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只是这六部发展着发展着,规模越来越大,部门之间也不再和之前那样抱团取暖,反而相互之间开始争夺人力和物力,形成对峙,随着部门越来越多,都官尚书而或者宰辅的任务也逐渐从原来的统带变成了居中调和。六部是谁都不服气谁,都官尚书而或者宰辅自然也就变成了中间的老好人,左右劝说,避免矛盾激化直接影响到大汉的正常运转,至于卷携六部而直接和陛下对峙,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这也就想想吧。
你想带着六部一起上,六部还不想跟你一起上呢。尤其是现在随着部门增多,这相互之间的算计和矛盾只会越来越多,自然更不可能勠力同心。
中书省被这么平静的裁撤之后,很快自然就轮到了门下省。门下省实际上设立之初定位就并不明确,说句难听的,就是李荩忱给诸如裴猗等能力并不怎么出众,但是毕竟在大汉开国的时候有大功的老臣们养老的地方,没有什么实权,听起来又好听,老臣们自然也很满意。而实际上门下省也就是在充当陛下幕僚的作用,有需要的时候就提提建议,没有需要的时候就喝喝茶养生,岂不美哉?
等到老臣们逐渐退下去之后,这个本来就是为了养闲人的部门自然也就没有继续维持的必要了。门下省中最重要的部门就是通事馆了,通事馆将会和礼部合并,但是实际上还是一个独立于礼部并且发挥自己作用的部门。
现在通事馆人手也不多,主要是因为北周覆灭之后,大汉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国家需要多少人手去努力维持外交,毕竟周边这些国家,现在要么已经完全融入大汉,成为大汉的一份子,要么就在磨刀霍霍,准备和大汉打仗,因此自然也就没有维持外交的必要性了,尤其是这些蛮夷部族,可不一定和宇文宪那么好说话,什么“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抱歉,人家不是读圣贤书长大的,还真不知道你说的这些道理,说要你的脑袋祭天,那绝对不是闹着玩的。
而等到之后大汉更加强盛,和外界的了解和接触更多之后,通事馆有可能需要扩张,那个时候再从礼部独立出去也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门下省的另外一部分职能,也就是给陛下出谋划策和查缺补漏的任务,就交给了新设立的大学士,比如陈禹。之后朝中老臣——现在数老臣都已经要数到实际上正值壮年的沈君高了——在快要退居二线的时候,就可以担任这个职务,继续发挥余热。
至此,大汉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变成了单纯的六部制,三省的工作已经被秘书监、尚书省和六部分割干净。
而并入礼部的通事馆,因为有很大的自主权,所以通事卿许善心自然要加礼部侍郎的。更何况许善心这一次的确又有大功,所以加礼部左侍郎名正言顺。
此次主持祭祀,身为礼部尚书的江总并没有打算露面。
虽然这背后都是他一手设计的,但是考虑到自己的口碑不怎么样,所以还是不要跑出去招惹非议了。
权倾南北 第二一五八章 祭坛上的五个牌位
论辨明风向、察言观色,江总这家伙的确是个好手。
既然自己的出场有可能惹来很多老臣的不快,那干脆就只站在幕后。反正让许善心这个立了大功的人出面主持,你们总不能再有什么异议了吧。
李荩忱对着许善心微微颔首,示意可以开始了。
许善心深吸一口气,今日能够站在这里,对于他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荣幸。
李荩忱面前的桌案上,摆放着五个牌位,分作两层,上面一层有三个,中间的上面写着“昊天”,代表的正是上天。苍天悠悠,把控着人间的生死悲欢,也把控着无数的宿命使然。
而昊天牌位的两侧,一边是黄帝之位,一边是炎帝之位。
炎黄,这已经是从秦汉一直到今日都得到公认的华夏起源。将黄帝和炎帝的牌位摆在这里,自然是要告慰这两位华夏的开创者们,今日华夏儿女终于历经三百年的血火苦战之后,将蹂躏他们、也蹂躏这一方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土地的胡人,全部驱赶或者消灭,让华夏的旗号重新遍布神州各个角落。
当然这个驱赶和消灭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让所有胡人都消失在华夏的领土上,这也是不现实的。
在李荩忱看来,当胡人已经完全被同化的时候,实际上和把这些胡人民族全部都消灭并没有什么区别了。比如鲜卑人,当他们也开始以华夏子孙自居,当他们已经忘记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之后,当他们不记得祖辈们曾经在草原上信奉的那些神佛之后,他们和华夏还有什么区别呢?
同化,本来就是华夏民族的种族特技之一——假如这个算是“之一”的话,那李荩忱窃以为唯一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恐怕也就只有“种菜”了。
实际上从华夏崛起于黄河流域开始,整个民族强大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和其余的部落、之后再和其余的国家融合的过程,黄帝和炎帝之间也是爆发了战争之后才合二为一的。
现在华夏逐渐彻底把巴人、南蛮还有鲜卑等等族群融入到自己的血脉之中,实际上也是这么一个民族融合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之中原本充满了悲惨和血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了这些族群的加入,华夏的文化也更加的多元化、华夏所能够直接管辖的土地也更加的辽阔,而华夏这个民族,也注定了愈发的强大。顽强而又包容,这或许是这个民族能够数千年经久不息的原因之一。
当初的黄帝和炎帝能够抛弃成见、共同发展,方才有了今日的炎黄子孙,因此李荩忱相信这两位华夏始祖的在天之灵还是很愿意看到华夏在李荩忱的带领下走出这样一步的。
毕竟民族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扩充自己的地盘、增加自己的人口,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客观规律。
这大好的江山,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拿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牢牢坐稳的。
而在这一排的下面一排,有两个牌位,左为尊,左边的是李成的牌位,李成已经被追谥为元皇帝。
虽然他并不是李荩忱的亲生父亲,但是的确对李荩忱有养育之恩,又有两次救命之恩,自然当之无愧。至于李荩忱可能的亲生父亲杨愔,身为北齐一国之相,其身份毕竟敏感,而且归根到底,他是为了北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而北齐在大汉的宣传之中可也不是什么好货色,到时候一旦又拿出来说杨愔是陛下的父亲、是大汉的先祖,那可就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大汉的先祖会尽心竭力的为鲜卑人服务了。
甚至有可能街巷坊间还会出现各种传闻,直接质疑李荩忱的真实身份,怀疑他会不会是鲜卑人之类的,皆有可能。
为了避免这么多麻烦的产生,直接隐藏这个事实似乎反倒是最好的选择了。
而且弘农杨氏现在已经通过联姻和皇室以及朝堂上的权贵等等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所以本来就不渴求一个得到证实的皇室身份。因为那往往意味着肯定也会有人指摘说弘农杨氏附庸富贵,对于弘农杨氏本身难道就是好事么?
不见得。
实际上作为一个后来人李荩忱很清楚,历史上杨坚作为弘农杨氏不知道流落在民间多少代的寒门旁支——假如这是事实的话——硬生生的要把弘农杨氏变成皇亲国戚,以表明自己出身根正苗红,并且尽可能的拉拢以杨素为代表的弘农杨氏贵族。
可是最后结果呢?
杨坚并不能阻止后人依旧在这件事上嘲笑他的牵强附会,而隋朝的灭亡和杨素之子、名义上的皇亲国戚杨玄感的叛乱也有脱不开的关系,所以杨坚所做的不过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笑柄罢了。
既然没有必要,那李荩忱自然也就不会去做。
毕竟在李荩忱心中,真正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实际上还是李成。
上一次大汉渡过淮水的时候,李荩忱为了主持颍水这边的战事,并没有来得及前往吕梁收敛李成的尸骨,只能在遗憾之中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妹妹。
李怜儿已经在那个山洞之中搜寻到了众人的骨殖,只可惜早就已经不能辨认,而且当初搜剿山林的北周士卒因为同样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而深恨之,因此不少骨殖都已经遭到了非常明显的破坏。李怜儿也只能把这些骨殖全部收敛起来,运到洛阳。
村寨之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那些年北方战乱南下的流民,因此本来就应该葬在北方更加合适。而对于李成等人来说,追随陈庆之完成的洛阳之战,既是华夏军事史上的神来之笔,也是他们一生的荣耀和骄傲,所以把这些老兵葬在洛阳城外,他们也不会有遗憾的。
他们的在天之灵,重新看到这一片曾经浴血厮杀并且刻下辉煌之名的土地,不知道会不会感慨万千。
至于元皇帝李成的牌位旁边,则是“大汉英烈”之牌位。
顾名思义,这就是为了祭奠从大汉立国之后时至今日,所有前赴后继战死的将士们。
李荩忱要竖立这个牌位,一开始是有很多人表示反对的。
原因无他,以往历朝历代的祭祀,都是祭祀天地之后再祭祀本王朝的列祖列宗,岂有皇帝祭祀平民之道理?
:。:
权倾南北 第二一五九章 横渠四句
大汉实际上从来没有忘记这些英烈们为大汉所做出的牺牲。
在建康府外的钟山、在长安城外的终南山等等地方,大汉都设有英烈祠,所有有名有姓的将士,名字都会被篆刻在墙上,即使是已经找不到姓名籍贯的将士,也会在墙上有自己的一块地方,一片空白加上他们牺牲的地点,也能代表后人对他们的哀悼和纪念。
但是皇帝亲自主持的祭祀天地和先祖的活动中,假如也祭祀这些人的话,岂不是等于把他们也摆在了和天地以及和大汉的先祖们相同重要的位置上了么?
哪怕这个牌位放在右边,很多老臣也多有反对。
不过最后他们还是被李荩忱一句话堵了回去。
“天地炎黄,佑我大汉。吾之先祖,传我血脉。而无此英烈之牺牲,仅凭你我,又岂有今日之大汉?天下一统,当令其安享香火,以告慰在天之灵也。”
是啊,没有这些人前赴后继的牺牲,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大汉。或者换句话说,要不是这些人倒下了,那倒下的就有可能是在座的列位。所以现在他们自然是有这个资格享受祭祀的,这是人家用鲜血换来的。
与此同时,大汉本来就对祭祀这些先烈非常重视,在军中,主簿们也时常以先烈们的事迹鼓励和劝导将士们奋勇杀敌。
现在大汉一统江山,自然是应该在如此隆重的场合下正式的祭祀他们,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同时也是要以此来告诉所有的大汉将士、大汉子民,朝廷并不单单只是一个人、一家子的朝廷,大汉也不只是皇帝的大汉。
这是一个国家,这是一个需要每一个人都浴血厮杀去捍卫的国家,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
当他们为捍卫这个国家而行动的时候,生前,他们可以享受因为奋斗而获得的荣光,死后他们也能够获得后人的传颂和纪念。
换而言之,这就是要让所有人意识到,为捍卫这个国家而战,是有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自然大家就算是心怀不满,也不能再说什么,再说下去就是真的要把自己摆在爱民如子的陛下还有那大汉将士、天下万民的对立面了。
因此这五个牌位就这样或许有些不符合礼制的出现在祭坛上。
许善心的声音铿锵有力,朗诵着裴猗所写的祭文。
而李荩忱静静看着天空上的往来浮云,余光扫视着周边。
从这里面向东边,是万里无垠的大河南岸,是养育着这个民族千百代人的中原大地。
从这里向北面,是连绵起伏的北邙,是战争与死亡,是多少人最终的归宿。
从这里向南面,则是悠悠的洛水,多少年前,那个建安才子曾经在这里邂逅洛水之神,留下了动人的诗篇,而现在就在洛水之滨,新的洛阳城正在如火如荼的修建,这里将会成为大汉的新都城,成为整个大一统帝国的中心,而无数的书院等等也都在兴办之中,千年文脉,经久不息。
这是某亲手打下来的江山,这是属于大汉的土地,这也是属于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土地。
抛头颅洒热血,十年血战,十年生聚,终有今日!
许善心的声音也已经有些激动,念到了最后一句:“陛下乃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以生民百万之安康,告慰天地,告慰往来圣贤,天下已太平,万世当太平!”
“横渠四句”,在李荩忱看来很好的诠释了一个合格的帝国统治者需要做什么。一己之私欲只会带来灭亡,而只有把万民天下都纳入自己的思考之中,才能让这个国家长盛不衰。
李荩忱相信张横渠先生这种超脱物外的大佬,应该不会介意自己把这四句话先拿出来用一用。
整篇祭文,实际上前面多数都是华丽的词藻,称赞李荩忱这十年来所付出的努力。当然陛下所付出的这些心血也是配得上这些称赞的,但是对李荩忱来说,称赞所带来的荣誉感也好、骄傲也罢,终究只是暂时的,他必须要向天地、向祖宗、向英烈,也向明日同样可以在报纸上看到整篇祭文的天下百姓表示,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而自己真正希望所有人配合自己实现的是什么。
简而言之,不忘过去之苦,传承华夏精神,捍卫今日太平。
这不仅仅是一个皇帝应该有的精神,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应该有的精神。民族之延续,国家之强盛,从来不在一人,而在千千万万人。
许善心读完祭文,脸上犹然带着激动的神色。
认识陛下这么多年,他知道陛下今日所说的这四句话并没有任何的偏差,这么多年来陛下也的确就是这么做的。
“请陛下进香。”许善心撤开一步。
站在祭坛入口处的内侍急忙把香拿过来,正想要点燃,李荩忱摆手,接过来,自己亲自点燃之后插入香炉之中。
祭坛上的风已经比早晨的时候小了很多,但是依旧吹动这那一缕烟向远处飘散。烟笼罩着牌位,迟迟未曾散去,似乎这牌位上的神灵和英魂们,就真的借助这烟活过来了一样,久久打量着茫茫天地,也打量着眼前这道身影。
一阵风鼓起,这些缕缕袅袅的烟又飘忽着晃入祭坛外的原野上,消散的无影无踪。
但是李荩忱知道,英魂们当随着这风飘散,去看那他们血肉换来的万里江山、太平盛世。
郑重行礼之后,李荩忱转身离开祭坛。
接下来就是册封太子了。
——————
大汉的皇长子李沧海同样换上了盛装,站在祭坛下的祖庙前。
背对祖庙,面朝洛阳英烈祠,静静等待他的父亲完成祭祀。
当李荩忱的身影又出现了在祭坛入口处的时候,天地之间的寂静转眼就被山呼海啸声打破。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姓齐齐欢呼。
李沧海明显有些紧张,捏着衣袖。
站在他旁边的乐昌看着李荩忱的身影越来越近,低低唤了一声:“沧海。”
“母后?”李沧海打了一个激灵。
“看到你的父皇了么?”乐昌柔声说道。
李沧海到底年幼,亦不知道母后为什么要问着,结巴说道:“看,看到了,母后。”
权倾南北 第二一六零章 册封太子
沧海这孩子到底还是有些紧张啊,乐昌不由得轻声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尽量放松:
“你还年幼,你的父皇还年轻,所以你还有很多时间去努力,努力去成为他这样的人。群臣拜服、千军折腰、万民拜服。看看这天下,多少人的鲜血换来的,务必要珍惜你将会得到的一切。”
这话说的似乎依旧在传递着压力,不过李沧海似乎明白了什么,微微颤抖的手反倒是平静了下来。
他脸上的神情不再是紧张而是郑重,点了点头:“母后放心。”
“不,”乐昌微微低头,“是要让万民放心。”
李沧海郑重的应了一声。
李荩忱已经从祭坛上走了下来,看到站在那里的李沧海。
不知不觉,自己的孩子也已经长大了,虽然不过七八岁的年纪,但是一身正装穿在身上,也有几分小大人的模样了。不过想想也是,从小乐昌就对李沧海要求很严格,同时也经历过暂摄朝政的这种大事,再加上曾经师从的太傅徐陵也是一代大家,自然有一种不凡之气。
虽然他的年纪还小,但是有一些责任,本来就是身为皇长子,又是嫡长子的李沧海必须要承担起来的,无论年纪大小他都没有任何办法推脱。
身为一个皇帝,李荩忱并不认为自己做的有哪一点不好,但是身为一个丈夫和父亲,他的确亏欠家人良多。现在天下大势虽然已稳,但是周围已然风声不定,李荩忱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从繁重的国事之中抽身而出,好好的陪一陪家人。
或许这是每一个皇帝到头来都很难解决的问题吧。
李沧海当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正在想什么,在他看来,站在眼前的这个男人,就像是山一样脚踏着大地、支撑着这一片苍天。而自己所要成为的,同样也是这样的人,在自己的父皇和母后垂垂老矣之后,继承他们的位置,同样为他们撑起来一方天地,也同样为大汉的子民们撑起来一方天地。
祭祀进行到了下一个环节,册封太子。
按理说这是一个庄严肃穆应该不亚于之前祭祀的环节,毕竟太子是大汉之未来,册封太子也是代表着皇长子总算可以名正言顺的被作为整个帝国的接班人来培养。
前些日子,李荩忱安排晋陵公主和皇长子进入龙门书院读书,已经在朝野民间惹来议论纷纷。
龙门书院定位为大汉的太学,所以皇子入内读书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尤其是李荩忱还打着支持龙门书院发展的旗号,更是让朝堂上的群臣们虽然不知道陛下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但是也不好公然反对。
而这样做带来的负面影响,自然就是很多人认为皇长子甚至皇后已经失去了陛下的宠信。不然的话皇长子本来应该是板上钉钉的大汉太子才对,这个时候陛下应该延请名师,在宫中教导治国理政之术,甚至带在身边批阅奏章、熟悉国家公务处理之流程才对,丢到书院里面去是想干什么?
唯一看上去能够解释通的,就是陛下已经对自己这个儿子很厌烦了,所以让他去书院之中读书,眼不见心不烦不说,之后还有可能根本没有办法凭借自己的血脉获得一份工作,只能和其余的书生一起参与大汉的科举考试。
虽然这也有点骇人听闻,但是不见得不是事实。
所以一些本来就不和皇后或者以皇后为代表的南方官员站在一起、心思别样的人,自然就要开始煽动舆论了。
其实不需要这些人的煽动,群臣们心中多少肯定都有忐忑。陛下现在这个态度,是不是皇长子的太子之位没有可能了,大家要不要转而支持其余年幼的皇子呢?
李荩忱虽事务繁忙,但是本来就已经决定在近期册立太子,实际上他也只是在等建康府那边的回信罢了,对于民间的议论纷纷当然也不是不知道。
甚至李荩忱有理由相信,身为都官尚书的唐亦舜一直没有在这件事上表明态度,甚至还迫使礼部尚书江总不得不主动向陛下询问此事,也是因为归根结底,出身巴蜀的唐亦舜同样不乐意于看到李沧海登基,毕竟巴蜀官吏们从一开始归入大汉之后就摆明了态度不想参与到南北官员之间来往的争锋之中。
正如巴蜀现在在大汉之中的地位一样,虽然不算南方也不算北方,但是因为作为龙兴之地本来就有着更加超然的地位,而且巴蜀处于关中和南中的连接处,本来就是南北往来要冲,大汉对于巴蜀一向很是重视,更是给了巴蜀官员以立足于南北争端之外的本钱。
反正你们两边就算不拉拢我们,至少也不会没事来找我们的麻烦。
而本身巴蜀这边也不是完全不参与到大汉皇位继承人的竞争之中的,毕竟只要在朝堂上,甚至说只要还是朝廷的官,多多少少都会被卷入这样的争斗之中,这本来就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巴蜀这边一向比较佛系,名义上表示对萧湘的支持,但是实际上也并没有什么行动。
萧湘本身出身就比较敏感,再加上之前吃过苦,对于再卷入皇位的争夺中,而且还要面对乐昌这样的对手,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更何况孩子年纪还小,自然不可能和皇长子那样早早地已经和朝中重臣有所接触,换而言之,根本就没有同台对垒的本钱嘛,因此她也一样比较佛系。
只不过佛系归佛系,但是绝对不代表着巴蜀官员们就真的打算直接给皇长子这边开心打工了,他们也要在其中权衡利弊得失的,至少不能让你们什么事情都做得非常顺利,不然的话也不能体现出来我们的重要性。因此册立太子这种事情,应该是都官尚书带着文官上书才对,唐亦舜一直拖拖拉拉,这件事自然就也只能一拖再拖。
之前李荩忱的注意力一直没有放在这上面,自然也就没有考虑过这些事,而偏偏乐昌等人在这件事上多少有些着急了,多少还是乱了方寸,因此李荩忱回过神来也只能提醒他们一下。
陛下既然已经明示或者暗示了,唐亦舜自然也就不可能再拖延。
:。:
权倾南北 第二一六一章 授印挂剑
| |
- -
都官尚书代表尚书省表态之后,随同而来的还有建康府众多留守官员的奏章。再加上洛阳这边的官员早早的都已经表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