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李荩忱颔首:“汉中之重要,朕心里清楚,而且也绝对没有怀疑萧氏父子之忠诚的意思。等和爱卿说完此事,朕即刻前往萧卿家府邸向萧爱卿表明此事。”
杨素不由得呼了一口气,看来自己也算是赌对了。
李荩忱对于萧氏父子应该是没有什么成见的,既然这样,杨素就等于很轻松的卖给了萧氏父子一个人情。
南北官员之间以及文武官员之间的矛盾虽然不至于说愈发严重,但是杨素还是能够感受到大家之间的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显然是不利于大汉继续向西域或者东北开疆拓土的。
杨素作为一名北方官员,实际上也多多少少的参与到了这种冲突和对立当中,但是作为大汉的新任太尉,他实际上又不想看到这种冲突被彻底激化,然后直接影响到大汉之后向其余方向的拓展,因此应该要主动向南方官员表示善意的时候,也是要表示一下的,尤其是此次事关西北之战,自己更是需要站在公事的角度考虑,表现出来自己的大公无私。
李荩忱显然并没有打算在这个话题上过多纠缠,紧接着问道:“而今裴大士已经抵达长安,是否接着要前往西北?不然的话朕担心西北依旧缺少一位能够统筹各军的主帅。”
杨素颔首,陛下派遣裴子烈动身前往长安,名义上是为各军征战的后勤做准备,但是明眼人都看得清楚,陛下实际上更是为了之后让裴子烈统带各路兵马进攻西域而提前布置。
既然如此,裴子烈更是不能老老实实的一直在长安蹲着了,这样的话他就成了名义上的统帅,他应该主动前出,就算不直接抵达武威等前线,也得前往安定或者天水等距离前线更近的重镇坐镇才是,之后若能击败吐谷浑,更是可以及时的统带各部,衔尾追击。
当然李荩忱深层次的意思自然就是,裴子烈要前往西北坐镇,那谁去长安坐镇呢?
是不是有必要朕亲自走一遭?
没有见到长安城安然无恙,没有见到整个大汉的西北边疆安然无恙,李荩忱到底是心中忐忑。
西北战局发展到现在,的确不如人意,而且吐谷浑兵马越来越多,长此以往注定会成为大汉西北边防的隐患,李荩忱自然放心不下。
虽然明知道自己刚刚回到洛阳没有多长时间,但是实际上需要自己操心的事情,包括册封太子和封赏功臣之类的,都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李荩忱更是惦念西北战局。
西北一旦崩溃,对于大汉来说,战火又不知道要烧多久了。
权倾南北 第二一六五章 巡视陪都,名正言顺
西北战火延烧,甚至波及关中的话,那就意味着刚刚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社会民生的各地州府,都得再提起一口气来支援西北甚至可能会波及关中的战事。而一旦战火烧到了关中,也就是烧到洛阳门口了,对于大汉的威望也是很大的打击。
这是现在刚刚成立的大汉最不想看到,但是事情一旦发生,就不可避免的。
到时候可想而知,肯定会有人表示,你们大伙儿都看看,这大汉陛下在国内征战、镇压四方确实是威风凛凛,可是西北随便窜出来一个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国家就能把大汉吊着打,甚至一路打到了都城不远的地方,这样的陛下、这样的王朝,难道真的值得我们信任并且安心为之劳作么?
李荩忱还没有自大到以为在自己的治理之下,所有人都会乖乖听命并且忠心耿耿。
大汉上下这么多人,不冒出来几个脑子有问题的,难道还真以为自己生活在天堂么?
只不过对于这些少数人,李荩忱完全可以用武力威胁着他们不敢贸然开口——大不了偶尔来一次文字狱也是可以的,有的时候李荩忱看着那些添油加醋都不知道传成什么样子的谣言,真的有想要把这些造谣者斩尽杀绝的冲动,当然就算是真的要来文字狱,那也得是证据确凿才可以。
假如一个人真的对朝廷的时政方针之类的有异议,那李荩忱还是很虚心接受批评的。但是假如其不了解实情,甚至在了解实情的情况下仍然还要坚持颠倒是非,那就别怪李荩忱手下不留情面了。
大汉提倡广开言路,甚至李荩忱还鼓励民间创办自己的报纸,和大汉的官方报纸并存,可以照顾到官方报纸所涉及不到的一些边边角角,同时实际上也是在为有想法、哪怕是反对意见的人提供一个能够表达想法、甚至直接上达天听的渠道。
可是这个渠道也不是让你随便利用甚至以此为宣泄不满、煽动民间情绪的工具。
但是不管怎样,只要事情走到了这个地步,就必然会有人跳出来抹黑大汉、贬低汉军将士浴血拼杀的努力,企图从中煽动民意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所以能够从根源上防止这一切,自然是最好的。
大汉军队高奏凯歌,你们还有什么能够抹黑的地方么?
要是再强词夺理的话,恐怕老百姓第一个要不愿意了。随着这些年大汉注重宣传和教育,民智渐开,再加上国家与民族的概念逐渐落实下去,百姓也不是没有任何一点儿辨别是非的能力的,同时广大的百姓自然也都期望这个国家能够发展的更好。
除了要面对战争成败的舆论压力之外,李荩忱实际上还有一个担心的地方。
大汉迁都洛阳本来就在南方惹起很大的非议了,只不过朝廷一直在努力疏导舆论,并且一步一步“温水煮青蛙”一样让南方的官员和百姓能够接受这个既成事实,但是一旦洛阳城外受到战火的威胁,就算朝廷再说什么恐怕也是白搭,到时候反对迁都并且要求把都城重新挪到建康府的声音必然甚嚣尘上。
届时内外矛盾四起,谁知道还会不会闹出来别的什么乱子。
因此李荩忱还是倾向于御驾亲征。
这个御驾亲征肯定和之前的进攻北周不一样,李荩忱顶多也就是向西抵达长安罢了。不过这样做当然也是有负面影响的,陛下刚刚返回洛阳不久便直接前往长安,这说明西北战局已经趋向于恶化,使得陛下不得不亲自前往坐镇,当然也会引起国内的民心动荡。
只不过李荩忱现在显然还并不清楚文武们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此时询问杨素,自然也是在先试探杨素的态度。要是太尉府这边都表示反对的话,那就没有必要再讨论这件事了,因为文官那边必然会反对的更加彻底。
李荩忱现在也找不到一个堂而皇之、能够说服所有人的理由,坚持向西去。
杨素沉默了良久,方才开口说道:“启禀陛下,西北战局迟迟不能打破僵持,让车骑将军前往安定、稳定军心,亦是好事。毕竟随着援军陆续抵达,西北徐巡抚和宇文将军等人不见得能够稳住局势,而曹将军又已经前往河套,保护粮草并和薛延陀部对峙,现在西北的确缺少一员大将,臣以为善也。”
徐德言毕竟从军日短,之后虽一直担任封疆大吏,却是不折不扣的文职,在军中威望并不高。而曹忠作为实际上掌管西北军事的主将,此时则已经前往河套,没办法,嗅到血腥味的薛延陀人又开始在草原上蠢蠢欲动,平城的奋武军此时还有半数在幽州,剩下的兵力保卫平城或许绰绰有余,但是属实是顾及不上河套这边了。
也就是说现在西北兵马非但不能全力对付吐谷浑的进攻,还得抽调出来一部分保卫河套这个后方粮草重地。这也是为什么宇文忻等人三番五次的送来告急文书,属实是艰难啊。
等到援军抵达之后,西北汉军面对的压力或许并没有那么大了,但是新的问题自然随之而来。前来的援军都是从大汉休整各部之中临时抽调出来的,除了编制较为完整的巩汉军和镇林军两路兵马之外,其余的各军几乎都是你出点、我出点,东拼西凑出来的。
曹忠虽是从龙元戎,但是久镇西北,在整个大汉军中威名不盛。徐德言这个文官就不说了。而长孙晟是搞外交和民政的,也不必说。
宇文忻等人则是曾经的北周降将,本来就因为不愿意和北周正面为敌而主动要求前往西北,其余各军对他们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好感,甚至不厌恶就算不错的了。
到时候援军抵达,如何安排分配,必然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所以裴子烈断不可只坐镇长安。
这也是李荩忱本来就想好的。
李荩忱打量着杨素。
这个问题只是为了抛砖引玉,朕的重点在于隐藏的意思。
李荩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杨素应该明白,只是现在多少有种装傻充愣的感觉。
杨素深吸了一口气,沉声说道:“陛下当年入关中,于长安接受宇文赟的投降而全有关中,之后立长安为陪都。若是陛下以巡视陪都之名前往长安,倒也名正言顺。”
权倾南北 第二一六六章 安定城外,十里长亭
杨素的确是找了一个不错的理由。
的确,长安营建这么长时间,总是要去看一看的。
这个你们还真的没有办法阻拦朕,哪怕是每个人心里都清楚,陛下在这个时候跑到长安去到底是为了什么。
“陛下可以此而前往长安,但是务必要让群臣知晓个中利害。”杨素紧接着说道。
西北之战局势紧张,这个可以不在民间广泛宣传以避免制造民间的恐慌气氛,但是这并不代表朝堂上的衮衮诸公都可以跟着高枕无忧。必须要让大家能够意识到西北战局的危机所在。
只有这样,朝堂上才能暂时放下又要生起的争端和内部冲突,重新把注意力放在西北之战上,如此一来,自然也不会有什么人刻意去阻拦陛下动身前往长安,毕竟西北有失,则天下不稳,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也就明白了李荩忱前往长安的重要性。
李荩忱微微颔首。他这些年精心组建起来的朝堂班子,或许有很多的缺点,比如不少官员过于年轻、缺少经验,又比如五湖四海的官员齐聚一堂,本来就因为南北或者其余地域之间的矛盾和歧视而多有冲突产生。
不过这一套领导班子的最大好处,自然就是遇到事情之后,必定齐心协力。
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才有资格站在朝堂上,是因为李荩忱的信任,是因为他们所做的工作的确很少有能够让人挑拣出来过错的地方,当然更是因为遇到和外界的矛盾冲突之后他们能够抱团一致对外。
之前北伐的时候,虽然朝堂内部有着诸如南北之间、文武之间的各种矛盾,但是当大汉和北周拼杀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因为之前的矛盾而跳出来拖后腿,反而不少曾经有私怨的官员还能够摒弃前嫌、并肩作战,不然的话,六部之间官员来往调动绝对不是那么轻松就能够做到的。
比如户部和工部之间,平素就多有争执,工部因为时常和军方站在一起,更是总被其余部门排斥,但是当北伐时期,工部的大多数官吏——他们往往也是不错的工匠——都前往前线参与到火炮等器械的维护和使用之中的时候,户部号召刑部、礼部等较为空闲的部门,积极抽调人手帮着工部支撑起来了朝堂上的架子,要不是这几个曾经唇枪舌剑、相互攻讦的部门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工部恐怕早就已经乱做一锅粥了。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等到战火结束,又到了户部忙得团团转的时候,工部自然也收拢人手,予以帮助,双方相互扶持、共渡难关,一时间传为佳话。不过这也并不能改变工部尚书吴凭和户部尚书陈叔慎打个照面都要互相瞪眼睛的事实。
矛盾仍然还在,只是我们愿意暂时摒弃前嫌罢了。
要是没有需要了,我们再争斗去。
因此李荩忱并不怀疑,假如大汉内部再次为西北之战而努力的话,朝廷上下又会并肩前行。
“走,爱卿且随朕一起前往萧爱卿府邸。”李荩忱起身。
事不宜迟,既然决定了做什么,那就抓紧落实到行动。
第一件事就是先去请萧摩诃出山。
李荩忱可以不去长安,但是萧摩诃很有必要前往汉中。
————————————-
“大汉西北巡抚徐德言,参见晋国公!”
安定城外,十里长亭。
徐德言笑着迎上去。
裴子烈翻身下马,握住徐德言的手,忍不住爽朗笑道:“修远,当年关中别后,你我转战南北,不知不觉已经多年未见了。”
徐德言当初以文人之身从军,便是担任裴子烈的副手,巴蜀数次激战,从天宫院到剑门关,两人搭档的还不错,徐德言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上,也多亏了那个时候裴子烈多加提携。不然的话他一个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就算是有杀敌报国、安民一方的雄心壮志,没有足够的经验,陛下和朝廷也不敢信任他啊。
徐德言也不由得感慨道:“时至今日,午夜梦回,犹然回响当年随将军转战巴蜀之精彩。而今能再入将军麾下,听候调遣,此乃德言之幸也。”
当年徐德言跟着裴子烈的时候,打的最精彩的两仗,自然就是奇袭绵竹关和激战剑阁外。剑阁外那一战,虽然他们最终击溃韦孝宽,甚至还取了韦孝宽之子的首级,但是毕竟那个时候的韦孝宽经过天宫院之战,又和尉迟迥所部之间爆发冲突,新败之军士气低迷,本就无心恋战,因此就算是战胜了也没有什么好吹嘘的。
但是绵竹关一战就不一样了,徐德言当时亲率精锐从落凤坡山顶上滑翔而下,直入关城,原本作为北周巴蜀防线重要门户的绵竹关,一战而下,登时轰动整个巴蜀,敌我双方,无不知之,甚至还因为拿下绵竹关之后直接威胁到北周军队的侧翼,而迫使韦孝宽和尉迟迥不得不放缓对天宫院的进攻甚至直接谋求撤兵。
而这一战也因为裴子烈天马行空的构想——当然坊间也有传闻说是陛下曾经面授机宜,如此如此——以及徐德言悍不畏死的进攻,而被载入大汉军事学院教材之中必讲的一课。据说曾经在长安军事学院担任过一段时间先生的韦孝宽,亲自用沙盘讲解过这一战,并且称之为“神来之笔”。
所以徐德言此时再次遇到当年的上官,心里自然同样是燃起了熊熊斗志。当年绝境之中,都能够杀出来一条血路,更遑论现在。
敌军虽强,何惧之有?
“请国公入亭,为国公接风洗尘。”徐德言侧身。
“接风洗尘就算了。”裴子烈摆手,“军务紧张,径入安定!”
说着,裴子烈看了一眼亭子,西北风大,亭子是四周封闭的,实际上应该算一个楼阁。这里距离安定还有一段距离,徐德言竟然有心情在这里摆下酒席,这家伙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铺张浪费而且爱慕形式了?这可不是自己认识的徐德言。
当即裴子烈忍不住皱了皱眉。
要说换在平常时候,这倒也没什么,毕竟不管怎么说裴子烈也是堂堂大汉国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但是现在战事紧张,就算是徐德言有心情摆下酒席,裴子烈也没心情吃。
:。:
权倾南北 第二一六七章 安定与丝绸之路
徐德言察觉到了裴子烈的神情,笑着一摆手,身边的亲卫已经端上来一杯酒,不等裴子烈说话,他先歉意的说道:“实不相瞒,属下早就料到国公会如此说,因此亭中饭菜皆无,国公若是入内,也只能看到美酒一坛。既然国公意欲早入安定,那就以此西北烈酒一杯,请国公饮下,算是西北文武百姓、数万将士对国公到来的欢迎。”
说着,徐德言自己先端起酒杯:“敬陛下,敬国公!”
“你呀,你呀!”裴子烈端起酒杯。
两人同时一饮而尽。
“走,入城!”裴子烈翻身上马。
徐德言也是跟着上马。
“某还以为你这个巡抚会坐马车前来呢!”裴子烈看着徐德言娴熟的动作,不由得感慨。
“身在西北,男儿豪烈!”徐德言扬起马鞭,“余虽为文官,亦当入乡随俗。大好男儿,纵马黄沙,焉能任由髀肉复生?”
两人齐齐策马,向着安定而去。
安定作为大汉在西北的重要城镇,早就不是当初大汉刚刚拿下安定时候的破败样子了。
这些年中原战火纷飞,而大汉的西北反倒是很安全,吐谷浑人迟迟没有撕破脸皮,大汉这边自然也乐得于此,毕竟这就意味着双方之间的商贸还能够维持,甚至双方还重新搭建起了已经被截断数百年的丝绸之路。
从西域那边过来的商品经过吐谷浑控制的敦煌、沙州等地进入大汉控制的武威,并在安定集散,无论是向北抵达灵武、向南抵达长安,还是向西南先抵达天水再通过祁山抵达汉中、深入巴蜀,安定作为集散的城镇,是所有商品的必经之地。
而这一路上经过吐谷浑的地盘才抵达大汉的地盘,吐谷浑人也并不是只能眼睁睁看着,就算这些商品他们消费不起,但是光是沿途税费,就是很可观的收入了。而且真正消费不起这些奢侈品的,终究只是社会的底层,吐谷浑各个部落的首领桌案上,谁家不得摆上西域的银器、中原的瓷器?不然的话都不好意思让人来自家帐篷作客。
据说还有几个部落的首领,曾经因为为了抢夺从大汉而来的一块上好茶砖而大打出手,殊不知这些茶砖在大汉产茶之地都是没什么人要的碎茶,也就是茶叶末,做成的,根本不值钱。
丝绸之路的开通,各方都没有吃亏。当然这个没有吃亏是指的大汉和西域商人在赚钱,而吐谷浑人赚的虽然不多,却也见识到了前所未有的商品货物,高兴是真的高兴。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也正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存在,让吐谷浑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生起贪婪之心。西域也好、中原也罢,既然有这么多好东西,咱们也不能总是花钱去买,纵兵去抢,难道不香么?
吐谷浑这些年向西域的扩张以及现在的进攻大汉,未尝也没有这个原因在。
话说回来,从武威抵达安定再抵达大汉的各处,或许并不是最快捷的一条道路,比如从武威直接抵达天水就要比抵达安定再折而向天水来的便捷。
但是总体的需求量摆在这里,自家商队里的货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要从安定向东或者向南的,自然商贾们也乐意于把通往巴蜀的货物也都先拉到安定来,不然的话还需要单独派遣一队人手直接前往天水。
从武威到天水的道路并不好走不说,沿途还要经过羌人的聚集地,随时都有可能会遇到危险,因此还不如在大汉军队的护送下抵达安定呢,麻烦是麻烦了一点,但是胜在安全。
再加上从事整个贸易活动的商贾们,往往都是从西北世家转变过去的,比如安定的牛氏,现在摇身一变就成了西北数一数二的商贾家族。这些西北世家本来就不是什么文脉传家的世家,凉州荒芜,这是众所周知的,三国时期,凉州出了一个贾诩,就能够吹很长时间了。
要不是当年永嘉之乱的时候有一部分关中世家向西北逃难并且定居在凉州,比如杜陵杜氏之类的,恐怕西北依旧还是华夏的一片文化荒漠,并且被淹没在胡人滚滚浪潮之中。
因此论舞文弄墨,西北世家不行;论争权夺利,西北世家也不行——当然会稽留氏和吴郡世家的叛乱还有那滚滚的人头已经告诉天下世家,争权夺利这种事你们还是不要想了,陛下是不会给你们这个机会的;因此除了让自家子弟从军征战、建立功勋之外,西北世家也只能把主意打在商贸上。
本来他们在西北的存活就是苟延残喘,都到了这个时候了,自然不可能和中原世家那么讲究。什么工商是社会底层,世家子弟不能做,只能从文读书之类的,放屁!人都快要饿死了,还讲究面子?
所以西北世家投身商贸也在情理之中。再加上朝廷这些年的鼓励和扶持,西北世家反倒是很快变成和巴蜀世家一样的一个个大商贾家族。
手中虽然没有军事或者民政的实权,但是也是有钱、有影响力的了,至少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
而众多世家之中,原本和大汉走的最近的自然就是安定牛氏,现在自然也是安定牛氏跑在最前面,带动着一应安定世家快速发展,丝绸之路上来往的商队也都是以安定世家为主,因此安定愈发繁荣也在情理之中。
不只是朝廷政策的照顾和实际的地理因素,也因为安定的这些世家的确抓住了好时机,不然的话天水、金城等地完全可以取代安定,成为西北的经济中心所在。
此时映入裴子烈眼中的安定,繁华程度已经足以比得上关中、中原等地比较大的州府了,和人们对西北的固有印象大不相同。
安定城池明显是新修过的,虽然没有和中原新建城池那样包砖,但是巍峨高大,足以傲视整个西北。而安定城池四面八方都是延伸开的集市,集市外再加以土垒,一旦战时,坚壁清野,集市屋舍拆了之后可用作守城的檑木滚石,而土垒可作为守城的第一道防线。
此时的集市上,丝毫没有战争已经近在眼前的感觉,商贾的吆喝声,往来采购的人们摩肩接踵。
:。:
权倾南北 第二一六八章 安定西北
裴子烈不由得放慢了马速,有些惊讶的打量着周围的景象。
徐德言既是得意,也有些惋惜:“要不是吐谷浑人找茬,集市上的人当再多两三倍不止。现在更多的只是在采购货物、准备根据守城军队的安排入城闭门,或者分流到周围的城镇。国公所见之场景,明日有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坐镇安定这么多年,徐德言对于这一片自己亲手打造出来的城池还有这一片土地自然都有着深厚的情感,此时看到这一切都因为即将到来的战争而萧条下来,当然惋惜和愤懑。
裴子烈沉声说道:“至少现在我们可以把战事控制在武威一线,吐谷浑人就算是冲破了武威,距离安定犹然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修远不用惋惜,局势当还没有恶化到这个地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