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临淮候与自己一样,穿的也是一身戎装,全副甲肖,难得有他能穿的下的超大号甲胄,一定是特别定制的。不过,肥胖的临淮侯,穿上甲胄后,吨位在那摆着,看上去跟一头熊似的,视觉上还挺有大将范的。
此刻的临淮侯已经是江淮副总兵了,驻扎金山卫,整饬江洋,总制淮海,剃度海防,他所驻扎的金山卫是大明四大名卫之一,是一个军事重镇,是一座砖石建成的坚城,有“石头城(应天)下第一城”的美誉,地点就在上海,距离沙洲这也不远。就近原则嘛,他被赵文华下令调来,带兵协助祭海,也是情理之中。
“拜见伯父。”朱平安翻身下马,向临淮侯走去,拱手拜见。
“咱们叔侄之间客气什么,走走走,带着你的兵,跟我走。我给你留的那块地,上风上水还平坦,绝对是安营扎寨的好地方。”
临淮侯一脸热情的说着,不容拒绝的拽着朱平安的胳膊就往前走。
好吧,验证了,临淮侯不是虚胖,还真是有一把子力气,朱平安还真是拒绝不了。
当然,朱平安也没有拒绝的想法,毕竟只是临时扎营,挨着临淮侯的江淮大营也没什么。
很快,朱平安就带着浙军来到了临淮侯魔下江淮大营扎营的地方。
这是树林旁的草地,地势平坦,距离不太远的地方有一条蜿蜒的溪流,的确是个扎营的好地方。
看江淮大营的营帐数量,朱平安推算了一下,临淮侯此次带了大约三千人马。
不过,虽然是临时营地,但是江淮大营的防御也太松懈了,没有栅栏鹿角,只是在门口看到几个站岗的,周围连巡逻的兵也没有。
“这地方怎么样贤侄?”临淮侯指着预留的空地,一脸自得的向朱平安问道。
“近林便于取材,近水便于取水,地势平坦,的确是个扎营的好地方。”朱平安毫不吝啬的夸奖道。
临淮候脸上的笑容顿时更盛了。





寒门崛起 第一千七百零三章 松懈的沙洲大军
朱平安指挥浙军在临淮侯的江淮大营旁安营扎寨,一部分浙军在营寨外挖掘壕沟,一部分浙军去树林砍树造鹿角、栅栏,还有一哨的浙军来回巡逻警戒,浙军大营初具雏形,戒备森严。
一直在旁观的临淮侯看了看戒备森严的浙军大营,又看了看自己潦草、松懈的江淮大营,不由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当然更多的是不以为然的说道,“贤侄,大可不必如此吧,我们就在此扎营两天而已,明天祭海,后天就拔营回去了,费这么大劲儿,又是挖壕沟,又是造鹿角栅栏,等后天拔营,这些就都荒废了。”
“伯父,此次祭海沸沸扬扬,整个江南几乎无人不知,倭寇也不可能不知道,定会趁机搞事,此次祭海必有风波,所以万事小心谨慎为上。你们江淮营最好也布置壕沟鹿角,提高警戒,不给倭寇可趁之机。“
朱平安微微摇了摇头,认真的解释道,建议临淮侯的江淮大营也小心戒备。
“呵呵,贤侄,你多虑了。我们这次在沙洲足足有一万两千八百精兵呢。我带了三千精兵,俞大猷将军也带了三千精兵,胡宗宪大人带了两千精兵,浙西参将汤克宽也带了两千精兵,还有老将何卿和沈希仪也都各带了一千精兵,还有贤侄你这八百精锐。“
“这还不止呢,参将卢镗率三千水师游弋在海口,伊风、柯乔等宿将在沙洲东、南、北三个方向十余里远的地方屯驻了大军,严阵以待,就像张开了嘴巴的猛虎一样。一旦沙洲有变,他们顷刻间便可拔营前来支援,与我们沙洲大军里应外合,前后夹击,形成合围之势。”
“倭寇吃了熊心豹子胆了,还是活的不耐烦了,敢来沙洲捋胡须?!只要他们敢来,那就等于钻进了口袋之中,一扎口他们就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说啊,贤侄,你大可不必如此小心,明天还要站一天充门面呢,与其白费力气挖建只用两天的壕沟和栅栏,不如养精蓄锐。”
临淮侯笑着摇了摇头,没有采纳朱平安的建议,反倒劝说朱平安省点力气。
朱平安见状,算是明白了,因为有大军在,临淮侯压根不相信倭寇敢来沙洲闹事。
不由有些无奈。
虽然现在沙洲大军云集,东、南、北三个方向上也还都有大军屯驻,整个沙洲看上去就是一个张开的嘴巴,蓄势待扑的猛虎一样,威慑力十足……
但是,临淮侯的江淮大营,阖营上下都是麻痹大意的心理,防守松懈,周边几个军营也差不多都是这样,比江淮大营好不到哪去,甚至还更差。
这个张开嘴巴、蓄势待扑,看似威慑十足的猛虎,其实正在打瞌睡,浑身都是破绽。
这就给了倭寇可趁之机。
临淮侯的江淮大营就在自己隔壁,如果江淮大营有了什么变故,一旦乱起来,势必会影响自己的浙军大营,这是一个切身隐患,必须得排除才行。
朱平安知道很难说服临淮侯,不过眼睛微微转了转,就有了一个主意。
“伯父,此番前来协助祭海,难道就站一天、充充门面就回去吗?”
朱平安凑近临淮侯,小声问道。
“贤侄是什么意思?”临淮侯听出了朱平安的潜台词,相当感兴趣的问道。
“此番祭海,主祭乃是钦差赵文华,副祭乃是总督张经,应天兵部尚书、应天礼部尚书、浙江巡抚、浙江巡按监察御史等大员云集于此,伯父难道不想在这些大员心中留下精明强干、可担重任的形象吗?”朱平安微笑着,小声说道。
难道不想在赵文华、张经等大佬们心中留下精明强干、可担重任的形象吗?!
想啊,我做梦都想!
临淮侯差点就脱口而出,不过总算是当了副总兵的人了,定力长了不少,咳嗽了一声,点了点头,坦诚道:“咳咳,当然想啊。如今倭患严重,正是我辈立功的好机会。若是能够传在张总督、赵大人他们心中留下精明强干、可担大任的印象,日后必能在他们的剿倭大业之中占一个好位置,赚取进身之阶。”
“只是,我们领军协助祭海,只有两三天时间而已,只是充充门面,威慑倭寇不敢前来捣乱而已,这么短的时间,这么简单的任务,如何给张总督和赵大人留下精明强干、可担重任的印象呢?”临淮侯苦笑着摇了摇头,一脸不解的问道。
“那么现在就是一个好机会。”朱平安微笑道。
“什么好机会?”临淮侯摸了摸后脑勺,就像杰二的和尚一样摸不着头脑。
“伯父你看,那边临时扎下的营寨,还有那个,那个,注意到了吗?这些营寨扎的都很潦草,没有壕沟,没有鹿角,没有巡逻戒备,看上去就像不设防一样,但是你再看看我浙军营寨,稍稍费点力气,挖掘壕沟,布置鹿角和栅栏,立马就鹤立鸡群了。明天就要祭海了,张总督还有赵大人他们肯定会出来巡视沙洲,当看到他们潦草的营寨和戒备森严的浙军大营的时候,你说张总督还有赵大人他们心里会如何评价各营主帅呢?“
朱平安伸手指着周围的几个布局潦草的营寨,微微笑了笑,对临淮侯说道。
“原来如此!对比如此鲜明,总督他们肯定认为贤侄治军严谨、精明强干,有"周亚夫之风’,可担当大任!”临谯侯顿时眼睛一亮,恍然大悟的看向朱平安,用力的拍了拍朱平家的肩膀,一脸佩服的说道,“我明白了贤侄,怪不得即便过两天就拆了,贤侄也愿意下大力气扎营。”
接着,朱平安就看到肥胖的跟披甲球一样的临淮侯大步走向江淮大营,站在辕门口大喊了起来,“来人,来人,徐副将呢,赶紧的,派人挖掘壕沟,去树林伐木造鹿角、栅栏,像浙军大营这样,给我戒备森严起来,还有,安排兵马轮流绕营巡逻。”
“侯爷,咱们后天就拔营走人了,费这力气干啥?”副将不解道。
“你懂个屁,这叫治军严谨,费力气怎么了,省的他们闲的没事给我找事。快点去,晚饭之前,我要看到壕沟和鹿角栅栏都要给我到位!不然拿你是问!”
临淮侯忝着大肚子没好气的训了副将一通,吐沫星子喷了副将一脸。
“是,是。”副将抹了一把脸上的唾沫星子,点头领命。
很快,江淮大营就在一阵抱怨、骂娘声中忙碌起来了,壕沟、栅栏渐有雏形……
临淮侯满意的勾起了嘴角,一旁的朱平安也勾起了唇角。




寒门崛起 第一千七百零四章 到站队的时候了
临淮侯带着朱平安去沙洲帅帐报到,还未走到帅帐就听到里面传出了激烈的争吵声,一个比一个强硬,互不相让,一听声音就知道争吵的双方是赵文华和张经两人。
“张总督和赵大人还是这么精力充沛啊。”临淮侯一脸佩服的说道。
啊哈?!
朱平安差点没闪到腰,你的关注点也太骨骼惊人了。
“从昨天开始,张总督和赵大人就因为祭海的形制、规模、流程等问题连续发生争吵了,今天还能这么精力充沛的吵下去,真是让人佩服。”
临谯侯进一步说道。
好吧,从这个角度来看,也确实可以这么说,精力充沛……
朱平安扯了扯嘴角。
通禀,入帐,报到,朱平安的到来令帅账内激烈的争吵暂时告一段落。
不过,朱平安依然头大。
帅帐内已经泾渭分明的分成了两派,一派是赵文华和胡宗宪两人,没错,只有他们两人:一派是张经和江南地面的各位大佬,包括兵部、礼部、工部等六部一把手以及多位武将,确切的说,是除了赵文华和胡宗宪两人外的其他人。
临淮侯走进帅帐,自然而然的跟武将们站在一起,站在了张经身后。
卧槽,你走了,我怎么办?
朱平安顿时头大,临淮侯这么一站队,那就把自己给撇下凸显出来了。
朱平安注意到众人的视线全都集中到了自己身上,赵文华一脸期待的目光,张经虽然目光平淡如水,但也在看着自己,等待着自己的选择。
朱平安感觉众人的视线宛若高温射线一样,自己仿佛是被架起来的烤猪……
不能再犹豫了,必须趁现在,在临淮侯刚站队的时候,马上做出抉择,否则停留的时间越久,自己的处境也就越尴尬,朱平安对此心知肚明。
可是,明白归明白,我该怎么站队呢?!
站张经一队?!
赵文华心中肯定恼火,他刚来时还特意拉拢过自己,结果现在直接站张经一队了,要是被小心眼、记仇的赵文华记恨上了,那将来肯定麻烦多多。
可是站赵文华一队?!
赵文华一队就他跟胡宗宪等四个人,帅帐里的其他人都站在了张经身后了。
原因很简单,县官不如现管,即便赵文华背后的严党是朝堂下圣上之外第一人,但是张经现在是江南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在江南官场混日子的人,都得仰张经鼻息,即便有心巴结赵文华,巴结严党,也不敢光明正大的站出来。不然,不等严党提拔升官发财,张经就先把他们给咔嚓了。
如果自己谁也不站,既不站队张经,也不站队赵文华,自己单独站一队呢?!
呵呵,这种方式看似聪明,实则是取死之道,首鼠两端,投机取巧,左右摇摆的墙头草会被两边都嫌恶的,有机会的话都不介意拍一巴掌。
所以,只能……
“赵师,学生朱平安率八百浙军精锐奉命前来报到。”朱平安先是以学生的身份向赵文华报道,本来他就是赵文华下令调来的,而且赵文华还是此次祭海的主祭,第一个向他报道也没什么。
赵文华看到朱平安喊他赵师,进帅帐后也是第一个向他报道,脸上不由满意的笑着点了点头,“子厚,今日早上临时起意调你们浙军前来协助祭海,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赶到了沙洲,一路辛苦了。”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岂敢言辛苦。”
朱平安以军人自居,伸手拍了拍身上的棉甲,发出金属撞击声,朗声回道。
“呵呵,好一个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甲肖在身,也难掩儒将风采,大明需要你这样识大体的年轻人。”赵文华对朱平安欣赏的点了点头。
赵文华在说识大体的时候,还特意瞟了一眼张经,语气也有些阴阳。
“赵师过奖了,平安愧不敢当。”
朱平安谦虚了一句,然后便张经拱手见礼,“下官朱平安拜见总督大人。”
紧接着,又向张经身后的提刑按察使司张臬台等人见礼,“拜见臬台大人。”
见礼完毕,朱平安就理所当然的站在了张臬台身旁,向一旁的诸位大人和一干将领见礼,我站桌台的队,我是代副使,站在正使身边,合情合理吧。
看到朱平安站在了张经一方,赵文华脸色稍有不虞,不过也没说什么,心里也并没有太过计较,方才朱平安称他为赵师,第一个向他报道,显然也尊重了他主祭的身份,不像某些人,自持身份,处处与我唱反调,一点也不尊重我祭海话事人的地位!还有其他人,看不清形势!
不过,这些人也不是看不清形势,他们不过是忌惮张经的总督身份。
或者说,他们站的不是张经,而是总督。那么,若总督不是张经,而是我赵文华,那么所有人都会臣服在我的脚下,江南剿倭的功劳也当之无愧的属于我赵文华,以此为进身之阶,等李本那个老家伙告老还乡了,内阁就空缺内阁大臣了。
请义父帮我在圣上面前说说好话,有总政江南,剿灭倭寇的功劳,圣上一定同意我入阁。
入阁,位极人臣呢。
说起来,我跟徐阶那个老小子还是同年出生的呢,他能入阁,我赵文华也能入阁。
我赵文华一身才华本事不弱于他!
嗯,义父年纪大了,东楼虽然聪明绝顶,但是不适合站在前面,而且东楼的资历不如自己。等到义父因为年老退出朝堂了,那自己就是严党的第一人了,若是整个严党都为自己所用,那画面太美,我都不敢想象啊。
一想到这,赵文华整个人都不免呼吸急促了起来......
孺子可教也,张经看到朱平安站在了他这一边,微微颔首,表示满意。
方才一开始,朱平安喊赵文华赵师,向赵文华报道的时候,张经心里说不失望是不可能的,不过看到朱平安只是向赵文华报了个到,就毫不犹豫的站在了自己这一边,心中宽慰不已。
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没有令我失望。




寒门崛起 第一千七百零五章 你这个叛徒
“好了,言归正传,我还是那句话,祭海规模大也就算了,毕竟已成定局,多说无益,但是必须要严格限制进入醮场的百姓人数。只有经过身份筛查,签了保证,收到请柬的人才能前来观看祭海,避免居心不良的贼子和倭寇混入醮场搞破坏。”
“另外,祭海程序不宜繁杂啰嗦,以快速简短为宜,速速结束了事。”
张经那强势的声音再次响起,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对赵文华等人说道。
“我不同意!我想请张总督仔细的想一下,我们此次祭海的目的是什么?!灭倭!灭倭!还是灭倭!通过祭海,天、神、人合一!祈海神助我大明灭倭!展示我大明灭倭的决心!提振百姓的信心!打击倭寇的嚣张气焰!”
“如果严格限制醮场人数,那岂不是向外界宣布,我们怕了倭寇?!老百姓会怎么看?老百姓会认为我们害怕倭寇,认为我们没有剿灭倭寇的信心,会对我们失望,会对朝廷失望,会对圣上失望,这是绝不容许发生的!”
赵文华就像是辩论赛的反方辩友一样,在张经话音一落就同样强势的开口了,针锋相对,毫不退让。
“我是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省总督,专办讨倭,事关灭倭,我说了算!”
“我是圣上钦点的钦差,是本次祭海的主祭,祭海的一干事情,我说了算。”
“你说了算,你能为祭海负责吗?倭寇混入醮场作乱,你能负的起责任吗?!”
“醮场有一万多精锐,醮场外东、南、北三个方向布置了数万重兵,倭寇不来也就罢了,若是敢来,那就成为瓮中之鳖,正好拿他们的头颅祭海!!!”
......
朱平安在帅帐待了一盏茶的时间就知道他们俩谁也说服不了谁,也知道他们不是为了说服谁,他们只是为了争吵而争吵,吵到天昏地老也没用。
正如朱平安所想,张经和赵文华面红耳赤的吵了半天也没有炒出个一二三四来。
“算了,我们吵来吵去,也无意义,明天就要祭海了,今天必须把章程定下来。所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公道自在人心,还是听听大家的意见吧,汝等以为如何?”
张经摆了摆手,停止了跟赵文华无意义的嘴仗,将目光看向众人,缓缓问道。
朱平安在身后默默的给张经点了个赞,张经很聪明,他这一方人多势众,话语权大,听众人的意见,最终肯定是他这一方以人数的优势胜出。
张经聪明,赵文华也不笨,尤其是在这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领域上,赵文华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经话音一落,赵文华就不由一声冷笑,指了指张经身后的众人人,又指了指他自己身后的胡宗宪等三个人,嗤笑道:“说什么公道自在人心?张总督,你说这话就不脸红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就是公道,赵大人……”张经一脸坦然的说到,脸不红气不喘,甚至还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暗示赵文华无道。
“你还真是……”赵文华没想到一本正经的张经竟然如此厚颜,一时间气的语结了。
“我觉得张总督所言甚是……”
在赵文华被张经气的语结的时候,身后一个富有磁性的声音幽幽响起。
赵文华顿时像是被人在后背捅了一刀一样,难以置信的扭头看向发声的人。
不止赵文华,帅帐里的其他人也都看向了发声的人。
胡宗宪!!!
发声的竟然是胡宗宪。
赵文华扭头,难以置信,一脸愠怒的盯着胡宗宪,就如同在看一个叛徒。
好啊,好你个胡宗宪!没想到你竟然这个时候反水了!枉我对你如此信任!
张经身后的一众官员也都意外的看着胡宗宪,没想到这个早早的就投靠攀附赵文华的人,竟然在这个时候反水了,这出乎了一众官员的意料。
说实话,朱平安也有些意外。
不过,以朱平安对历史的了解,朱平安知道胡宗宪是不会反水赵文华的。
所以,胡宗宪这不是要背叛赵文华,相反,胡宗宪这是要相助赵文华。
“姓胡的,是要弃暗投明,背叛赵文华,投靠张总督吗?”临淮侯凑近朱平安,小声道。
“不是。”朱平安摇了摇头,同样低声回道,“胡大人之所以这么说,应该是想到了破局的办法,而且肯定是助赵文华掌控祭海局面的方法。”
“啊?!”
临谯侯一脸难以置信,胡宗宪都反水的这么明显了,贤侄竟然说他没有。
“胡宗宪,你说,张总督所言甚是?!”赵文华深吸了一口气,看着胡宗宪,一字一顿的问道。
从赵文华的语气就可以听出来,他此刻很生气,声音都是从齿缝里发出来的。
张经此时也饶有兴致的看着胡宗宪,想要看这个当初自己所看重,却自甘堕落攀附赵文华的后辈,是不是要浪子回头了。
“回大人,正是如此。明日就要祭海了,今日必须把祭海的章程定下来。既然赵大人和张总督谁也无法说服谁,不如听听下官等人的意见,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也。”
胡宗宪在赵文华愤怒的眼神下,面不改色,神情自若,拱着双手对赵文华说道。
赵文华怒瞪了胡宗宪一眼,你这个叛徒,按张经的意思,那岂不是比人数了。
那还用比吗,他们那人多势众,我们只有四个人,直接认输好了,省的丢人现眼!
赵文华怒瞪胡宗宪的时候,忽然发现胡宗宪微不可察的,对自己眨了一下眼。
于是,赵文华哼了一声,不耐的说道,“哼,那就且听听你们的意见吧。”
“胡御史,不知你对此有何高见?”张经第一个问胡宗宪。
“下官以为,此事应听圣上的。”胡宗宪拱起双手,如此对张经回道。
“听圣上的?呵呵,胡御史糊涂了吧,我们距离京城不说十万八千里,也有两千余里,一来一回,再快也得五六天时间。可是明日就要祭海了,如何来得及呢。”
胡宗宪话音刚落,便有人禁不住摇头取笑道。
“圣上英明,对此早就有了决断。”胡宗宪微微笑了笑,抱拳向京城方向道。
“早就有了决断?”众人闻言,摇头质疑。
“圣上圣旨早就有言在先,‘着赵文华主持祭海,便宜行事,江南各官员予以配合,不得有误’,也就是说祭海所有事宜,由赵大人主持,便宜行事。江南各官员,包括总督大人,予以配合,不得有误......”
胡宗宪低头缓缓说道。
“嗯嗯,不错,不错,正是如此。由我主持祭海,江南所有官员,包括张总督,予以配合,不得有误。呵呵,张总督,你不会违背忤逆圣意吧?!”
赵文华闻言,欣喜不已,赞许的拍了拍胡宗宪的肩膀,然后小人得志的看着张经,阴恻恻的说道。
“本官自然遵圣意!哼!祭海若是有什么闪失,我看你能担得起责任否!”
1...682683684685686...7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