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阴雄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多极世界
其二,孔有德联络马世龙和祖大寿,三方共同从锦州湾,宁远和锦州城出击,围攻建奴之一部,洪太没有防备,以至于被全歼一部。
按照常识来说,第二种可能性是最大的,虽然天策军很强,但鞑子的实力可以点不弱,最近也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天策军大局调动兵马的传闻,天策军在各地和官军对峙的兵马,基本都没怎么调动。
孔有德这次作战,充其量也就动用两万兵马,以两万兵马歼灭鞑子万余人,他是不相信的。
而第二种可能,又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如马世龙祖大寿到底和孔有德达成了什么协议
祖大寿一向桀骜不驯,己巳之变甚至擅自率军撤回山海关,虽然被召回后参与后续作战,但对朝廷的宣旨一向不予理睬,从不离开关宁防线半步,让他入京觐见他也不来。
要不是他把守关宁防线,崇祯真想一刀宰了他,而他对朝廷的忠诚度还有多少,也是个问题。马世龙虽然忠心,但几次罢免,又几次被启用,肯定会有一些怒气,未必会继续保持忠心。
最坏的结果,就是他们和孔有德一起,决定组成同盟,共同抗拒朝廷的命令,好一点的结果就是,这只是一场单纯的交易,双方共同出兵作战,所得战果均分。
但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崇祯还真没把握。
王承恩知道崇祯在想什么,但现在不是他发表意见的时候,目前情报有限,他手里的东厂番子仅仅在山海关内有作用,关外的消息基本断绝,从关外传回来的消息寥寥无几,孔有德对此防备很深。
如果判断错了,不但会给自己找来灾祸,而且还会干扰崇祯的决策,他只能等待崇祯自己思虑,得出结论。
思虑了差不多一炷香时间,崇祯还是没有眉目,闭上眼睛冥思,然后淡淡的开口道“传朕旨意,让孙承宗派兵押运东虏首级,旗号,盔甲等,尽快抵达京师。传旨给曹鸣雷,让他率军和天策军一道,押送俘虏和首级北上,与山东兵马一同押送俘虏和首级,于通州汇合,共同赴京。此外,将此消息发往六部,内阁,商榷一番,朕要举行献福大典,告慰太庙。”
尽管猜到了这其中的蹊跷,但崇祯还是当做一场切切实实的大胜仗来操办,既然你孔有德这么给面子,把斩杀和俘获的首级献给我,那说明你多少还认我这个皇帝,这事儿就能继续操办下去,增加朝廷的威望。
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利用这批首级,使得朝廷获得最大的利益。
第685章 这话你自己信不?
当然也有人试图冲上去,将还活着的奴酋杀死,但都被护卫在一旁的天策军将士给阻挡下来,告诉他们现在不是报私仇的时候,到时候这些奴酋会一并斩杀,为他们报仇。
再后面,便是那些被串成长串的鞑子俘虏,此时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入寇时的嚣张气焰。
天策军的队伍走过,才是关宁军的队伍,但相比之下,牌面就小了许多,别说别的,光看建奴的首级数量,关宁军就远远不如,虽然有个岳托的全尸撑场面,但比起豪格活人在这,也是远远不如,毕竟后者可是奴酋洪太的长子,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这就是金国的太子啊。
原本还将信将疑的民众,看到这些实打实的俘虏和首级,也不再怀疑宣扬的战绩了,朝廷大军真的取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胜仗。
一些有亲人死在鞑子手上的民众,发现大仇得报,不禁泪流满面,嚎啕大哭。
献俘的队伍最终停留在距离广渠门十里的通惠河边,两千步兵就地驻扎起来,等待朝廷派出兵马接受,能让他们离京城这么近,已经是崇祯最大的容忍极限,毕竟前不久天策军还在跟官军作战。
这次率军献俘的是李泰,也算是给他一个露脸的机会,孔有德自然不会亲涉险地,而且他现在要忙的事情很多,已经早早回登州去了。
扎营半个时辰后,由朝廷派出的接收官员,便在张国臣和孟思哲的引领下,来到营地,先期查验首级,然后接受过去,举行献福大典。
负责此事的,是新任兵部右侍郎谢升,还有东厂提督王承恩,以及督察院和吏部的几个官员。
谢升其实很不想趟这趟浑水的,但凡跟天策军扯上关系的兵部官员,都没几个有好下场,范景文被抓,刘宇烈战死,熊明遇被罢免,唐天才好不容易混了个料敌于先的功劳,结果因为山海关的丢失又被罢免了。
其他的兵部官员受牵连的不知凡几,可以从这一年的时间内,兵部的人几乎换了个遍,从兵部尚书,兵部侍郎,到兵部郎中,员外郎,主事,乃至没有品级的大使,副使都给换了个遍。
要说唯一没换的,也就张国臣,这家伙投靠孔有德,充当了此次谈判的联络人,让朝廷对他很是忌惮,照理说处置一个五品官简直小意思,但朝廷没必要为了这么个五品小官,将天策军彻底推到对立面,至少现在不行。
谢升对此行很是担忧,他是万历三十四年的进士,在翰林院熬了二十多年,总算是熬出头了,可别因为这样一件事情,和唐天才那个倒霉蛋一样,前程尽毁。
甚至他跟怀疑,可能没人愿意干这事儿,才特地把他从翰林院捞出来,安了个兵部侍郎的名头,牵头处理此事。
谢升麾下的那些个主事,郎中,还有督察院,吏部的官员,也都是一脸便秘的样子,如果能不来,他们还是尽量不来的好。
然而,当他们进入天策军的营地,却发现这支兵马,好像和传闻的不大一样啊,营地井然有序,军容齐整,即使在这京畿地区,士兵们依旧在进行操练,杀声阵阵。
那些卫兵也在认真的核查着来访人员的身份,也没有受贿索贿的情况发生,看得出来,军纪极为严明,根本不给人以可乘之机。
见到此次带兵主将李泰之后,张国臣先去寒暄一番,毕竟两人算是同一个阵营,然后充当中间人,互相引见一番。
随着双方互相都有了个大概了解,查验行动也开始了,献俘大典的时间就快到了,必须的赶快进行才行。
说是查验,谢升他们可不会一个首级一个首级的翻看,毕竟天策军不算朝廷直属兵马,也不指望通过首级拿战功和赏银,所以没必要在这事上面造假。
看到缴获的各色鞑子旗帜,盔甲,还有装满的一车一车的首级,谢升他们当然是很激动的,如果是自己率军斩获这么多首级,不说封爵吧,起码能入阁。
经过一番简单的查验,首级数量完全没问题,足足两千五百余枚真奴首级,而且还有三千多枚假鞑子的首级,最让谢升在意的,当然是奴酋豪格。
经过曾经见过豪格的士兵辨认,他们总算是确认了豪格的身份,也就半个时辰,这次查验就算是结束了。
然后在谢升和李泰的联合指挥下,一批一批的首级,俘虏,旗号,兵器,被移交给神武左营的士兵,由他们带入京城,天策军自然是继续留在城外,毕竟崇祯也没那个胆量让他们入城。
对此,李泰也无所谓,他来这只是完成孔有德交代的任务罢了,现在已经完成了,随时可以打道回府。
来的路上,李泰他们大张旗鼓的打着天策军的旗号,从天津一路走来,无数人目睹了天策军的均为,天策军可以说是声名远播了。
首级和俘虏的查验,是同时进行的,马世龙和祖大寿的那些‘斩获’,则是另外一批人在负责,不过数量少很多,提前就已经结束了。
随着这些俘虏和首级被运抵京城,献俘大典也快开始了。
献俘大典被设置在天坛,这里是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此番大捷乃是崇祯朝以来前所未有的,放在这里也很合理。
而负责此事的,自然是已经年过七旬,白发苍苍的礼部尚书徐光启,对于这件事情,他可是相当的上心。
虽然对孔有德的一些行动他不赞同,但这打击东虏的事情,也是他的追求,和其他人不一样,徐光启对东虏的认识更为深刻。
从种种信息判断,东虏不是一般的盗匪,已经越来越像一个国家,虽然他们自称大金,但和前宋之气的金国没得比,单单周边环境就差很多,然而这十多年来,他们却突破重重障碍,一步步扫清周边的威胁,先夺取辽东,而后两次征伐蒙古,一次进攻朝鲜,又攻灭叶赫女真各部,不是一般的莽夫能做到的。
如果任其发展,倘若再像己巳之变那样,入寇一两次,劫掠大量财富和人口东归,恐怕只会越发壮大。
而此次天策军一战剿灭鞑子二十五个牛录,相当于一旗兵马,对于认定稀少的东虏来说,绝对是一场沉重打击,作为大明的官员,他当然很高兴。
午时一到,献俘大典正式举行。
一段鼓乐之后,崇祯皇帝的仪仗,便从正阳门缓缓开出,向天坛行来。
这一路上的街道,都有五军营的将士守卫在两旁,将士们身穿明亮的盔甲,手执精锐兵器,鼓乐之声不绝于耳。
居中则是崇祯皇帝本人,尽管作为皇帝,大明的最高住在,但今天这个日子,他也只能步行到天坛。
这献俘大典非常的繁琐,第一步就是祭天,必须要崇祯亲力亲为,旁人不能代劳。
抵达天坛后,崇祯进入昭享门外东南侧的具服台,更换上崭新的祭服后,便从左门进入圜丘坛,至中层平台拜
第686章 年终会议(上)
豪格等主要奴酋,将要承受为期三天的凌迟酷刑,而其余的俘虏里面,只要是军官,哪怕只是带十个兵的壮大,都被斩首示众,午门的血腥味数日不绝。
作为京师的百姓,自然都来目睹这一盛况,甚至不少外地来的百姓,也都跑到京师来参观。
与此同时,李泰也带着麾下的将士们,回到了大沽口,而后登船返回登州,剩下的事情已经不用他来操心了。
献俘大典过后,朝廷跟天策军的谈判,也基本结束了。
虽然崇祯提的很隐晦,但王承恩自是知道崇祯的意思,传旨给侯恂后,一天之内就敲定了所有的细节。
随后,崇祯下达了册封孔有德为沈阳侯,掌管山东,东江等地军务的诏书,对他斩杀倭寇和东虏予以褒奖。
还有给毛文龙平反,封毛文龙为前军都督府左都督,加太子太师,追封皮岛伯。
同时给袁崇焕重新定罪,除了原先的罪名,加了几条谋害忠良,假传圣旨,图谋造反,养寇自重的罪名,总之能安上的罪名,都给袁崇焕安上了,对这点崇祯没什么犹豫的,他对袁崇焕的恨意可一点都不少。
可以说,孔有德预设的目标,已经全部完成了,甚至还有些超出。
虽然朝廷册封孔有德名义,用的是歼灭来犯之倭寇,又俘获奴酋豪格,斩获近万的名义,但天底下只要有点见识的都知道,朝廷这纯粹是被逼无奈,剿灭不了天策军采取的缓兵之计罢了。
因为这件事情,接下来的一年,朝廷和各地翻盘势力的战争,烈度又高了一个档次,有天策军的榜样在前,想要学习的人不知凡几。
不过,这些都与孔有德没多大关系。
腊月二十九,孔有德在登州召开年终会议。
这一次会议,规格非常之高,可以说是集齐了天策军内部各方各面的重要任务。
军方包括苏凯风,毛承福,程希孔,崔永平,白云龙,张东和,李泰,何星,徐文仪,冯伟等主要领导人物,驻守崇明沙的刘志,驻守南直隶的刘分等少数仍旧有任务的没能抵达,不过也派遣了副手或者下级军官代为参与,基本上大部分高级军官都已经抵达。
而内政方面,徐文仪,宋统殷,孟思哲,白沐霖,梁文华等都到了。
后勤和商务方面的人也都来了,包括盐物总管谭伦,副总管张荣,军工厂的总管毕懋康,各个部门负责人,包凯强,叶成凯,李忠诚,叶利,张立德,丁文,张扬,张豪,贾德,郭盖,辽宁商号的总管沈飞,管事孙天河,谢雨,林语石,陆明,凌天,与辽宁商号合作的那六家盐商也被邀请出席。
此外,孙元化,孙和鼎,孙和斗,王徽等人也列席会议。
孔有德回到登州的当天,孙元化就差人过来请孔有德去见一面,孔有德就直接去了。
当时孔有德按照孙元化的意思,遣散了所有的随从,屋内只有孔有德,王徽,孙元化三人,他们商谈了三四个时辰,中建联饭都没么吃。
直到太阳落山,孔有德才从孙元化的宅院出来,至于他们说了些什么,连黄桂中这个警卫营的营长都不知道,尽管他问了,但孔有德就是笑而不语。
第二天,孙元化和王徽便高调宣布,加入天策军的队伍,孙元化成为新一任的登州知府,王徽成了兵工厂的副总管,而秦致远则成了山东巡抚,已经得到了朝廷的正是任命。
对于孙元化和王徽突然改变主意,众人都很是诧异,原本他们二人对孔有德很是不满,孔有德多次邀请他们出山,但他们就是不答应,却没想到现在居然答应了。
不过大家都对此没什么抵触,孙元化在他们心中还是不错的,至少没有像其他文官那样颐气指使,而且对他们还很是照顾,对于他加入天策军,众人还是比较欢迎的。
而范景文,终究还是走了。
原本孔有德信心满满,以为通过一番口舌功夫,以及让他看到登莱两府这一年来的变化,境内百姓安居乐业,生机勃勃,让他留下来,利用自己的才能为天策军做些事情。
却不料,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游历后,他依旧下令决心,回京城去,哪怕崇祯皇帝要砍他的脑袋,他也依然要回去。
孔有德也遵守约定,没有为难他,派人护送他去京城。
对于范景文这样的人,孔有德还是很钦佩的,毕竟原本历史他是为数不多为崇祯殉节的文官,哪怕崇祯因为一点小事把他罢黜,临到李自成都快兵临北京城下才把他召回来堵窟窿,他还是毅然决然的回来了,李自成破城的当天,选择殉节而死。
虽然没有范景文,孔有德有些失望,但在场的众人,也都是能力不错的,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的话,也能奔出个远大前程。
“既然人都来齐了,那就开始吧!”孔有德扫了一眼,平静的说道。
身为情报主官的李养性有些激动,率先开口道“大人,您打算称帝吗”
听他这么一说,孔有德也是一愣,不过旋即平静的说道“这个不是今天的议题,而且讨论这个,现在也为时尚早。”
这话给在场的众人打了一针强心剂,现在讨论称帝为时尚早,说白了就是广积粮,缓称王嘛,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称帝。
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荣华富贵都有保障,不至于落得宋江的那些弟兄们一样,一个个付出很多却最终惨死。
看到场上众人议论纷纷,孔有德也是有些无奈,虽然手底下的将领打仗不错,忠诚度也很高,但还是太短视,没办法看的长远。
不过也是,之前一直都面临着存亡的危机,只能先度过眼前的难关,没那个闲工夫去思考其他的。
孔有德为了让他们明白,继续解释道“今天的会议,不是为了攻打某一城一地,而是商议未来的战略方向。从咱们起兵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了,现在咱们已经掌控山东全境,外带东江镇,铁山,义州,济州岛,九连城,崇明沙等地,已经算是割据一方了。
现在这些地盘,都是属于咱们的,而且摊子大了,就得有个规划,免得乱了章法。历史上有太多的势力,太多的政权,就是因为没有长远规划,最终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诸如黄巢,朱温,张士诚,还有今时今日的高迎祥,王自用,纵使显赫一时,也难以发展壮大,最终覆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