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垂拱而治,说得轻巧,但是背后往往是皇帝中央集权和以宰相为代表——当然放在大汉应该是都官尚书和六部——之间持续进行的拉锯,甚至是相互算计和斗争,此消彼长之间,也不知道有多少心思都要耗费在这里面。
因此真正经历过这种拉锯对抗的人都知道垂拱而治意味着什么,那就意味着皇帝将会完全变成一个吉祥物,甚至坐不坐在皇位上都不是你自己能够决定得了。
陛下所追求或者所努力实现的垂拱而治,显然并不是这样的垂拱而治,而是皇帝在关键的时候做出决断并且调整政策,大臣们各司其职也共同为发展出谋划策的治理方式。
这就意味着皇帝应该要有更加强大的平衡和决断能力,眼见得要激化的矛盾,必须要抓紧平衡住,眼见得需要尽快判断的,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决断以避免耽误或者引起更大的矛盾。
陛下,可不是那么好做的。
这也让乐昌愈发的能够理解李荩忱为什么迟迟不太想让李沧海成为太子。成为太子就意味着李沧海必须要开始学习这些并且能够在小小的年纪就能够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和重量。
一个小孩子,假如真的要学习和承担这些的话,身为母亲的乐昌,又于心何忍?
权倾南北 第二一四七章 房彦谦
不由自主的,乐昌看向李荩忱的目光又柔和了几分。
这个男人依旧和当初没有什么两样,就像是一座山一样伫立在自己的身前,为自己和孩子遮风挡雨,当然现在的他也像一条大河一样,带着自己流淌向远方,不需要自己有任何的担忧,只要按照他规划好的路向前走,总能够看到一片光明。
李荩忱的身世,乐昌非常清楚。
但是乐昌有的时候看到李荩忱的所作所为又不由得有些怀疑。
就算是弘农杨氏的基因再怎么优秀,李荩忱到底是成长于荒山野岭之中,而当年的“始兴枪王”也没有听说出了一身武艺之外还有什么分外出众的地方。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天才么?
此时脚步声响起,房彦谦躬身低头走入书房,乐昌也先收起来自己的心思,打量着这个人。
房彦谦已经人到中年,脸上也有了岁月的沧桑,不过棱角分明的脸颊上依稀可以看出来此人在年轻的时候也应该是一个翩翩佳公子。
他郑重的向皇上和皇后以及本部主官们行礼,脸上多少有些期待和激动。
他们那一届科举考试中榜的,基本都在中枢之中得到重用,而下放到地方上的也都担任一方要员。
不过因为他们步入官场的时间还是太短,再加上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数量还少,在官场上他们和别人的出身又不一样了,他们因为自己是凭借真才实学考上来的,当然并不把那些通过九品中正制选拔上来的官员放在眼里——九品中正制在南北朝乱世中已经糜烂成什么样子众所周知,假如不是因为你们的父祖辈混的比较好,哪里轮得到你们嚣张?
可是那些九品中正制出身的官员,自然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好感,毕竟他们是规矩的打破者,并不是人人都赞同通过科举制来选拔人才的,毕竟科举制的确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只不过大家看了看陛下手里的佩剑,没得选罢了。
要么你们用科举制选拔人才,要么朕就用佩剑削掉你们的脑袋。
陛下大部分情况下是很讲道理的,但是对于一些事是坚决不听你们讲道理的,爱干干,不爱干你去造反啊,反正大汉的军队会在第二天让你知道世界上还有后悔这两个字。
双方既然相互都看着不顺眼,自然也就不会精诚合作,时有矛盾产生,这也让不少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吏迟迟难以取得成就,只能老老实实的蹲在副职上打磨。
不过他们也并不气馁,毕竟一年又一年,科举选拔上的官员只会越来越多,而这些有真才实学的官员,不管是怎么掩盖,终究还是没有办法掩盖掉他们本身的光彩,出人头地是必然的。
话虽这样说,但是这也是现在反正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安慰自己的方法之一。他们之中实际上混的最好的,应该是曾经担任秘书监的鲍兴,很多人还真的寄希望于能够通过鲍兴获得进身之道。
结果谁曾想到这小子竟然玩脱了。所以大家无奈之下也只能默默等待机会,而今天还真的就让房彦谦等到了机会。
陛下的接见,这是何等的荣幸。
房彦谦看到的,不只是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认可,也看到了他们这个多少有些格格不入的团体的未来,作为这个团体的缔造者,陛下并没有遗忘他们。
李荩忱也在打量着房彦谦。
其实他想说的是,老房,你儿子呢?
不过好像这样问的话,房彦谦是不是会摸摸头看看自己是不是戴了一顶绿帽子?当然,这个时代还没有绿帽子这种说法。
轻轻咳嗽一声,李荩忱开门见山——不抓紧说也不行啊,他到底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总不能一直耽搁在这里——说道:“卿家平身,听陈爱卿和杜爱卿交口称赞,朕也按捺不住想要看看你这位从刑部借调过来的人才了。”
房彦谦也没有想到御史台的两位老大竟然对自己的评价这么高,甚至在陛下面前都不吝赞赏。
要知道之前自己在刑部的时候,混的可是并不怎么如意,不然的话也不会在刑部同僚们的排挤再加上自己的厌烦下来到御史台,毕竟借调这种事,一般弄走的也都是口碑不怎么样、混的不怎么好的,这样大家眼前和耳根也哦度能清静清静,至于这个人本身能力如何、性格怎么样,反正要求借调的部门那边正是用人的时候,也不会嫌弃那么多的。
而到了御史台之后,他虽然工作很出色,但是毕竟只是一个外人,御史台要是向陛下推荐人才的话,肯定也是以自家人优先,哪里轮得到他这个借调的人?
因此杜齐和陈禹愿意向陛下推荐他,哪怕只是说几句好话,房彦谦也很感激了。
其实倒也不是杜齐他们大公无私,而是御史台现在同是用人的时候,陈禹和杜齐他们哪里舍得把自家更熟悉业务的人拱手相让?而且虽说保举借调的官员对自己部门的好处并不是非常大,可是杜齐和陈禹是那种会在乎这些事的人么?
他们一个建立了白袍,一个为大汉镇抚了整个南疆,眼界格局自然都已经不局限于此。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这种顺水推舟的人情,送就送了,甚至都不在意房彦谦以后会不会有所报答。
“臣多谢两位御史。”房彦谦急忙向陈禹和杜齐行礼。
人家可能不在乎,但是自己不能不表示。
陈禹微笑着说道:“陛下和皇后此次前来所为的正是内府监察的事情,之前御史台也曾经接到过陛下的旨意而初步探讨研究此事,本官还记得你当时的回答尚且精彩,因此向陛下推荐你行此事,现在就看你一下如何?”
房彦谦在来之前就已经猜测的差不多,此时自然更有信心,当即说道:“臣对内府了解不深,但只要陛下和娘娘信任,臣自当尽心竭力,定不让陛下和娘娘失望。”
李荩忱笑着看向乐昌,目光无疑是在问乐昌觉得此人如何。
乐昌和尉迟炽繁也交换了一个目光,不得不说,这家伙表决心倒是表的很快。
权倾南北 第二一四八章 御史台的都不好惹
乐昌和尉迟炽繁还没有说什么,房彦谦就已经爽快答应了,甚至还直接表明态度,大有一副你们可不能不要我的架势。
房彦谦这样做,倒是让乐昌她们有些无奈了。
此人靠不靠得住当然不能只看陈禹他们的三言两语,不过至少应该可以试一下。
内府是建立在后宫基础上的,监察部门肯定会牵涉很多,这也是个烫手山芋,可不是所有人都有胆量接这个活。陈禹和杜齐之所以不推荐自家人上场,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害怕自家人胜任不了,到时候再砸了御史台的招牌。
御史台虽然在大汉并不算什么繁忙的部门,但是至少口碑还是不错的,御史台出来的官员心细而且有能力也是众人皆知。内府监察,牵扯众多,陈禹和杜齐也不希望御史台会被卷入其中。
监察百官,说好听一点,的确是一个威风凛凛的活计,但是说难听一点儿就是得罪人。别人因为你手里生杀予夺的权力而害怕你,但是并不代表着他们就会敬畏你,他们敬畏的是大汉的律法和皇帝陛下至高无上的威严,是你坐在这个位置上的确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到他们的仕途乃至于生命。
等到你不在这个位置上了,保不齐就会有很多人落井下石。
李荩忱挑选御史台的主官,自然也是本着预防这种事情发生的心思。原本主持御史台的左都御史杜齐,出身巴人,又是从龙旧臣,再加上他平定南中的功绩,在朝野之间有名望、有一方百姓的惦念支持,而且和南北官员之间都没有什么联系,顶多也就是说和当初曾经化干戈为玉帛的巴蜀世家关系好一些罢了,不过巴人和巴蜀世家之间争斗了那么长时间,当然也不可能真的交心。
因此杜齐没有任何的羁绊,攀人情似乎很难攀到他这里不说,而且也没有人敢轻易对杜齐下手。别闹了,这家伙虽然在朝堂之上一向独善其身,也没有什么党羽,但是站在他背后的是巴蜀的巴人、南中的南蛮各部、荆湘的五溪蛮等等,现在这些蛮夷部落正在逐渐融入大汉,而一旦你们把人家在朝堂上的代言人给收拾了,那人家会不会认为朝廷打算下手了,所以反过头来就要造反?
到时候整个大汉的西南大乱,谁能够负得起责任?
所以杜齐虽然官职并不是非常高,但是地位很高。他自己也清楚自己背后的影响力很大,所以陛下也不敢真的让他担任要职,到时候他在朝堂上呼朋唤友、拉帮结派,在外又招呼各部、相约造反,这里应外合之下,朝廷焦头烂额,恐怕最后大权都要落在杜齐和别的巴人手中。
天下到底是汉人的天下,巴人以及其余的蛮夷各部只是在努力地融入到这个圈子之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而蛮夷各部对此也都很满意了,毕竟有时候他们的要求也很简单,只要有温饱就可以了,更何况现在大汉可不只是保证他们的温饱问题,从医疗到教育再到商贸,大汉对于他们这些后来者也的确做到了一视同仁。
巴人子弟想要获得上进之路,也完全没有必要用内外勾结的手段,乖乖的参加科举考试就是。
杜齐有的时候就很遗憾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机会可以去读书学习,虽然读过几本书,也有能力把整个村寨打点的井井有条,但是巴人的小小村寨到底只是一个再简单和原始不过的小社会罢了,等到自己跟着李荩忱走出大山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广阔,而自己需要去学的又是那么的多。
之前李荩忱把他从南中调动回来,从封疆大吏变成一个御史,而且甚至还不是御史台的最高官员,杜齐也没有任何的怨言,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根本不足以让自己帮助大汉彻底稳定南中,所以为了让南中各部能够真的过上好日子,自己还不如退位让贤呢。
到朝堂之上当一个左都御史,既能够在需要的时候为西南各部争取到利益,也不至于总是让自己处于无能为力的焦灼之中,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执掌御史台的陈禹,那就更不用说了。
身为白袍曾经的统领,谁敢没事找他的麻烦?
御史台这种无异于得罪人的事,放眼天下,似乎还真的就他最合适来做了,即使是杜齐都比不上陈禹够资格。
至于御史台下面的那些官吏,平时流动性实际上还是很大的,尤其是现在部门之中人员来往调动,保不齐什么时候你就要到御史台去上班,自然也就无所谓会不会影响之后的仕途。
“那便如此,爱卿今日便可走马上任。”李荩忱笑着说道。
大汉官吏已经越来越多,人才也不和之前那样,逮到一个,不管是歪瓜裂枣,还是庸庸碌碌,只要能够顶用就行,所以李荩忱对于人才这一方面的留意已经越来越少,或者说他已经不再刻意的插手人才的选拔。
毕竟也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就一定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也有很多有可能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或是一生奔波,却根本没有机会崭露头角,或是老天爷不公,让他们英年早逝之类的,现在大汉的科举考试对于他们来说自然也是一个机会。
不过对于那些在历史上真的名扬千古的大佬,李荩忱还是有所上心的,按理说他们自然会展露出自己的才能,不过万一呢?大汉缺了这样的人才岂不是可惜。
所以对房彦谦,李荩忱虽然没有一直盯着,但是他的一些奏章之类的还是曾经刻意翻阅过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房玄龄的老爹当然那也不是什么等闲人物,陈禹他们推荐房彦谦,李荩忱也是认可的。
所以他不介意再表示一下对房彦谦的支持。
房彦谦当即更是感激,再一次郑重拱手。
而此时一直站在门外的阎毗轻轻敲门:“陛下,西北八百里加急!”
李荩忱怔了一下,旋即起身。
乐昌也站起来:“陛下先去,此处仍有臣妾在,内府的几个问题臣妾还想问一问房卿家。”
李荩忱颔首,西北八百里加急,是败了?
他的心也跟着敲起鼓来。
:。:
权倾南北 第二一四九章 西北战云急
鲸吞西北,吐谷浑并没有这么大的胃口。
身在高原上、依旧保持游牧制度的吐谷浑,无论是国家管理制度还是对下面的掌控,都远远比不上大汉,这从吐谷浑一直想要对大汉发动进攻,却迟迟不能召集全国兵马,甚至还曾经一度因为聚集的兵马太少而被宇文忻反杀一波就可以看出。
吐谷浑的军队就算是能够突破汉军在武威和金城一线布置的防御、深入西北,却也只能劫掠一通之后撤回,想要在西北站稳脚跟那是不现实的。更何况李荩忱也不相信吐谷浑有能力把西北的汉军一网打尽。
再怎么说,朕在西北安排的也都是精兵、名将和能臣好不好。
不过说是这样说,李荩忱人到底不在西北,做出这样肯定地判断也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大汉在西北的兵力布置罢了。
他一边向外走去,一边沉声问道:“怎么回事?”
阎毗压低声音说道:“刚刚太尉府那边送过来的急报,吐谷浑后续兵马已经抵达武威城下,武威危在旦夕,除此之外,吐谷浑向西域征调高昌等国联军足足上万人,半月之内也会抵达河西,必然会参与到对武威的进攻中。”
李荩忱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吐谷浑之前发动进攻的主要是驻扎在河西等地的兵马,这些地方的军队虽然骁勇善战,曾经在和突厥的战斗中也取得过不小的成绩,但是相对人数还是少了一些,不然兵力是个大问题的西北汉军也不可能和他们打得有来有回。
最让朝廷担心的,还是从其余地方陆续赶来的吐谷浑兵马。吐谷浑各个游牧部落散布在青海(即青海湖)南北,从祁连山下一直到河源地区都有分布,因此等到讯息传到、这些部落在呼啦啦收拢牧群向东北推进,自然要耗费很长时间。
在李荩忱刚刚返回洛阳的时候,就已经收到了吐谷浑的王慕容世伏亲自率领大军抵达武威的消息。
慕容世伏也是大汉的“老朋友”了,当时他身为王子的时候,曾经前往西北和徐德言、曹忠联络,双方约定共击突厥,最终突厥正是在从西北南下的路上被双方击破,逐渐星散。
而现在吐谷浑王慕容夸吕已经去世,慕容世伏自然转眼变成了吐谷浑的领导者,而这个曾经的老朋友也和大汉反目为仇。
慕容世伏相比于其他和父亲一样蜗居在祁连山下、寒冷草原上的吐谷浑部落首领们不一样,他当初是来过大汉西北的,还曾经在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
西北虽然是大汉数得上贫瘠的地方了,但是这是相比于大汉内地诸如江南等繁华所在。但对吐谷浑来说,显然并非如此,似乎除了都城伏俟城还略微能够和西北一个普通的州府相比之外,其余的简直就是荒蛮之地。
因此慕容世伏很羡慕大汉能够拥有这样一片土地,自然也就更加倾向于吞并它。再加上在大汉住了这一段时间,他也不是游手好闲、沉溺在良辰美景之中,而是积极搜集和中原局势相关的情报消息,并且准确地做出了大汉在一统天下之后就必然会动兵西北的判定。
到时候吐谷浑顶在大汉的刀锋之下,势必不可能独善其身。
更何况吐谷浑王室出身鲜卑慕容,北周的覆灭意味着鲜卑人在华夏的失败,难免也给吐谷浑王室唇亡齿寒之感,自然愈发想要能够在西北压制住大汉以换来和平。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趁大汉把注意力都放在北方的时候,先发制人。只是很明显,慕容世伏依旧还是有些理想化了,他到底应该没有在短时间内说服各个部落的首领之类的,这场本来应该在汉军拿下中原的时候就会爆发的战争一拖再拖,差点儿拖到汉军要对西北动手。
不过吐谷浑各部都有各自的担忧也很正常,在河西的部落当然那不希望以后对大汉俯首称臣,过自己的小日子多舒服。而在高原上、尤其是在河源地区的部落,并不在乎这些。
我们那山清水秀的地方,距离中原还远着呢,中原汉人想要怎么折腾西域都随便,和我们也没有什么关系,凭什么要为了帮助你们那些河西的家伙就要搭上自己的性命?
所以这些部落即使是最后不得不听从于吐谷浑王室的统一调遣,也是能拖就拖,慢慢悠悠的向战场前进,最后造就了战斗已经爆发多半年,吐谷浑的后续兵马才姗姗来迟的景象。
而且后面拖拖拉拉的还不知道有多少人。
不过这些部落本身并没有多少斗志,只是壮一壮声势罢了,历史上唐朝消灭吐谷浑,甚至还有一路兵马不得不越过群山向南一直杀到河源地区,方才让众多也不知道是不打算参与此事还是觉得汉人反正也杀不过来的吐谷浑部落臣服,而这些部落在之前应该就没有参与到吐谷浑和唐军在河西等地的决战之中,不然的话他们应该跟着时任吐谷浑国王的慕容伏允一起向西域逃才对。
真正具有威胁、也必然会在进攻之中下死力气的,肯定还是之前抵达武威的吐谷浑王室直属的兵马。
之前西北尚且没有明确表示某个城池“危在旦夕”,现在却用了这个词,让李荩忱有些惊讶。
多了一些可能连炮灰都不如的对手,竟然能让宇文忻他们惊慌,西北那边必然还发生了别的事。
果不其然,等李荩忱赶到太尉府,就听见萧世廉的声音:“这些敬酒不吃吃罚酒的胡人和羌人,等到讨平了吐谷浑,我们去把他们一并铲平!”
“怎么回事,伯清发这么大的脾气?”李荩忱负手走进去。
张须陀和萧世廉急忙见礼。
张须陀解释道:“陛下,西北告急,羌人也出动上万兵马,配合吐谷浑从西南侧进攻金城,直接威胁到武威防线的侧翼,现在西北各军疲于奔命,恐怕很难支撑太久了。”
李荩忱皱了皱眉,难怪。
这个慕容世伏果然还是有几分本事的,竟然让羌人也跟着他们一起进攻大汉。
羌人,一直都是西北安宁稳定不容忽视的一环,自从两汉以来,汉人和羌人之间就一直是分分合合、争斗不休。
权倾南北 第二一五零章 唇亡齿寒还是虚与委蛇
五胡乱华的时候,羌人也曾经登上中原的舞台,诞生了诸如姚苌这样的枭雄人物。
只不过后秦灭亡之后,鲜卑一统北方,羌人一路退到了湟水、洮水谷地之中,据险而守,又凭借河谷地带繁衍生息,并且在名义上听从于北朝的管理,但是实际上只是保持羁縻状态罢了,虽然这个概念在历史上于唐代才正式成为官方称呼,但是已经有这个味道了。
反正北魏和北周都无心管羌人的事,羌人一向也不主动挑衅,多年来两边倒也相安无事。
毕竟羌人那些瘸子里面拔将军的土地,并不入北朝的眼。
但是羌人的土地再怎么差,放在河西和青海周边这一亩三分地上,那也是一等一的,北朝并不眼馋,但是吐谷浑眼馋啊。吐谷浑曾经几次集中兵力压迫羌人,羌人既然打不过,也就只能乖乖屈服,不过吐谷浑倒也不敢名正言顺的直接吞并这一片土地,因为那样的话无疑会直接引起北朝的注意。
毕竟羌人的土地,向东北可以直接威胁到武威、金城和天水等地不说,向东南沿着雪山之中的河谷前进,是可以直接威胁到巴蜀的。到时候吐谷浑若是从这一条路出兵的话,北朝就必然要面临多线作战,这北朝当然就不会同意了,尤其是到了北周时期,本来就已经在多线作战,再多两条战线,要了老命了。
而吐谷浑在此之前因为有突厥的压制,也没有能够占有整个河西,国力远远无法和现在相比,自然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找北朝的麻烦,因此也就形成了一个很古怪的现象。羌人名义上是臣服于北朝的,但是实际上包括税收之类的实际上都是贡献给了吐谷浑,并且真的有什么征战的话也会听从于吐谷浑的调遣。
不过因为他们不敢招惹北朝,所以从北魏到北周也顾不上他们。
历史上隋朝建立之后,羌人见风使舵,乖乖的听从隋朝的指挥,而隋朝也因此能够在一条战线上集中兵力击破吐谷浑。等到唐朝建立之后,北方的霸主突厥被太宗击败,羌人和吐谷浑自然都有唇亡齿寒的感觉——原来的时候突厥还在,隋朝虽然强大,但是在西北这一亩三分地上也得和突厥商量着行事,想要教训教训吐谷浑是可以的,但是想要一口吞下吐谷浑,那突厥是肯定不会同意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