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脚的皇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关耳文
而且郑文在军器监发现,许多的工匠地位还是很低下的,勉强只能混一个温饱。
郑文看到这些情况,心里是又怒又气,怒的是工部的效率竟如此这般的低下,气的是工部官员的无能。
但是郑文的脸色依旧不见任何变化,面无表情。
郑文知道身为上位者的用人之道,身为上位者,是不能与你的手下在他熟悉的领域一争长短的,这样容易激发他的好胜心,甚至把他逼到你的对立面,使他不断的钻研想来驳倒你,费时费力,这是得不偿失的。
那么要如何做呢
你应该把你的要求直接了当的告诉他,你要他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你才满意,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他内心的做事**,而他作为一个有才之人,你作为上位者,你必须为他提供一个可供他施展才能的舞台,这样,他才能为你所用!
而郑文现在要做的,正是如此。
于是,在工部的大堂中,他就直接了当的对孙化说:“孙爱卿,我查看过你的履历,你可是从地方小官一步步干到中枢堂部官的,朕知道整个大乾从地方到中枢都存在或这或那的问题,想必你也很是清楚。”
顿了一下,郑文继续开口道:“朕今天不跟你说这些问题,就跟你说说工部存在的问题。”
“朕认为工部,那就是一个以技术为主的部门,但是朕今天发现,整个工部,行政官员多于技术官员,这明显是不合常理的。”
“还有朕发现,工部效率低下,明显不如太祖时期的工部,而且整个工部死气沉沉的,朕心里是又怒有气的。”
“而且,朕发现军器监的情况更是严重,工匠在籍情况模糊,工匠效率低下,工匠生活难于为继,工部制造的兵器是时好时坏的,前方正浴血奋战的勇士们,拿着这些武器作战是在加快死亡,是朕对不住他们啊!”
“而且,是靠什么夺取天下的朕自读了《太祖实录》后,就明白了,与其说是太祖皇帝的英明神武,还不如说是太祖皇帝重视技术,在当时逐鹿天下的诸侯中,我大乾可是兵器甲于天下!”
“可你再看看现在的工部,过了三百多年了,大部分的技术还是太祖时期的技术,而军用的武器制造都参差不齐,朕是愧对太祖皇声呀!我们这些今人是愧对当初的开国先辈的
15.山海关大战
自此之后,工部在孙化这个老臣手中是浴火重生,他也越干越当起劲,一直干到七十五岁才告老还乡,当然是载誉而归,名垂青史!
一直到八十五岁才去世,这期间他还写了一部叫《大乾工部条例》的书,为此成为了大乾官员的选读之书,更是工部官员的必读之书,为此《大乾史》还为他立了传,书中更是引用了曹操的那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称赞他!
当然了,这是后话。
但是,孙化的这次工部改革,却是拉开了大乾改革的帷幕!
自此之后,大乾进入了改革时代,史称“建武革新”!
……
而此时的山海关,战斗却是异常的惨烈,可谓称得上是尸山血海,血流成河!
忽必烈的蒙古大军已经连续进攻山海关三天三夜了,山海关前的尸体都堆得老高,有蒙古人的、大乾将士的、奴隶们的,他们各自相互交叠在一起,山海关前的地面都被鲜血浇红了,泛出一股暗红色,天空中飞着一群秃鹫,它们正是为底面上尸体而来,只是双方战斗得太过激烈了,它们只能远远的飞着,观望着,一会儿靠近,一会儿又飞远。
此时此景,战争的惨烈可想而知,但是双方都没有后退,为了各自不同目的,双方依旧在忘我的嘶杀!
此时的山海关,依旧那么高大雄伟,但许多垛囗已然出现了残缺,墙壁上有许多暗红色的痕迹,那是人血流淌而形成的,还有许多大火燃烧过的痕迹,留下了许多黑黝黝的踪迹。这是战火弥漫的地方,也是战争洗礼的气息!
此时的张羽,站在一个残缺的垛口面前,只见一身黑色铁甲已有些许残破,上面更是有许多暗红色的血迹,他面色苍老,双眼通红,显然已是疲劳之极,三天三夜没休息了,吃和军士们一样的食物,一样的水。
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来自把年轻的军士送上城头,又有多少次亲眼目睹着刚刚送上去的军士变成尸体又抬下了城头。
他静静的站着,抬眼望着关下的蒙古人大营,静静的,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而此时的忽必烈,也同样的站在蒙古大营中,静静的站着,目光眺望着山海关,面色严酷,却又一言不发。
而此时蒙古人的十万奴隶军已差不多消耗殆净,又折进去了蒙古五万多人马。
要说忽必烈不心疼那是假的,那要说多伤心却也不是!
忽必烈身为蒙古人,又是一个枭雄,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人,他见惯了生死,见过太多的阴谋,崇尚的铁与血,他的心早已坚硬如铁,这点伤亡还不足于让他动容。
他在担心的是,自己的军队迟迟攻不下山海关,再攻不下的话,乾人的援军快要到了,自己更攻不下了,对一个枭雄来说,对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无疑是烦躁的!
而忽必烈烦躁的就是蒙军迟迟攻不下山海关,三天前,他还信心满满的以为能够攻下山海关,但三天过后,事态显然出了太多的变数,他心中已没有多大信心能够攻下山海关了。
所以,他恼羞成怒,厉声高喊:“来人,传本汗的命令,全军压上,本汗要傍晚之前攻下山海关,这次本汗督战!”
底下的人应命而去,忽必烈决定孤注一掷,全军压上,看看能否攻下山海关,攻不下再说吧!
……
而此时的张羽,虽然已疲惫不堪,但精神状态却非常好,他知道决定山海关命运的时候到了,就是今日,只要今日能守住山海关,那么明日早晨朝庭的援军就到了,蒙古人就再也攻不下山海关了。
于是,他声音洪亮的说道:“将士们,本将知道你们累,你们苦,但是我们就站在山海关上,我们身后就是北地,就是燕京,就是整个大乾。而今天就是决定山海关命运的日子,如果我们今天守不住一切皆休,但守住了,明日早晨朝庭的援军就到了。勇士们,拿出我们最后的勇气吧,蒙古人最猛烈的进攻快要来了!”
“让我们再唱一次古老的军歌吧!”
“赳赳大乾,共赴国难。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
城关上残余的军士也齐齐高唱:
“赳赳大乾,共赴国难。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
正在督战的忽必烈听到这歌声,顿时恼羞成怒,大喝一声:“全军压上!”
顿时,蒙军全军而上,黑压压的一片人,向着山海关猛攻而来,就如怒吼的波涛一样,猛烈的击打着山海关!
山海关顿时摇摇欲坠,张羽的脸色是越来越沉重,现在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只能是亲自上场,希望能激发些士气,杀伤更多的敌人,在这个血与血、铁与铁互相较量的地方,任何的阴谋诡计都是无用的,这地方只能是实力与实力、勇气与勇气的对抗!
顿时,这天地间,血雾弥漫,刀枪交错,嘶杀声此起彼伏,双方人员不断倒下,爬起,尸体不断的堆积,鲜血汇成一条小溪从城墙上流下来,汇入大地,再渗入泥土!
&nb
16.山海关之战落幕
原来这是燕京北军主将李成率领的三万骑兵,他们一人双马,从三天前的燕京城出发,日夜兼程,披星戴月,总算在今天傍晚抵达了山海关。
此时的山海关,活着的守军已然不足一万了,人人带伤,关城更进一步残破了,到处是战火遗留的痕迹,尸山血海,血流成河,落日的余晖照耀在关城之上,泛出一层金光,却是对世间最大的讽刺!
此时的张羽是热泪盈眶,激动不已,这是劫后余生的喜悦,也是对守住山海关的喜悦!
从燕京城来的援军迅速的接替山海关守军的防卫,与蒙古人战在一起。
山海关的颓势一下子就被硬生生止住了,在城关上的蒙古人是被打得节节败退,不一会儿后,蒙古人基本被赶下了城头,关城上基本上只剩下了乾军,蒙古人就此留下了一地的尸体。
在远处督战的忽必烈见此,心中是一阵颓然,他也没有想到乾人的援军是来得如此之快,他跟张羽想得一样,乾人的大股援军按常理应该明天早晨才到,只是万万没想到,乾人的援军今天傍晚就到了,难道是飞过来的吗
他确实想不通,他原想着,今天全军攻上,一定要打破山海关,原看着马上要攻下了,心中一阵喜悦,乾人的大股援军很快就到了山海关,让他功亏一篑,顿时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根据他多年的经验,援军起码上万人之多,而且都是精锐,看其装备,看来是从燕京城来的援军!
他现在的思绪还是比较混乱的,他知道来援的人也就数万,对自己的蒙军起不了多大的危胁,想继续攻吧,见蒙军已露出疲态,对方又来了援军,是有些得不偿失,不攻吧,对方即使来了援军,依然处于弱势,就此退却,之前取得的大好优势将一朝尽丧,确实有些可惜了!
此时的忽必烈是犹豫不决,退呢还是不退,自己终究还是低估了那个刚刚登基的跛脚小皇帝,他也没有想到,那个登基不足一个月,在国内还没有任何势力的小皇帝反映速度如此之快,敢于冒着被拉下皇位的危险,迅速做出决定,怕是收到军情的当天就做出了决定出兵的准备了,不然援军不可能来得如此之快,他终究还是低估了那个小皇帝的魄力!
早知如此,就应该早早的全军压上,怕是现在已攻下山海关了,他后悔了。
只是他不知道,他不是低估了郑文的魄力,因为郑文已经决定发北地百万大军准备在山海关与他一决胜负。
他要是知道的话,就不会在这里犹豫不决了,而是马上率兵远遁草原大漠,而不是想着如何攻下山海关。
就算现在攻下山海关又能怎样,攻下了也是一个残破的山海关,就拿这个残破的山海关和剩余人马来抵挡乾人的百万大军,实在是有些痴人说梦了。
他只是趁着大乾新皇登基,国内正混乱的时候,带兵来占些便宜,不是来送死的!
忽必烈终究是理性战胜了感谢,吹起了撒退的号角。
山海关攻防战至此告一个段落。
而此时的山海关,张羽听到蒙古人撤退的号角,心神一松,一头栽倒在满地的尸体之上。
远处的张铁看了,急忙叫了一声:“爹”,然后飞快的跑过来了把张羽搂在怀里,用手探了一下鼻息,还好,只是太累了,年纪大了又受了伤,才一下子晕倒了,张铁顿时松了口气,急忙抱着张羽下了城头。
而山海关的守卫工作就移交给了李成带领的援军,而李成也接过了指挥工作。
李成站在山海关上,背着夕阳的余晖,打量着这座劫后余生的关城,只见关城上的城楼有好多都塌了,残垣断壁,城垛残缺,满地的尸体,鲜血泗溢,好不惨烈!
李成这个人,三十五岁,身材高大魁梧,面容国字脸,出身于北地武士家庭,边军出身,十六岁参军,还曾与蒙古人打过仗,后来因功调任北军,慢慢升任北军主将,是军中的少壮派代表人物。
李成指挥着人,把尸体抬下城头,又指挥着人修补城垛,整个关城上渐渐的秩序井然了,整个山海关又恢复了些人气。
夕阳落下了,月亮出来了,李成一直坚守在关城之上,防范蒙古人的突然进攻,夜色中的山海关,寂静清冷,只剩下关城上的月亮,及远处灯火通明的蒙古大营的此许马嘶声,李成突然感觉到一阵阵瘆人,一阵大风吹过,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夜色越来越浓了,而此时的蒙古大营,忽必烈坐在上首,愁眉不展,他面前鲜香的牛肉,他一点也没动,他的心中思考着到底要不要继续攻打山海关,攻与退他都得反复思考,选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才是最合适的!
攻吧,又不一定攻得下,徒惹伤亡,就算攻下了,乾人早已反应过来了,自己是不敢长驱直入的,顶多也就肆掠一下山海关周边地区,所收获的远远不及这次的损失,就算最好的收获也只能迫使乾人与自己互市。
但退吧,又不甘心,这次损失太
17.视察河北驻军
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又到了。
而此时的郑文,正在秦飞的陪同下,视察整个燕京城的京营大校场,此时的大校场是人满为患,他们就是河北之兵先期抵达京城的十万人。
原先京营大校场驻军十万,却是按十五万人的规模修建的,京营被郑文抽调了五万支援山海关,而另外的五万则正在巡视京城的各个区域,正好驻扎先期到达京城的十万大军。
郑文来此视察,就来看看河北驻军的实际情况,刚进入军营,郑文就发现他们的兵器铠甲远不如京城驻军的精良,而且有些陈旧,但是精神士气还是非常高昂的。
郑文看了,心中总体上还是满意的,但心中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尽快掌握国内局势,攀攀科技树,要对全国的军队进行再换装,毕竟在郑文心中,人是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死物,有人就有一切,将士们穿着陈旧的衣甲,拿着不是很精良的武器上战场,对郑文来说,那就是犯罪。
而且郑文也从这十万河北驻军的情况中发现,大乾十多年的承平日子,朝庭对军事军备情况有所松懈了,这些河北驻军怕是数年之内没有换过装了。
但现在的郑文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因为燕京城也不可能一下子拿出数十万人的装备来进行换装,这不现实,郑文只能把这种情况暗暗记在心底,回头一定要改善这种情况。
而带领十万河北军进京的主将是河北节度使林苍,已经六十岁了,是一位老将了,面容有些苍桑,头发胡子都些发白了,但身材高大,双目炯炯有神的,任河北节度使已经十八年了,对大乾是忠心耿耿,二十多年前对蒙古的战争,这位老将是溢血奋战,他的三个儿子都战死沙场,只余一个二岁的孙子,因功受封邯郸侯,而这也是他能出任河北节度使,十几年不动的原因,当然了,这也是大乾仅有的一个特例。
林苍看到郑文,急忙单膝跪地,向郑文行了一个军礼,说道:“陛下万安!恕臣甲胄在身,不能全礼。”
郑文见了,也不以为意,急忙上前,跛着脚一步一步的走到林苍的面前,双手把他扶起来,并笑着开口道:“老将军不必多礼!”
拉着他的手,对他说:“朕看了河北之军,训练有素,精神士气都很高昂,是一支不可多得的精锐,老将军这些年亲苦了,是朝庭对不住林家。”
林苍一听,顿时就明白了,说的是他三个儿子战死沙场的事,他眼眶一红,却大声开口道:“陛下不必如此,身为军人,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他们的荣耀,想我大乾千千万万战死沙场的人连名都没有留一个,他们已经是幸运的了!”
林苍看着这位拉着他的手、跛脚的皇帝,心中闪过一丝感动,对这位新皇礼贤下士的举动,他还是颇为受用的,心中对这位新皇又多一份忠心与尊重。
郑文放开他的手,又说道:“老将军的话使朕感动,又让朕惭愧啊,想我大乾千千万万战死沙场的英烈,我大乾的确是有些对不住他们,朕已经决定修建一个英烈阁,把历次战争中牺牲的士兵,都刻成牌位放入里面,来由我皇家供奉祭祀,也算是来弥补一些我大乾所犯的过错,希望他们的在天之灵原谅大乾的错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