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将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漫客1
    “你七叔再如何权重,毕竟还是大启的臣子,太后娘娘亲自下旨要你,为叔也不能强行把你截下来。”

    赵显语气平静:“除非你自愿。”

    &nb




第一百零一章 两个老头
    在禁军的护持下,赵显没有办法强行把赵延嗣留下了,更不可能为了他让宗卫府在临安城里跟禁军直接冲突。

    所以他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这个“隐患”进入皇宫,进入萧太后的羽翼之下。

    这是一个“闷亏”,赵显也不得不硬吃下去,不过对于现在的他来说,这个大侄子已经不是什么致命的威胁了,萧太后最多把这件事提出来,至于到时候肃王爵的归属问题,还是要落到宗人府的头上。

    而那位丹阳郡王赵成器,已经开始进入宗人府做事,现在是宗人府的宗老之一了。

    所以,赵延嗣对于赵显来说,并不致命,他今天来见这个小孩子,也只是尽人事而已,毕竟算起来,目前整个肃王府,也就只剩下他跟赵灵儿以及这个孩子三个人了。

    如果能把他带回肃王府,总是一件好事。

    ——

    次日,临安大朝会,也是新君登基以后的第一次大朝会,朝会上,百官跪地向赵寿朝拜,随即白发苍苍的侍中高明玉上表,乞骸骨归乡。

    新君三拒,高明玉三请,最后不得不放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大人致仕归乡,赠了一个“太师”的虚衔。

    说起来这位高明玉大人,是太兴朝的臣子,距今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四朝老臣,他屹立朝堂数十年不倒,还能落下一个尚算不错的结局,也算是做官做到了极处。

    在高明玉致仕的奏章上盖印之后,萧太后在珠帘后头对着老宰相问道:“高太师去后,何人可以代高太师入政事堂”

    其实她并没有权力决定政事堂的人选,如今陛下年幼,政事堂新任宰辅的人选,只能是由四位辅臣廷推,萧太后之所以问这句话,只不过是想试探一下陈静之一方的口风。

    高明玉恭谨弯身,对着萧太后的珠帘方向拱手:“回禀太后娘娘,老臣年迈昏聩,对于朝堂宰辅人选,还是不说了……”

    说着,这位老大人环顾了一下四周,微笑道:“朝中内有陈相杨相等贤能,外有林将军……肃王殿下这种将才,我大启固若金汤,至于政事堂的人选,也该由这些年轻人拿主意,老臣垂垂老矣,岂敢置喙。”

    萧太后微不可查的叹了口气,随即说道:“老太师公忠体国,奉侍我赵家四代贤君,哀家欲赠其伯爵,诸卿以为如何”

    这种赠予文官的爵位,都是终身爵,也就是说高明玉死了以后,这个爵位就自然而然随风消逝,连“推恩”的机会也不会有,这种爵位只是一个好看而已,几乎没有任何是实质上的意义,太后娘娘问了出来,这些群臣自然也不好抹了她的面子,于是陈静之等人商议了一番,给高明玉加了一个“诚意伯”的虚爵。

    这个结果让高明玉欣喜不已。

    本来他对于朝堂心灰意冷,想回老家叶落归根,这个“太师”的一品虚衔,是他在临安一年一年熬出来的,因此他并不意外,但是这个诚意伯的爵位,可就完完全全的是意外之喜了。

    高明玉颤巍巍的跪了下来,对着新君和萧太后谢恩一番,这场朝会也就基本到了尾声,几个辅臣定下廷推的日子之后,大内官李怀高声宣布退朝。

    散朝之后,朝中文官悉数围在高明玉身边,向他道喜。

    能在朝堂之上历经四世而不倒,最后膺荣致仕,这几乎是所有文官们的终极目标了。

    老太师心情也很不错,和各位同僚一一打招呼,等到百官散尽,已经是午后时分了,**的太阳照射下来,站在崇政殿门口的老太师不由满头大汗。

    正在这时,一阵幽凉的清风吹拂过来,老太师回头一看,只见同样须发皆白的陈静之,手持折扇,站在自己身侧,正对着自己微笑。

    高明玉呵呵一笑:“陈相怎么散朝之后不去政事堂理事,反而在这里驻足”

    “特地在这里,等候老前辈。”

    陈静之笑容和煦。

    高明玉笑道:“老头子已经卸去了公



第一百零二章 何人登堂入室?
    大朝会散了,肃王府的偏厅里,还有另外一场小型会议。

    在场的人很少,因为赵显在临安的“党羽”,目前也就只有谢康一个人。

    说起来,另外一个跟赵显关系不错的文官严靖,在登基大典前夕也从西陲暂时回到了临安,不过这人明显更忠心“正统”,所以赵显并没有让人请他过来。

    偏厅里,项樱给谢康倒了杯茶,谢康起身谢过,喝了口茶之后开口对着赵显问道:“今天的事,你事先知道吗”

    赵显摇头:“谁又能猜到,一个并没有任何政治危机的辅臣,居然会在这个时候致仕。”

    谢康摇头喟叹:“高老大人一生注重清明,做了十余年宰辅,平日里半点贿赂也不会收受,可以说是我辈文官的楷模。”

    赵显冷笑。

    “高明玉他的确不收贿赂,但是他却收他学生们给他的孝敬!他入政事堂以前执掌礼部,不知道有多少学生,每年那些学生们多多少少都会给他送礼,这种礼物合情合理,又于名声无碍,他自然不肯再收外人的贿赂!”

    谢康皱眉:“之前政事堂的五个人里头,除了求名的黄晋之外,就数高老大人最为清苦,老大人四朝老臣,没有功也有劳,你这样说未免太过刻薄。”

    “好好好,不去说他了。”

    赵显摆了摆手,轻声道:“高明玉致仕,政事堂里就空出了一大片空白,这样一来表叔你就有了在政事堂活动的可能,对于我们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谢尚书喝了口茶,沉声道:“如今政事堂不再像从前那样铁板一块了,杨吉有了这个辅臣的身份,平日里对于陈相的话多有不服,私下里也常常对我表露出拉拢的意思,颇有想要与陈相平起平坐的味道。”

    “人之常情。”

    赵显语气平淡:“之前陈静之之所以可以搞一言堂,是因为他一枝独秀,现在政事堂有了两个辅臣,无论另一个是谁,都会跟他产生间隙。”

    赵显嘴角露出嘲讽的笑容:“别说是杨吉,哪怕是高明玉,甚至是李宴清坐上了这个辅臣的位置,最后都会跟陈静之斗上一斗。”

    “屁股决定脑袋!”

    谢康皱了皱眉,心里有些不太舒服,他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文臣,对于赵显这种阴谋论心里颇不认同,但是他没有出言反驳,而是开口问道:“既然要辅臣廷推宰辅,那人选是哪些人”

    “户部尚书陈廷玉,还有督察院的御史大夫李伏。”

    “御史大夫”

    谢康再次皱眉。

    “向来都是六部堂官或者一些大儒经国子监翰林院入政事堂,哪有御史大夫这种监臣入政事堂的”

    启国的御史大夫,是督察院的主官,也是启国最高的监察机构的主官,权柄极重,不过这个官职权柄虽重,但是品秩不高,一般来说只有从二品甚至正三品,相比至少正二品的六部尚书来说,要低了一筹。

    正因为如此,启国立国以来,从未有一个人从御史大夫这个职位上进入政事堂,所以谢康才有此一问。

    赵显冷笑:“陈廷玉这老家伙八成已经倒向了陈静之,而李伏则是杨吉的同乡同年!”

    朝堂之上,一个同乡的身份就可以并为一党,更何况二人还是同年

    这就是政事堂厉害之处了,政事堂的新入人选,固然要经过“辅臣廷推”,但是廷推的两个候选人,却是由政事堂来决定的!

    让谢康有些不爽的是,他也是政事堂的宰辅,政事堂决定廷推人选的时候,却丝毫没有过问于他。

    低头喝了口茶,心中郁闷略微散去一些之后,谢康开口问道:“那七郎你的意思是”

    陈静之和杨吉各执一词,那么这政事堂人选最终的决定权,就会落在赵显跟禁军大都统王象手里,王象这个人为人木讷,对于政事不是特别上心,因此赵显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此次宰辅的人选。

    “当然是让李伏入堂了。”

    赵显不假思索的说道:“政



第一百零三章 呵呵
    项樱的提议让两个人同时眼前一亮,但是惊喜过后,赵显很快清醒过来,他低声叹了口气:“咱们在朝堂上的根基太浅薄了,且不说陈静之会不会同意用这个财神爷的位置去换一个宰辅,即便他换了,我们这边也没有合适的人选,能够坐在这个位置上。”

    六部主官的位置何等重要即便是六部之中最不显眼的工部,也掌握这一个国家兵器甲胄以及各种防御工事的制造,绝对算得上要害衙门!

    因此,主官的位置要极为慎重才行,尤其是启国这种强敌在侧的偏安朝廷,为了求稳求安,六部主官的人选从来就是慎之又慎,一旦选定,往往一做就是十余年不变!

    举个很好的例子,前任宰辅高明玉,曾经在礼部尚书的位置上做了十几年,而现任的户部尚书陈廷玉,在这个财神爷的位置上更是做满了整个成康朝!

    听到赵显这么说,谢康眼神之中的光芒也黯淡下去不少,他长叹了一口气:“不错,肃王一系如果要找武将,在边军之中可以说一捞一大把,但是如果要找一个完全倒向我们的文官,那就是千难万难了。”

    那帮文人向来讲究风骨,从来都是梗着脖子看人,见到赵显这种天潢贵胄,表面上固然尊敬,背地里都是唾沫横飞,破口大骂,恨不能扎个小人一针扎死赵显这种“国之蠹虫”。

    且不说阵营如何如何,就是碍于名声,这帮文人也很少愿意投靠宗亲。

    从前在仕林之中颇为贤名的大儒谢康,就因为跟赵显颇为亲近,站在临安城里都常常有读书人在背后戳他的脊梁骨,如果不是谢康领着的礼部还掌管着科考功名,这些“风骨无双”的读书人,估计就不是在背后说一说,而是站到谢康面前跳脚大骂了。

    也因为如此,导致赵显的阵营之中,极度缺乏文臣,尤其是那种已经站到了一定高度的文臣。

    项樱嫣然一笑:“你们都忘了一个人。”

    叔侄二人再次对望,仍旧不明白项樱说的是谁。

    长公主也不再卖关子,轻轻开口说道:“这人以前还是表叔你的副手,原先的礼部右侍郎严靖,按宗卫府的消息,他现在应该是从西陲回了临安,没有错吧”

    谢康听了这个答案,微微有些失望,但是还是点头回答:“不错,严靖已经回京,前些日子登基大典他也在场,本来他主掌夔州城的民政,此时应该赶回夔州才是,不过陈相他们似乎不太愿意放他回夔州城,因此严靖他目前还在临安。”

    项樱笑道:“严靖原本就做了许久的侍郎,去年西陲的功劳,他又分了一大杯羹,无论是资历还是功绩,他坐上这个户部尚书的位置,都合情合理。”

    项樱这话说得半点也没有错,但是赵显跟谢康却都有些高兴不起来。

    见谢康没有说话,赵显咳嗽了一声,开口说道:“严靖做上这个户部尚书的确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个人跟咱们肃王府还算不上“一党”,这位出身将门的侍郎大人顶天了就是对咱们有些好感,他在夔州城主政的时候,没有难为林青,已经是难能可贵,想让他完全倒向咱们……”

    说到这里,赵显轻叹:“千难万难。”

    谢康轻哼了一声:“老夫跟严靖共事了五年,他为人持正,心心念念的都是家国百姓,算得上是最像读书人的文官,他绝不可能…与咱们结党…”

    说到“结党”两个字,谢康脸色僵硬,仅仅在五六年前,他还是治学严谨的仕林大儒,如今却不得不与人结党。

    圣人教导过,君子群而不党啊!

    “表叔说的不错。”

    赵显补充道:“不仅如此,对于咱们来说,一个稳定的夔州城比起一个户部尚书还



第一百零四章 老严候
    临安的各大勋贵几乎统统集中在清河坊里头,唯独严家不在清河坊居住,而是住在临安城北面的太安坊,也算是勋贵之中的一朵奇葩。

    据说,严家的开国侯严腾,早年就是对北齐作战的大将,他刻意把家安在临安城北面,意思就是要替赵家守护北疆。

    严腾这个美好的愿望固然很好,但是很可惜,严家防守北疆的活儿,早在数十年前就被后起之秀司空家接了过去,以至于现在的严家,只是在禁军里挂了一个都统的虚职,实际上连半点统兵权也没有了。

    严家落魄至此,这是赵显的机会所在。

    这天一大早,清晨的露珠还未散去的时候,一身便服薄衫的赵显就踏出了家门,只带着少年赵希一个人,跃马到了太安坊坊门口。

    太安坊门口,早有宗卫府的宗卫等在那里,一身青衣的宗卫对着赵显躬身抱拳:“卑职见过王爷!”

    赵显翻身下马,负手在后:“带路吧。”

    如今的宗卫府,可以说已经尽在赵显的掌握之中,整个临安城大小街坊之中,都有宗卫府的人在驻守,因此他自然不必亲自打听严候府的所在。

    这名青衣卫闻言,立刻在头前带路,三个人转过几个巷子,来到了一家占地很是不小的大宅子门口,带头的宗卫躬身道:“王爷,这里就是严候府了。”

    赵显抬头望去,只见这座占地极大的宅子门口牌匾上写着“忠勇侯府”四个大字,显得大气凛然,在门口两只石狮子映衬之下,更显得威风凛凛。

    由于临安城的肃王府并不是很大,赵显摇头感慨:“这座候府,足足有我家两个那么大。”

    如果此时是赵慷跟在他身后,必然会出声附和,跟赵显夸几句清河坊的位置,但是赵希是个闷葫芦,也不知道怎么接话,只能默默站在赵显身后,一言不发。

    赵显无奈的回头看了赵希一眼,没好气的说道:“愣着干什么,快去叫门。”

    青衣劲装的少年立刻迈步上前,敲响了严候府的大门。

    与一般桥段里那些眼高于顶的大户人家门房不同,严候府的门房老头儿很是有眼色,他瞥眼看到赵希的青丘服之后,立刻恭恭敬敬的出言询问,当知道是肃亲王亲自上门的时候,老门房立刻进去通报,约莫一柱香工夫,已经许久不曾打开中门的严候府中门大开,已经须发皆白的老侯爷亲自出门,带着三个儿子走到赵显面前,郑重作揖。

    “严崇携三子严家拜见肃王殿下。”

    随着老侯爷的话语,他身后的三个中年汉子随之躬下身子,对着赵显行礼。

    “严平拜见肃王殿下……”
1...116117118119120...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