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齐橙
只有冯啸辰、包成明和霍特比自己知道,霍氏公司是一家如假包换的中国公司,它的五家企业股东,都是由中国公司控制的,它的母公司的母公司的母公司,其实就是冯啸辰旗下的企业,霍特比本人不过是冯啸辰在欧洲的一双手套而已。
霍特比不知道的是,类似于他这样的欧洲手套,冯啸辰还有许多双,手套们之间是互不知情的,这也保证了如果有某一双手套想洗白自己,不会牵连到其他的手套。
两个月前,冯啸辰向霍特比下达了一条指令,让他去与海因茨尔联系,商议以霍氏公司的名义买下普迈工程机械公司的所谓“敏感资产”。这部分敏感资产的价值,冯啸辰也向霍特比交了底,那就是不超过3亿欧元。所需的收购资金,冯啸辰会通过合适的渠道转到霍氏公司的账上。
海因茨尔从一开始就存了要把敏感资产卖给第三方企业的心思,他的想法是,这部分技术只能留在欧洲人手里,不能交给中国人。中国人想买,就买那些剥离了核心技术的部分好了,其中包括了几处工厂的厂房、大批非尖端的设备,还有一些重要性不足的专利。
博瓦德认为,如果剥离了这部分核心技术,中国人或许就会放弃对普迈的收购。但海因茨尔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等找到一家愿意收购核心技术的欧洲企业之后,由这家欧洲企业与中国人合作,共同恢复普迈各家工厂的生产。届时,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欧洲人手里的,不会违反相关的技术转移禁令,而中国人也依然能够利用普迈的工厂进行生产,充其量是需要交纳一些专利使用费而已。
“中国人不会接受这个条件的。”博瓦德在听到海因茨尔的方案之后,便断然地表示。
海因茨尔说:“这取决于欧盟的决心。如果欧盟能够让中国人相信,他们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获得这些技术的,他们应当会接受这个变通的办法。毕竟,普迈的品牌代表着一种商誉,中国人想把自己的工程机械产品打进欧美市场,他们是迫切需要普迈这个品牌的。”
“那么,你能找到一家愿意这样做的欧洲企业吗”博瓦德问。
海因茨尔自矜地说:“我已经找到了,那就是注册在英国的一家信息技术投资公司。它的ceo霍特比先生完全同意我的方案,并且愿意用3亿欧元的价格收购普迈的关键性核心技术。”
博瓦德与霍特比见了一面,霍特比果然表现出了很积极的合作意愿。博瓦德让人调查了一下霍氏公司的背景,确定这家公司就是一家纯粹的欧洲公司,由霍氏公司来收购普迈的关键技术,不会涉及到任何法律问题,美国商务部也绝对不会加以干预。
就这样,海因茨尔、博瓦德和霍特比三方统一了意见,博瓦德便给冯啸辰打了电话,约他前来会谈。
“冯先生,我非常遗憾地通知你,由于美国商务部对贵公司收购普迈工程机械公司一事提出了质疑,目前这桩并购案面临着诸多障碍。按照最悲观的估计,突破这些障碍,最终完成并购,需要一年以上
875.第873章 霍特比的条件
876.第874章 完美的收购
第874章 完美的收购
看到海因茨尔有变身暴走的迹象,霍特比也想起了过犹不及的古训,于是假装悻悻然地做出了妥协,表示可以先买下普迈的这部分资产,但普迈方面也必须和他签订一个补充协议,规定如果未来半年内中方没有收购普迈的其余资产,导致霍氏公司的这笔投资成为呆账,则普迈公司有义务以原价回购这部分资产。
霍特比原来还打算提出利息方面的要求,在海因茨尔那能够杀人的眼神逼迫下,还是放弃了。他与海因茨尔也算是各为其主,没必要生生把对方气死吧。
霍特比提出在中国人与普迈签约之后再收购普迈的核心技术资产,其实是一招以退为进的策略。稍微明白一点事理的人,也知道冯啸辰一定会先和霍氏公司达成技术使用协议,然后才能购买普迈的其余资产,而这就意味着霍氏公司必须先于中国人拿到那部分核心技术资产。如果海因茨尔和博瓦德意识不到这一点,冯啸辰也会在合适的时候让他们明白过来的。
在明知不可能的情况下,霍特比提出这种要求,就属于欲擒故纵。海因茨尔和博瓦德也会因此而放弃对他的警惕,坚信他只是一个无利不起早的奸商。至于说什么回购资产的事情,合同上说得很明白,普迈拥有的只是义务,而没有权利……
往后的几天里,一切都是照着冯啸辰编好的剧本在进行。冯啸辰对霍特比进行了一次拜访,随后霍特比便找到海因茨尔和博瓦德,声称中国人打算给他一笔钱,让他放弃对普迈核心技术资产的收购。海因茨尔和博瓦德一边安抚他,一边劝他赶紧与普迈签约,把核心技术买下,以免夜长梦多。
霍特比装出一副老大不情愿的样子,与海因茨尔进行了谈判,最终以2.4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普迈工程机械公司下属的研究院以及一家特别工厂,研究院所拥有的大批技术专利和实验设备,以及特别工厂里的许多高精度机床,都成了霍氏公司的囊中之物。
在得知普迈的核心技术资产已经落入霍氏公司之手以后,冯啸辰当着海因茨尔和博瓦德的面拍了桌子,指责对方居心不良,又旧话重提,要求把其余资产的价格压到8亿欧元以下,这比他在此前开出的12亿欧元的价格又低了1/3。
海因茨尔当然不能接受这个价格,与冯啸辰据理力争,双方的辩论是如此激烈,其间差点爆发德国拳击与中国传统武术之间的一场对垒。
随后,霍特比便开始向海因茨尔和博瓦德报告,说冯啸辰与他进行了接触,要求与他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为此还专门从中国国内调来了一批工程师,到研究院去评估各项专利技术的价值,确定合作方式。
问题在于,中方派出的工程师数量是如此之大,而且呆在研究院就不出来了,每天与研究院里的普迈工程师一道工作,相处得非常和谐。霍特比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大度,对中国人在自己买下的企业里从事各种活动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最后甚至从辰宇工程机械公司聘了几名管理人员来作为研究院的负责人,每天对欧洲的工程师们发号施令。
“霍特比,我想知道,你和中国人到底达成了什么协议”
海因茨尔听说这些情况之后,忧心忡忡地给霍特比打电话询问。
“当然是技术合作协议。”霍特比说,“我按照你的要求,向中国人承诺提供所有的技术,以便鼓励他们买下普迈的其余资产。”
“可是,我们是有协议在先的,你不能把从普迈获得的核心技术再转卖给中国人。”
“这个你完全可以放心,我绝对没有把技术卖给中国人。”
“但我听说辰宇工程机械公司将在他们新开发的85米泵车上使用普迈的20余种专利,他们声称这些专利是获得了授权的。”
“的确如此。”霍特比说,“这些专利现在已经属于霍氏公司了,我们有权力向中国企业授权。”
“你们的授权费是如何收取的”海因茨尔问。
“完全免费。”霍特比说。
“完全免费!”海因茨尔大声惊呼,声音通过话筒传过来,把霍特比的耳朵都震得有些生疼了。
“混蛋!你喊这么大声音干什么!”霍特比怒气冲冲地骂道。
“你们怎么能够免费让中国人使用这些专利”海因茨尔质问道。
霍特比说:“这不是你要求的吗你说我们必须和中国人合作,但又不能把专利卖给中国人,我也只能这样做了。”
“什么”海因茨尔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不让霍特比卖专利,霍特比就索性白送给中国人用,自己的意思是这样的吗还有,霍特比难道是脑袋被驴踢了吗
“我只是想帮助你们谈判罢了。”霍特比在电话里轻描淡写地说。
有霍特比如此帮忙,冯啸辰哪里还有兴趣与海因茨尔谈判。博瓦德与冯啸辰联系了好几次,冯啸辰只是在电话里向博瓦德报了价格,说如果普
877.第875章 辛克角核电站
第875章 辛克角核电站
“哥,这一次,你可得多指点我。”
英国伦敦的一家宾馆里,刚刚坐飞机从中国远道而来的冯林涛拽着冯啸辰的手,满脸恳切地说。
冯啸辰这段时间一直都在欧洲各地周游,带着自己的团队寻找有价值的并购对象,然后再筹集资金进行收购。一年多时间里,经他的手完成的大型并购案就有七八起,至于几百万欧元之内的小型并购案,就数不胜数了。
这一次,冯林涛带着国家核电公司的一个团队前往英国洽谈一个名叫辛克角的核电站建设项目,事先便给冯啸辰打了电话,说希望得到冯啸辰的指导。冯啸辰便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到伦敦,专门等候冯林涛一行的到来。
“辛克角核电站项目是英国政府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推出的最大的一个能源项目,计划建设4座100万千瓦的反应堆,以取代上世纪70年代建设的6座50万千瓦反应堆。辛克角电站原有的6座反应堆的堆型都已经落后,同时也已经接近了原设计的使用寿命,需要停止使用。计划建设的4座反应堆,英国政府希望采用具有更高安全性的第三代堆型。
目前拥有这方面技术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和美国,但实际建设过第三代核电站的,仅有我们中国一家,所以,我们在竞标中是具有很大优势的。”
冯林涛滔滔不绝地向冯啸辰介绍着情况。
“目前参与投标的都有哪些国家的企业呢”冯啸辰问。
冯林涛说:“美国虽然拥有第三代核电的技术,但他们已经没有制造力量和施工队伍,所以根本不可能前来投标。俄罗斯有这方面的能力,但因为近年来与西方的关系非常紧张,英国政府不敢让俄罗斯来承建这种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法国拥有的技术与英国政府的期望有所差距,所以在投标之前就已经出局。目前参加投标的,其实只有两家企业,是我们中国国家核电公司,另一家就是日本的三立制钢所。”
冯啸辰一愣:“三立制钢所它们怎么也扎到核电这个圈子里来了”
冯林涛略带鄙夷地说:“冯总,你现在也太官僚了,行业里的很多事情你已经不了解了。几年前,三立制钢所斥资7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威豪电气公司和日本池谷制作所。威豪电气公司是美国老牌的核电技术公司,手里拥有大批第三代核电的专利技术。池谷制作所具有制造高压容器的经验,而核电设备中就有大量的高压容器。
三立此举的目的,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说,是洞若观火的,那就是三立打算进军第三代核电市场,将核电作为自己新的增长极。用75亿美元收购两家企业,对三立来说,是一场豪赌。三立是抱着必胜的决心孤注一掷的。”
“嗯嗯,你这样说,我就有印象了。”冯啸辰点头不迭。三立收购池谷制作所的事情,他是第一时间就知道的,当时也有传闻,说三立可能想进军化工设备市场,不过,随后三立对美国威豪电气的收购,打消了这种传言,大家的确是判断三立打算在第三代核电上有所建树。
“三立在收购了这两家企业之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第三代核电技术的研发。我们追踪过他们的技术,可以这样说,他们的技术与我们的技术各有千秋,如果考虑到池谷制作所和威豪电气的生产经验,我们还略逊一筹。”冯林涛客观地评价说。
“你刚才不是说了,你们是世界上唯一有第三代核电站建设经验的,这应当算是你们的优势吧三立的技术再好,没有经过实战也是枉然。”冯啸辰分析说。
冯林涛笑道:“的确是这样。要说起来,这也是天不助三立,如果没有311大地震,他们也能拿到几个三代核电订单的,不至于到现在还在纸上谈兵。”
“这是我们最大的短板!”
三立制钢所董事长办公室里,董事长小林道彦叹着气对公司销售总监内田悠说道。
内田悠原本是池谷制作所的销售总监,池谷制作所被三立制钢所收购后,内田悠被留用,仍然担任销售总监一职。进军第三代核电市场的建议,就是内田悠向小林道彦提出来的,小林道彦进行审慎分析之后,认为第三代核电的确有广阔的市场前途,而三立制钢所在这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完全能够在这个市场上占到一席之地。
随后的进展印证了小林道彦的分析,三立制钢所从威豪电气那里获得第三代核电专利之后,迅速进行消化吸收,并形成了建设能力。三代核电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新鲜玩艺,许多国家对此都采取了观望态度。
在当时,确定立项建设三代核电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另
878.第876章 请冯总帮忙
第876章 请冯总帮忙
“到目前为止,只有两家企业前来参加招标,一家是日本的三立制钢所,另一家是中国的国家核电公司。项目委员会与这两家公司都进行了接触,认为这两家公司各有优点。就项目委员会多数成员的观点而言,是更倾向于选择中国公司的。”
在辛克角核电项目委员会的会议室里,委员会主席鲁伊斯向前来听取项目进展情况的内阁大臣拉尔曼汇报说。在前期,项目委员会已经和中国、日本两国的公司进行了好几轮磋商,有了一些初步的合作意向,拉尔曼就是代表内阁来听汇报的。
“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建造这座核电站呢”拉尔曼问。
“因为……”鲁伊斯一时不知道从何说起了,迟疑了一会,才选择一个最简单的答案:“因为英国并不具有第三代核电技术。”
“连中国人都能拥有这样的技术,为什么我们反而没有难道你是想说,我们的科技水平还不如中国吗”拉尔曼半是狐疑半是谴责地问道。
鲁伊斯露出一个苦笑,他知道,这位拉尔曼大臣是牛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出身,因为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提出过几个非常漂亮的经济学模型而名噪一时,被选入了新内阁,担任分管能源的内阁大臣。这位据说是全球最杰出的能源经济学专家对于能源问题其实是一窍不通,曾闹出了很多笑话。至于说让英国人自己建造第三代核电站这样的提法,在他闹的笑话中还不算是最离谱的。
“拉尔曼先生,英国放弃核电技术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年了,这或许是源于一些非常高明的决策,我无权评价。但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英国目前没有建造第三代核电站的能力,我想未来也不会有的。”鲁伊斯说。
“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当然,这是在我分管能源政策之前出现的错误,我也不宜进行评论。”拉尔曼神情严肃地说。从鲁伊斯的回答里,他也知道自己又摆了一个乌龙,说了一些外行话,不过,他觉得自己的专长是在能源经济学方面,是否了解核电技术,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如果是这样,那我觉得我们应当选择美国的技术或者欧洲的技术。亚洲企业,哪怕是日本的企业,技术水平与美国和欧洲相比,也是不能相信的,更别提中国了。”拉尔曼又提出了新的建议。
鲁伊斯解释说:“美国已经放弃了核电设备制造,他们把第三代核电的专利分别卖给了日本人和中国人。欧洲大陆上只有法国能够建造第三代核电站,不过他们的技术与我们的期望不一致,我们无法评估法国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是否具有安全性。目前能够提供符合我们要求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只有中国和日本。相比之下,我们更倾向于采用中国的技术,因为他们已经使用这项技术在中国国内开工建设了4座反应堆,我们认为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经验积累是更充分的。”
“他们新建的核电站投产了吗”拉尔曼问。
“还没有。”
“这就是了。既然他们新建的核电站还没有投产,你们凭什么认为他们拥有充分的经验呢”
“这是和日本人相比而言的,三立制钢所迄今为止还没有建设过任何一座第三代反应堆,他们的技术只停留在设计图纸上,具体应用时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可预料的问题。而中国人显然是已经遇到过这些问题的,并且拥有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更何况,日本人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福岛核电站的泄漏问题,我们怎么能够相信他们在核电方面的能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