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魏国公对朱平安还是很相信的,朱平安说刺刀结实,那肯定结实。
张豹斜举刺刀,魏良义拔出随身佩刀,两人用尽全力互相对砍,咣咣咣,砍的直冒火星子……
如此激烈的对砍了七八下后,魏国公叫停了他们,查看了下刺刀和腰刀。
一番激烈的对砍过后,刺刀上留下了痕迹,而腰刀呢,刀刃已经出现豁口了。
“嗯,不错,刺刀确实很结实。”魏国公满意的点了点头,示意朱平安继续往下说。
于是,朱平安接着往下说道:“二是,威力。之所以开了这三面血槽,一来是防止刺刀刺入身体后,肌肉收紧、血液粘附便得刺刀不易拔出,有了三道血槽,刺入后可以轻易拔出刺刀,造成的伤口流血更多,也更难以处理;二来是可以减轻刺刀的重量,还能使得刺刀更坚固。”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正好也快要到晚饭时间了,今天杀头猪,给将士们加餐,也请总督大人和诸位大人不要嫌弃,尝尝我们营的大锅饭。”
朱平安说着,令人牵来了一头肥猪,随手点了一个士兵,令其持安装了刺刀的火铳当场杀猪。
“杀!”
士兵深吸了一口气,端着火毓刺刀,大喊了一声,对准肥猪的肚子,用力向前突刺。
万众瞩目下,士兵手里的刺刀,不怎么费力的就捅穿了大肥的身体。
然后一拔,就轻易的拔出来。
在拔出的一瞬间,猪血就顺着三道血槽“滋滋”的往外飞奔,跟喷泉一样。
肥猪肚子吃了一刺刀对穿,并不是心脏、头脑等要害,没有当场死亡,疼的嗷嗷嚎叫着在校场狂奔,一边嗷嗷狂奔,一边滋滋的往外喷血.....
可是,看似生龙活虎的肥猪,没几分钟,就失血倒毙了。肥猪都如此,可以想象,要是倭寇吃了这么一刺刀,即便没有刺中倭寇的要害,倭寇也得失血而死。
“嗯,威力确实不俗。”魏国公等人不由点了点头。
肥猪死后,火头军营的人很熟练的将肥猪拉下去开膛破肚,料理加餐去了。
“子厚,虽然火铳安装了刺刀后,面对敌人冲阵也有一战之力。但是你们浙军的刺刀功能单一,不宜于劈砍、上撩、削切,对战起来,还是不如冷兵器。你们可以适当增加火器比例,但如此倚重火器的思路,还是有待商榷。”
张经对朱平安说道,打心底里还是不赞同朱平安如此倚重火器的战术态度。
“多谢总督大人指教,不过,下官还是以为火器值得重视开发。”朱平安拱手坚持道。
“你呀……”张经不由摇了摇头,有些恨铁不成钢的看着朱平安,“本来考虑到你靖南任上数次守城抗倭以及上次剿灭袭扰应天倭寇的功绩和自理,还想调拨一批客军与你统领,给你更多施展胸中韬略的机会。经过今日巡视,你扎营、治军俱都值得称赞,也足以担当更多众人。可是你如此倚重火器,无论武器装备还是战阵,而客军可都是倚重冷兵器的,战法、战术截然相反,也让我不放心分拨客军交予你统领了。”
有机会可以统领更多的兵?!
朱平安愣了一下,心中顿时动了一点念头,不过还是很快摇了摇头,没有妥协,选择坚持己见,“下官惭愧,有负总督大人厚望。”
狼兵,虽然比卫所兵强,但……想到历史上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近代屈辱史,还是毫不犹豫的摇了摇头。
朱平安并不想为此妥协,改变对火器的态度。
朱平安比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明白,火器才是未来!火器才是战争的主宰!
朱平安就要做这个年代的蝴蝶,狠狠的扇一扇再扇一扇翅膀,让这个年代的所有人看到火器的未来,加速火器发展,加速战术转变,实现从冷兵器到热武器的飞跃。
追上,乃至超越世界火器发展的大潮。
不要再迷信“弓马定天下”的传统了,不要再出现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悲剧了。
这才是最重要的。
寒门崛起 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 饭前唱歌是几个意思
“你傻啊贤侄,只要向总督大人低头认个错,改变一下练兵方式,你就可以统领更多的兵马。要知道,那可都是总督大人从外省调来的战兵,尤其是广西狼兵更是不可多得,我看总督大人很赏识你,只要你低头认错,总督大人一定会不计前嫌,重新给你机会的贤侄,至少会给你调拨几千兵马的。”
魏国公找了一个时机,趁张经下去跟浙军将士问话的机会,将朱平安拉到角落,很是急切的对朱平安说教。
“当前倭患越来越严重,对老百姓来说是个不好的年代,但是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好时代,你懂吗?有倭寇,有战事,就有立功的机会。一将功成万骨枯,反过来也是可行的。只要你手里的兵马够多,作为统帅,你还会缺少功劳吗?我跟临淮侯是总角之交,穿一条裤子长大的,你是他的子侄,那就是我的子侄,我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你放着光明大道不走,而走羊肠小道。不然,临淮侯知道后,肯定会埋怨我没能规劝贤侄的。”
“贤侄,你是聪明人,更是有本事的人,便是我们这些老牌勋贵,也没有几个人比你更善兵事的。更重要的是,你是入了圣上眼的人,如果你收下有万余兵马,在张总督的关照下,你肯定能立下足够晋身之阶的功劳的。”
“听我的话,去跟总督大人低头认个错。张总督是长者,又是上官,这没什么折面子的。”
魏国公说着使劲的拍了拍朱平安的肩膀,将朱平安向张经的方向推了又推。
“伯父,你信不信我?”朱平安微微摇了摇头,向魏国公问道。
“呃......”
这个问题似曾相识啊,魏国公愣了一下,然后振武营兵变、倭寇袭扰应天等一幕幕闪现而过,当时自己信不信朱平安呢,说实话,在当时的情况下,自己是有些不相信朱平安的,是质疑的,觉得朱平安所说所做是有问题的。
可是结果呢,以上一幕幕,最终的结果都证明了朱平安所说所做是对的。
现在又到了这个问题的时候。
魏国公不由愣住了。
朱平安在魏国公愣住的时候,进一步说道:“伯父,请再相信我一次。我对火器的潜力深信不疑,我定能将火器发扬光大。以火器之潜力,只要按我的思路走下去,不需要其他客军,便是浙军一军,也足以纵横江南,自然不会缺少功绩,这也是最基本的,而火器变革所带来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退一万步讲,伯父,我还年轻,还有试错的机会和成本,大家也能理解和包容,若是在战事中证明我的思路和战术错了,那我再向张总督低头认错,以张总督的为人和肚量,相信也能原谅我的年轻气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哎,这是多好的机会啊。”
魏国公叹息不已,但是看朱平安坚持,也就只好暂时作罢,想着回去后跟临淮侯说下情况,让临淮侯再劝一下朱平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虽然张经对朱平安倚重火器的态度,有些微词,但是对浙军总体情况还是评价颇高的。
在朱平安盛情邀请下,张经最终也接受了邀请,尝一下浙军的大锅饭。
“民以食为天,军人也是人,若是伙食不好,将士吃不好,身体就不好,训练也就会受到影响,训练不好,战时肯定会多流血多牺牲。所以说,军队的伙食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就尝尝你们营的大锅饭,看看你们营的伙食如何。”
“不过我丑话说在前头,我们要跟将士们吃一样的饭,将士们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不要开小灶,不要搞特殊对待,不然休怪我拂袖而去。”
张经对朱平安强调道。
“总督大人放心,这是自然。”朱平安自然点头,他本来就是这样考虑的。
张经都点头了,其他人虽然养尊处优惯了,虽然他们更愿意美酒佳肴,对浙军的大锅饭并不感冒,但是张经都点头了,他们也只能跟着点头。
很快,晚饭的时间到了,浙军各营将士结束了操练,排着整齐的队去吃饭。
张经也带着众人跟上将士们,一同前往,看看浙军将士们是如何吃饭的。
浙军的食堂场地很简陋,就在校场一脚搭了一溜的草棚子,棚子下摆了一排排的长方形桌子,桌子两边各放一张长条凳子,这就是浙军的食堂了。不过,简陋归简陋,很是干净整洁,桌子、凳子都擦得一尘不染。
张经一行跟着将士们到了食堂后,诧异的发现将士们并没有立马进去吃饭,而是在食堂前列队、点名。
“立定,向右看齐。”
“报数。”
“一,二,三,四......四十。报告,全哨四十人,实到四十人,全哨到齐。”
列队点名完毕,这下可以进去吃饭了吧,张经一行心想。不过,让他们诧异的是,列队点名完了,将士们也没有进食堂吃饭,而是在原地唱起歌来了。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沐浴皇恩重,打倒倭寇侵略者,消灭胡虏匈;
我是一个兵,爱君爱百姓,烈火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嘿嘿武器握得紧
眼睛看得清
谁敢侵我家国
坚决打他不留情......”
将士们开始唱起了朱平安修改的大明版《我是一个兵》,歌声嘹亮,响彻云霄。
很快,又一哨将士来了,同样列队、点名、唱歌,区别是歌曲不一样。
“浙军将士个个要牢记,四大铁律十八斩;
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
第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努力减轻朝廷的负担;
第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将士忠君又爱民......”
两哨将士唱着唱着,还互相较劲,拉歌起来了,你声大,我声更大,你唱的齐,我更齐,我精气神还牛......
这是怎么回事,吃饭前列队、点名可以理解,你纪律严明,可是唱歌是怎么回事?唱歌也就算了了,你们怎么还拉歌起来了?这是几个意思啊?!
众人不由怔住了。
他们跟朱平安一直在一起了,朱平安根本没有对将士们做这样的指示和命令。
可见,这就是浙军的日常。
在众人诧异之中,张经不由眼睛一亮,轻声呢喃了一遍,“沐浴皇恩,忠君爱民,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线,保家卫国,打倒倭寇......于歌中灌输教育,潜移默化。”
然后,扭头对朱平安问道,“子厚,这就是你跟我说过的思想教育吧。”
“总督大人慧眼。”
朱平安拱手回道,列队、点名、唱歌,饭前老三样,正是朱平安从现代活学活用而来,效果也好的很。
寒门崛起 第一千六百九十四章 惊艳
在食堂外拉歌的将士们,差不多都唱了三四首歌,才排着整齐的队进食堂打饭。
伙头军营的将士们早就做好了饭菜,一盆盆喷香的大锅饭,一筐筐冒着热气的大馒头,一桶桶油花四溢的菠菜蛋花汤,都在打饭台上摆好了。
食堂内,总共有三十个打饭台,每哨都规规矩矩的在一个打饭台前排队。
每个将士可以打一碗大锅菜,一碗菠菜蛋花汤,大锅菜上扣两个大馒头。
大锅菜看上去很不错,每个人都打了满满一大碗,里面大块的红烧肉至少有七八块,还有好多猪肝猪杂,以及豆腐泡、木耳、白菘、蘑菇、粉条还有青菜等,食材的种类很多很丰富,看上去色香味俱全,很是诱人。
所有人都排着队,轮流打饭,打饭队伍,井然有序。
张经看到这一幕,不由颔首捋须,其他军营吃饭的时候都是乱哄哄的、你争我抢,浙军如此井然有序,纪律严明可见一斑。
就在张经颔首赞赏浙军纪律严明、竟然有序的时候,忽地见一哨将士牛气哄哄、大摇大摆、笑哈哈的直接从队伍最后面插到了最前面打饭,一个个满脸的理所当然,嘴里面还不断的对后面的人拉仇恨,语气夸张的说,“哈哈哈,今天杀的这一头猪,可真肥啊,这红烧肉看着就吞口水,在前面打饭就是好,不仅能快点吃到红烧肉,而且打的菜里肉还多……”
“去死吧浑蛋黑牛,今天不过是你们走运侥幸拿了第一,牛气什么啊,明天我们就把你们打回原形,让你们见识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精锐!”
被插队的将士也都不甘示弱的反唇相讥。
不过,反讥归反讥,排队的人还是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插队打饭,没有质疑。
“子厚,这是怎么回事?他们是刺头**吗?怎么不管?”
魏国公看着堂而皇之插队的这些人,不由皱了皱眉头,对朱平安说道。
“是啊,朱大人,这得管管啊,可别一颗老鼠屎,害了一锅汤。”有人紧跟着说道。
“回大人,他们不是刺头,相反,他们是兵头,为了鼓舞士兵操练,我立了一个规矩,在操练中获得优胜的队伍,享有插队抢先用饭的荣耀。”
朱平安微笑着说道。
“哦,原来是训练优胜的兵头,怪不得他们插队的那么理所当然、一脸骄傲。”张经这才恍然大悟,然后赞赏的对朱平安点了点头,“不错,纪之以律,激之以励,军营并然有序,士卒争相效命。子厚,你做的不错。”
“大人谬赞了。”朱平安谦虚的回道。
接着,张经等人也跟着排队打了一碗大锅菜、两个馒头和一碗菠菜蛋花汤,张经拒绝了张豹等人帮拿,自己一手端着菜碗,一手端着汤碗。
虽然张经要求不能特殊照顾,不能开小灶,但是朱平安还是令人预留了一个桌子。
食堂里面桌椅数量有限,如果不让人预留一张桌椅的话,这个时候张经他们肯定找不到空桌子吃饭,总不能让张经这些大佬们接地气接到席地而坐吃饭吧。预留桌子这种小小的方便,张经等人也不会说什么。
“呵呵,说起来,这还是我第一次吃军营里的大锅菜,看他们吃的这么香,想来味道不错。”
黄大人放下手里的菜碗和汤碗,看着周围桌上咣咣吃饭的将士,饶有兴致的说道。
“我奉劝黄大人不要抱多少期望,军营里的饭菜,也就那么回事,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有人苦笑着摇了摇头,
若非张经点头,他才不会选择吃大锅饭的,军营里的大锅饭有什么吃头。
“大鱼大肉吃多了,偶尔品尝一下大锅菜,换换口味也不错。”也有人如是说道。
“诸位,这是便饭,也不讲究什么礼仪规矩了,大家今天随老夫忙碌了大半天了,也都辛苦了,都动筷子吧,尝尝浙军的大锅饭味道如何。”
张经简单说了一句,招呼大家用饭。
开饭。
虽然众人对大锅饭没抱多少期待,但毕竟大半天没吃饭了,真的饿了,管他味道怎么样,先填饱肚子,至少垫垫肚子再说吧,再不吃点东西,肚子就闹起义了。
“总督大人请,诸位大人请。”众人互相礼让了一下,便开始动筷子。
一碗大锅菜,荤菜素菜都有,想着荤菜多少能入口吧,先是夹起一块红烧肉,放入口中。
嗯?!……
众人难以置信的瞪大了眼睛,这红烧肉有点好吃唉,虽然不至于像中华小当家那样原地爆炸、浮想联翩、人在空中大跳巴扎黑,但是好吃的表情还是溢于言表。
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满口留香。
味蕾好像瞬间就被这一口红烧肉给打开了,整个人顿时食欲大开,食指大动。
太意外了。估计正是因为他们没抱希望,才让他们感到意外的好吃。
毕竟是肉,红烧肉好吃,也正常。
大家如是想到,下一筷子,多数又夹了一筷子青菜尝尝味道如何。
嗯?!
如果说刚才的红烧肉带给他们的是意外惊喜,那这口香菜带给他们的绝对是惊艳了。
爆炸的口感,多汁的质地,鲜美的气息,颠覆了青菜只能清淡的认知。
红烧肉都得往后排了。
然后一口接一口,不知不觉一碗的青菜都被大家优先挑走吃了个精光。
“你们平时的大锅菜也是这个味道吗?不用害怕,据实回答就好。”张经温和的问邻桌士兵。
“回大人,平时也都是这个味,不过今天多杀了一头猪,肉多了一点。”
“我们平时做的大锅菜也都这么好吃,火头军都舍得放油放料,做的大锅菜味道那真是一绝。呵呵,我们营有一个笑话,那就是吃饭的时候,我们的脾气最好,即便有人过来抽我们大嘴巴子,左右开弓,连抽三百下,我们都吭也不会吭一声,因为怕菜汤从嘴缝里流出来......”
士兵们一个个七嘴八舌的回道。
不光这么说,他们还身体力行,每一个将士都将大碗菜吃的干干净净,连菜汤都会被他们舔干净,最终他们吃完饭后,碗就像是被洗过一样......
寒门崛起 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调令
“大锅饭不错,料足味美,将领和士兵坐在一起,吃同样一锅饭,距离拉近了,感情加深了,凝聚力提高了。这也与魏将吴起、武穆岳飞与将士同吃同住之所为不谋而合。记下来,日后,其他军营也可效仿,不止是形式,关键还在于由上至下,包括统帅在内,身体力行,同吃大锅饭。”
张经一行吃完大锅饭后,张经对大锅饭简单的点评了两句,提醒书记官记录,日后推广。
吃完大锅饭后,张经一行便起身辞行。
夕阳西下,鸟雀归巢,朱平安伫立在辕门口,拱手恭送张经一行回返。
“火器的战争潜力,确实值得挖掘,不过火器运用之道,事关将士生死、戎之大局,子厚你还需慎重再慎重、思量再思量,三思而后行。”
张经临走前再次对朱平安说道,今日巡视浙军大营,无论是浙军养猪种菜、军营纪律,还是将士操练、思想教育,他总体上还是很满意的,不过对朱平安倚重火器的战术态度依然心存疑虑和担忧,不能放心。
魏国公忍不住在一旁给朱平安频频使眼色,贤侄啊贤侄,多明显啊,总督大人话里话外,明显就是对你倚重火器的战术不满意嘛,你就表个态认个错,表示以后慎重运用火器,有限使用火器,不就完了吗。
不过,魏国公明显媚眼抛给瞎子了。
朱平安对魏国公的眼神视而不见,拱起双手,一脸认真的向张经回道:“总督大人的教诲,平安牢记于心。还请总督大人放心,平安不会把将士生死、戎之大局当做儿戏的。战术是战争的手段,战术的最终目的减少流血牺牲取得胜利,火器运用之道亦然,平安不会本末倒置的。”
张经盯着朱平安看了数秒,才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面无表情道,“你心中有数就好。”
魏国公见状,不由扼腕长叹。
其实,朱平安又怎么会听不出张经的意思呢,又岂会不明白魏国公的眼色呢,但是自己的火器运用之道是必须坚持的,这是自己这个时空蝴蝶最想煽动的蝴蝶效应。
虽然自己来自于现代,有数百年的历史经验积淀,但是领兵打仗,只有这些远远不够,还跟本人的天赋息息相关,在行兵布阵的武略、捕捉战机的嗅觉、临阵决断的果断、所向披靡的武勇等方面,自己不如这个年代的很多人,张经、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谭纶、汤克宽、卢镗李天宠等等,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比自己能打,甚至很多人都能吊打自己。
但是,这些比自己厉害多的牛人,一直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直到嘉靖四十五年,才基本肃清了倭患。
在冷兵器战场上,多自己一个不多,少自己一个不少,自己带领两千浙军,改变不了抗倭大局。
可是,如果说火器,那自己可就得叉起腰来了。
毫不夸张的说,对火器的理解,对火器的战法,对火器的运用等等,这个年代,无论大明,还是欧罗巴、不列颠诸国,没有谁能超过自己。
虽然自己对火器的理解和运用,在现代也就是弟弟,但是在这个年代,绝对是先知级别的了。
火器对冷兵器,绝对是降维打击,潜力巨大。当年鸦片战争时,英国以四十七艘舰船、四千陆军就打的四亿多人口的清政府割地赔款求和,可见一斑。
自己带领全副火器的两千浙军,以远超这个年代的火器运用之道,加入抗倭之战,朱平安有信心打出一番成绩,淋漓尽致的展现火器的战争潜力,影响这个年代明军对火器的态度,进而改变抗倭大局,提早肃清倭患。
另外,当前是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关键时代,把握住了机会,种花家就能龙腾四海,国运连绵,把握不住机会,落后就要挨打的悲剧就会重演。
所以,为了自己,为了大明沿海百姓,为了种花家,自己都必须坚持火器之道,这不仅是自己的机会,也是种花家逆天改命的一个机会。
朱平安目光坚定,毫不妥协。
张经看了朱平安一眼,翻身上马,其他人也都跟着翻身上马,准备离开。
“诸位大人慢走,一路顺风。”朱平安拱手相送。
“任何战术都脱离不了实战,否则便是纸上谈兵,行于当行,止于当止。给你们三天时间,三天后浙军全军开拔,移营驻防苏州,不得有误。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
张经调转马头后,又调转过来,对朱平安说道,下令浙军三日后移营苏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