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阴雄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多极世界
胡志一索贿在先,数额巨大,剥皮实草。
贾永已经被斩首,传首各个军营,给这一万多的新兵老兵们上一课,胆敢违反军令者,就是这个下场,那一队普通士兵发配盐场。
赵四栽赃嫁祸,阴谋阻挠清查田亩,罚没全部家产,全家发配盐场干活。
其余九个士绅,也因为同谋罪,按照家中人数,每人留三亩田地,其余全部没收。
除此以外,孔有德让秦致远将整个事件的经过,以及对这些人的处理结果,写成一张搞事,派人抄写然后贴到各个镇子去,在谣言出现之前把整件事情公布出来,免得最后出现“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情况。
留给孔有德的时间不多,他必须迅速分田分地,安置好这些辽东难民,稳定后方,到时候才能够安心的和朝廷开战。
孔有德如此严厉的处置措施,对其他的小吏,衙役,兵丁,地主士绅,都起到了极大地威慑作用。
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
第207章 驻青不足镇人心
不过孔有德相信,李九成和耿仲明的胜利是注定的,因为他们携带了十门红衣大炮,这东西威力的确是大,但是太过笨重,运输不方便,可能还没有运到位,只要这些大杀器抵达战场,莱州城出来的明军只有溃败的份了。
转眼间就到了正月的最后一天。
这日酉牌时,府署衙门内外一片灯火通明,人流如织。
眼见一乘八人抬官轿在朦胧的夜色下,穿过刚刚开放的四梁八柱五檩四椽仪门,在府署轿厅落定,却突然听得“喀嚓”一声响,侍从赶紧趋前问询,一个约有四十七八岁的蓄须官人从轿子中猫腰出来。
不用问,这人当然是新任登莱巡抚谢琏。
原来是谢琏自京师长途疾驰奔赴莱州,落轿时,过度磨损的轿杠竟致折断,才发出这样的声音。
知府朱万年、同知寇化急步跨上前去施礼迎接,大家的眼光齐刷刷看向新抚谢琏。
只见他戴了顶微起三梁、金线金缘的蓝青古玄冠,略显清瘦苍白的面颊,三绺短须飘拂颌下,儒雅中透着飘逸,外罩一领黑色府绸宽大风衣,脚蹬一双千层底方头布鞋。
乍一看,怎么也不像个朝廷四品大员,倒很像个教书先生。谢琏微笑着,一张嘴就飘出了一口南方人特有的京味:“让大家虚惊一场,不要担心嘛,只是一路上累苦了皂隶舆阍……”
朱万年拱手揖过,一摆手做出一副有请的样子,满脸笑容地说道:“谢大人,这里怎是说话的地方,请吧,就去寅宾馆花厅,新任山东巡抚徐从治徐大人,还有右监军翟升翟大人,左监军徐得时徐大人,都在那里等着谢大人呢。”
谢琏字君实,荆州府监利人,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进士,先任职于刑部,后又曾多年镇守地方,朝内大臣对其才干谋略多有赏识,因山东登莱兵变事急,他被从江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擢为正四品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出任登莱巡抚。
接旨后,谢琏稍事打理,即率二十名亲兵,轻车简从,星夜兼程,一路疾驰,已是华灯初上,从知府大堂到寅宾馆不到一箭之地,却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廊檐下还一排站了十几个兵士。
谢琏与山东巡抚徐从治等见了面,各叙寒温,就出了客房,在朱万年引领下,穿过两重月洞门,来到了门前悬挂着四盏白纱宫灯的寅宾馆廨厅,一间灯火通明的单室,已经摆上了洗尘接风宴席,一桌东莱风味的正宗鲁菜。
徐从治今日穿了一件宽袖元青色直裰,腰间系一根酱紫色玉带,简约的一身打扮,坐了上席,亲自执壶为各位斟了一杯,笑道:“你们看这位少帅谢抚军,如今也是有了一把年纪了。
大家恐怕想不到,我们俩还是当年南直隶的同僚呢,那是在万历四十……你看老夫这记性……”
“徐大人,那是万历四十五年,您老人家在南京礼部仪制司郎中任上,也就是鄙人登科仕进的第二年,简拔在仪制司您的麾下任主事一职嘛。”谢琏接过话头道。
徐从治抚着一部灰褐色的长须,朗朗笑道:“年岁不饶人呀!自陪京一别,几度沧桑,风雨飘零,以至相见渐少,一晃竟是十六年过也!言念畴昔,光景依稀,犹在眼前,令人感慨良多呐!”
谢琏叹了一口气,感慨道:“那年全国各地水、旱、蝗灾频繁,饥荒瘟疫严重。
&nbs
第208章 初战告捷
大家说说笑笑饮了一杯,就见翟升给各位斟了酒,笑道:“徐大人、谢大人,在京师时,朝野上下皆称赞朱大人才干卓异,今以观之,眼见为实——城防井井有条,周道细致,殆不虚也,令人信服!咱家提议,敬朱大人。
就在众人准备畅饮之时,忽闻差役来报,说是通州总兵杨御藩已经来到城下,请求开门入城。
众人心里咯噔一声,手中的酒杯也都听了下来,这对他们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杨御藩这个时候请求入城,绝对不是赢了打了胜仗回来报功的,很大一部分可能是战败了。
谢琏看到众人都愣住了,初来驾到的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看到他们都神情凝重,于是开口询问到“徐大人,究竟发生了何事为何诸位大人都如此诧异”
徐从治也是叹了口气,下令让人确认来到城外的是不是杨御藩本人,是的话就打开城门,准他入城,到时候直接带到这里来。
然后就跟谢琏解释起来,当初杨御藩,王洪,刘国柱三个总兵一起率军抵达莱州后,徐从治就和朱万年一起,借助这新来的一万多大军,将孔有德的把兄弟,莱州参将佘五化调到兖州押运粮草,夺其兵权。
而后将莱州守军整顿了一番,佘五化的兵马都被打散,然后重组到各营之中,中级军官几乎全都换了一边,保证对这部分军队的绝对统治权。
而后再正月二十一,当得知叛将李九成和耿仲明从黄县出兵,准备向西进攻莱州之后,徐从治就派杨御藩和王洪各率三千本部人马,前驱迎战叛军兵马,顺便试探一下叛军的战斗力。
徐从治最为倚重的就是杨御藩的通州兵,杨御藩在他手下做事的时间也不短,对他也颇为了解,如果不是出现了大败的局面,他是不可能这个时候退回莱州的,现在杨御藩回到莱州城,基本上已经可以确定是战败了。
很快,溅了满身鲜血的杨御藩,就出现在了众人面前,一进来就下跪道“徐抚台,卑职有罪,都怪卑职无能,有负大人所托,未能击溃叛军!“
徐从治也是通情达理之人,事情没有弄清楚之前,不会不分青红皂白的降罪于人,所以他先让杨御藩陈述具体的战斗经过,然后在做评判。
原来,杨御藩和王洪出兵向东之后,在正月二十四日,前锋遭遇了叛军先锋部队王子登部,在此之前,双方的侦骑之间已经多次接战,双方互有胜负,杨御藩胜多败少,王洪败多胜少,总的来说还是势均力敌的态势。
与王子登部遭遇之后,双方都没有立马发起大规模的进攻,都是打了老仗的人,没有搞清楚敌人真正实力之前,贸然出击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于是双方都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探性攻击。
一边也就三四百人,双方加起来还不到千人,即使全折了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结果和侦骑之间的较量差不多,双方谁也没有占到便宜,一天下来双方的伤亡加起来才一百多人。
第二天,也就是正月二十五日,叛军的主力部队,也就是李九成和耿仲明魏望侯部人马赶来,叛军声势振,总人数已经多达两万千人,明军这边经过侦骑较量和小规模战斗后,兵力还不足柳千仁,处于绝对的弱势。
都209章 连战连胜
正月二十六,早饭之后,叛军又一次发动了进攻,这次上来的不是步兵,而是车营。
车营是抗倭名将俞大猷最先提出并创建的,俞大猷被调到山西大同后,由他领军对付蒙古军队。
他发现明王朝二百多年来,北方不得安宁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打击蒙古骑兵的手段。他从研究古代兵法中发现,战车是对付骑兵的有效武器,于是建立了车营。
杨御藩他老爹杨肇基也是当过大同总兵的人,当初他和几个兄弟一起跟着老爹历练,对车营这种对付蒙古人的利器再熟悉不过,一眼就认出来了,叛军出动的是车营。
李九成的车营用得是偏厢车,他将偏厢车排成两排,然后步兵在战车的掩护下进攻,起兵紧随其后,目标是杨御藩部的通州兵,李九成看得出来,只要干掉杨御藩就能结束战斗,力争一口气将明军击败。
偏厢车,辕长1.3丈,宽0.9丈,高0.75丈,厢用薄板,上置铳,编配10人使用,“出则左右相配,前后相接钩环牵互,车载衣、粮、器械并鹿角”。
偏厢车是大同的边军装备,用于对抗鞑靼骑兵非常有效,前面有一个厚厚的木板,可以阻挡住弓箭和火铳的射击,而且能够对抗骑兵的冲锋,其中有空洞,可以从中身处长矛或者火铳攻击,其实很像坦克,只不过需要人力推动,只能防守手一个方向。
这一批偏厢车,都是李九成在黄县城中找到的,黄县城中有偏厢车作坊,这一批是准备运到旅顺,去对抗鞑子骑兵的,奈何在守城战中作用不大,全部被李九成缴获了,不过现在野战之中,刚好发挥效果。
当叛军推着偏厢车上来的时候,明军无奈的发现,火铳和弓箭手根本奈何不了叛军,有偏厢车在前面挡着,无论是弹丸还是箭矢,都无法穿透前面的盾牌然后杀伤叛军。
对于后面的明军,唯一能对他们造成杀伤的,就只有弓箭的吊射了,但是这是门技术活,起码要一年的严格训练,才能够培养出一名可以将箭矢吊射到合适地点的弓箭手。
杨御藩手下本来弓箭手就不多,还不到两百人,其中能够吊射的只有十几二十个,所造成的杀伤效果非常有限。
越来越近的偏厢车,给杨御藩麾下的明军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饶是他们训练有素,战斗力比盖过其他明军一头,仍旧是不免有些害怕,这个时候,何永宁这个杨御藩麾下最勇猛的游击将军,又开始率队冲锋了。
好在每一两偏厢车的空洞只有两个,只能让两名叛军从中射击,何永宁轻松地靠近了,然后成功的点燃了其中几辆,但是这个时候,叛军骑兵出击了,何永宁也只好撤退。
就在这个时候,杨御藩下令步兵们全部后撤,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明军的后撤并没有演变成溃退,而是井然有序的撤退,等明军们撤到后面,就露出了埋伏好的火炮,然后就是炮兵的表演时间了。
虽然火炮不多,只有十门佛郎机,但是这些炮手们水平很不错,又有装填好火药和弹丸的子铳备用,设计速度非常快。
短短一刻钟的时间,就将靠近的偏厢车击毁大半,打的木屑四溅,给后面的叛军造
第210章 卖队友是明军的传统
因为双方使用的都是实心弹,叛军之中的炮手水平都很差,杨御藩手下炮兵水平还行,但是炮太少,而且双方的交战距离都是在两里左右,所以打了一天,没有出现太大的伤亡,倒是两边都出现了因为操作失误,炮膛爆炸伤人的事故。
差不多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双方的火炮才停止了怒吼,双方总算是有机会休息下来了。
经过统计,杨御藩麾下炮兵伤亡一共四十八人,骑兵和步兵的伤亡一共五十六人,由于是远距离交战,叛军的尸体他们没法清点,但是保守估计,叛军的伤亡总数仍旧在二百人以上。
尽管天津总兵王洪的炮兵被耿仲明的炮兵压着打,但是伤亡也不是很大,最多也就比明军多三四十人的伤亡。
可以说,这又是一次酣畅淋漓的大胜仗,明军的士气得到了再一次的提升。
杨御藩预计,前两天的两场大规模战斗,自己这边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今天的炮战又打出了优势,这歼敌三千自损不到六百的战果倒在其次,对叛军士气的打击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主要战果都是自己取得的,天津总兵王洪麾下的士兵表现极其糟糕,但是继续这么打下去,最终还是能够取得胜利的。
杨御藩不指望王洪的天津兵能有多大作为,这几天的天津兵的表现他都看在眼里,他们的战斗力,勉强抵得上那些叛将李九成新招来的叛军,只要叛军在进攻队伍里面放点老兵,天津兵绝对是溃败的下场,第一战如果不是自己快速解决攻打自己的叛军,然后去帮助他们,说不定那一战他们就被击溃了。
所以,指望他们提供帮助,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是依靠自己来的靠谱。
不过,他们也不是一点用没有,只要他们在这,就是对叛军的一个威胁,叛军做出任何举动都要顾及一下这两千多人,而且自己的右翼安全也有了保障。
于是,杨御藩派人告知王洪,只要他们那边能撑住,哪怕什么都不做,在打两天,自己就能把叛军的士气打没了,到时候后面的援军差不多也该到了,正好一鼓作气,将叛军彻底击溃,到时候少不了他王洪的功劳。
而且杨御藩还希望王洪能够分出十门佛郎机给自己,自己可以按照每一门一千两的价格租用,战后依旧归还给他,到时候论功行赏的时候,可以帮他美言几句,不成想,王洪这个胆小鬼居然拒绝了。
杨御藩也无可奈何,俩人都是总兵,自己也无权管辖他,只希望他能够安心守住营地就好。
然而,让杨御藩万万没想到的是,尽管自己千叮咛万嘱咐,只需要他坚守大营即可,什么都不需要做将来就有功劳,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听到哨兵报告,王洪这厮居然还是连夜率军逃跑了,留下一座空荡荡的大营。
其实,这种卖队友的行为,已经成了明军的一个传统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吴三桂吴襄父子俩,前不久结束的大凌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吴襄中途率军逃跑卖队友。
松锦之战中,他儿子吴三桂也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当时大同总兵王朴由于缺战畏死,带着本部人马率
第211章 死战
前一天的炮战,杨宇凡需要应对的不过是二十门火炮,然而让到了今天,需要应对的却是将近七十门火炮,而且昨天的战斗中,已经有两门佛郎机发生了炸膛,压力倍增。
炮战之后,叛军就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杨御藩的通州兵依靠着坚固的寨强,奋力抵抗着叛军的进攻,尽管叛军人数众多,攻势凶猛,但士兵们却没有丝毫退却,他们都知道,一旦叛军攻破大营,他们必当死无葬身之地。
这几天来的战斗,他们给叛军造成了大量的伤亡,就算叛军首领想要招降他们,底下的士兵们也会把他们活活撕碎,双方几天来积攒的怒气,根本不可能化解。
就这样,杨御藩的精明指挥和士兵们的拼死抵抗下,叛军的进攻被打退了,但是这并不是结束,叛军就像没完没了一般,刚刚打退一波,还没缓过劲来,又上来一波,没完没了。
如果换做其他的明军,比如王洪手下的天津兵,故意能抗住两次进攻就不错了,但是他们是通州兵,不是那些滥竽充数的天津兵能比的。
尽管叛军有着火炮数量的优势,还有着人数上的巨大优势,整整一天的攻击下来,仍旧没能突破杨御藩的大营,留下了满地的尸体和残骸。
一天的战斗结束了,杨御藩整个人都虚脱了,这一天下来,光他亲手斩杀的叛军就不下五十人,现在拿着碗吃饭,手都抖个不停,一碗饭吃完,起码有半碗洒在了地上。
虽然叛军没能攻破大营,但是清点战后的损失,还是让杨御藩倒吸一口凉气,虽然预计伤亡会很惨重,但是还是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料。
之前三天的战斗加起来,伤亡也没有超过六百人,今天仅仅一天的战斗打下来,伤亡居然都快接近千人了,前三天积累起来的高昂士气,一天就被消耗光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