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一支偏师,面对这样的对手,面对穷山恶水,又岂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打开局面的?
萧摩诃一时沉默不语。
李荩忱则似乎早就已经料到他的回答,所以整好以暇的看着他。
萧摩诃突然笑了笑,对着李荩忱郑重一拱手:“承蒙陛下不弃,臣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李荩忱急忙上前,伸手托住萧摩诃,沉声说道:“此战虽为偏师,但是处境之凶险很有可能更胜于武威战场,朕思前想后,举国上下,能够胜任者,唯有将军,将军能够答应,朕心甚慰。”
萧摩诃慨然说道:“陛下宽心,当年吕梁之战何等艰险,末将犹然未曾畏惧,今日仍能得陛下之信任,为陛下征讨蛮夷,此臣之幸也!纵马革裹尸,臣在青史上亦会留下比肩马伏波(马援)的名声,也死而无憾了,因此何惧之有!”
李荩忱颔首,旋即拍了拍他的手背:“将军壮心未已,但是此战,重在出奇兵、摄敌胆,进而安抚敌心,将军万勿莽撞。”
萧摩诃这家伙敢打敢冲、是条汉子,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莽了。
当年他能带着百名骑兵,就能在北齐和北周军阵之中来往突进、斩将夺旗。现在李荩忱真的有点害怕这家伙会把羌人部落直接杀穿。
权倾南北 第二一七二章 非一代之功
对于羌人,李荩忱还是期望能够和对巴人那样,尽可能的安抚、招揽,逐渐让他们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毕竟单纯的杀戮和征服,并不可能把羌人杀得亡族灭种,也不可能让羌人真心臣服。只有为他们带来更加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思想,并且给他们和大汉国民相同的待遇,才能够让他们意识到原来汉人并不是想要加害于他们。
随着这一代人离开,下一代人就会对大汉更加忠诚。一代又一代,逐渐的这个民族可能还被保留,但是从思想上、从血脉上、从认知上,他们都已经和汉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并且认可于华夏民族这个共同的称呼。
当然李荩忱并不是说之前历朝历代对这些蛮夷部落所采用的杀戮和镇压的策略至始至终都是错的。
冷兵器时代,生产力跟不上,抢掠和镇压是必然的。
不然的话中央王朝根本没有那么多的财力和物力供养驻扎在边疆的军队以及派遣足够多的官吏在本地建立起来完善的统治。不说别的,单纯是后世的广西啊、海南啊这些地方,实际上都是到唐宋时期才陆续形成中原王朝的直属统治的。至于吐蕃这些地方,其东部实际上一直到清朝平定大小金川,实际上才正式归属于中央,而西部,也就是后藏等地,即后世的西藏所在,长久以来只是听调不听宣罢了,到了民国动荡之中又自立为王、差点了就在英国人的小动作下和华夏说拜拜。
而现在的大汉,至少在李荩忱看来不是单纯依赖于冷兵器和小农经济的封建王朝了。
工商业的急速发展和扩张以及火器的大规模列装,意味着大汉军队可以更轻松的战胜原本占据地形优势和人数优势的本地部落——这个人数又是当然是在局部上的,毕竟大汉进攻边远地区也不可能派遣太多的兵马。同时也意味着大汉能够通过建设商贸网络以及开采当地的矿产原材料等等,将这些地方纳入大汉的版图之内,让当地的百姓同样能够在和大汉的贸易往来以及工业生产等等过程中获利,如此一来,他们自然就会更加倾向于归属于大汉。
同时,中原王朝能不能形成对边疆的有效统治,实际上并不只是看边疆民族是否配合、支持中央的政策,也要看朝堂上的群臣以及朝野百姓是否具有“这些土地本就是我大汉所有”的概念。
不得不说,这样的概念或许在朝堂上还比较浓厚,但是在民间,很难让那些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百姓秉持这样的想法。因此朝廷对外征战很有可能就会被贬斥为“劳民伤财、穷兵黩武”。
教育的重要性自然在这个时候就完全体现出来了,假如百姓从小就被告知,如此辽远的地界原本就应该是大汉的地盘,原本就是我们的祖辈们浴血厮杀拿下的土地,那他们肯定更加倾向于支持大汉对外征战。原来的时候我们弱小、受人欺负,连自家九州之地都保不住,也就来不及计较这些了,而现在既然已经天下一统,那我们去拿回祖辈们曾经开拓的土地又有什么问题么?
不过这种思想想要贯彻人心,恐怕至少还得等上一代人。
可是现在的大汉,现在的李荩忱也不是很想等。
敌人都已经打上门来了,假如不反杀回去的话,岂不是显得我大汉对内强硬,对外却是软骨头?
所以李荩忱还要着手通过勘探和开发这些边远地区丰厚的资源来让百姓充分的认识到拿下西域还有辽东等地的重要性。不过李荩忱也不知道到时候工部是不是就能够在西域找到足够多的资源来证实自己的想法,毕竟他对于后世西域还有辽东等地的矿产资源也只是有个大概的认知罢了。
这些矿产是不是露天就能开采、具体在哪片山上,李荩忱还真的不清楚。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有在南洋发现的丰厚资源作为背书,李荩忱说西域也有,百姓们自然不会再质疑。而不管西域也好,辽东也罢,就算是找不到,等到大汉在这些地方站稳脚跟并且扩张势力的时候,下一代人就已经成为社会上的顶梁柱了,自然会比自己更习惯于盯着门口一亩三分地的父辈们更加支持朝廷对外的扩张。
征服这些曾经属于华夏的边疆土地,绝非一代之功。甚至可能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屯垦、繁衍,才能让华夏文明的根深深的扎入这一片又一片土地之中。
不过正是因为这是一个漫长而持久、需要耐心的过程,所以李荩忱更加倾向于能够更早的开始。
可想而知,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一切必然都会面临很多挫折和挑战,因此李荩忱也期望自己能够尽可能的在自己在位的时间里解决掉这些问题,这样自己的后代们就可以用已经经过完善的政策方针,实现对这些土地的同化和掌控。
而让羌人成为大汉的一部分,同样也是为大汉创造出更多的劳动力。这么多人蹲在山上,饥一顿饱一顿,何必呢?假如能够让他们去耕作或者让他们进入工坊,那自然就能够极大的弥补现在大汉人力的不足。换句话说,这些骁勇好斗的羌人,如果真的能够收服并且使得他们认可于大汉,那么大汉军中也会再多一支骁锐。
李荩忱的心思,萧摩诃似懂非懂。
不过他也知道,李荩忱只是单纯的先提醒自己一下罢了。
陛下如果真的有心想要让羌人归顺大汉的话,不会把这种活单纯只是交给自己,必然还会派遣文官以及随军的主簿配合指导。
到时候在这方面上自己只要乖乖听话就好了。
之前大汉北伐的时候,武将在前只管冲杀,文官在后只管安民,很快整个北方就安定下来,这已经让大汉文武们有足够的经验并且足以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至少比原来都督一方的官员又是忙着征战、又是忙着安抚百姓,看着是大权在握,但是实际上却是手忙脚乱来得好。
萧摩诃慨然应允之后,李荩忱并没有多做停留。
本来征调萧摩诃上阵,又何必需要李荩忱亲自上门。
权倾南北 第二一七三章 男儿至死是少年
只不过李荩忱心里清楚,萧摩诃自己有心结。
这个心结是因对陛下的那么点不信任而起,而且这也符合常理,自己无从怪罪,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只有亲自登门,明确的表露出来自己的态度,才能让萧摩诃放下心中的担忧。
从萧摩诃府邸之中出来,李荩忱想到了什么,转头看向杨素,好奇的问道:“爱卿如何知道,萧卿家就一定会应允?”
很明显,萧摩诃对于李荩忱的来访非常诧异,而且之前也并不知道李荩忱想让他率领一路偏师。不然的话沙盘上也不可能连汉中一带详细的地形地势都没有勾勒出来。
萧摩诃的诧异说明在此之前萧摩诃对此一点儿都不清楚。
因此李荩忱很好奇,杨素为什么就这么笃定萧摩诃如此想要上阵。
“回陛下,因为他是萧摩诃啊。”杨素含笑说道。
李荩忱怔了一下,旋即一笑。
是啊,因为他是萧摩诃,是那个区区三十骑就敢冲杀敌阵、斩将夺旗的萧摩诃。
虽然已经多年未曾纵马,但是萧摩诃的忠心赤胆从未泯灭。
男儿至死是少年,依旧渴望着能够丢下一切、浴血杀敌。
“偏师已定,就是不知西北战局,现在是什么情况?”李荩忱负手向西北望去。
乌云浓密,风似乎随时都会卷起。
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静候风雷。
————————
武威城。
大汉朝堂上下此时目光汇聚之处、大汉陛下每日午夜梦回牵挂之处,就是这座武威城。
吐谷浑大军汇聚之后的进攻愈发猛烈,武威城外的长城防线上已经满是投石机撕开的缺口。
大汉武威侯宇文忻就拄着剑站在长城后方、位于城垣和长城之间的山丘上。炮声隆隆,在耳边炸响。每一轮轰鸣之后,远处那黑压压的军阵之中就会掀起来一朵朵血花。
这座土丘修建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架起来火炮,在敌人投石机摸不到的位置上炮击敌人的步卒。而在土丘之前,汉军将士正和意图冲入缺口的吐谷浑士卒拼命厮杀。
吐谷浑士卒仗着人多势众,也不管两侧城墙上有多少箭矢还有檑木滚石直接丢下来,只是拼命的向前冲,后面的人推攘着前面的人,似乎所有的人都已经失去了理智,又似乎所有人在响亮的号角声中和咚咚的鼓声中身不由己,只能向前,指望着身前的袍泽战死之后,敌人的防线也被突破。
可惜多日的血战可以证明,他们的想法是错的。
往往他们的奋战换来的就是自己变成城墙下的一具尸体。
但是为了自家部落能够不受到叱责甚至干脆直接因为作战不力而被其余部落一并瓜分,每一名吐谷浑士卒只能向前进攻,哪怕明知道前方是死路一条。
吐谷浑只敬重奋战而死的好男儿,即使是一个部落中的成年男子都战死了,吐谷浑王也会好生对待这个部落剩下的老弱。而假如一个部落中的成年男子在经过一轮进攻之后还七七八八都活着回来了,那别怪吐谷浑王不客气了,他会直接带着强大的王帐直属兵马把这个部落肢解掉,男女老少,全部送入有功勋的部落为奴。
就是这么简单的奖惩政策,让吐谷浑士卒舍生忘死。
鸣金声响起,吐谷浑军队缓缓后退。
吐谷浑人并不是被击退的,汉军现在的兵力只是能够勉强守住防线罢了,主动发起反击?想都不要想。
要不是后方现在还能够保证火器的供应,汉军早就已经支撑不住了。就算是宇文忻再怎么治军严整,也架不住对面这样用人命填啊。
吐谷浑人只是单纯的发现,汉军依然还有足够的固守能力,如果继续向前发动进攻的话,双方只会继续僵持甚至展开拉锯。在这种情况下,吐谷浑数量庞大的投石机将会丧失作用,而汉军的火器以及锋利的兵刃在近战的时候可以无限扩大己方的优势。
因此吐谷浑人的进攻非常简单,用投石机砸一通,然后大队步卒涌上去,在发现不能快速突破之后,就很干脆的把步卒撤下来,然后再用投石机劈头盖脸砸一通。
显然他们相信,早晚有把汉军防线砸穿的时候。
吐谷浑人一退,原本城墙上的汉军将士也跟着退下来。
多日来的激战,大家都有了经验,当然这种经验也都是用血肉换来的。
果不其然,下一刻,无数石弹砸了下来,甚至比汉军的箭矢都要来的密集。
吐谷浑人自然是打造不了汉军那种巨大的投石机的,不过他们的小投石机,威力不大,射程不远,却胜在数量足够多。一网兜、一网兜的石头砸下来,就像是下冰雹一样,只要被砸中了,头破血流还是好的,保不齐就是一个死字。
因此汉军将士都躲在城墙后举起盾牌,或者远远地退到土丘这里。
史万岁大步走上山丘,他的手臂受了伤,简单包扎之后吊了起来,手中的横刀上已经有了好几个缺口。
宇文忻看到他:“怎么受伤了?”
这家伙之悍勇,军中皆知,多日冲杀,接连斩杀了好几个无人能挡的吐谷浑酋长之流,在前线有如定海神针一样。能让他手上,看来也是遇到更加棘手的对手了。
史万岁吐了一口吐沫:“别提了,晦气,被一个弓弩手远远地射了一箭。”
宇文忻有些无奈。
这种看脸的事,只能算你倒霉了。
“等会让辅伯上吧,你先休息休息。”宇文忻沉声说道。
辅伯是贺若弼的表字,此时贺若弼正带着兵马在山丘后挖掘壕沟,以作为武威城外的又一道防线。本来贺若弼和史万岁应该是轮流上阵的,结果这两次吐谷浑人的进攻越来越急促,往往投石机还在抛射石块,攻城步卒就已经开始向前推进,因此根本没有双方换防的时机,贺若弼就算是着急也不可能带着自家兵马冒着石弹冲上去,只能让史万岁一个人顶在前面。
“怕是慕容老狗不会给机会啊。”史万岁苦笑道。
这个慕容世伏的确是个狠角色,摆明了就是要借助自己的人数优势,来回替换兵马,用车轮战彻底拖垮汉军。
石弹已经逐渐稀疏,城墙上留守的哨卒竖起了旗帜,表明敌人步卒已经再一次向前推进。
权倾南北 第二一七四章 浴血武威
宇文忻倒吸一口凉气。
这一次的进攻比上一次来的还要快速。
这说明慕容世伏麾下可用于替换的兵马已经越来越多了,甚至几乎是这一支兵马退下来,另外一支兵马立刻顶上去。
而汉军这边已经明显露出疲惫神色,再这样下去局势要崩溃的。
“老兄,咱们怕是要撑不住了。”史万岁无奈的说道。
宇文忻是大汉册封的武威侯,他这个侯爵拿到的要比其余所有仍然在一线的文武官员都要早,显然李荩忱是要表彰他驻守武威的功绩。另外两人,史万岁和贺若弼也都封了伯爵。
三人本来就并肩作战,又是因为在投降大汉之后不愿意和北周正面为敌而被李荩忱一起送到西北来对付吐谷浑的难兄难弟,因此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客客气气的。
战局发展到今天,实际上已经比想象之中的要好了。当吐谷浑人大军压境的时候,宇文忻他们实际上都设想过武威失守之后应该如何尽快收拢军队、节节抵抗,为后续援军争取时间,并且尽可能地减少自己手中兵力的折损。
毕竟吐谷浑一开始来势汹汹,的确足够骇人的,再加上当时大汉还忙着北伐,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腾出手来对付吐谷浑,因此当面不敌又没有援兵,当然要做好且战且退的准备。
结果局势发展倒是比想象之中的要好很多。
吐谷浑兵马看上去人数颇多,但是其中大多数都是战时为兵、平时为民的牧民,论战力当然不可能和汉军相比。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吐谷浑的这些兵马和草原上那些骑兵又不一样。
草原上的骑兵同样也是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其强大在哪里?
在于他们在平时的放牧过程中依旧能够训练的精湛马术,更在于他们频繁发起的对外掠夺和部落之间的内斗之战。看上去这些家伙平日里的确是人畜无害的牧民,但是实际上隔三差五他们就要和隔壁部落以及南方的中原王朝发生冲突,论战斗经验,其实比之百战精兵也不遑多让。
但是吐谷浑麾下的这些兵马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吐谷浑所占据的土地更加广阔,从西边的大漠一直到南方的雪域高原,各个部落零零散散的散布在几乎和中原一样大的土地上,并且和草原上有很多优质的草场、大家都需要去争夺不一样,这祁连山北面是戈壁、西边是大漠,而南边则是山峦和高原,无论你在哪一边,其实都是贫瘠的地方,自然也就无所谓什么抢夺和不抢夺了。
少数优良的高山草场之类的,几乎都在吐谷浑王室的直接控制下——这也是吐谷浑王室能够保持自己的权威并且实现统治的原因之一,自家训练出来的优秀兵马,别人打不过,就只能乖乖听命喽——所以剩下的那些放牧的地方,大家“大哥不笑二哥”,其实都没有什么区别。
也因此,各个部落之间自然不倾向于爆发冲突,各自守着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就好了,费了半天劲抢来的土地可能还不够自己付出的粮食和人命来的金贵。
这同样意味着吐谷浑的各路兵马之间实际上也缺少足够的交流和合作,平日里大家除非响应王室的号召才出战之外,茫茫原野之上,几乎没有见面的机会。等到现在需要各个部落并肩上阵的时候,自然少不了相互攻讦抱怨,各部落酋首当然都觉得这一次失利是因为旁边素昧平生的另一个酋长配合不得力的缘故。
内部的龃龉随着战斗的持续越来越多,最后迫使慕容世伏也只能限制每一次战斗中出战的部落数量,从而影响了兵马调度,不然的话一个个部落配合着轮流上阵、有主攻有侧翼掩护,那么汉军面临的压力就会更大。
就是因为对手如此“给面子”,宇文忻他们才能咬牙一直坚持到今天。不过通过这么多天的磨合,敌人的进攻已经越来越犀利,和投石机等辅助单位的配合也已经越来越流畅,汉军的压力与日俱增。
比如现在,转眼敌人又要杀到长城下了,而汉军将士还没有从石弹的砸击中回过神来,等自家鼓声响起、旗帜来回摇晃,这才纷纷抄起兵刃冲上城墙。而到了这个时候,敌人都要摸到城墙边了。
宇文忻果断的下令调动预备队先顶上去,堵住几个缺口。
被敌人投石机砸出来的缺口是最致命的地方,双方在此反复拉锯争夺,堆起来的尸体都已经快赶上城墙一半的高度了,因此汉军将士几乎没有能够修补缺口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为了能够在此突破,敌人也用了很多办法,或是集中弓弩手全力压制,或是制作厚盾顶着汉军的箭矢和枪弹向前猛冲,不过都被宇文忻一一化解。
唯一一次比较凶险的就是前天夜里,敌人遴选出来身材矮小、身手灵活的士卒,一路摸到了缺口上才被汉军将士发现,不过汉军将士本来就做好了夜战的准备,火枪一通乱射,敌人猝不及防下先乱了阵脚,这才让汉军将士得以聚集,反而冲杀出缺口,斩获颇丰。
现在敌人的进攻明显又是奔着这几个地方来的。
与其等到前线将士抵挡不住再让预备队上,还不如先顶上去呢。
缺口处的战斗如火如荼,但是至少汉军将士一直没有让敌人杀过堆满了尸体的棱线。
宇文忻松了一口气,看向史万岁:“某准备让贺兄弟的兵马顶上来,等会敌人进攻退却之后,立刻带着你的人退下去。老贺的兵马马上就会抵达战场,帮助你们发起一次反击,这样应该可以帮你们争取到一定的时间。你们不但要在敌人投石机发射之前撤下去,而且还要尽可能的收敛战场上的尸体,先不分敌我,一并拉走。”
史万岁眉毛一挑,他也知道,战局已经凶险到连一向自负的自己都受伤的地步,自己麾下的将士们肯定也疲惫到了一定程度,的确不能再硬顶了。至于清理尸体,虽然现在西北的天气还没有那么炎热,但是大太阳照下来同样晒得要命,这些尸体堆积的久了必然会出事,随军的医官也不是第一次提及这件事了。
权倾南北 第二一七五章 低级的错误
“遵命!”史万岁答应一声,旋即向山下走去。
“等等!”宇文忻喊道。
史万岁回头,而宇文忻解下自己的横刀,丢给史万岁。
史万岁一把接住,诧异的问道:“怎么了?”
“你那刀都已经缺口了,这把好用。”宇文忻笑道,拍了拍自己手中的剑柄,“至少某现在还用不上。”
史万岁也是笑了笑:“保重!”
“保重!”宇文忻颔首。
话音未落,山丘两侧脚步声乍起,原本应该在挖掘壕沟的贺若弼所部已经绕过山丘,直冲向前线。
随着生力军的加入,汉军将士一时间士气大振,原本都快摇摇欲坠的缺口处防线顿时牢固不说,甚至贺若弼还果断的以陌刀队为前锋,开路冲杀,竟然还真的如宇文忻所计划的那样,一路冲杀出了缺口,陌刀队分开,旋即露出几名重甲士的身影。
重甲士的突击能力当然更胜于陌刀手,再加上周围还有火枪手,很快就打开局面。以缺口处为圆心,沿着城墙向外的一整个扇面上,吐谷浑军队一时溃不成军。
而汉军的骤然反击显然让整个城墙沿线的吐谷浑军队都吃了一惊,原本推着冲车、抬着云梯的士卒,此时更是慌乱的丢下各种攻城器械向后逃窜。
别闹了,我们手里的家伙,要么是短刃,要么干脆就是什么都没有,面对敌人的甲士,有什么好打的。
一处崩溃,则处处随之崩溃,很快吐谷浑兵马就仓皇后退。
杀出城的汉军将士却并没有恋战,在追到敌人丢弃的冲车等攻城器械处,便举火把这些东西付之一炬,并且隔着火光挥动自家的旗帜,顺便再缴获的吐谷浑旗帜展开之后,晃动几下再丢入火中。
火苗窜天,摆明了就是羞辱和挑衅吐谷浑人。
马蹄声阵阵,不得不说吐谷浑军队的反应也堪称很快,步卒还没有退下来,他们就立刻派出骑兵反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