王总算知道,当年那个名声颇好的大将军司空雷,为何在一夜之间变得臭名昭著,最终死于朝堂了!”

    王象听到司空雷这个名字,脸皮子抽了抽,随即叹了口气:“如今政事堂已经对王爷下手,王爷准备如何破局”

    &n



第七十八章 庙堂之高
    启国的政体从某方面来说,很像赵显那个世界的宋朝,都是以文制武,大启比宋朝更为干脆,直接连枢密院也略去了,整个启国的兵事都是由政事堂以及兵部还有皇帝商议着来的。

    虽然没有像宋朝那般由文官画行军图,武官照着图打仗那样夸张,但是大体上的战略,还有打还是不打这些问题,大多都是由这些高居庙堂的文官老爷们来决定的。

    这样就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文官老爷们尽管个个通读兵书,但是他们不晓得战场变化,甚至大多数都没有披过甲胄,在他们指挥之下的军队往往行动迟钝,不擅变通。

    这种情况在老肃王赵长恭手里得到了一些解决,当年赵长恭率兵打仗,那些边军固然听朝廷命令,但是他麾下的十万肃王军,只对肃王军旗买账,令行禁止,这既是赵长恭能取得赫赫战功的原因,也是他最后落得凄惨下场的原因。

    启国毕竟太小了,临安城也不够大,容不下一个皇帝和一个大将军王。

    陈静之看着咄咄逼人的赵显,冷哼一声:“李进他自小通读兵书,十余年前以二百官兵大破五千山匪,以他的才干,且不说能不能守得住夔州城,暂时代替一下林青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本相倒想问一问肃王殿下,林青面对政事堂和兵部文书,态度强硬拒不回京,无论如何都是他无理在先,而你这个当朝辅臣为他百般开脱,是何道理”

    说到这里,陈静之目光发寒,紧紧的盯着赵显:“肃王殿下身为外藩,与掌军大将来往过密,怕是不大合适吧”

    过密你大爷!

    赵显被这老货突然转移话题气的不轻,他转脸望向帘子背后的萧太后,沉声道:“太后,陈静之一众文臣,为了党同伐异,罔顾家国社稷安危!帮助西陈立国是先帝的意思,臣便是从西陲九死一生才回到的临安城,眼下西陲战事未定,必须要有一个能打硬仗的大将镇守在夔州城,否则陈王项云深一旦兵败,以楚帝睚眦必报的性格,我大启西陲至少二三十年不得安宁,请太后明鉴!”

    萧太后眉头紧锁。

    如果说赵显与政事堂的争斗是一场辩论会,那么身为裁判的赵睿已经下场,她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主持人而已。

    尽管她贵为天子之母,但是却无法左右朝局,只能充当一个旁听者,最终的决定还是要四位辅臣拍板。

    萧太后沉默了半晌,抬头看向了王象,开口说道:“大都统身在军伍多年,对于西陲有什么见解”

    王象迟疑了片刻,随即出班抱拳道:“回太后,臣虽然身在军伍,但是并未太多接触边军,不过临阵换将自古就是兵家大忌,林大将军带兵日久,也在函谷关担任守将多年,对于西陲之事定然极熟,以臣看来,在西陲大势未定之前,不宜更改夔州城守将。”

    得,二比二平了。

    萧太后淡淡的看了一眼陈静之,开口道:“陈相,既然两位武职辅臣都不同意此事,那召林青回京之事,不如作罢如何”

    陈静之面无表情:“那他抗命不尊的罪过,该如何处理”

    “且延后吧,等西陲安定下来了,再来论罪如何”

    陈静之点了点头:“只好如此了,”

    赵显有些诧异的看了陈静之一眼,心中暗暗嘀咕。

    这老货这就放弃了

    其实倒不是陈静之洒脱,只是见到事不可为,他也无可奈何。

    再加上林青在西陲的权柄,并没有外人想象中这么大。

    去年赵显在西陲之时,一度可以节制包括函谷关守军在内的所有兵马,后来他进了京城,他统兵的位置就由林青接了下来,如今的夔州城,兵事是有林青掌管,而一应政权,确实由那位礼部右侍郎严靖管辖的。

    好在严靖与赵显勉强算是自己人,几乎没有任何地方掣肘



第七十九章 江湖之险
    赵显的另一个隐藏官职,是大启的两边总督,也就是说一旦江宁军或者西陲边军跟敌国开战,那么赵显就可以总揽当地的军政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总督”。

    最为关键的是,如今赵睿死了,新君年幼,赵显还挂着一个辅臣的身份,一旦他掌握了边军,就再无人可以管的住他了!

    但是眼下,这个陈静之,居然要从自己手里啃去江宁军!

    一旦这件事做成了,与卸掉赵显的一条胳膊没什么区别!

    赵显面色阴沉,一旁的大都统王象瞥眼看了一眼萧太后,目光忧虑。

    自古高位者最重“平衡”二字,以前的赵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直到临死之前,还在致力于平衡各方势力。

    而萧太后又与赵睿不大一样,萧太后她比起赵睿要弱势太多了,因此她就只能更为小心翼翼的维持朝堂平衡,这样一来她这个“主持人”才有继续存在的价值。

    方才西陲兵事,是赵显这一边占了便宜,那这一次江宁军大将的人选,萧太后八成就要偏向政事堂一边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位少年亲王在与政事堂争江宁的时候,估计要吃亏不少。

    萧太后沉吟了片刻,转头望向赵显,微笑道:“七郎你曾经入主过江宁军,并带领江宁军大破齐军,对陈相所言有什么看法”

    赵显面目阴沉,刚想上前说话,大都统王象轻轻拉住了他的衣袖,然后微微摇头。

    这是在提醒赵显,该让则让,不然要吃大亏。

    赵显对着王象点了点头,上前开口道:“去岁先帝带着林青大将军亲征西楚,当时让先锋秦干戚代掌江宁军,也是林青大将军的安排,大将军他统领江宁军也近三年了,臣弟以为,还是尊重一下大将军的决定为好。”

    “尊重他的决定”

    右仆射李宴清微微冷笑:“什么时候走大启的官员,可以决定自己的下一任人选了要是照殿下所说,大启百官官职,岂不是要父子相传了”

    杨吉也微微摇头:“肃王殿下,即便林大将军他用兵如神,也不能指认一个先锋将军,来做江宁一军的大将。”

    萧太后见状心情舒畅了不少,她开口看向王象:“大都统的意思呢”

    王象看了一眼赵显,随即沉声道:“臣只管禁军之事,对于江宁军,臣就不发表意见了。”

    这是弃权了。

    赵显骤然转身,看向了王象。

    大都统冲着他摇头,示意他按捺下来。

    “既然几位辅臣意见还算统一,那便如陈相所说,让那个曹钦去管江宁大营吧,着政事堂拟制,回头让李怀盖印批朱,各位辅臣再印上印信。”

    陈静之脸上露出笑容,他很是潇洒的弯下身子,语气恭敬:“老臣遵太后娘娘懿旨。”

    “这曹钦心术不正,本王绝不同意他入主江宁大营,这印,本王是不会盖的!”

    说罢,赵显怒哼一声,拂袖而去。

    身后的陈静之呵呵一笑,并不以为意。

    政事堂的几位宰辅,脸上都露出了淡淡的嘲讽之色。

    毕竟是一个未满二十的年轻人,想跟首相大人斗心眼,还嫩了很多啊。

    赵显走了之后,大都统王象看了一眼赵显远去的背影,摇头叹息了一声,也离开了崇政殿。

    这场大朝会,四位辅臣不欢而散。

    ……

    赵显怒气冲冲的回到了王府之中,刚刚坐下没有多久,就有一个行色匆忙的壮汉前来肃王府送信。

    赵显在书房打开了这封信,第一眼扫在落款位置,那里一片空白,只有一个篆字:禁。

    是王象送来的。

    方才朝堂之上,王象突然弃权,让赵显在陈静之等人面前败退下来,这让赵显颇为恼火。
1...109110111112113...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