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虽然觉得自己这么一个正值壮年的皇帝这么干未免有些丢人,但是总比到时候一不小心摔一跤来得好。
同时他也看向乐昌。
权倾南北 第二一五四章 务实的思想
乐昌身上穿的是和李荩忱完全呼应的黄色凤袍,头戴黄金凤冠,看上去也不比天子十二旒轻到哪里去。李荩忱是掂量过的,那黄金是真的实诚,乐昌平时是坚决不戴的。
至于那一张颠倒众生的俏脸上,只有一层薄薄粉黛,娇嫩的唇让李荩忱看着都忍不住想要直接凑上去先吻一口。
“陛下别看了。”乐昌给李荩忱整了整衣服,看李荩忱有些花痴的样子,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哪个女人会不喜欢自己的心上人用欣赏和赞叹的眼光看着自己?
李荩忱撇了撇嘴:“朕欣赏朕的皇后,此乃天经地义,凭什么不让朕来看。”
乐昌轻轻笑道:“好啦陛下,时间应该快到了,陛下准备出去吧,臣妾随后就来,车驾早晨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妥当,今日陛下可不能和上一次还都那样骑马了,所以还是乖乖乘车吧。”
李荩忱本来想说,大丈夫立于世,骑个马才足够耍帅啊。
不过他感受了一下身上这杂七麻八的重量。
这种想法,想想就好了,当不得真。
穿上这一身去骑马,可要了老命了不说,群臣也得觉得自己十有八九是失心疯了。
今日不是大朝,而是祭祀。
李荩忱将以大汉皇帝之尊前往洛阳城东新修建的祭坛祭天。
历朝历代的祭坛位置各不相同,在唐宋之后,都城营造往往都是皇城在北、各种祭坛之类的罗列城南——当然南宋临安在当时的宋廷看来只是一个行在,因此宫城在南,并未完全改变整个临安城早就已经形成了的布局。
倒是在唐宋之前,大家也都各有说法,毕竟在那个时候诸如五德终始说之类的学说犹然还有很大的市场,不说别的,单纯是大汉这赤色龙旗就是取得五德终始说中的火德,有继承炎汉、扑杀北周的青色木德之意。而各朝宫城的营建、诸如祭坛这些东西的安排布置,自然都要和五德终始说对上,至少方位上得保持一致。
大汉代替北周之后,社会快速向前发展进步,诸如五德终始说等玄之又玄的学问,即使是朝廷本身也已经不再怎么提倡,朝廷现在挂在嘴边的更多的是我们要发展工商、稳定社稷、百姓要各司其职之类的,也没有人有闲情逸致去讨论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
玄学还有各种所谓的修仙啊、隐居啊之类的思想都已经逐渐被淡化,人们愈发的务实,也愈发的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才能够打拼出来一番事业。
曾经最困扰南北两朝的,就是高速发展甚至已经没有足够手段去限制的佛教,另外还有天师道之类的与之争锋,整个社会的中上层都充斥着烧香拜佛做法事的风气,万事不决都要请一位大师来算一算,平日无事也要请一位大师来念念经。
南朝四百八十寺,这可真的不是一个虚数,甚至李荩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假如自己在刚刚接过南陈这个烂摊子的时候派人好好统计一下,恐怕就会发现寺庙的数量会比四百八十还要多很多。
北朝并不比南朝好到哪里去,且看看那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之类的,实际上都是北朝一国上下对佛教盲目崇拜的体现,一尊尊佛像立起来,固然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可是在这个时代动用大量的钱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闹得周围百姓家破人亡,难道就真的是功德的体现么?
李荩忱并不相信每日里吃斋念佛却转手做着鱼肉百姓的事,就能够获得佛祖的保佑。
收了钱的和尚是会高兴的保佑你的,但是冥冥之中的佛祖、难以捉摸的天意,是不会真的庇护你的。该有的惩罚,早晚还是会落到你的或者你的子孙后代头上。
这让李荩忱想到了后世有一句话,寺庙捐款的多半都是心中有鬼。假如行的正、站得直,又何必寻求这种心灵上的庇护呢?
而即使是提前了上千年,这个说法也绝对符合南北朝社会上很多人的心态。
当然这也不能以偏概全,南北朝乱世,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感到无助和绝望的时代,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只不过是转瞬之间。
因此百姓们自然都渴望能够有一种心灵上的慰藉,而上层社会的所谓名流也自然希望能够隐居山林之中,逍遥自在、快乐一生,外界的喧嚣繁杂、血腥杀戮和自己也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这种务虚思想的发展,和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大背景都有脱不开的关系。
丢开社会背景而去分析每个人的心态和选择,这自然会以偏概全。
实际上李荩忱本身从来没有刻意去对付这些寺庙,随着大汉开始对世家清算,这些同样霸占着大量田产的寺庙自然而然的都乖乖把自己的田产拱手让出。
连手握刀枪的世家都被打的落花流水,寺庙又如何能和世家相比拟呢?
而且现在随着大汉的高速发展,工商业和农业齐头并进,再加上天下太平自然而然就让很多人有拼搏奋进的斗志,所以务实的思想自然而然的就代替了之前务虚的想法。当你忙着求神拜佛的时候,别人家早就已经依靠自己的打拼赚下来不知道多少工坊了,甚至说句不好听的,你现在在拜的这个寺庙,都有可能是别的成功人士帮助修缮甚至修建起来的。
社会的发展自然也就带动风气的变化,原本可能人们趋之若鹜的东西,转眼也就不值一提。
李荩忱从来不担心这些教派的传播能够影响到大汉的统治。历史上盛唐时期,所有教派都可以在大唐的土地上随意传教,但是有谁看到哪个教派能够对大唐的统治形成威胁么?没有的。
话说回来,这洛阳祭坛的兴建,实际上也已经是大汉现在这种思想的一个体现。
祭坛打破常规,不再讲究各种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单纯的因地制宜。洛阳城向南就是洛水,自然不能修建,向西则是逐渐延伸向长安方向的工坊还有一条条大路,虽然洛阳周围并不设立大型的冶炼工坊等等,但是一些精细加工以及轻工的工坊还是有很多的,毕竟作为大汉的都城,洛阳的所有用品不可能全都从外边拉过来。
:。:
权倾南北 第二一五五章 或许这就是幸福
现在长安和洛阳之间的联系已经愈发的紧密,中间形成了大量的沿途村寨和城镇,尤其是驰道修通之后,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感也就越来越小,逐渐形成以长安和洛阳为端点,辐射整个驰道南北两侧以及两座城市四面八方的经济带。
而这个经济带还将从洛阳向东和向北连接青州、晋阳和邺城,向南连接荆襄,同时从长安也能向南连接巴蜀,之后甚至还可以在长安对接上丝绸之路,从而成为带动大汉整个中原、关中地区快速发展的一条大动脉。
这自然也就使得洛阳城向西,好一番繁华景象。
自然也就不适合设立庄严肃穆、甚至还需要代表皇家威严的祭坛。
至于洛阳城北,那就算了吧。
北邙那是实打实的坟头林立,在这里设立祭坛,敢问你是让陛下祭天还是让陛下祭奠这些过去的帝王将相之流?
所以最后礼部选择东侧,也是没有办法的。
而且选择东侧,也并非没有说法。
日出东方、紫气东来,这些大家都知道。
更重要的是,现在大汉的定位已经逐渐从原来的中央之国变成了东方之国。
随着商贸的发展,大汉的船队逐渐沿着东南海岸线向南之后再折而向西,外面世界的广阔自然也让商贾们震动,随之这些见闻传入国内,让国内对于世界的宽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原来还有那么多我们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土地,原来还有那么多我们见都没有见到过的风景。
横穿大漠和戈壁的丝绸之路,一直通往遥远的大秦。
在之前,丝绸之路到底有多长,那大秦又是怎样的国度,来往胡人商队的脚步又延伸到哪里,实际上大家都没有什么概念,毕竟我们是天朝上国,也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强的王朝,外面的世界必然很狭小而且多半都是蛮瘴之地,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大汉的船队逐渐走过更多的更遥远的路,大家也逐渐意识到,大汉只是位于东方——因为从大汉继续向东就是汪洋大海,大海上固然有那么几个大大小小的岛国,但是岛国之外不还是汪洋大海么,因此称为东方也没问题——而西方还有无数的土地和国度,不管我们是否要征服他们,都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大汉并不位于中央。
世界还很大,我们要走的路,无论是发展贸易和结交朋友的路,还是扩张征服的路,都还很远。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地理上的认知逐渐清楚,让大汉百姓收起来自高自大之心。我们的确很强大,但是我们的征途,远远不只是到这九州之地的一统就告一段落了。
朝廷把祭坛设在东方,自然也是想要表明这一层意思。
相比于历朝历代的自吹自擂,大汉朝廷从一开始就把大汉定位为一个位于东方的强大王朝,世界还很大,前辈们没有走完的路,后辈们更要全力以赴,如此一来,一代又一代的大汉子弟们,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向外扩张和探索上,而不会一直盯着这旧有的土地,争夺来争夺去。
对于礼部的这个决定,李荩忱还是很满意的。
他不得不承认,江总这个家伙脑袋就是开窍。
虽然李荩忱清楚,江总十有八九并不知道自己让大汉继续向外走的想法和打算,但是论察言观色,这家伙在朝堂上敢说自己是第二,那还真的没有人敢来抢夺第一。李荩忱或许什么时候无意间提到了这件事,就被他记在心里,然后直接落在实处。
而今日,是祭坛启用之后的第一次祭祀。
李荩忱将通过这一次祭祀,正式的告知天地、也告知无数倒在天下一统之路上的英烈和先辈们,自己已经完成了对分裂长达三百多年的九州华夏的统一。
之所以乐昌的心情很不错,倒不是因为祭祀本身,而是因为在完成祭祀之后,李荩忱会正式册封李沧海为大汉的皇太子,同时封赏功臣,宣告大汉成为一个国祚后继有人、文治武功熠熠生辉的崭新王朝。
乐昌已经不知道多少次等待着这一天了。
在她的生命中,夫君还有孩子,无疑是不可替代的角色,陛下实现了自己的夙愿,而孩子也能够顺利的成为皇太子、准备在未来继承他的父母留下的万里江山,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让乐昌高兴的了。
这些年身为皇后,她也同样承担了很大的压力,现在就是一切都修成正果的时候。
跟着李荩忱一前一后上了那辆宽敞的马车,乐昌实际上都一直有些云里雾里。
李荩忱轻轻捏了捏她的手心:“都是汗,母仪天下的人了,什么场面没有见过,怎么还这么紧张?”
乐昌白了他一眼。
真是明知故问,明明知道我这是激动,偏偏还要笑话我。
李荩忱不等乐昌回答,呼了一口气:“天下之大,鲲鹏展翅三万里而不能见其边。朕用尽十年功夫,所获得的,也不过是神州旧有之地,有的时候朕也很累,很想就这么丢下江山和美人逍遥······”
乐昌顿时吃味,抽出手:“那陛下去找美人儿吧,臣妾这黄脸婆还是不要靠上来了。”
“天下虽大,娇花虽多,但都不及乐儿。想当年石头山上,微风吹动,白衣胜雪,时至今日,犹然历历在目。”李荩忱哈哈笑道。
乐昌一时怔住,回想起多少年前的初遇,亦是莞尔。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那个时候的自己,是如何都料不到今天的。
李荩忱伸出手,想要揽住她,不过只要他这么一动,身上叮叮咣咣也不知道什么东西在碰什么东西,顿时有些无奈。
乐昌靠过来,枕在他的肩膀上。
李荩忱微微低头,两人相视一笑。
既像是一对甜蜜的情侣,又像是一对相守相望的老夫老妻。
心中荡漾起的些许涟漪,或许就是幸福的感觉。
李荩忱伸手想要摸一摸乐昌犹然柔滑的脸蛋,但是乐昌抓住了他的手,无奈娇嗔:“都有脂粉呢,弄得乱七八糟了等会儿还得重新化妆,陛下不要乱动,好么?”
李荩忱应了一声,只是握紧了她的手。
马车晃动,车厢里分外安静。
十年生聚,十年奔波。
岁月如梭,此时的李荩忱,分外珍惜这短暂的安宁。
权倾南北 第二一五六章 三省的瓦解
祭坛上,大风烈烈。
群臣已经在祭坛下恭敬等候,围观的百姓里三层、外三层,已经铺满了整个原野,所有人都在鼓荡的风中屏住呼吸,看着那一道身影一步一步,向祭坛上走去。
李荩忱上一次如此正式的祭拜天地,实际上应该要一直追溯到他登基称帝的时候了。毕竟在此之后,也没有什么值得李荩忱如此大张旗鼓的祭拜天地。
祭拜天地也是一门技术活,需要选好时机,也需要制定好流程。
假如流程没有制定好,那么肯定会被世人背地里笑话,而假如连时机都没有选择好的话,那就更要贻笑大方了。只是拿封禅泰山来说,秦始皇封禅,人家足够资格,因为一统六国的确是不世之功。而汉武帝和唐太宗也有这个资格,无论是击败匈奴还是击败突厥,的确都是为华夏解决了困扰百年的宿敌,让整个王朝彻底走向强盛。
但是宋真宗因为自己和辽国签订了一个和平条约,就也觉得自己有资格封禅泰山,这可就惹得后人白白笑话了。毕竟你连辽军都没有真的击败,只是双方都害怕彻底陷入战争的泥淖之中而一起罢兵而已,甚至宋朝获得的并不是完全的好处,反而多了岁币这个让后人所嘲笑的东西,又如何能够说自己能够和秦皇汉武相比肩?
现在李荩忱所做的,也不过只是结束了这三百年的乱世罢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实际上更多的只是顺势而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算没有李荩忱,杨坚或者其余的人也会完成这个过程,因此李荩忱并不着急封禅泰山,等到自己之后征服西域或者草原之后再封禅,至少脸上也好看不是?
至于在洛阳城外祭天,李荩忱也是犹豫了很久的。
实际上他也是担心现在自己这样祭拜天地,宣告大汉的昌盛和强大,会让很多人重新升起轻敌之心,觉得环伺的敌人不过如此,觉得大汉又重新变成了之前秦汉那样的天朝上国,现在大汉就是占据着天下最好的土地,拥有着天下最强的军队,万方都应该前来臣服。
如此一来,李荩忱这么长时间来所做的努力不就都白费了么?
不过话说回来,一统天下,放在任何时代都是赫赫功劳,李荩忱假如不大肆祭拜一下的话,又如何向百姓交代?如此一场辉煌的胜利如果也需要藏着掖着,那百姓们又会如何想?
而那些都等待着论功行赏的功臣们,当然也都期望自己能够在一个庄严壮丽的场景之中获得自己应该得到的一切。
这一场祭祀,既是李荩忱要告慰那些在这么多年的征战中付出生命代价的英烈们,也是要让所有追随着自己的文武官员们,感受到胜利的欢呼和喜悦。
不过李荩忱自己心里很清楚,这一场胜利,是早在十年之前,自己就已经想要的胜利,至于现在的自己,早就已经不满足于此了。
征途犹然还长,现在不过只是完成了一步罢了。
李荩忱一步一步向前走,祭坛上两侧的士卒纷纷低头向他们的皇帝行礼。一直走到祭坛平台上,袁大舍已经带着两名宫女和两名内侍恭候在此,他们负责举着祭品。
见到李荩忱上来,袁大舍旋即转身,带着手下人把祭品恭恭敬敬摆放在桌案上,然后恭敬退后。
而站在桌案前的正是大汉的通事馆通事卿许善心,现在已经兼任礼部左侍郎。
通事馆负责的是对外出使和接待他国使节,而礼部这边则负责主持一些涉及到其余国家和部落的典礼,两边往往因为配合不得当而出现岔子,尤其是通事馆是隶属于门下省的,而礼部则是属于尚书省的。
大汉虽然奉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但是在多年的实际运转之中,负责整理文书、上下传递消息的中书省和负责诸如通事馆等不好说专门放置入哪个部门的朝廷各个直属机构的门下省,实际上都已经名存实亡。
中书省的主要任务一部分被紧随着陛下的秘书监所继承,而还有一部分则被统带尚书省的都官尚书所分走。没办法,都官尚书名义上的任务是统筹六部,然后负责将六部的各项事务整理之后向上汇报,可是随着李荩忱北征,为了缩减随驾官员班子,并且又能够保证各个部门所发生的大事都能够及时的汇报到陛下这里,所以最好的选择自然便是都官尚书留守后方,统筹各方消息,而六部各自选派得力干将随着陛下北上,能够及时向陛下禀报紧急事宜,并且主持北方各地相对应的工作。
如此一来,原本应该主要负责六部的都官尚书,一下子变成了负责所有的奏章往来,自然而然也就没有中书省什么事了,尤其是随着大汉上一任宰辅顾野王隐退之后,新任宰辅唐亦舜实际上就是从原本都官尚书的位置上走上去的。
原本朝廷的安排是撤掉都官尚书而保留宰辅的位置,唐亦舜也的确在宰辅的位置上做了一段时间,不过随着中书省和尚书省之间相互独立、互不统属的矛盾体现出来之后,李荩忱便当机立断,撤掉宰辅,甚至直接撤销中书省这个只剩下一个壳子,实际上内部官吏全部都是原来都官尚书属官的机构,以都官尚书为文官之首,取都督所有尚书之意,倒也无妨。
毕竟现在大汉的“三省”已经名存实亡,实际上在主持整个大汉运转的,自陛下以降,就是六部了,不,现在加上新设立的农部、医疗部和教育部,应该是九部才对。因此尚书就已经是文官之中几乎一人两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了。
撤销宰辅甚至直接撤销整个中书省的编制,只保留原本在名义上隶属于中书省,而实际上紧跟着陛下、直接对陛下负责的秘书监,在在熊熊战火之中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折。
所有人的工作实际上都没有变动,甚至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罢了,因此又有什么好纠结的?
尤其是当时正是朝廷用人的时候,像是中书省和门下省这些一时间没有什么事的部门,自然人手都被抽调一空,只剩下一堆可有可无的空架子,所以撤销掉也就撤销掉了。
:。:
权倾南北 第二一五七章 各部门的划拨
不过还是有明眼人能够一下子看穿陛下的想法。
陛下实际上也是借助这个机会削弱了相权,甚至直接把宰相这种概念给抹去了。
从秦代设立丞相、廷尉和御史大夫的三权分立开始,丞相就一直是皇权最直接的约束,甚至干脆就是一直站在中央集权的对立面。只要有丞相在,皇帝就不可能真的做到大权独揽。
不过秦始皇的强大和威严,让任何人都只能雌伏,即使是丞相有足够的权威和实力,在秦始皇的压迫下也只能乖乖打工。正是因为很清楚自己实际可以获得的要远比之前已经得到的多,所以李斯才会在赵高的诱惑下铤而走险。
秦始皇的继任者公子扶苏,那也是早有贤名的,背后又有蒙恬大军作为依靠,所以登上皇位之后完全可以不顾及李斯的欲望,李斯依旧还是一个打工仔。而胡亥就不一样了,一个心性未成的小屁孩,还不是被自己和赵高内外拿捏、任由宰割。
而自从两汉以来,丞相的名称虽然多有变化,宰相、执政、辅政等等都出现过,但实际上换汤不换药,还是那个位置,还是那么大的权力。
丞相的权力被削弱,实际上李荩忱还要感谢于南朝的各代君主。南北朝乱世以来,南北两边几乎年年都要兵戎相见。而兵戎相见的代价自然就是朝廷必须要把很大的精力都集中在对外的进攻或者防御中,对内政本来就多有疏忽,以内政起家的丞相,自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机会获得实际权力了。
而且南北朝各自的特点在于,北方群雄争霸,乱作一团,而南朝虽然多年来维持疆域不变,但是坐在皇位上的人总是变来变去,或是兄弟阋墙,或是权臣相逼,皇帝甚至旗号都走马灯一样的换来换去。所以为了加强对兵权的掌握,皇帝也一般都会分封自己亲近的兄弟子嗣在外,执掌兵权,镇守一方,并且和自己互为奥援,避免朝堂上出现权臣觊觎皇位。
尤其是到了南陈一朝,朝堂之上的权臣实际上远远没有朝堂之外的权臣来得多,各地亲王无不拥兵自重,当年的陈顼就是这么上位的,后来争夺皇位的陈叔陵、陈叔坚等人,又有几个是省油的灯?
正是因为南陈的这种教训在,所以李荩忱能够一手削弱地方上统兵将领的权力,在军中推行主簿、司马和行军长史三级制度,从各个方向上完全掌控军队,同时在朝堂上自然也就能够推行之前实际上一直都不怎么受待见的三首六部制度,尤其是强调这其中的六部制度,
为什么呢?因为只有把原本散落在那些地方上的亲王、都督手中的各种民政实权收回来,朝廷才真的能够掌控地方。
当时朝野上对此也是达成共识的,毕竟大家也都被无休止的皇室内部倾轧和权臣之间的矛盾冲突闹得头大,六部制度的确可以加强朝廷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同时又不至于使得朝廷本身的权力过多地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身上,自然再好不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