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脚的皇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关耳文
而刘健也才走出人群,站到最前面,拿出圣旨,高高举起,才满脸严肃的大声开口说道:“圣旨到,诸位跪听!”
话音刚落,周围的人就齐齐跪地,军人士卒齐齐单膝跪地,行军礼,文官文吏齐齐双膝跪地,行君臣之礼。
刘健见了,才打开圣旨,一脸认真的大声的开口念道:“皇帝诏曰:大乾天启十六年十月二十八日,朕诏命大乾宰相刘健为江南钦差大臣,总理江南一切军政事务,全权处理江南吏治整顿、江南粮仓亏空倒卖、江南官吏贪腐……特赐尚方宝剑,见剑如见朕,可先斩后奏,钦此!”
话音一落,众人才齐齐高呼:“陛下万安,大乾万年!”
刘健见了,才开口说道:“都起来吧,闲话就不多说,速速进城。”
至此,江南的军政大权就交到了刘健的手里。
一个时辰后,刘健在金陵衙门召见了江南节度使林苍及江南节度使副使李同,相互见过礼后。
刘健才率先开口说道:“林老将军,你也是大乾军方的重臣了,刚刚履任江南节度使至今,你也说说江南节度使部的情况,让我心里有一点底,陛下对江南的驻军情况可是关心得紧呀!”刘健坐在椅子上,有些疲倦的说道。
吴勇听了,马上就站起身来,对着刘健行了一礼,方才开口说道:“刘相,本将刚到江南,就接管了江南节度使大营,查看了相关档案,虽在籍二十万人,实际上金陵大营却只有三万八千五百四十八人的真实人数,这些人亦然被我解除了武装,关押在金陵大营,而且武器军备都很沉旧。而至于江南各郡的地方守军情况,暂时我也不是很清楚,但依照金陵的情况,想必不是很好,至于江南民兵系统,基本上是废止了,刘相江南的驻军情况堪忧呀,朝庭得下大力呀。”
顿了一下,林苍又才开口说道:“至于陛下给我的诏令是,在江南召集四十万江南本土人组成的大军,二十万江南精锐军团,为南伐做准备,二十万本土守军驻守江南,作为后援兵团。但是到现在,我们才在金陵地区召集了一万多人的新兵,依照现在的进度,要召集足够的兵源,怕是要到明年中旬了。”
刘健听了,点了点头,沉思了一下,又方才开口说道:“还是有些慢了,难道江南人就真的那么不喜参军吗要是如此,我会向陛下建议北兵南调,重新组建江南节度使部,无论如何,在我离开江南之时,也要有四十万大军,在明年年底全部列装完毕,再有两年的训练期,及物资储备期,到第三年,无论如何也要南伐。”刘健是执着的说道。
而一旁的李同听了刘健的话,心里却是有些急了,刚想要站起身说些什么。
林苍却又开口问道:“刘相,您什么时候回京呀”
刘健听了,却是笑了笑,方才开口说道:“那谁也说得准呢陛下的诏命什么时候到,我就什么时候回京,但我估计,也就明年的三四月份吧!”
“这次陛下让我到江南,一方面是让我整顿江南的官场吏治,另一方面就是查看一下江南及周边地区的风土人情,为接下来的南伐做准备,陛下心中可是期待甚高呀,所以说,你们要抓紧了。”刘健是笑呵呵的说道,说得好似不怎么
132.流水线与铸币
天渐渐亮了,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当郑文用过餐准备例行一天公事的时候,在内阁值班的工部尚书孙化和户部尚书杨博一起求见了郑文,说是收到了紧急公文,不敢擅专,求陛下定夺。
虽然郑文心中已然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还是不动声色的在御书房中接见了两位朝堂重臣。
见过礼后,郑文从孙化手里接过了一封红色标识的奏折,这是大乾紧急公文的专用标识,算算时间也快到了,虽然已经知道了具体是怎么回事,郑文还是又仔细的看了一遍。
这是洛阳郡守柳河的紧急奏折,奏折中到是没有夸大事实,只是尽量还原了事实,平铺直叙,以及柳河作为洛阳郡守后续做的一系列的事。
郑文看了一遍,就把这封奏折放到了桌上,才抬起头,望了望二位重臣一眼,才开口说道:“算算这封公文的时间,那时刘卿正好在洛阳,想必肯定知道了此事,这些天,刘卿有没有传来具体的奏折,说这件事到底怎么解决”
大乾自有制度,六部尚书这种级别的高官,领皇命巡视地方,则会有专门的官员记录一切行程,而这种高官的行程则为每隔三天就会发文把行程告之朝庭。
孙化和杨博听了,互相对视了一眼,孙化才接着开口说道:“陛下,刘大人并没有具体的奏折传来,虽然根据那天的行程,刘大人一行人确实在洛阳驿站歇了一晚,但第二天一早就起程往金陵而去了。”
郑文听了,坐在椅子上,闭上眼,沉默了良久,才开口说道:“既然如此,那就算了,你们二人身为六部重臣,说说这事具体怎么解决,朕也听听。”郑文是平静的说道。
二人相互对视了一眼,杨博才开口说道:“陛下,洛阳发生的事,简直是蔑视朝庭威严,数千人被袭杀,百万黄金被劫走,这件事恶劣之极,乱臣贼子,得而诛之!”杨博是重重的说道,一开口就把这件事定性了。
孙化也紧接着开口说道:“杨大人所言极是,数千人被袭杀,显然这背后的人绝对拥有非同一般的实力,而且对朝庭怀有怨怼之心,这些人死不足惜,陛下理当派出精兵干将,奔赴洛阳,实地侦查,查出幕后凶手,追回丢失的黄金,剿灭这些乱臣贼子。”孙化是一脸沉重的说道。
显然孙化与杨博二人,在看到这封奏折之后,就察觉出这件事背后隐藏着的东西绝不简单,起码这中间绝对有皇室之中的明争暗斗,否则又有何人有胆子、有实力做下这种滔天巨案。这种事,身为朝堂重臣的二人,心中自然明后能避则避,但既然陛下问起,二人只能这样回答,既不失朝堂重臣的本分,又刻意的避开了皇室。
坐在椅子上的郑文听了,却是突然睁开眼,望了二人一眼,才面无表情的开口说道:“二位卿家所言甚是,既然如此,朕这下诏,诏令大理寺卿杨波为正,锦衣卫指挥使郑一为副,一同奔赴洛阳,给朕好好查查,一定要查出个水落石出,想我皇乾三百年,到底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做下如此巨案,待查明朕一定将他挫骨扬灰。”
郑文是恶狠狠的说道,显然对洛阳这件事,他心里还是很生气的,这简直是在蔑视生命,是此时的他,还有些接受不了的。
而孙化杨博二人见了,嘴角却是不由的莞尔一笑,看到陛下如此孩子气的一面,他们心中不由有些想笑,这可是破天荒的事。
而郑文也察觉到自己有些失态了,才又接着开口说道:“这件事就先到这儿吧,既然二位卿家来了,就给朕说工部及户部近期的情况,朕也听听,好做到心中有底。”
二人一听,脸色一正。
孙化就率先开口说道:“陛下,老臣在工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及改革,总体来说,还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而陛下吩咐建造的大乾英烈堂已然完工,就等着使用及供奉了,陛下您看,是什么时候合适呀”
郑文听了,点了点头,紧接着就说道:“朕知道了,就等下月初吧,等地方的几大节度使到京城之后,朕会带着他们亲自去祭奠的,祭奠那些曾经为大乾浴血疆场、捐躯赴国的士卒与军官,也告诉天下人,三百年皇乾,不曾亏待过有功之士,即使荣耀来得有些迟了。”
突然间郑文情绪有些低落,顿了一下,还是接着开口说道:“你接着说,朕听着呢!”
孙化见了,又才接着说道:“具体的改革,一时间也说不清,下去之后老臣会以书面的形式呈给陛下,这样更直观一些。”
郑文听了,点了点头,孙化见了,又才开口说道:“至于陛下吩咐的,军器监铸造兵备换装整个大乾军方兵备的事,老臣已经召集工部的各位同僚,进行了多次详谈,已然有了合适的计划,而且已经开始铸造了,到明年十月份,能够铸造出足够的兵备,到明年年底,能够完成全部列装。”
孙化是有些
133.大乾秘库
大乾在位的十数位皇帝,各自在位期间铸造的钱币也各有不同,但大体也还遵行了圆形方孔的样式,但却有那么两位在位时铸造的那样与众不同。
第一位那就是大乾开国太祖皇帝在位时仿铜钱铸造的圆银方孔银钱,以银八铜二的比例来铸造,正反两面各有一个武字,不刻其年号,这种钱在民间被称为“武”钱,这也是大乾第一次把银作为法定货币,流入市场。
而此之后,银一直作为大乾的法定货币之一。但太祖毕竟在位时间太短,铸造的也不多,据皇室的相关资料中记载,只铸造了大约九十万枚,就这么点对整个大乾来说还是太少了,之后继位的皇帝,虽然也承认这种货币,却是不再铸造这种货币,也因此在现在的大乾,市面上基本上找不到了。
而郑文看到这些资料的时候,内心也有些嘘吁不已,太祖皇帝的确是个牛人,不管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以银八铜二的比例铸造的银钱,投入市场,就相当于零点八个单位的银子被人为的赋予了一个单位银子的价值,这是最早的金融手段啊,也是作为统治者在悄无声息的隐性掠夺民间财富啊,而且铸造精良的银钱远比一般的银子更受欢迎。
只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废止了,郑文看到这些的时候,也是痛心不已。
而另一种铸币,那就是郑文爷爷在位时,在与蒙古人战争之后,为了表彰功臣与广大参战士卒,以金八银一铜一的比例,仿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隆成”金币,铸造了二百三十万枚左右,虽然也赋予了这种金币的货币功能,但显然它更像后世军人的功勋章,被人珍藏还来不及,又怎么可能在市场上流通的。
而郑文心中也有了铸造自己专属钱币的想法,一方面他心中认为这很酷,但最主要的一方面却是控制大乾金融体系。
这样一来,那就能通过不断的制钱,来不断的有限制来掠夺民间的财富,实现自己心中的想法,否则的话,没钱又怎么打造自己心中的大乾,没钱如何对外战争对外扩张
但这有些龌龊的想法,郑文并不打算对自己眼前的这两位重臣说,因为这年代这种想法可是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况且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想法,还是不对这些朝堂重臣言说为好。
所以听了杨博的话,郑文是沉吟了一下,才笑着开口说道:“这事,朕在考虑考虑吧,毕竟这可是关系到国际民生的大事,不可草率行事,朕在想想。”
但杨博一听,却是急了,马上就开口说道:“陛下,从建启元年到建启十六年,每年在原来的基础上每年新铸超过两千万枚的铜钱投入市场,但对整个大乾还是杯水车薪,虽然臣是个门外汉,但是根据户部的相关资料及户部专业官员的汇报,臣也知道,大乾民间的钱荒是越来越严重了。臣虽然不知道陛下在想些什么,但这种事,陛下还是要早做决定为好。”
郑文听了也不恼,笑了笑,方才开口说道:“至于大乾民间铜钱荒的事,朕也知道,但大乾每年的产铜量也就那么大,新增铜钱数量有限,又怎么堵得了这个越来越大的说窟窿。”
“所以朕左思右想,一直增发铜钱毕竟不是个事,所以朕决定,效仿太祖皇帝及世宗皇帝,把黄金与白银铸造成钱币,投放到市场,来弥补因为铜钱不足而造成的钱荒,卿觉得如何”郑文是笑着问道。
而杨博听了,沉思了好大一会儿,才开口说道:“陛下,这倒也可行,金银虽然作为货币,但流通得很少,只是金银作为贵重金属,价值普便很高,要想在民间一下子就流通起来,怕是很难啊,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呢”
而一旁孙化听了这话,却是摇了摇头,插话道:“这有何难只要把朝庭铸造的金银币作为奉禄发给官员,当作军饷发给士兵;再规定,今后朝庭无论是向商人收取商税,还是向老百姓收取农税,一律以金银币结算,这样一来,想不流通起来都难。”
孙化摸了摸自己花白的胡子,又才接着说道:“而且,这样以来,火耗就可以取消了,朝庭中枢的威权必定大争,依老臣来看,陛下这个想法确实可行。”
郑文听了,是诧异的望了他一眼,没想到这已是古稀之年的孙化还有如此见识,这就不是明朝一条鞭法的进化版吗,这个时代这些人杰的智慧果然是不可小视的。
所以郑文点了点头,认同了孙化的想法,又才笑着接口说道:“孙卿所言正合朕意,而且朕的想法中,那就是根据市场上铜银的兑换比,铜金的兑换比,金很的兑换比,来制定铜钱与银币金币之间的兑换比、银币与金币之间的兑换比,这样一来,大乾的铜钱荒便可一举解决,二位卿家觉得如何”
杨博孙化二人听了,点了点头,显然还是很认可郑文的想法了。
而杨博却是又开口问道:“陛下,那金币银币的铸造也交给户部吗”
郑文一听这问话,心中是吓了一跳,但脸上还是毫无
134.破绽
原来郑郊曾经在小的时候听到过郑文的便宜父皇无意间听起过,为此他还仗着自己的宠爱而追问过,但却是一无所获,但由此而知道大乾秘库绝对不简单,也深深的记在了心里。
一旁的向化见了,却是感到有些奇怪,就问道:“莫非王爷也知道大乾秘库”
郑郊听了,也马上发觉自己有些失态了,就实话实说:“孤在小的时候曾经听父皇无意间提起过,所以记在了心里,哦对了,大伴你跟孤好好说,这大乾秘库,孤心里也好奇的很。”
向化一听这问话,心中却是笑了,看来,这唐王爷是信了自己知道这大乾秘库,这样也好,也方便自己行事。
而郑郊在大乾秘库这件事上,显然并没有怀疑向化,毕竟向化作为先帝最贴身最信重的大太监,知道并不足为奇。
但显然,郑郊还是低估了大乾秘库的重要性。
向化却是不动声色的开口说道:“大乾秘库是太祖皇帝在位时就设立的,当时专门用来秘密筹集军饷的,后来太宗皇帝即位之后,虽明面上废止了,但暗地里却是保存下来,作为皇室的一个后手,这秘库里存放的就是各种珍宝金银,而且是每隔几年就从皇室的各种收入中抽取一定的比例的存入其中,而且这秘库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交到了一代又一代皇帝的手中,三百多年下来,其中存放的财物可想而知了。”
“当然了,要想得到大乾秘库也不是那么简单,你得有专门的信物,还得找到守库人,与之比对,才能得到大乾秘库。”向化是极其认真的说道。
但显然,向化刻意的忽略了很多东西,是什么信物,怎么找到守库人……
但郑郊听了,还是满脸激动,突然他又想起了什么,才又面色铁青的开口说道:“既然如此,这信物想必在小九的手里了,小九也怕是早知道了,孤要想从他手里抢下这东西,那是千难万难,你这不是耍孤吗”
向化听了这话,却是笑了笑,又才接口说道:“王爷是聪明反被聪明反被聪明误啊,王爷想想自己,再想想当今陛下是如何登基的,就知道,当今陛下是不可能知道大乾秘库的,这只是王爷臆想而已,况且先帝暴毙而逝,这随身信物又如何交到陛下手里的呢”向化是一脸肯定的说道。
但其实他心里也没底,对于大乾秘库他知道的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他对郑郊说的这些都是真的,但那也只是他伺候先帝,听了只言片语,才暗自揣测出来的。
既然他能知道大乾秘库,那么伺候先帝更长时间的黄安显然也是知道的,只是黄安并没有向化那么聪明,认识到大乾秘库的重要性。
既然黄安知道了,那么显然郑文也知道了,而信物也是黄安交到郑文手里的,因为先帝的遗体就是由黄安一手安排的,随身的信物一枚黑色的龙形玉佩为江上一枚黑色的扳指,自然也落在了黄安手里。
但郑文知道归知道,心中却并不怎么重视,在知道这件事之后,以为这是大乾的太祖太宗皇帝为后人留的一些金很财物,就像后来的什么努儿哈赤宝葬之类的,以防后人把家业败光之后,而留作东山再起的资本,就像民间许多富贵人家世代相传的金很财宝一样,只是更隐秘而已。当时郑文还觉得,这太宗皇帝考虑得也太长远了吧。
但显然郑文后世思维影响太过了,对大乾秘库还是低估了,想想大乾立国三百年而不衰,世代只在皇帝手中相传,而十几位皇帝就没有什么明显的昏庸之辈,就应当明白,这大乾秘库绝对隐藏着天大的秘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