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阴雄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多极世界
孔有德现在正在努力的回忆,回忆那些出高中学过的地理,物理,数学方面的方面,待会可以拿来忽悠李天经这个基督教徒,这年头科学发展水平,肯定比不上自己所学的那些。
其实从嘉靖年间,就有不少欧洲的传教士来到大明,想要向大明传播基督教,然而中国本地已经有了佛教,道教,官方又不支持,这段时间的传教成果几乎是没有。
而且基督教很多教义都与中国传统相违背,比如基督教教义不
第四十章 李天经懂的真多
李天经顿时一副略微惊讶的表情,孔有德看到后欣喜不已,看来成功唬到了李天经,计划通。
然而李天经却说了一句“老夫当然知道地球是什么,倒是孔将军你从何得知,老夫很是好奇”
孔有德也很吃惊,这老头居然知道,怕不是忽悠自己的哦,然后一脸不信的表情问道”那你大人倒是说说地球是什么啊”
“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圆球形状的,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球上面,这个球就称之为地球。”李天经也不绕弯子,直接说了出来,麦哲伦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完成了环球航行,李天经接触过不少欧洲人,自然是知道地球是圆形的。
现在轮到孔有德郁闷了,没想到李天经居然知道,虽然不知道他为什么知道,还是不甘心“那李大人是从何而知的呢”
“大明朝以前并没有这个词,这个词是由徐阁老提出来的,出自《天体运行论》一书,那是一本夷人哥白尼写的书,说了你也不懂,翻译成我大明文字就是‘地球’,老夫认为翻译的极为巧妙,不过我更好奇的是你怎么会知道。”
李天经静静的说道,说的时候一直死死的盯着孔有德,仿佛他脸上有花一样。
孔有德当时就愣住了,搞了半天这个时候就有‘地球’这词了,装逼失败啊,他这么问自己还是要糊弄一下的。
“这个是听孙军门说起的,孙军门常常与人探讨这些,我也听到过这个词,也就记下来了。”孔有德打着哈哈。
李天经还是死死的盯着孔有德,说道“你在说谎,‘地球’一词是上个月才被翻译出来的,我也是前几天才知道的,孙初阳是徐阁老的学生,徐阁老书信告诉他也是正常的,但是一个月前你就已经离开了登州,如何听孙初阳提起”
孔有德一看这圆不过去了,干脆不管了,直接耍赖皮“这个李大人就不用管了,反正我知道就行,那李大人可知道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如何运动的”
李天经以为孔有德不懂这些,比较好奇来请教自己,有些惊喜,就详细的回到“这五星都是围绕着太阳绕圈,而且排列顺序也不是金木水火土,按照到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你既然对这些这么感兴趣,不如停止叛乱,接受朝廷招抚,我还有孙初阳都会保你安然无恙,然后可以举荐你跟着徐阁老学习这些,他懂得更多。”
李天经又转回到正题上了,毕竟自己见孔有德主要还是劝说他,接受招抚,虽然一进来就被他带偏了,但是一有机会还是继续劝说,看到孔有德这么感兴趣,李天经觉得多半能成。
孔有德瞬间就迷了,怎么李天经知道这么多啊,这情况不对啊,而且搞得好像是自己不懂,来请教他一样,孔有德还是不死心,自己不能丢穿越者的脸啊。
“那我再问一个问题,李大人你可知道地球,月亮,太阳的直径”
虽然这老头懂得不少,但目前的科学水平,应该还没法测量这些,所以他不担心李天经知道。
“直径这个词也是徐阁老翻译的,你居然也知道你这个问题老夫不知道答案,也许徐阁老知道,如果你想知道就接受招抚,去跟徐阁老学习”还好这次没有再出意外,李天经很直白承认了他不知道,但还是没有放弃劝说孔有德接受招抚。
孔有德知道
第四十一章 招揽计划失败
其实这个时代,大明采用的是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宇宙结构体系,不同于地心说,也不同于‘尼古拉哥白尼’的日心说,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体系。
哥白尼活着的时候,天主教的宗教裁判所的统治力度还是很强的,他的“日心说”违背了《圣经》,所以不敢大肆宣扬,虽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但是他根本不敢发表,怕被宗教裁判所审判。
不过哥白尼很鸡贼,六十多岁的时候,他和出版商约定,等到他死的那一天,出版商可以拿他的书出版,就这样,《天体运行论》最终在他死的那天成功出版,然后宗教裁判所想审判他,发现他已经死了还审判个屁,哥白尼美滋滋的过完了自己的一生,最后活到了70岁。
后来意大利人乔尔丹诺.布鲁诺成为了他的忠实粉丝,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不知为何,后世误传为哥白尼被烧死。
后来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更鸡贼,他‘日心说’和‘地心说’融为一体,他的理论是:世上一切星辰,除了地球和月亮,都围绕着太阳运转,而太阳和月亮围着地球转。
其实这都是被逼的,这个体系其实算是当时综合来说最好的,一切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转,能让天文学家们合理的解释诸多天文现象,并且据此推算出更加精确的历法,而太阳又围绕着地球转,又不违背《圣经》,不用担心和布鲁诺一样,被宗教裁判所烧死。
十七世纪初期来到大明传教的,基本都是天主教团体--耶稣会的传教士,他们采用的就是第谷的这套体系,所以大明朝的基督徒,诸如徐光启,李天经,李之藻,孙元化等,用的也是这套体系。
所以李天经纠结就在这里,主观上他不认为耶稣会的传教士是错的,孔有德一个没读过书的武将是对的,但是客观上孔有德的那句话“地球绕着太阳转”,能消除天文计算上出现的偏差,也就是说这句话是对的。
其实换作任何一个人都是一样,比如一个科学家和一个中学生提出了两个相反的理论,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相信科学家是对的,但是经过验证却发现中学生是对的,可能现代人最终会认同中学生的观点,但是明朝人并不会啊,他们并没有系统的发展科学体系,李天经的纠结再说难免。
最终他决定回去跟徐阁老探讨一下,但是嘴上不能服软,你一个武将懂什么,虽然你是孙元化的手下,但是你不能是对的,如果我们这些天文,地理,算学,农学,八股,政治样样精通的大儒如果都错了,对的还是你一个武将,那我们还要不要面子了。
“你休要胡说,天文历法岂是你一个武夫能懂的,地球乃是整个宇宙的中心,你居然在这胡说什么地球绕着太阳转,你一个武夫如何能懂。
肯定是孙初阳与人家谈论的时候,说了一些天文历法的事情,你听了去就在这卖弄,然后胡说八道,你现在要做的尽快接受招抚,为国杀敌才是你的本分。”
孔有德顿时就愣住了,这什么情况,孔有德没想到李天经冒出这么一句话,很是纳闷,自己说的话有那么大作用吗
看李天经的样子,先是一脸震惊,然后感觉像是解开了某个心理包袱,接着又是一副便秘的表情,现在又一脸刚毅的说自己胡说八道。
孔有德完全没弄懂啥子情况啊,难不成现在还是地心说的时代可是老头子知道金木水火土绕着太阳转啊,应该也不是啊。
“
第四十二章 山东巡抚余大成
济南,山东巡抚衙门。
山东巡抚余大成,拿着刚收到的王道纯的来信,一脸惆怅。
信中说登州参将孔有德叛乱,昨日早晨攻打吴桥县城,请求派兵平叛,余大成觉得这应该是真的,他跟王道纯打过交道,王道纯算是个比较正直的人,但是就因为是这样,他才感觉难受。
吴桥不在山东地界,再怎么样也不管自己的事,可是王道纯信中说了,叛军很可能打回山东,而山东的军力如何,他还是有个大概了解,根本不是那些登州兵的对手,最关键的是,余大成并不知道如何指挥打仗。
余大成是个很特别的人,他能爬到山东巡抚的位置跟一场大战有关,就是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而且当时他的身份也跟战争有关,兵部职方司郎中,也就是负责处理各省军事地图的,即使如此,他还是不懂指挥打仗。
当时袁崇焕被崇祯下狱,余大成准确判断出了祖大寿会反,果然三天后祖大寿率军撤离北京,此时皇太极还在围攻北京,这种举动已经和造反无异了,崇祯让祖大寿回师,结果崇祯的圣旨都不好使,祖大寿依旧往宁远跑。
后来余大成忽悠袁崇焕,让狱中的袁崇焕写了封信给祖大寿,祖大寿才停兵待命,此时祖大寿都快跑回锦州了,随着孙承宗的重新起复,祖大寿才带军队回北京,继续作战。
所以余大成擅长的是权谋,而非兵事,他也因此受到内阁高层的赏识,火速提拔,一直到现在的山东巡抚,原本日子过的挺滋润,现在被这一封信打搅,一早的好心情全没了
余大成也在纠结怎么处理这事,要不要真的让抚标营去围剿,又或者是招抚,亦或是叛军不进山东就不闻不问
纠结了许久,余大成最终下定了决心,采取鸵鸟策略,当这事没发生过一样,如果真变成大事在处理不迟。
让下人取来纸笔,然后给王道纯回信,让他先调查清楚,辽兵多骄纵不法,与当地人闹出矛盾甚至杀人都不奇怪,很可能只是单纯的小事情,被谣传为叛乱,这么重大的事情需要调查清楚在做决定。
如果只是小事,就不必理睬,该怎么处理,那是登莱巡抚孙元化的事情,如果真的是发生兵变,乱兵没有进入山东,就不用管了,那是河间知府的事情。
如果乱军进入山东,就由王道纯负责招抚即可,他一个山东巡按有这个权利,至于剿灭,那就不必了,这年头兵变大多是闹饷,补发点饷银那些乱兵就安分,然后处理一下带头之人即可,没必要闹大,毕竟还要靠他们去打鞑子。
让人把信送出去后,余大成松了一口气,在他看这这事这么处理挺正常,之前其他地方的兵变,大多也都是这样处理的。
处理完后,余大成就当这事没发生过一样,优哉游哉的享受生活去了。
......
李天经终究还是带着家人离开了,连原本留在老宅的两个侄子和仆人也都带走了,原本不打算这么快离开的,主要是因为孔有德那句话对他的触动很大,他迫不及待的要去京城找徐阁老。
至于河南右布政使的差事,他现在也懒得管了,毕竟还有一个河南巡抚,一个河南左布政使,一个河南按察使,有他们在少自己一个也没什么。
孔有德也很满意,毕竟李天经在这
第四十三章 钱都用来买田地了
孔有德寻思着,有这么多士兵在场,想必这两人不敢私吞,就算是私吞也不至于这么难看,难不成这范家老爷子和他儿子都是清官海瑞那种如果真这样,那真是罪过啊,自己居然害死了这么个清官。
其实并不是这样,范家老爷子范永年虽然不是巨贪,但也绝对算不上是清官,之所以抄家没抄出多少现银,主要是他们的财产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着。
这年头有钱人家大多不会将银子存在家里,存在家里需要防贼不说,还不能产生什么利益,所以官宦人家但凡有些钱财,都投入到土地上面,大量购买田地。
购买的土地可以收租,产生利益,而且不用担心被盗,而且还能升值,最关键的是官绅的土地是免税的。
从明朝初期开始,就有官绅免税的特权,不过这个免税并不像明朝后期这样,只要是官绅,土地就全部免税。
朱元璋这么吝啬的皇帝,怎么可能会这么大方,朱元璋给官员的工资相当低,勉强饿不死罢了,而且贪污六十两就剥皮实草,不可能会在税收方面给这么大优惠。
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规定,正一品的官员可以免农税三十石,按照当时一亩地三升三斗的税率来算,差不多是九百亩地,而超过三十石的部分则一律正常交税,颇有点后世个人所得税的味道,而且官职越低,免税额度越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官权利的增加,这个免税额度就一提再提,到万历年间,免税额度想必洪武年间,提升了差不多五十到一百倍,加上皇权不下乡,土地瞒报无法清查,差不多就等同于官绅全部免税了。
而且因此兴起了一阵“投献”风潮,一旦某人考取举人或者进士,他的亲戚都会将土地投到他的名下,从而避免给朝廷交税,只需要给这个举人或者进士交一些地租就行,而这个地租远低于朝廷税收。
范进中举虽然是小说中的故事,但是却很有现实意义,试想一下,范进一个穷困潦倒的秀才,一朝考取举人,那么就会有大量的亲戚将土地“投献”给他,他瞬间从一个受人鄙视的穷光蛋,变成了万人敬仰,而且锦衣玉食的举人老爷,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的双重巨幅提升,喜悦程度可比流浪汉中五百万高多了,承受能力差点的话疯了也不奇怪。
明朝末期,至少一半的土地都集中在官绅名下,而朝廷又无法从他们身上收税,税收就转嫁到了其他农民头上,一有含在或者洪灾就会出现大规模流民,甚至造反,陕西山西的流民就是最好的例子。
就像王象春所在的王家一样,有些钱财就各地购买田产,王家根基在济南府新城县,但是在四百里之外的河间府吴桥县野购买了田产,还派王与谦到吴桥来看守,他恰好被逃跑路过的孙龙砍了。
范家的钱财,也是一样,绝大多数都投入到田地之上了,虽然不是特别多,但是还是有三千多亩,按照当前的田地价格,怎么也要个二三万两银子,而地契被范家老爷子藏起来了,连管家都不知道,所以搜出来的现银才八百多两。
秦致远是知道范府肯定有大量地契,但也假装不知道,他想着以后有机会,再来搜一遍范府,说不定能搜出来,那就是一笔横财啊,哪怕被孔有德知道,就推脱一句自己也不知道就行了。
“这只能算你们判断失误,不算办砸了,这次就不给予你等惩罚,不过剩下的任务你们要加紧,务必在
第四十四章 李九成居然先行动了
就在孔有德思考的时候,李九成走了进来,看起来意气风发的样子,好像是发生了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一样,脸上的笑容掩饰不住。
“九成大哥,发生了什么好事,看你这么高兴的样子。”
“不瞒老弟说,确实算是好事,兄弟我现在也有自己的人手了,也就不需要再借用老弟你的人马了,你的那些人马我现在能归还给你了。”
这事确实值得李九成高兴,虽然之前孔有德借给自己五百兵马,但是怎么样都是人家的,现在有了自己的人手,用着肯定顺手一些,用借来的东西,怎么可能会有用自己的东西舒服,当然,某些脸皮特别厚的人除外。
孔有德大概猜到了什么情况,多半是李九成自己出去招兵,而且还招到了不少,不然也不会说有自己的人手了,孔有德不由得想到白云龙的招兵进度如何了,能从狱卒中招到多少人手,同时也很好奇李九成从哪弄到的人手。
“哦大哥你招收到兵马了哪里找的人手有多少”
“昨日战事结束后,不是抓到了不少战俘吗,你忙着在没来得及处理,老哥我就把城中收复的那批战俘集中起来,跟他们说只要愿意跟着我们干的,以后就可以吃香喝辣,有享不尽的银子和女人,不愿意的直接砍头,后来砍了几个脑袋之后,剩下的都愿意归降了,有五百多人呢。”李九成笑呵呵的说道。
谁来当头领这个问题,不光孔有德意识到了,李九成也意识到了,是个人都有**,李九成也不想将来给孔有德当副手,但是现在自己的人马都还在登州,所有现在扩充自己的势力很重要。
李九成看到那些俘虏都还不错,孔有德又没有处理,就自作主张招降城中那一批,没想到还挺顺利,除了几个低级军官反对,被自己砍了,其他的都表示愿意归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