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赵文华微笑着开口,详细的道出了当年的情况,将朱平安夸了一番。
“当然是师生了。怪不得朱大人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才华,原来是名师出高徒。”
“有赵大人做老师,教以学问,提携帮助,怪不得朱大人年纪轻轻便能跻身四品。”
“朱大人真是好福气啊,有赵大人做老师,日后前途不可限量,真是羡煞我也。”
一众官员纷纷开口道,闭着眼睛把朱平安的成就全都归结到了赵文华身上。
朱平安一脸无语的扯了扯嘴角,随你们怎么说,你们开心就好......





寒门崛起 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 张还是赵
“子厚,待会接风宴后,别急着回去,尝尝我从京城带来的茶。”赵文华拍了拍朱平案的肩膀,当着众人的面交代道。
“是。”
赵文华于大庭广众之下邀请,又以师长自居,朱平安只能应了下来。
接下来,赵文华又认识了一番其他官员,走着走着就到了钦差衙门。
钦差衙门是临时性衙门,平时封存,只有来钦差时才提前几日洒扫收拾一下,毕竟钦差都不会长住,大都是宣旨走人。
不过,赵文华这个钦差不一样,赵文华祭海要不了几天,可是督查军务就说不准了,十天半月也行,一年半载也没什么问题……
礼部的人其实是这样安排的,钦差衙门作为赵文华办公衙门,至于住宿则是包下一个园林作为赵文华的日常起居的场所,再雇佣一些厨娘、仆役。
不过,张经否决了这个提议。
开什么玩笑,为了一个人,包一个园林,雇一批厨娘仆役,一个月不得上百两银子啊,有这些银子作军费、犒赏将士不香吗?
钦差衙门前院办公,后院住宿,还有十来个差役使唤,足够了。张经现在恨不得将一个铜钱掰成两半花,怎么会同意给赵文华包园林雇厨娘。
在张经心里,祭海就不着调,祭祀海神,寻求海神庇佑,就能庇佑大明东南江山了?!真要有用,那还要我们三军将士做什么?!
祭海,花费那么多银子打水漂,真是不着调!
当然,这些心里话,打死张经也不可能说出口的,这里面涉及到圣上,圣上永远是对的,圣上是不能丝毫非议的,
张经可是宦海巨鳄,这种低级错误他是不可能犯得,在心里想想就得了。
“恭迎总督大人,恭迎钦差大人,恭迎诸位大人......”钦差衙门前,总督张经一马当先,钦差赵文华紧随其后,其他官员鱼贯而入,衙门前的差役连连躬身向一众大佬行礼问好,腰就没直起来过。
衙门内早就摆好了香案,灶房也早就备好了接风洗尘的酒菜,就等着上桌了。
“再次感谢张总督,感谢何镇守、魏国公还有诸位同僚的热情相迎,于斯飘雪的寒冬腊月,让某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多谢了。”
赵文华在宣旨前,拱手向众人一礼,饱含感情的对众人再次道谢。
“赵大人实在是太客气了。”
一众官员闻言,纷纷起身说道,心里面对赵文华的好感多了几分。
人家是严相爷干儿子,严党中坚大佬,位高权重,说话又好听……
“好了,时间也不早了,言归正传吧,如今倭患日益严重,各司各衙各将官以备倭为第一要务,还请赵大人尽快颁发圣上旨意,以便我等配合赵大人尽快完成圣上重任,好将精力投入到御倭中来。”
张经出声打断了赵文华和一众官员的感情升华,催促赵工文华颁旨。
“是,是,张总督所言极是。”
张经乃是总督大臣,江南一把手,张经发话,一众官员自然马首是瞻。
前一秒,还被一众官员前呼后拥大拍马屁的赵文华,下一秒就成了孤家寡人了。
冰火两重天!
赵文华感受最深了,眉宇间阴霆一闪而逝,面上微笑着说道,“倭患当前,时不我待。张总督言之有理,那就言归正传。此次出京,来贵宝地,圣上一共委了我两个重任,一个是祭海,一个是巡视督察东南军务,还需张总督和诸位大人、诸位将官多多配合。”
“这是自然。”嘉靖帝委派的重任,张经与一众官员自然不会拒绝。
“这首要的的重任便是祭海,这也是圣上最先委我的重任,倭寇跨海越洋而来,必有海怪暗中作祟相助倭寇,祭海祈神,灭杀海怪,助我大明荡平倭寇。”
赵文华先是向着北方京城方向遥遥一拜,礼敬嘉靖帝,接着向众人说道。
张经听后,面上表情没什么变化,心中确实深深不以为然,甚至有点想笑。
还海怪作祟!
真是太监聚会--无稽之谈!
不过,祭海就祭海吧,谁让圣上修道呢,如今木已成舟,只能如此了。
这几天,挑个良辰吉日,再寻个安生的海边,烧烧符纸,念念青词,敕封下海神,拜祭拜祭,再把祭品往海里一倒也就完事了。
张经如实想到,心中并未产生太大的波澜,对祭海的抵触并不是很大。
“至于巡视督察东南军务,则是一项长期重任,不过请张总督还有诸位大人、诸位将官放心,此番督察军务,我不是来找麻烦的,更不是来挑刺的,而是来解决问题的,诸位在军务上有什么困难、麻烦,都可诉于本官,本官一定努力为诸位解决困难麻烦,我解决不了的,会上报内阁,上报圣上,请内阁、圣上为诸位做主。巡视督察东南军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剿灭倭寇,还东南百姓以安宁,还圣上以江山稳固。”
赵文华如是说道。
听到赵文华如此识趣,张经微微点了点头,表示你有这个觉悟就好。
巡视督察军务,呵,你一个认人当爹的攀龙附凤之辈懂什么军务,你知道如何排兵布阵吗?你知道一营人马需要多少粮草吗?你知道如何设围打援吗?!你知道倭寇有多少以马吗?!你什么都不知道!
不过,总算你还有自知之明,知道不找麻烦不挑刺,这个觉悟很好。
你就在边上静静的看着就好。
虽然你是严党,但是看在你识趣的份上,等到将来剿灭了倭寇,被你分润一点功劳也无不可。
张经心里如实想到,面上微微点了点头。
在场的一众官员听了赵文华的表态,再看总督张经的表情,心里都松了一口气,他们都担心张经跟张文华针锋相对掐起来。
张经是江南总督大臣,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等省兵马,便宜行事,他们这些江南地方官自然都得以张经马首是瞻。
而赵文华呢,赵文华可是钦差,是圣上派来的祭海、巡视督察军务的,背后撑腰的还有庞然大物严党,他们再小心伺候都不为过,万万得罪不起。如果这两位主掐起来,他们可就不知道如何是从,如何是好了。
好在两人相处还算融洽,这让一众官员提着的心放回了肚子里。
不过,朱平安可没大家这么乐观。赵文华的话,他一个字都不相信,包括标点符号。
在场的还有一个人同样不相信赵文华的话,他就是胡宗宪。
此刻,他心中波澜起伏,有担忧,也有兴奋,一双眼睛在赵文华和张经身上来回巡视,他知道这两人肯定会对立的,这是注定的。
张,还是赵,这是一个问题。
胡宗宪摸着下巴,内心陷入思考......




寒门崛起 第一千六百五十九章 一片和睦
在一片和谐的氛围中,赵文华便开始宣读圣旨,先是宣读祭海圣旨,圣旨派遣赵文华主持祭海,便宜行事,江南各官员予以配合,不得有误;接着宣读巡视督军圣旨,圣旨派遣赵文华巡视江南防务、督查军务。
赵文华宣旨后,张经领着一众官员接旨。
圣旨读罢,接风宴开始。
主桌是张经、赵文华、何镇守、胡宗宪、魏国公、张臬台等一众大佬。
张经与赵文华高坐双主位。
朱平安坐在了邻桌,距离很近,主桌上的风吹草动,朱平安也听得清楚。
“哎呀,张总督还要诸位大人太客气了,能够得到诸位协助办差,能够认识在座的诸位国之栋梁,其实就足够了,接风宴大可不必,省下银子,用来祭海、军务就好了。”赵文华在落座时,嘴里面还不住的客套道。
“那怎么行,且不说这是千年传统,便说赵大人一路跋山涉水,鞍马劳顿千里之遥,我们若是不略尽地主之谊为大人接风洗尘,还有何颜面见世人。”
主桌上的官员纷纷说道。
“哎,你们人多势众,我说不过你们,不过山珍海味大可不必,粗茶淡饭就好了。”
赵文华无奈的摇头苦笑道。
因为饭菜早就备齐了,很快饭菜就上桌了......
朱平安坐的位置,正好与赵文华相对,可以看清赵文华的面部表情。
朱平安清晰的看到赵文华在饭菜上桌后脸黑了那么一瞬,才强颜欢笑了起来。
因为桌上上的饭菜虽不是粗茶淡饭,但都是家常菜,红烧豆腐、水煮花生米、凉拌三丝、凉拌海带、凉拌莲藕、醋溜白菘、韭菜炒鸡蛋、四喜丸子、粉蒸肉、干炸小河鱼外加一大盆菠菜鸡蛋汤,茶也是普通陈茶......
对于一路上山珍海味的赵文华来说,这一桌饭菜真的是粗茶淡饭了。
其实,礼部的官员一开始计划的还真是山珍海味,不过总督张经驳回了。
上次迎接钦差,过于铺张,张经就很不认同,这些银子犒赏将士、购买粮草它不香吗?!奈何,当时张经只是兵部尚书,尽管不认同也没有办法。
现在不同了,现在张经是江南总督,位高权重,说话在江南地界上几乎一言九鼎,自然就改弦更张,降低了接待标准,将钱省出来花在军费上。
“咳咳,都是些寻常粗茶淡饭,有些寒酸,还请赵大人体谅则个......”主座上的礼部尚书黄大人还未喝酒脸就红了,不好意思的咳嗽了一声,底气不足的说道。
实在是这些饭菜实在是拿不出手,可是没办法,这是张总督亲自交代的。
“呵呵,黄大人此言差矣,这饭菜可不是粗茶淡饭,鸡蛋也是鸡,小河鱼也是鱼嘛,还有丸子、粉蒸肉,这是有鸡有鱼有肉,寻常百姓家可吃不起这样的粗茶淡饭,寻常百姓家能有个炒鸡蛋就是过节了。”赵文华笑着摇了摇头。
黄尚书闻言,脸色更红了,鸡蛋也是鸡,小河鱼也是鱼.......听到真是臊得慌。
迎接钦差的接风洗尘宴,就是这样的伙食,要是传出去,被京城的礼部同仁听到了,不知道该怎么嘲笑呢。唉,一世英名啊,毁于一饭。
黄尚书已经想到来年去京城述职,被人取笑的场景了。
“黄尚书何须作此状,我这不是打趣,而是实话,本官从京城一路而来,这一路数千里之遥,一路上见多了百姓疾苦、小民困饿,深受感触。尤其是进了山东地界,及至江南,由于倭寇袭扰,百姓生活更是困苦。咱们这一顿接风洗尘宴可是他们过年也不敢肖想的。所以啊,这一餐可一点也不寒酸,省出来的银子用于祭海,用于军务,早早的剿灭倭寇,还百姓以安宁,好钢就是要用在刀刃上才好。这顿接风洗尘宴很好,大大的好,接到了本官心坎里,洗到了本官心坎里。为民着想的好官正该如是。稍后,我要上书圣上,好好的赞扬清廉为民的黄尚书一番。”
赵文华一脸认真的说道,将黄尚书大大的表扬了一番,信誓旦旦的表示要上书圣上为黄尚书的清廉点赞。
黄尚书闻言,先是意外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继而大喜过望,嘴角止不住的上扬了起来,咳嗽了一声,才把笑声给压住,连连摆手,假意的推辞道,“咳咳咳,赵大人能体谅个中难处就够了,这上书赞扬本官清廉为民,却是大大不必了。都是为圣上分忧,为百姓皆难,何足挂齿,何足挂齿......”
此时,黄尚书对赵文华的好感那可不是一点半点,而是满的差点溢于言表。
张总督让咱为难,这一顿接风洗尘宴寒酸的紧,可是赵大人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赞咱清廉为民,有了赵大人的背书,咱这行为可就不是寒酸了,这是清廉为民,京城的礼部同僚可就嘲笑不了老夫了,见了面也只会称赞老夫。
不错,赵大人大大的不错。
黄尚书越看赵文华越顺眼,想到赵文华身后还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严阁老,心中顿时有了计较,再与赵文华说话时,语气更是亲近热络了许多。
“赵大人能这么想,真是我辈之福啊。如今倭患日益严重,正该将一切重心转向剿倭。”张经微微点了点头,然后端起酒杯,提起了接风宴第一杯酒,“来,诸位大人满饮此杯,为赵大人贺,为灭倭大计贺。”
“为赵大人贺,为灭倭大计贺。”在场的一众官员跟着一同举杯。
“多谢张总督。”赵文华一饮而尽后,举起了第二杯,朗声说道,“我与张总督还有诸位大人的目的一致,那就是剿灭倭寇,报效圣上。所以,这一杯酒敬张总督,还有诸位大人,祭海还有督察军务,还要有劳诸位配合。”
“自然,我等一定竭力相助......”
一众官员跟着举杯,纷纷表态支持,一饮而尽。
在觥筹交错之中,接风洗尘宴的气氛达到了巅峰,宴席上一片和睦。




寒门崛起 第一千六百六十章 拂袖而去
国人喜欢在饭局上谈事情,这是自古以来的饭局文化,今日亦不例外,酒酣耳热之后,朱平安就听到主桌上开始谈起祭海了,于是支起了耳朵。
“关于祭海,不知赵大人准备于何时、何处祭海啊?”主桌上有一个人向赵文华请问道。
“倭患日益严重,祭海之期自然是越快越好,早一日消除倭患,早一日还百姓以太平安宁,当然快是要快,但还要选一个良辰吉日才行。”
赵文华回道。
“对对,必须选一个良辰吉日,图个吉利顺遂,巧了,久负盛名的金山寺就在不远的镇江,白娘子水漫金山说的就是此寺,我与金山寺主持慧山禅师是旧识,可以出面请慧山禅师选一个祭海的良辰吉日。”
提到良辰吉日,有个官员就迫不及待的推荐金山寺的慧山禅师,他家婚丧嫁娶都是请的慧山禅师,都很顺遂。
“咳咳,王大人又贪杯了吧,怎么说起酒话来了。在咱们附近有很多久负盛名的道观,还是请几位德高万众、修行高深的道长选一个良辰吉日的好。”
旁边的官员咳嗽了一声,缓缓开口道。
当今圣上修道,选个良辰吉日,你竟然推荐佛教高僧,你这是什么意思?
若是上纲上线的话,是不是可以认为,在你眼中,佛教高僧比道教道长厉害?佛教比道教厉害?佛教比道教靠谱?你这不是扫圣上颜面吗?
“啊,对对对,我不胜酒量,胡言乱语了,赵大人还有诸位大人千万别把我的醉话当真......”
王大人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脑门冷汗淋漓,后悔的想要自抽几个大嘴巴子,我刚开逞什么能,推荐什么高僧,真是作孽啊,此刻慌忙告罪。
“无妨,无妨,王大人一心为公,即便是贪杯喝高了,也不忘为祭海之期献言献策,所言也是出于一片好意。不过,张大人说的对,良辰吉日还是请几位德高万众、修行高深的道长在选一个最近最宜于祭海的良辰吉日来。”
赵文华微笑着说道,虚怀若谷,将王大人的话定义为贪杯喝高的好心之言。
“多谢赵大人理解体谅。”王大人一脸感激的看向赵文华,连连拱手道谢。
有了赵文华背书,他就不用担心方才的言论惹祸了,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赵大人真乃仁厚人也,王大人顿时对赵文华的既感激又佩服,心所向也
看到赵文华如此宽容大度,处处为自己等人考虑,一众官员也都放下心中担忧,纷纷建言献策,一方面在赵文华面前刷刷存在感,另一方面也希望将来功劳簿上能有自己的名字。
“关于祭海的地点,肯定是海边无疑,虽然咱们江南海岸漫长千里,可是适合祭海的地点无非就是沿海那些风景秀丽,风水好的城池。”
“不能光顾着挑选风景秀美、风水好,还要注意安全,如今倭寇越来越猖獗了,江南沿海一大半的地界不安全,浙江舟山沥港被倭寇汪直占据,纵倭流劫台州、温州、宁波、绍兴以及苏州和淮北等沿海地区;松江府的华亭、柘林、川沙洼等地被倭寇占据,据查,已经聚集倭寇四万多人,不时出来流劫松江府各地这该死的倭寇,把多少上风上水的福地给糟蹋了,逮住他们,一个个千刀万剐也难消他们的业障!”
“我觉得江淮一带不错。”
“不不不,还是再往南一点的好......”
主桌上的一众大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了起来,气氛越来越热烈。
“多谢诸位大人建言献策,不过祭海地点却是来之前就由内阁、礼部还有钦天监联合选定好了,就定在江阴、常熟之间,长江龙脉延伸之地,水天交汇之处。”
赵文华微笑着拱手说道。
“这地点选的好啊,龙脉延伸,水天交汇,而且江阴、常熟一带少有倭寇流劫,也还算安全。”
“甚好,甚好......”
在座官员纷纷称赞。
“既然祭海地点已经选定,那就请道长选个吉日,尽快开始祭海吧。”
张经开口道,快点祭海,再带赵文华巡视下诸军,尽快将他打发走。
“张总督所言极是。”赵文华点头附和。
“为了安全起见,一来祭海时间还有地点,必须要保密,不得令外界得知;二来,要严格控制祭海规模,我看就由咱们这一桌在座的诸位陪同赵大人去祭海,本官会派兵在周围
戒严,方圆三里范围内,闲杂人等一律不得靠近;三来,祭海不宜大操大办,繁文缛节能省则省,简化流程,速速祭海完事。”
张经捋着胡须,扫视赵文华及在座的诸位官员,有条不紊的缓缓说道。
在座的官员对此自然没有什么意见,祭海规模大小、程序繁简对他们来说无所谓,而且也是为了安全嘛,他们自然不会驳张经的面子。
不过,赵文华却是微微摇了摇头。
自从到了应天后,赵文华都是从善如流,好好先生一样,张经说什么是什么,对不宜长久居住的钦差衙门,还有寒酸的接风洗尘宴等等,赵文华都没有提过一句意见,都接受的张经的安排。
这是赵文华第一次对张经的安排提出不同意见,张经不由皱起了眉头。
“张总督,祭海的目的是祈神、灭倭、安民,不能保密,更不能控制祭海规模,相反祭海要大祭,大操大办,声势浩大,要广为宣传,务求人尽皆知,以示灭倭的决心,让倭寇胆寒,让老百姓鼓舞;江南一带五品以上官员、当地官员不分品级都要参加,江南有名的士绅都可以参加,老百姓也都可以观礼,广请江南一带的有名望的道人、仙姑参与祭海,总之要广为参加,人山人海才好;另外,祭海的流程也不能简化,必须严格依照流程进行,以免事神不恭,令神明不悦,降低了祭海的效果。”
赵文华一脸认真的说道,要求大操大办,与张经的意见完全相反。
“什么?大操大办?人尽皆知?人山人海?那安全如何保证?倭寇趁机捣乱怎么办?!如此声势浩大,得多耗费多少银子?!这么多银子,不若用来犒赏三军将士,重赏勇士以灭倭!”
张经闻言,眉头瞬间皱成了一团,哼了一声,用力的拍了一下桌子。
“张总督,祭海就是为了剿灭倭寇,如果因为害怕倭寇,就小打小闹,成什么事了。我们不能为了安全,舍本逐末,自废武功。”
赵文华坚持道。
“我不同意!”张经用力的摇了摇头,斩钉截铁的说道。
“张总督,大操大办祭海,已报朝廷批准;而且,方才刚宣读圣旨,圣上令我主持祭海,江南官员配合,难道张总督要抗旨不尊不成?”
赵文华轻声道。
“你,哼!真是多事!本官还有要紧军务要处理,恕不奉陪了!“
张经当即毫不留情面的斥责赵文华多事,然后一脸不悦的拂袖而去!
自他当总督以来,任何人莫不从命,赵文华当众反驳,如何能忍!
你是朝廷派来的钦差,我还是朝廷派来的总督呢,而且我官职比你高多了!
你身后有圣上撑腰,我身后也有圣上撑腰,况且自己还有圣上”便宜行事”的圣旨呢!
你赵文华算老几!




寒门崛起 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 华安问答(上)
张经拂袖而去后,接风洗尘宴的气氛一落千丈,剩下的一众官员也有些心不在焉,他们有心巴结奉承、溜须拍马赵文华,但是也担心再留下来会被张经清算。
不过,要是跟着张经直接走的话,又会得罪赵文华。张经有走的资本,他是江南总督,位高权重,手握重兵,深受皇上信任,他们却是没有。
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不敢走,也不敢留。
于是,一众官员在走留之间首鼠两端,屁股像是长了痔疮一样,在座位上坐立不安,内心倍受煎熬。
最后是赵文华善解人意,起身感谢诸位官员为他接风洗尘,早早的结束了接风洗尘宴。
众人拱手道谢散去,赵文华在门口不分大小官员一一话别,令一众官员尤其是中下层官员心中大为感动。
1...669670671672673...7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