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朱平安闻言,不由激动的抬起头,领命道,“遵命!下官定不令大人失望。”
虽然火器之道理念不合,但张总督还是给了自己一个机会,没有将自己排斥在灭倭大局之外。
应天毕竟是陪都,相对居于内陆,周边少有倭寇,除了上个月那伙胆大包天的倭寇袭扰了应天一次外,再无倭寇踪迹;而且,经历了上个月倭寇袭扰后,应天周边提高了戒备,再有胆大包天的倭寇,也没有机会复制上个月倭寇的“壮举”了。
浙军在这里,难有施展的机会。
而,苏州则不然,苏州处于长江入海三角洲,相对处于沿海,周边倭患严重。
是时,徐海、麻叶、陈东、北条道三等四大倭酋粗浅整合了盘踞松江府拓林川沙堡等地四万余倭寇后,气焰嚣张,屡屡出兵劫掠袭扰周边,不可一世。
除盘踞在舟山沥港的大倭酋汪直所部外,这伙倭寇是当前规模、数量最大的倭寇了。
苏州距离这伙倭寇,不近不远,约有一百公里,处于倭寇袭扰的范围。
朱平安知道,苏州正是张经灭倭布局之中的重要一环,不次于嘉定、嘉兴、吴淞等地,张经将自己调至苏州,说明没有将自己排斥在灭倭大局之外。
虽然对火器之道不满,但还是给了自己一个机会。
按照张经灭倭布局,距离掀起灭倭大战,还有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将自己调往苏州。
希望自己在大战之前的空窗期,经历小规模实战,在实战之中检验火器之道,行于当行,止于当止。
可谓用心良苦。





寒门崛起 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翻旧账
“李妹妹,今日总督下令,三天后我就要率浙军拔营去苏州了,周边倭患严重,苏州也不平安,你肚子越来越大了,还是留在应天养胎待产吧。”
朱平安抱着李姝温存了一会后,说了即将移营苏州的消息,劝她留在应天。
朱平安才说完,就感觉大腿像是被一只千年蝎子精蛰了一样,挨了一掐,差点没叫出声来。
反应过来时,李姝早就挣脱了怀抱,在对面气鼓鼓的瞪着自己了,仿佛在看一个负心汉一样。
“朱平安,我大着肚子,不远千里从京城来到这个小镇上,图的是哪个平安?”
李姝挺着大肚子,委屈的红着眼睛,又嗔又气的瞪着朱平安,一语双关的反问道。
“还不是为了你这个没良心的......”李姝说着,眼泪就跟着流了下来,我见犹怜。
孕妇本就情绪容易激动......
“我知道,我知道,都是我不好。”朱平安起身将李姝搂在怀里安慰道。
李姝在朱平安怀里不满的扭动,欲挣脱怀抱。
“我是心疼你舟车劳顿,不想你跟着受累。”朱平安抱着李姝,靠在她耳边,温情脉脉的说道。
李姝这才不扭了,老老实实的被朱平安抱在怀里,不过还是哼了一声。
“我想近近的陪着你,我想生产时,有你陪在我身边,我想你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宝宝,我......我怕生产时万一有什么不测,也还能再看你一眼......”
李姝将脑袋靠在朱平安肩上,软软的说道,说到最后时语气都有些哽咽了。
自古以来,女人生孩子,都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尤其古代医疗不发达,分娩风险更是非常大。女人生孩子,有可能会遇到很多难以预料的危险,如血栓、大出血、难产、胎位不正、胎儿身子太大、产道太窄、产妇身体太弱、产妇忍受不了剧烈而漫长的疼痛等等……无论对妈妈还是对孩子而言,都堪称“过鬼门关”。李姝对此有所担忧,也属常情。
“呸呸呸,说什么呢,怎么会有不测,放心吧,我不会让你有不测的。”
朱平安抱紧了李姝,心里有些自责,李姝的年纪还是小了些,都是自己贪欢。
“朱哥哥轻点,我快喘不过来气了......”李姝又感动又好气嗔道。
朱平安忙松开了些,讪讪的挠了挠头,然后一拍脑袋,从怀里取出一个小册子交给李姝,解释道,“哦,差点忘了,这是我为你生产做的准备。”
“你还懂生产?”李姝看到这本名为《分娩准备事宜》后,惊讶的不行。
“以前不懂,看书请教,总结经验,自然也就懂了些。”朱平安解释道。
除了翻看了医术,请教了医师外,更多的是了解的现代生产的经验知识。
李姝顿时感动,没有去拿书,而是握住了朱平安的双手,娇声道:“朱哥哥不用再费心了,你平日用心公事,都夙兴夜寐的,不用再费心研究这些女人家的事了。我做好准备了,药材啊用品啊都备足了,还请了王姨来,王姨是京城有名的妇产圣手,尤擅长接生,经过王姨的手,都平安顺遂呢。”
“我知道你都做好了准备,不过,准备的再充分也不为过。”朱平安握紧李姝的手,一脸认真的说道。
“好吧,那看看你怎么准备的。”李姝靠在朱平安怀里,打开了这本名为《分娩准备事宜》的小册子,娇声读道:“第一章,准备一个温暖干净的产房。”
“我研究了书籍,总结了四季生产数据,发现夏天生产多顺遂,冬天生产相对困难些。盖因天气的缘故,夏季天气温暖,体感舒适,在温暖的环境生产,产妇感到舒服,利于分娩;冬季天寒地冻,那么冷的天,生孩子要遭罪;如果在冬季,能准备一个温暖干净的产房,肯定利于生产。你分娩就是在冬天,所以要给你准备一个温暖干净的产房。”
朱平安解释道。
李姝闻言,顿时眼睛一亮,有一个温暖的房子,在暖和的环境下生孩子,能舒服些,少受些罪,自然是极好的,而且宝宝出生后也不怕冷了。
想到这,李姝眼睛眯成了月牙,“朱哥哥倒是细心,那到了苏州,让人临时在住所改造一个地龙,房间里多少也能暖和些。嗯,到时候再多放几个火盆,多烧热水,门窗闭紧些,加上门帘。”
“火盆就免了,别到时候煤气中毒了,反倒不好了。”朱平安闻言,连忙摆手。
“什么是煤气中毒?”李姝讶然。
“煤炭等燃烧不充分,会产生一种有毒气体,如果房间不通风,就会让人不知不觉中毒。”
朱平安简单解释道。
“哦,好像听王姨说过,京城富贵人家有人中煤炭毒......”李姝若有所思,“可是没有火盆,只靠地龙的话,室内的气温也暖和不了多少。”
“放心,我让营里的匠师,在闲暇之余做了一套暖气设备,炉子加装储水箱,储水箱连接暖气管道,到时候安在产房里。炉子放在室外,暖气管道布置在产房里,利用热水产生热气循环加热,能使室内的温度如初夏半暖和,既安全又暖和,还干净卫生。”朱平安抱着李姝说道。
“暖气设备能令房间如初夏般暖和?真的假的?”李姝惊讶的张大了小嘴。
虽然知道朱平安从来不说大话,可是听到这么违背常理的事情,依然觉得难以置信。
“我何时骗过你。等一到苏州,就给房间安上暖气,到时候你就知道我所言不虚了。”
朱平安一脸自信的说道。
“咯咯,你说‘一到苏州’,那就是同意我去苏州喽。”
李姝眨了眨大眼睛,含笑含俏含妖,樱桃小嘴微微弯起,一笑百媚生。
“我敢不同意嘛。”朱平安扁了扁嘴。
“咯咯......”李姝高兴的娇笑着,回头亲了朱平安一口,“朱哥哥,你真好。”
“是你真好。我朱平安三生有幸。”朱平安回吻李姝。
“你小时候可不是这么想的。”李姝一双大眼睛水遮雾绕地,媚意荡漾的白了朱平安一眼,开始翻旧账了。
“小时候不懂事。”朱平安脸红。
“骗子,那你还教我们唱那劳什子混账啪啪歌......你,你分明早就对我蓄谋已久了,坏人......”李姝瞪了朱平安一眼,整个人像是一个熟透的水蜜桃一样。
朱平安更脸红了。




寒门崛起 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抵达苏州
“欢迎欢迎,朱大人,自收到总督大人调令后,我盼星星盼月亮,总算将朱大人你们盼来了。你们来了,我这提到嗓子眼的心,总算可以往肚子里放一放了。”
苏州知府尚维持领着一干僚属早早的便到了城西十里长亭,看到朱平安一行风尘仆仆的出现后,远远的的便带众迎了上来,一脸热情的欢迎朱平安一行抵达苏州。
尚知府年约五十多,瘦高身材,湖南人士,口音带着浓浓的湖南口音。
“下官拜见尚知府。”朱平安连忙上前拱手见礼。
“快快免礼,朱大人你们一路风尘仆仆,车马劳顿,累坏了吧,这些繁文缛节就免了。”尚知府上前一步托起朱平安的胳膊,不让朱平安行礼,笑着说道,“走,先入营安置用饭。我已经令人收拾妥当了,营帐、床褥等都是新的,直接过去就能入住。热水、饭菜也都准备好了,一切等吃饱喝足再说。”
“多谢尚知府体恤。”朱平安闻言,向尚知府表示感谢。
不愧是大明第一繁华之地的苏州,竟然还给全军准备了崭新的营帐、床褥,真是大手笔。
“哪里哪里,你们来苏州驻防,守护我们的安危,应该是我们感谢你们才是。”尚知府笑着说道,“待会到了营地,看看还缺什么,明天就能补上。日后贵军所需的粮饷,也都交给我们了,保证不让将士们饿肚子。”
“多谢尚知府。”
没想到苏州府如此大方,竟然连粮饷也包了,朱平安闻言大喜,连连向尚知府道谢。
“朱大人客气了,你们守护我们安危,这些粮饷本就是我们应承担的。”
尚知府笑着说道。
“贵军的营地,我们设在了西阊门外九里的枫桥渡,也就是前面一里多远的枫桥渡口,占地百亩。”尚知府一边在前面带路,一边说道。
一里地很近,很快就到了。
这一里多地的路程,朱平安也见识到了苏州的繁华,这还是苏州城外九里、十里郊外呢。
一路上车水马龙,河道里商船、货船络绎不绝,各样的货物在水路两路川流不息。据尚知府所说,这还是受到了倭患影响,商贾数目减少了三成左右呢。
“这就是传说中的枫桥啊。”
朱平安在营地外,看着面前四十米左右长、五六米宽的枫桥,想到千古传名《枫桥夜泊》,不由感慨道。
“不错,这就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枫桥,旧名‘封桥’,因为古时候水匪贼寇经常由河道进犯苏州,每到夜晚官府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后来以讹传讹为枫桥。”
尚知府点了点头,还简单讲了下枫桥的由来。
浙军大营就在枫桥东边,紧挨着枫桥,占地一百亩左右,依着河流,背靠一个丘陵。
是个不错的营地。
位于苏州城外九里的城郊地区,扼守通往苏州西门阊门的水陆交通要道,保护苏州西侧。
既能扼守苏州西侧安全,必要时可及时入苏州城防御,还能保证浙军军机、操练空间。
朱平安对此很满意。
营地由栅栏围着,里面一顶顶崭新的营长整整齐齐的立在营地里,饭菜的香味飘了出来。
“朱大人请,诸位将士请,入营用饭,先吃饱肚子再说。”尚知府等人请朱平安等人入营。
朱平安领着一干将士道谢入营,一张张桌椅早已摆好,朱平安等人落座后,饭菜就上来了。有鱼有肉,有鸡有鸭,足足十菜一汤,饭菜量足味美,一路风尘仆仆、饥肠辘辘的浙军将士大快朵颐,吃的很是满意。
“呵呵,朱大人说起来,咱们还有同衙之谊呢。”席间,尚知府在茶过三旬后,温和笑着对朱平安说道,“十一年前,我中进士后,先是做了两年翰林院编修,后来改任监察御史,四年前被分发到苏州任知府。”
“哦,原来是前辈,晚生平安失礼了。”朱平安恍然大悟,忙起身再次见礼。
“呵呵,坐坐,方才不是说了吗,咱们不整这些虚礼,当前吃饱喝足才是紧要。”尚知府在朱平安一起身,就将朱平安拉住了,笑着摆了摆手,“我说这个,不是要摆前辈的架子,而是说咱们关系不同,不用那么生疏。我在苏州主政,你驻防苏州,防护苏州安全,咱们要精诚合作、密切配合才是。”
“这是自然,我驻防苏州,与尚知府乃是同船一体,必须要精诚合作,密切配合。”朱平安自然点头称是,这也是自己求之不得的事情。
“有朱大人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尚知府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拍着心口的位置说道,“听到张总督要调你率浙军驻防苏州的消息,我这心里松了一口气。”
“尚知府何出此言?”朱平安问道。
“子厚,观我苏州如何?”尚知府不答反问道。
“这一路走来,城郊外十里亦车水马龙、船帆相接,繁华远超他地,不愧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不愧是天下一等富贵风流之地。”
朱平安回道。
“不错,苏州衣被天下,可非虚传。繁而不华汉川口,华而不繁广陵阜,人间都会最繁华,除是京师吴下有。我大明的赋税倚重东南,而东南赋税倚重苏州府、松江府,素有‘苏松赋税半天下’的说法。内府金花银,户部太仓银、漕银,光禄寺宫廷膳食、祭祀食品折银,工部四司工料银、各色物料折银,礼部牲口料银、药材银,多倚重我苏州府和松江府。豪不夸张的说,我苏州府一地,承担了我大明十分之一的赋税。”
“如今,倭寇占据松江府拓林等地,四处劫掠,松江府几毁于一旦。”
“大胆倭寇贼子,不满足于松江府一地,对我繁华的苏州亦垂涎欲滴,这段时间以来,倭寇已经数次自长江口溯江而来,侵袭我苏州苏南一带,烧杀掳掠,奸淫民女,掳掠妇女小孩,我有心杀贼,虽研读过兵书,却不善于兵事,对统兵、行军布阵、攻守方略都不甚在行,如今已经是焦头烂额矣。松江府毁了,苏州府可不能再毁了,不然我大明财政危矣。”
尚知府说到最后,禁不住叹了一口气,然后看向朱平安,眼睛一亮道:“朱大人知兵事,守城、灭倭皆有战绩,率两千浙军驻防苏州,解了我燃眉之急啊。”




寒门崛起 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肩上重任
“尚大人谬赞了,平安愧不敢当,些许战绩,都是百姓支持,士卒用命。”
朱平安谦虚了一下,然后坚定的表态,“不过,我与浙军定会竭尽全力,战至一兵一卒,以守护苏州安全,不辜负尚知府对我们的支持和信任。”
“朱大人不用谦虚了,你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就今日所见,贵军军用军纪严明,将士士气高昂,令行禁止,非一般军队所能比,可见朱平安知兵也,正是我苏州府所缺的帅才。”尚知府呵呵笑着说道。
“呃......平安岂敢当帅才之称,尚大人言重了。”朱平安苦笑道。
“我这人向来直言直语,不怕你笑话,本地兵兵备司及下属各县属兵,唉……压根无法与贵军相比。兵备司和下属各县的指挥,欺我不通兵事,一个个尸位亲餐,搪塞应付军务,耽于享乐,迷醉于醇酒美妇,士卒有样学样,军纪废弛,乌烟瘴气。这段时间,常有倭寇骚扰苏南,纵只是小股倭寇,足足有八千余兵马的他们也都束手无策,畏敌怯战,听任我境内百姓被倭寇蹂躏欺辱。倭寇离境后,他们才装模作样出兵,厚颜无耻的宣扬他们驱逐了倭寇,虚报战功以领赏赐奖金。”
“一开始,我还被他们蒙骗,后来接到乡绅士民举报后,一番调查,才发现真相,甚为愤慨,一怒之下,我撤了几个军官的职,压入大牢严惩。结果,哎,差点激起了兵变。外有倭寇,内再兵变,那就是灾难了。无奈之下,只好妥协,将他们放出大牢,恢复原职,让他们戴罪立功……结果,呵,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或者说狗改不了吃屎,他们还是那副德行,没有一点长进!”
“朱大人你们浙军在扩军前,不足千人,亦勇敢的驰援应天,不仅驱逐了倭寇,还全歼了倭寇,有勇有谋,还能练兵,相对于尸位素餐的兵备司上下,朱大人如何不能称帅才?”
尚知府还真是如他本人所说的那样,直言直语,将苏州府的兵备司和下属各县指挥的羞人老底都翻了出来,看得出来,对当地的官兵失望至极了;也可以看得出来,尚知府很是欣赏朱平安,对朱平安率领的浙军也很满意。
“好了,朱大人不用再谦虚了。日后苏州城,就多多拜托朱大人了。”
尚知府说着起身,向朱平安长长一拜。
“拜托朱大人了。”
尚知府所属属官亦跟着起身向朱平安长长一拜。
“尚大人,诸位大人快快请起。”朱平安连忙起身扶起尚知府等人,向他们保证道,“多谢尚大人及诸位的信任,平安和浙军定不辜负尚大人及诸位的信任,必保苏州城无恙。倭寇若想染指苏州城,先过我浙军这一关。只要还有一兵一卒,必不让一个倭寇威胁到苏州城。”
“好!有朱大人这番话,我等就放心了。”尚知府击掌道了一声好。
“一万石粮草已经存入营地粮库,日后按照每个士兵两石的供应,每月月初按时供应押送至营地供贵军食用,另外这两万两银以助贵军军用。日后,我苏州府每月资助贵军三千两银子的军需之用,还请万勿推辞。”
尚知府说着,从袖子里掏出一叠厚厚的银票,全是百两面额,交给了朱平安。
果然不愧是天下第一等富贵风流之地,果然不愧是大明首富之地,这大手笔!
朱平安登时被苏州府的钞能力给镇住了。
“多谢尚知府大力支持,战事当前,正是用银之际,我就不推辞了。”朱平安道了一声谢,也没有推辞,接过了银子,“浙军必肝脑涂地以报。”
一个士兵一月食2石粮草,苏州府支援的这一万石粮草,足够浙军两千人食用两个半月了,给浙军节省了一大笔银子,再加上苏州府支援的两万银子,足够浙军打造足够的刺刀和小火炮了,如今正是用钱之际,所以朱平安没有推辞。
“朱大人不用客气,相对于你们肩上的重任,我们这些支持又算得了什么,况且,你们本就是为了守护我们的安危,我们支援些粮草、银两本就是分内之事。”尚知府说道。
说道浙军的重任,尚知府详细的给朱平安解释了一番。
苏湖熟,天下足。
天下财货莫盛于苏州,苏州财货莫盛于阊门,阊门是苏州最繁华的一带。
三十年前过世的“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唐寅有一篇名为《阊门即事》的诗作,其中写道:“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阊门的繁华由此可见一斑,尚知府作为苏州府知府,对苏州城的数据了若指掌。
尚知府说,苏州城的财富有十分之九的财富集中在阊门一带,其他城区总共也就占了苏州城十分之一的财富,而阊门外繁华更胜于城内。
阊门城外至枫桥的十里长街,包括南濠街、上塘街和山塘街等街,背靠河流,河运发达,万商云集,南北舟车、外洋商贩汇聚于此,各种店铺多达数万家之多,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比苏州城里各街还要发达。
倭寇劫掠,所为者求财尔,其目标必然优先以苏州城最繁华的阊门外一带为目标。这段时间,亦有很多人见有倭寇在打探阊门一带的情况。
另外,倭寇跨海而来,溯江而上,沿大运河等水脉流窜劫掠,大运河与我苏州水脉交汇的地方便是阊门外,倭寇若从水路而来,最先抵达的地方也是阊门。
最后,尚知府总结说,倭寇对苏州城下手的话,阊门外定然首当其冲。
浙军驻守的枫桥,北接射读、长荡,南通齾塘、太湖,扼守各处通往阊门的水道,是倭寇通过水路进犯阊门的必经之地。所以尚知府说,浙军肩上的责任重大。
“尚大人放心,有责任有压力,才有动力,有我浙军在此驻守,必不让一个倭寇通过枫桥,保苏州城西门户无恙。”朱平安一脸坚定的说道。
“很好。苏州的西门户托付给贵军了。”尚知府用力的点了点头。




寒门崛起 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 财大气粗
朱平安送走了尚知府一行,妥善安置了全营将士后,带着刘牧等人打马出营,观察苏州府周围地形地貌,尤其是阊门外一带的山水地形地貌。
诸葛武侯曾言: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自己驻防苏州,又岂能不识苏州地理呢,只有将苏州内外地理形势了然于胸,才好调兵遣将,运筹帷幄。
苏州城方圆十二里,东临松江,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老街、古宅、小巷、河水、石桥......典型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
美则美矣,可惜无险可守,尤其阊门一带,除了河流、运河交错,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在观察苏州山川地形的同时,朱平安也看到了苏州力压两京的繁荣富庶。
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不愧是天下一二等富庶风流之地。
1...680681682683684...7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