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你家贤侄可是朝野上下、坊里芳外公认的‘大明第一奏神’,他先是弹劾投靠严阁老的一个千户军官,结果那个千户被砍了头,还牵连兵部一个大老被削职为民;接着,他弹劾太仓银库桉,连严阁老都被罚了银子,好几百官员被罚,被抄家流放的库吏、库兵、差役等上千,听说在流放路上死掉的人数都数不清;再接着,他又弹劾一个姓高的大官,二三十个大官被牵连落马,下了诏狱,生不如死,可惨了;还有那个最近在咱们民间名气很大的杨继盛,他弹劾严阁老,你家贤侄不是也参与其中了吗,老百姓不都说嘛,要是杨继盛听你家贤侄的意见修改弹劾奏疏就好了,要是听了的话,现在关进大牢的就是严阁老,而不是杨继盛了。也就是因为杨继盛没听你家贤侄的意见,才导致他弹劾失败,身陷诏狱,你家贤侄也被牵连,贬谪到了江南小县做芝麻县官。”
“朱兄啊,你家贤侄这一个‘大明第一奏神’名下,可是累累白骨托起来的啊。”
“还有,你家贤侄被贬谪到江南小县做县官,如何能东山再起,甚至更进一步至如今四品大员呢?他是如何做到的,朱兄你想过没有啊?!”
胡炜恨铁不成钢的指着大伯朱守仁的鼻子,一字一句的给他掰扯了起来。
“我家贤侄立功了啊,立了一个又一个大功,升了一级又一级官。”
大伯朱守仁想也不想的回道。
“那你知道你家贤侄如何立的功吗?”胡炜追问道。
大伯挠了挠头......
“我告诉你吧,朱兄,你家贤侄主政靖南县时,两千多倭寇来袭,而靖南只有几十个兵丁,连给倭寇塞牙缝都不够,你家贤侄为了立功,视百姓为草芥,令老百姓守城,下了杀头令,谁后退杀谁的头,硬生生拿老百姓的人命守住了县城,杀了上千的倭寇不说,还光复了旁边的一个县,可以说拿老百姓的人头堆出来了一个大功,让他一举从七品知县,升为了五品提刑按察使司佥事。他头上的乌纱帽下面,算上老百姓和倭寇,至少有好几千条人命。”
“什么救灾之类的功劳就不说了,就说他从提刑按察使司佥事升到提刑按察使司代副使那个功劳。几十个倭寇从绍兴登陆,一口气杀穿了十多个县,七八个府,纵横两三千里,杀的人头滚滚,一口气杀到了留都应天城下,在城下还杀了好几千人,无人能挡,杀的当官的和老百姓胆寒,那些当官的,无论文官还是武官,没有敢上的;最后,还是你家贤侄,不顾手下死活,驱使他手下的兵,趁倭寇熟睡,杀光了这一伙倭寇。”
“还有你贤侄最近祭海时才立的功,听说又杀了好几百的倭寇。这一桩桩大功下面,哪个不是累累白骨,你家贤侄自做官以来,死在他手下的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了。”
“还憨厚、淳朴、没杀过一只鸡......用杀人如麻这个词来形容都丝毫不过分。”
胡炜掰着手指头,将朱平安立下的一件又一件大功,数给大伯朱守仁。
“朱兄啊,是你太憨厚淳朴,只看到了你家贤侄的表面,不识你家贤侄真面目。弱冠之年不到,便连中三元,高中状元,得罪了权倾天下的严阁老,还能东山再起更进一步,你说这样的人物,能是憨厚淳朴之人?”
夏羌也禁不住跟着说教道。





寒门崛起 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 大伯顿悟
“咳咳,你们有些言重了吧?“大伯朱守仁听他们说了这么多,心里也犯起了滴咕。他又想了想,朱平安虽然憨厚、淳朴,可是小时候也猴精猴精的。
“什么言重了?!朱兄啊,我们所说的那一项不是事实?!你贤侄是不是朝野上下公认的"大明第一奏神’?!你家贤侄是不是得罪了严阁老被贬谪江南,又东山再起?!在靖南和应天城下还有祭海醮场,是不是杀了那么些子倭寇?!”
夏羌情绪激动的说道,恨不得上去揪着大伯朱守仁的耳朵,灌进他脑袋里。
“咳咳,便是如此,便是他要借人头练兵,他也不一定借我们的人头啊。他营里面有两千多人供他借呢,我可是他的亲大伯,论亲疏远近,他也不能借我的人头啊,还有,咱们三人可都是饱读圣贤书,不比营里两千多大字不识一个的泥腿子强一百倍啊,按有用没有论论,他也不能借我们的人头啊。他最多捏个错,从两千多将士里挑几个倒霉蛋借下人头。”
大伯朱守仁并不是很担心,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他心里也是这样想的。
即便贤侄想要效彷孙武、曹操,尔朱荣借人头,他借人头也借不到我头上啊。
道友死的再多,只要不死贫道就一切也没有关系啊。
所以,大伯朱守仁此刻还很澹定。
“我的朱兄啊,你仔细想想孙武、曹操和尔朱荣借人头的故事?!如果你仔细想想,你就不会这么说了!”胡炜无语点了点大伯朱守仁的肩膀。
“怎么说?”大伯朱守仁更茫然了。
胡炜简直恨铁不成钢,无语的翻了一个白眼,“朱兄,你怎么还湖涂呢?!孙武在殿前练兵,当时在场的有吴王的两个妃子和上百宫女,孙武为什么借两个妃子的人头,不就是因为她们有身份,她们的人头才足够有分量吗?!曹操为什么借粮草官的人头,不借粮草兵的人头,不就是因为粮草官管粮草,他的人头足够有分量吗?!还有尔朱荣,尔朱荣为什么借他外甥的人头,不借小兵的人头,不就是因为他外甥跟他关系不一般,人头才有分量吗?!”
“你贤侄要借人头的话,第一个要借的就是你的人头!因为你是他亲大伯,你的人头才足够有分量,将士们一看,天啊,朱大人的亲大伯违反军纪,都被朱大人忍痛杀头示众了,哪个会不胆寒,哪个敢不听朱大人的号令?!我们两个都是被你连累凑数的!借三个人头,比借一个人头威慑力大多了!”
“尔朱荣借他外甥的人头,一日就练出了一支令行禁止的铁军!你贤侄借我们的人头,也能在一日之内练出一支令行禁止、如指臂使的铁军!”
“过几日,松江府的倭寇杀来了,你贤侄率领这支铁军还能再立战功,还能升官发财!只是可怜我们三人大好年华,满腹经纶还没施展,便成了你贤侄练兵立功的垫脚石,白白成就了你贤侄的一世英名!”
胡炜越说越情绪激动,脸色也越来越苍白,内心的恐惧如梦魔一样将他裹的越来越紧。
“不,不会,我可是他的亲大伯,他若借我人头,他怎么对我爹他爷爷交代?!”
大伯朱守仁连连摇头。
胡炜听得直摇头,不明白大伯朱守仁从哪里来的愚蠢自信,无语道,“朱兄啊,一个是连考连败,连秀才都没考中的暮气沉沉的不惑之年的老儿子,一个是连中三元,年纪轻轻就官居四品、前途无量的好孙子,你说老人家向着谁?!”
夏羌也紧跟着说道,“就是啊。再说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至少是活着的人写的,他借了你的人头,你开不了口,那是非黑白不都是他一个人说的吗?!”
“呃......这都是我们的猜测。”大伯朱守仁犹豫道,“那几个泥腿子都当朝廷命官了,虽然是武官,可是也是鱼跃龙门,成了官老爷。”
他还是不愿意从当官梦中醒来。
“朱兄,这可不是耸人听闻的猜测,而是有理有据的,你家贤侄已经开始着手了?!”
胡炜阴恻恻的说道。
“什么意思?!”大伯朱守仁吓的脸都白了,然后未等胡炜开口,他便开始扣嗓子,努力的往外吐,“呕,你是说贤侄在我们的饭里下毒了?!”
可是吃饭都好一阵子了,他这会再扣嗓子,也不过吐了两口酸水而已。
晕!
胡炜捂头,无奈道,“朱兄,朱兄,没有下毒,也不可能下毒。朱大人要借我们的人头,只会像尔朱荣一样,召集全军,当着全军将士的面,将我们明正典刑。”
“呼,不早说,吓我一跳。既然没在饭里下毒,又如何开始着手了?!”大伯朱守仁埋怨了一声,继而又惊乍了起来,“难道是慢性毒药?!让我们到时候没有力气反抗?!”
胡炜无语,用看哈比一样的眼神看着大伯朱守仁,一字一顿道,“朱大人要杀我们,只需一声令下,自有两千将士替他动手,何须如此麻烦。”
“那胡兄怎么说已经开始着手了呢?”大伯摇了摇头。
“朱兄忘了我们的优待了吗?我们才来不到三天,就领了一个月的饷银和五两银子的安家费?!这哪是饷银和安家费啊,这分明是买命钱!

胡炜脸色苍白的说道。
“还有,连朱大人现在还都去排队打饭呢,可是却让人给我们送饭!这送的那是饭啊,分明是断头饭!”
夏羌也紧跟着说道,声音都在颤抖,脸色白的跟掉进了白灰堆里一样。
“卧槽,听你们这么一说,我也觉得不对劲了。现在仔细想想,贤侄他还从来没有主动给我银子!我就是给他要银子,也几乎从来没要到过!更不用说像今天这样一下子给了这么多两银子了,不正常,太不正常了。”
大伯朱守仁脸也唰一下子白了,跟被烫了腚的猴子一样,嗖一下子弹起来,连连催促两人道,“那咱们还等着干嘛,抓紧走啊,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寒门崛起 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 头也不回
下午快要到黄昏的时候,朱平安从校场返回帅帐,才掀开帐帘迈进去一条腿,就见一道黑影扑了过来,还未等朱平安反应过来,大腿就被人抱住了。
朱平安低头一看,抱自己大腿的人却是胡炜。
“朱大人,朱大人,胡某愧对朱大人的赏识和信任啊,呜呜呜……”
胡炜抱着朱平安的大腿,涕泪四流,声音之悲切,令人听者伤心,闻者流泪。
“胡先生,这是怎么了?何至于此啊,快快请起。”朱平安手抚了一把。
朱平安拉了胡炜一把,却没有拉起,胡炜抱着朱平安的大腿不起,涕泪四流的哀求道,“朱大人,刚才在营内散步,遇到了从老家来苏州做生意的同乡,同乡告诉我了一个不幸的噩耗,说我的老母亲在家病重了,老人家缠绵病榻,意识不清,却连连唤我的乳名"保儿’。同乡让我快快回家,不然怕是连老母亲最后一面都见不到了。某听闻后,心如刀绞,神乱如麻,咳血不止,某想要报效大人的知遇之恩、信任之情,可是在此之前,某想回家看母亲一面,还请朱大人批准,如果朱大人不同意,某就长跪不起,咳咳……”
胡炜说着说着就咳了起来,掏出一块白手帕,往嘴角一抹,手帕正中一片血红。
胡炜熟颤巍巍的想要把手帕收入怀中,可是却一不小心,手帕掉在了地上。
“胡兄,你怎么又咳血了,哀思咳血,哀之深伤之重,你可要节哀啊胡兄,再咳身体可受不住。”夏羌扑上来捡起胡炜的手帕,分外担心的说道。
“哎,我真舍不的先生啊……”朱平安叹了一口气,提议道,“苏州府也有不少名医,我联系府尊,请其推荐一位名医,去先生老家为令母诊治。”
“不用了,大战在即,大人和府尊日理万机,就不要再为小人分神了,不然小人会愧疚死的。小的回家就好,小的就是家母的灵丹妙药。”
胡炜连连摇头道,开玩笑,如果派一个名医回去,那不就露馅了吗。
他母亲可没有生病,虽然已经年近六十,可是能吃能喝能睡,骂起下人来,也是中气十足,每天都能听到他母亲打骂下人的声音,身体好的不得了。
“哎……”朱平安看着胡炜,为难的叹了一口气,“可是如今营中需要先生。”。
“这一面恐怕是最后一面了,还请大人成全某一颗拳拳人子之心。待了了家中事,我就前来继续为大人效力,任凭大人驱使,上刀山下火海,肝脑涂地,死而后己。”胡炜连连表态道,“还请大人准许,不然小人长跪不起。”。
“哎,那好吧,先生可要早去早回啊。”朱平安一脸不舍的点了点头。
“一定,一定。”胡炜大喜,连连表态不已。
“好在还有大伯还有夏先生……”朱平安看着大伯朱守仁还有夏羌,略有慰藉的说道。
呃,不知是不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大伯朱守仁还有夏羌两人总感觉朱平安看他们的眼神,就跟屠户看待宰的肥猪一样。
这更令他们对他们的猜测深信不疑,这家伙就是要借我们的人头呢。
“贤侄/大人,我们与胡炜早就歃血烧香,结为异性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父母,他的母亲就是我们的母亲,如今母亲病了,我们当然要一起去看母亲。如果不去,我们与禽兽畜生何异?!”
“胡兄心如刀绞,神乱如麻,我们也是一样心如刀绞,神乱如麻。请贤侄/大人准许我们与胡兄一同回家看老母亲一面,不然我们也长跪不起……”
大伯朱守仁和夏羌两人也都毫不犹豫的噗通一声跪下,一人抱着一条腿。
“哎,大伯你这不是折煞侄儿吗,还有夏先生,这,这,这……”朱平安为难不已,伸手去扶大伯朱守仁和夏羌。
“贤侄/大人若是不答应,我们就跪死在这里,不孝之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大伯朱守仁两人长跪不起,嚎啕大哭。
此处应该有眼泪,可惜大伯朱守仁怎么哭也哭不出来眼泪,关键时候,大伯伸出袖子装作擦眼泪,将袖子往眼睛上一抹。
立功了,他提前往袖子上抹的胡椒面立功了。
顿时一股辛辣直扑眼睛,眼睛顿时红了,眼泪也止不住的哗哗往外流。
不止有眼泪,大伯朱守仁还有动作,拿脑袋撞朱平安的大腿,一副要撞腿自尽的架势。
“好了,好了,大伯还有夏先生快快起来,我答应你们就是了。不过,你们可要早去早回啊。”朱平安无奈道,连连强调要他们早去早回。
“一定,一定。我们定然早去早回,了了胡兄家里事,我们就一起回来。”
胡炜连连表态。
“贤侄,我做事你放心,我们此行回去,了了胡兄家里事,立马就回来,一刻也不耽搁。”
大伯朱守仁更是连连拍着胸膛,保证一回去忙完事就回来。
至于心中,他们却是对朱平安嗤之以鼻,还想要哄我们回来借我们人头?!想得美!此一番出营,就是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他们也不会回来的。
“贤侄,还是快快给我们手书出营批条,我们好早早回去,早早回来。”
大伯朱守仁在胡炜和夏羌两人眼神暗示下,拽着朱平安的胳膊催促给他们出批条。
事不宜迟,迟则生变,万一朱平安改变了主意,硬是将他们留下怎么办!所以,趁热打铁!
出营!
现在就出营!
出了营,马不停蹄,头也不回的就往家跑,免得被朱平安派人给追上。
其实,他们下午有尝试出营,可是没有朱平安开的出营批条,辕门守卫不放他们出营。
好话说尽也没用,塞银子也没用,威胁也没用。
辕门守卫翻来覆去就一句话,没有大人的批条,谁都不能踏出辕门一步,不然格杀勿论。
“现在已是黄昏,不如用过晚膳,休息一晚,明早再走吧。”朱平安挽留道。
“不了,不了,老母亲缠绵病榻,我们如何吃的下睡得着,我等归心似箭,现在就出发,连夜出发!”
胡炜三人连连摆手道。
“好吧,那你们一路小心,早去早回。”朱平安拗不过他们,只好给他们出了批条。
大伯他们一拿到批条,便头也不回的,扛着包袱出营,一路狂奔,像是被狗追一样,消失在道路尽头。
朱平安看着他们的身影,勾起了一抹微笑。




寒门崛起 第一千七百六十三章 游骑兵
送走猪队友大伯朱守仁一行三人,解决了一个隐患,朱平安顿觉轻松了不少。
不枉自己略施手段,给他们“看”了几篇精心准备的故事,原以为还要再给他们看几篇故事,没想到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么差,这就受不住了。
看着大伯他们的身影消失在远方,朱平安微笑着返回校场,查看将士们骑术情况。
浙军加紧操练骑术已经两日了,不过骑兵不是那么好练的。浙军老兵由于接触马时间长,骑马都很娴熟了,不过也仅此而已,想要成为合格的骑兵,用刘牧的话说,至少还需要两个月时间才成。
骑兵可不是骑马奔驰那么简单,骑射这一项,光合格水平就得至少需要三个月才能练成,更不用说还有马术、队列、马上格斗等骑兵必备技巧,一整套下来,至少得半年左右时间才能训练出一个合格的骑兵。
江南缺马,义乌新兵又都是农村人,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马,这两日加紧操练下来,他们大部分也只能做到骑在奔驰的马背上不被摔下来而已。
不过,这也达到朱平安预期了。
朱平安也没想着能在这么短的时间练出一支骑兵来,能会骑马就可以了,骑马可比步行快多了,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浙军机动灵活性了。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倭寇,朱平安对浙军做了轻微调整。
一伍骑马娴熟的浙军老兵搭配一伍骑马生疏的义乌新兵,组成一支游骑兵。
朱平安往苏州四面八方派出了十五支这样的游骑兵,每两个时辰回营轮换一次,令他们在苏州周边游曳。一方面锻炼马术,一方面监视倭寇。
除此外,朱平安还骑马走遍了苏州周边,精挑细选了十五个高地,都是宜于互相瞭望的高冈、丘阜,令人在其上搭建了简陋的烽火台,十五高地共搭建了十五个烽火台。
十五个烽火台以苏州城为圆心,呈三环分布,每一环有十个烽火台,每环间隔八里。
古人烽火台一般间隔十里,朱平安担心距离太远,不易于观察,改为了八里。
至于狼烟的焚烧材料,狼粪不好找,马粪营地里多的是,晾晒的半干半湿的马粪,配合上油脂、干柴、湿柴还有芦苇、艾草,以干草干柴和油脂引火,续上半干半湿的马粪还有湿柴,一旦点燃起来,浓浓的黑烟滚滚而上,八里之外清晰可见。
当然,烽火台白天靠烟,浓烟滚滚,白昼易见;晚上靠火,火光冲天,夜晚易见。如果晚上点燃烽火的话,则以芦苇、艾草、干柴配合油脂为燃料。
每一支外出游曳的游骑兵负责一个烽火台,他们在游曳之时,都要在烽火台留守五人。
一旦发现倭寇的行踪就第一时间点燃烽火示警。
所有在外游弋的游骑兵看到烽火,都要纵马奔驰敲锣示警周边村镇的百姓,倭寇来了。
朱平安还特别叮嘱将士,如果遇到阴雨天或者雾天,能见度低,看不清狼烟,在点燃烽火后,要第一时间骑马飞驰至下一个烽火台示警。
朱平安还在浙军大营,专门安排了两伍将士,负责眺望烽火台方向。一番有烽火点燃,这边要在第一时间察觉烽火,以便做好部署应对。
朱平安在派游骑兵时,特意给他们强调道:
“你们的任务是示警,我不要求你们阻击倭寇,更不要求你们杀伤倭寇,遇到倭寇,你们以示警为第一要务。只要提前示警,本官就给你们记一大功。“
“完成示警后,再骚扰、阻击倭寇,为老百姓撤离争取时间。”
“要发挥火铳和马匹机动灵活优势,避免跟倭寇近身作战。”
朱平安给游骑兵下达命令是以示警为主,骚扰、阻击为辅。倭寇剽悍,又人多势众,派遣出去的游骑兵骑术欠火候,人数又少,不是倭寇的对手。
朱平安仔细的叮嘱了一番后,将十五支游骑兵向苏州四面八方派遣了出去。
在傍晚夕阳西下之际,朱平安去了一趟苏州城,拜见苏州知府尚维持。
虽然已经放衙,一众僚属官吏都回家了,但是尚知府还在府衙办公。
“下官拜见尚大人。”朱平安入衙后,由人引领着到了尚知府的书房,拱手上前拜见尚知府。
“免了,免了,子厚你就别整这些虚礼了。我还未恭喜子厚在祭海醮场立下的大功呢,有了这份功劳,子厚去掉"代’副使的‘代’字,甚至更进一步也不无可能,上面的旨意估计也就是这几日的功夫了。到时候,怕是要我向你行礼了。”尚知府呵呵笑着拉住朱平安的胳膊,亲热的将他邀进书房。
进了书房,尚知府请朱平安落座,亲自为朱平安斟了一杯热茶,朱平安双手接过。
“子厚,贵营粮草辎重、甲胃兵械可够了,不够的话,不要客气,我再派人给贵营送。”
尚知府一脸热情的询问道,财大气粗不差钱的土豪姿态顿时暴露无遗。
“够了,已经足够了,还未感谢尚知府的鼎力支持,让我浙军无后顾之忧,平安及浙军无以为报,唯有为保苏州一方平安抛头颅洒热血。”
朱平安真诚的起身向尚知府躬身道谢。
浙军初来乍到,这几日下来,苏州府给的支持,要比成军以来朝廷下发的还要多。
虽然苏州府富庶冠绝天下,可尚知府的鼎力支持才是最为关键。不然,人家富是人家的,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浙军驻守苏州,本就是分内之事,苏州府并没有义务为浙军提供粮草辎重。
一般而言,驻守的地方都会为驻军提供一定的支持,意恩一下,以换取驻军忠于职守,保护地方安危,不要骚扰地方百姓。当然,他们支持的力度都比较有限,像苏州府这样鼎力支持的地方,却是凤毛麟角。
1...699700701702703...7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