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唐朝的强大,自然让羌人和吐谷浑开始联手,只可惜太宗并没有给他们太多机会,在第一次试探性进攻之后,便派出名将李靖,再配以侯君集、李宗道等堪称豪华的阵容,把反叛的羌人和以为自己远在天边、你们够不着的吐谷浑一网打尽,甚至李靖还一路向西追杀到了西域且末的大沙漠中,也就是后世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为之后唐朝平定西域摸清了道路。
现在的大汉,击败北周,而北方的突厥也已经变成了没有多少战斗力的薛延陀,实际上的局势以及带给羌人和吐谷浑的压迫感并不弱于历史上的大唐。
所以羌人会配合吐谷浑发动进攻也在情理之中。
不配合的话,要么是吐谷浑直接押着他们向前走,要么是大汉杀过来,保不齐就直接给他们来了一个灭族之灾。
假如羌人真的愿意乖乖归顺大汉的话,李荩忱实际上并不会真的把他们怎么样,毕竟李荩忱还没有心狠到这个程度。只不过李荩忱也不能指望着羌人能够明白自己的所思所想,羌人自由自在习惯了,让他们成为大汉的一部分,他们尚且都有可能不是很情愿,更何况大汉还有可能对他们下杀手呢。
“羌人没有对巴蜀动手么?”李荩忱径直问道。
羌人所居住的地方,向东南穿过草地就是汉中,太尉府曾经多次讨论过羌人作乱的可能,并且认为羌人一旦作乱,很有可能分别向武威和汉中发动进攻,这个观点和当初北朝的观点自然也是不谋而合。
只是现在军方的消息竟然只是提到了羌人协助吐谷浑进攻武威,却只字未提羌人是不是会直接威胁到巴蜀。
这到底是因为西北那边无暇探查羌人的动向,还是因为羌人本身也没有打算进攻巴蜀,以求能够为自己留有余地?
前者有可能,后者也不是没有可能。
大汉对其余民族的政策还是很宽容的,尤其是已经有了巴人八部以及南中各部归化的例子摆在前面,羌人应该也知道,自己假如不招惹大汉的话,再不济也就只是变成汉人罢了,融入大汉之中固然可能要失去一些什么,比如之前坚持的一些排外的思想和制度,但是能够换来的显然更加的丰厚诱人,只是一个温饱,就足够让很多人愿意丢掉一切。
所以羌人现在或许是因为觉得唇亡齿寒,才和吐谷浑人一起进攻西北,又或许单纯的只是因为被吐谷浑威逼利诱罢了。
萧世廉沉声说道:“巴蜀距离更近,而且在武都等地,我军也多布斥候,驻守汉中的淳于老将军又生性稳重,此时必然不敢掉以轻心,假如真有敌情的话,应该已经速速来报,不可能比西北更慢。”
汉中就在关中的眼皮子底下,又是勾连关中和巴蜀的要冲之地,大汉从来没有轻视汉中的防务。当汉军向外进攻的时候,这里会是兵马和粮草的集散转运之地,而当汉军向内收缩防御的时候,这里又将会是大汉的纵深防线,毕竟从汉中出发,无论是经过武都前往羌人的聚集地,还是经过祁山抵达天水,距离都不远。
这里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前线,因此李荩忱专门把淳于量这等经验丰富的老将安排在汉中,一来淳于量上了年纪,不适合前线冒着风霜征战,作为前朝硕果仅存的几位老将之一,他老人家还是不要出什么意外比较好,二来淳于量稳重又有威望,在汉中调度南北兵员物资,也不至于有人动辄有意见。除此之外,一旦汉中这边有什么风吹草动,淳于量也能够敏锐地察觉并且及时作出反应。
既然汉中那边迟迟没有奏报前来,那就说明羌人至少还没有顺着雪山而下以进攻汉中的打算。
:。:
权倾南北 第二一五一章 以后有他们好看
张须陀缓缓说道:“这些年羌人的生活应该也不尽如意。之前突厥还在的时候,吐谷浑忙着和突厥争斗,对于羌人也都是采取的安抚和拉拢的态度。突厥败亡之后,吐谷浑对羌人也多有剥削打压,因此羌人对吐谷浑不见得就会忠诚。”
李荩忱颔首。
听到现在,他也有些无奈。
之所以吐谷浑在西北挑起战局会比历史上早了那么长时间,实际上最大的变数还在突厥。
历史上的突厥,堪称猥琐发育的典型,和刚刚崛起的时候就咋咋呼呼并且不断给鲜卑人找麻烦的柔然不同,突厥一直乖乖的蹲在草原上积攒实力。
原本北魏为了防范柔然而设立的沿边各处重镇,早就因为北周和北齐的分裂而已经名存实亡,两个王朝的北方边界甚至说一声形同虚设都没有问题。即使是这样,突厥人也并没有趁虚而入,如此自然也让宇文家和高家能够集中注意力相互争斗。
等到宇文邕灭掉北齐、察觉到突厥人已经愈发强大的时候,自然就动了征讨之心。可惜老天爷终究不给这个年轻霸主机会,宇文邕病逝于北伐突厥的路上,而之后真正掌握北周的杨坚,在平定尉迟迥叛乱之后,也察觉到拥有了司马消难叛军归附的南陈,总算是从之前的吴明彻北伐之败中回过劲来,随时有可能兴兵北上,因此杨坚也只能先把突厥丢在脑后,专心对付南陈。
等到隋朝一统南北,幡然回首,却发现突厥也已经今非昔比,只能通过和亲拉拢,避免正面冲突。之后隋炀帝更是把精力放在平定高句丽和营造运河之类的上面,放任突厥日益强大,甚至成为隋唐之交天下乱局之中直接影响北方的一股力量。
只可惜这个时代的局势已经完全变化,宇文邕死后,杨坚未能独揽大权,反而最后导致了宇文宪出走、北周分裂的局面。对峙之中的宇文宪和杨坚在多次拉锯之后意识到双方在短期内都难以奈何对面,于是自然而然的把注意力转移到北方的突厥身上。
我们哥两个打得不可开交,要是你这小子趁着混乱偷家怎么办?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各自负责一块,达成默契,先把你这小子收拾了。
于是倒霉的突厥人见识到了什么叫做“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最终突厥猝不及防下被打的四分五裂,因为时日天寒地冻,向漠北风雪交加、道路难行,主力转而向西逃窜,意图压迫西北和河西,结果又被汉军顶住压力,和吐谷浑联手击破。
至此,突厥星散,而杨坚和宇文宪获得了安定的北方边界,大汉则获得了对西北的控制和影响,吐谷浑也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河西。
而这一切的变化,归根结底在于北周内部的变化,而北周内部的变化,自然是因李荩忱和杨素一手挑动“大象之乱”而起。
所以今日吐谷浑坐有河西而带动羌人各部进攻西北,实际上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当今陛下。
不过对于李荩忱来说,至少当初这么消灭了突厥,总比之后来一个渭桥之盟好吧,吐谷浑人就算是占据了河西,也不可能有和突厥人那样的战斗力,不然历史上也不可能被唐军吊着打。
“羌人这边具体情况虽然不知道,但是假如真是如此的话,不妨可以派人联络,战局一旦扭转,羌人若能反戈一击,当会直接让吐谷浑人再无招架之力。”萧世廉也忍不住说道。
“羌人倒是还有希望,不过诸如高昌等国的兵马,恐怕还是会乖乖听从于吐谷浑的调遣。”张须陀补充。
说到这个,李荩忱也不由得感慨时局变化之大,已经面目全非。
高昌作为西域强国,按理说和吐谷浑之间是不可能合作的,甚至双方能够相互克制、不大打出手,就算不错的了。
历史上的吐谷浑势力范围向西曾经一度抵达且末、和田等地,成为西域南侧的霸主,但是到底和盘踞在西域北侧的高昌等国隔着一座天山,并且吐谷浑也没有在这些地方多做经营,毕竟北方压着一个突厥,东边又一个大唐,向南甚至还有一群吐蕃人只是表面上表示臣服罢了,哪里还有闲情逸致经营西域?
可是这个时代的吐谷浑,咸鱼翻身了,击败突厥之后,其在河西不再只有沙州一处落脚点,而是顺势拿下了东西两侧的酒泉、张掖等地,领土一直压到武威城下,向北也深入戈壁大漠,号令草原零散部落,声势不可谓不浩大。
如此一来,吐谷浑和高昌等西域国家之间也不再是和之前那样隔着一片山和大漠,只是名义上接壤罢了,实际上交界的地方根本就没有任何人烟。现在吐谷浑完全可以从河西向西威胁高昌,对高昌形成包夹之势。
历史上的高昌因为唐军进攻需要越过当时几乎一片荒芜的河西,所以有恃无恐,而现在的河西因为贸易的发展以及突厥并未造成太大的破坏而颇有生机,因此吐谷浑想要进攻高昌,绝非难事。
高昌等西域国家乖乖向吐谷浑俯首称臣并且听从吐谷浑的调遣,派遣兵马前来武威助阵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他们来说,大汉那是远在天边,吐谷浑却是近在眼前,不听吐谷浑的怎么行。
所以这些仆从军自然是不可能影响甚至改变的,而且他们前来的目的本来就是向吐谷浑表示臣服和支持,因此征战的时候甚至有可能比吐谷浑自己的兵马还卖力,很有可能是个威胁。
萧世廉忍不住慨然说道:“西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大汉领土,多少先辈浴血开边才换来西域都护之地。而现在这些跳梁小丑竟然也都敢拥兵一方、自立为王,笑话!待到打通河西之后,某当亲率兵马,为陛下重开西域,以后有他们的好看!”
李荩忱不由得笑了笑。
重开西域是肯定的,朝野民间对此都没有异议,大家都指望着丝绸之路能够赚钱呢。西域诸国也是因为清楚吐谷浑倒下了,大汉肯定要磨刀霍霍对付他们,因此现在也要紧紧抱住吐谷浑的大腿。
权倾南北 第二一五二章 地上和地下
杀入伏俟城也好,凿通西域也罢,不过这些都是后话,眼前的重点,还是打赢武威这一战。
武威守不住,战场就会转入天水、安定等地,甚至战火会直接烧到长安城。
重开西域?梦里想想吧,梦里什么都有。
李荩忱也不管在旁边义愤填膺的萧世廉,这家伙可不是过过嘴瘾,摆明就是在这里给朕下套呢。朕要是满口答应了,到时候汉军击败吐谷浑,这家伙就会以此为凭,要求率军杀入西域。
这点小心思,当朕看不出来?
李荩忱设想之中的开西域,终究还是要求稳。
这一点,萧世廉不见得就能胜任。
西域,是曾经两汉全盛时期的疆域所在,是无数英杰先烈浴血厮杀拿下的地盘,所以对于西域,大汉势在必得。
但是如何拿下西域,这是一个问题。
只是依靠暴力的话,可能会让西域诸国能够在短时间内迫于大汉的威压而臣服,可是长期呢?一旦大汉内部出现什么变乱,无法在西域屯驻过多的兵马,就和历史上唐代一样,安西都护府各部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回归中原,西域转眼支离破碎,唐人遗民和留守军队反倒是反过来成为被西域胡人各族打压报复的对象。
让萧世廉上阵,李荩忱确实是有些担心这个家伙会忍不住大开杀戒,毕竟西域诸国和中原分开日久,突然大汉军队杀上来,人家是不可能轻而易举臣服的,一旦有所矛盾冲突,萧世廉肯定不会对这些家伙们手下留情,尤其是这一次西域各国还派遣兵马前来助阵,必然会让汉军上下各级将领会忍不住对他们下手。
因此或许让裴子烈去征服西域更合适一些,至少裴子烈生性更加稳重,不至于让民族之间的矛盾激化,或者让很多矛盾被掩藏下来不被发现。这样的话,李荩忱自然就能够更方便的和收拢巴人、南中各部一样收拢这些胡人。
同时他也可以借鉴后世的经验,在西域屯驻甚至干脆直接从汉地向西域移民,先让西域以殖民地的形式存在。
对外移民,对现在的大汉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
大汉早在拿下林邑之后就已经开始有计划的向南洋等地移民,现在安南等地的开发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随着大汉逐渐开始把重心转移到北面,南方的很多投资之类的也开始回流转而支援北方的建设,不过即使是这样,大汉也没有放松对南洋的开发,而且南洋逐渐发现的丰富矿产和其余物产,现在都已经逐渐形成规模,不少商贾甚至已经开始承包种植园和矿产进行开发,这些资源自然而然的也就都转变为钱财,反倒是成为大汉国内恢复经济的重要原动力之一。
这是之前即使是朝堂上的群臣都没有想到的。
华夏九州,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只是古往今来得到证实的,也是他们从小就受到的教育、从小就有的认知。而这样的认知虽然没有什么错,却在很多方面上有意无意的造成了狭隘和局限。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自然就是唯有华夏富饶,周围皆是荒蛮化外。
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来讲,这一点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诸如林邑啊还有西域诸国啊之类的,在文明发展程度上自然是不可能和华夏相提并论的。不管怎么说,华夏也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下来的,文化底蕴之深厚,放眼世界也是无敌的。
但是文明的富饶和强大与否,可不能和物产的丰饶与否相挂钩的。
固然丰饶的物产可以孕育出来文明,但是不见得就能够孕育出来一个强大的文明,非洲的物产富饶不富饶?结果不还是被穷的吊儿郎当的欧洲人吊着打?要不是从非洲和美洲掠夺了众多的钱财,欧洲也不可能先一步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在未来快速发展的百年里一直领先于世界。
南洋还处于原始状态,这不能意味着南洋就是一贫如洗,甚至恰恰相反,这还能意味着南洋有大量富饶的物产之前没有被人发现。
随着大汉开发南洋,南洋的丰富矿产以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植物、动物等等,惹来了大汉朝野的瞩目,这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山海经,所以原本华夏思想之中的限制和禁锢自然逐渐被打破。
人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这九州之地,撑死天再加上一个西域,而是开始往更广阔的地方展望,苍茫大地、浩瀚大海,外面的世界远比自己想象之中的广阔,外面的世界也远比自己想象之中的有趣。
以自己为天朝上国,这是华夏历朝历代的通病。
以天朝上国自居,自然也就意味着目空无人,不再把其余的周边各国放在眼里,同时也不会想着向这些地方扩张领土。
固然如很多人所说,我们的祖辈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的确已经从原来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联盟发展到了现在几乎占尽整个亚洲最好地盘的局面,但是不可忽略的是,我们占据的地盘,所谓的最好,是指的利于耕种,但是实际这一方土地上还是缺少很多重要矿产资源的。
假如华夏一直保持着原始的小农经济,那么有这么一方土地,并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如果华夏想要从工商业上继续发展,想要尽快积攒财富步入工业社会,那抱歉,这一方土地可能真的不能完全供养的起。根据后世的经验就可以看到,除了青州,也就是山东这里抱着一块金矿、晋阳也就是山西南北有丰富煤炭之外,别的诸如石油、铁矿、银矿以及各种金属矿产之类的,不是在东北就是在西南,更或者在西域的黄沙大漠之中。
这些都是大汉发展所需要的。
因此时至今日,假如大汉的掌舵者依旧只能看到地上的这些物产,那就未免过于狭隘了。
地下深藏着的,才是这个国家未来更加需要的。
地上地下,缺一不可。
还好李荩忱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当初他刚刚在巴蜀站稳脚跟,就派遣人手深入南中探查矿产,并且颇有收获,为今日大汉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权倾南北 第二一五三章 大汉自有国情
现在大汉所发现的矿产之类的,也不过只是九牛一毛而已,能够满足现在的需求,但是必然没有办法满足未来的长期需求。
这是大家都看在眼里的。
所以探险、征服和移民,现在已经变成大汉对外的重要策略之一,逐渐取代了原来的藩属制度。
大汉不需要屏藩,而是需要把这一方土地上的人力和物力,尽数归为己有。
这并不是说完全否决了之前历朝历代对外安抚怀柔的政策,各个朝代之所以会选择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当朝皇帝真的没有一点儿吞并这些小国家甚至干脆就是小部落的野心,而是因为吞并这些荒蛮之地,只会为朝廷增加屯驻守卫的负担。
秦始皇就曾经做出令世人震惊的大手笔,五十万大军屯驻岭南,固然很快让岭南一带有了人烟并且发展起来,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秦朝中枢少了五十万能征善战的军队,面对六国旧贵族的叛乱,几乎只有招架的份儿。
之后汉代亦是如此,设立的西域都护府之类的,往往对于西域的大多数国家也只是遥遥控制、讨伐不臣罢了,并没有说和唐代那样把这些国家直接全部灭掉,一直到班定远平定西域的时候,西域犹然还有好多残存国家让这位名震史册的大佬怒刷经验。
归根结底,不是不想,试问只要有一点雄心壮志的皇帝,谁不想能够开疆拓土,然后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赫赫英名?
只是没钱,开不起;而且就算开了,这些荒芜的土地对本朝又有什么用呢,一旦蛮夷反攻,那到底是守还是不守呢?中原王朝就曾经在对交趾的控制上出现过这个问题。
用曹老板的那一句“鸡肋,鸡肋!”来形容,或许最贴切不过。
所以还不如整一个万国来朝,表示一下自己的威名,虽然不比开疆拓土来的好听,但是总比什么都不干来得好嘛!
可是这是小农经济为主时候的实际情况,却不绝对不符合现在急剧扩张的大汉。
现在已经实现初步工业化的大汉,就像是一个吞金巨兽,需要太多太多的资源,需要太多太多的人力和物力,而这种情况下,让那些蛮夷部落再逍遥自在就不行了,大汉需要他们的土地以获取资源,需要他们的人来作为最廉价的劳动力。
因此不需要李荩忱多做指示,移民、拓张,这都是必然的。
他也想要喊一声,我大汉自有国情如此,和你们不一样!
之后移民西域也是顺理成章,李荩忱对此有信心。
西域丰富的矿产还有那一条流淌着黄金的丝绸之路,足够让无数的大汉人为之疯狂。
因此李荩忱更期待的是能够和平的实现对西域的演化,当西域各国的经济甚至民生等等都在大汉的控制之下,国防安全更需要仰仗于大汉鼻息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的也就变成了大汉的一处州府。
而这样最忌讳的自然就是让西域的人反感或者敌视大汉,这样大汉的商品不被接受、文化也遭到拒绝,又如何能够实现对西域的同化呢?
不过话说回来,李荩忱也担心假如大汉对于西域各国过于宽容的话,有可能导致这些家伙并不把大汉放在眼里,到时候他们依旧自成一体,虽然这样或许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能实现李荩忱的目的,但是谁知道那会是什么时候的事了,而到了那个时候,西域又会有什么变故,西域以西又会有什么变故,又有谁知道?
而且李荩忱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后人们就能把自己的策略一以贯之,所以大汉这边本身就不是一个定数。
所以李荩忱本身还在犹豫之中。
他要让西域,永恒变为华夏的一部分。
这绝对不是随便有一个想法就能够落实并且发挥出来作用的。
这需要深思熟虑,而且需要很多人的深思熟虑。
李荩忱至少很庆幸,自己身边的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当世人杰。
如此千秋大计,此生之年自然更要完成之。
总不能白来这一遭。
——————————--
新元五年六月廿三。
天气已经很炎热了,不过洛阳到底靠近北方,再加上小冰河期的影响,所以风中多少还带着一点凉意。要是此时在建康府的话,恐怕冰窖里的藏冰就要开始哗哗哗的消耗了。
李荩忱站在大殿上,一身黄袍披身,头戴天子冠冕,腰悬佩剑,伸手按着腰带。
实际上李荩忱本身更喜欢的还是那一套黑底赤龙的龙袍,黑色自有威严和肃杀,而赤龙又是大汉的象征。相比之下这黄色的龙袍属实是有些扎眼,金光闪闪的,富贵逼人,但是却少了几分王霸之气。
不过喜欢归喜欢,李荩忱可不敢在这大太阳底下穿那家伙。黑色本来就吸热,衣服又厚,走一圈恐怕就要热得浑身都湿透。只是现在还没有走路,李荩忱就已经觉得沉重的天子十二旒就像铅块一样压在头顶上。
至于伸手扶着腰带,在他的印象里,后世很多帝王的画像都是这么一个姿势,似乎那腰带要是不用手提着的话就松垮垮随时会掉一样,这让李荩忱多少有些奇怪。
而当亲自穿上这实际上已经很久都没有穿过的一整套冠冕龙袍之后,李荩忱才知道,这腰带是真的沉啊。上面镶嵌的黄金和宝石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分量十足,以彰显大汉陛下的地位。
同时腰带一侧悬白玉佩,一侧悬龙渊剑,这两个家伙左右还不是很平衡,佩剑肯定要比玉佩来的沉,所以腰带也跟着总是要一高一低。李荩忱只有伸手按着,才能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
此时环佩鸣响,一身盛装的乐昌也在侍女的搀扶下走过来。
看着李荩忱颇有几分狼狈的样子,乐昌忍不住掩唇轻笑:“陛下还是让内侍和宫女搀扶着吧,不丢人的。”
有人扶着,自然也就能够伸手落在李荩忱的腰上帮他按着腰带,同时李荩忱也能够有一个借力的地方。
李荩忱也只能无奈的从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