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国重工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齐橙

    “福岛事件只是一个偶然事件而已。对此,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经济学家》杂志上……”

    “呃,好吧……”鲁伊斯无语了。外行指挥内行真是一件让人郁闷的事情,但他又不能不接受拉尔曼的指示,因为辛克角核电站的投资,最终是需要内阁拨付的。再说,中方和日方的条件,也的确是各有千秋,在委员会里也有一些委员是支持选择三立制钢所的,拉尔曼的观点并不孤立。

    “请安排我分别和中方与日方的谈判代表见面,我要听听他们自己的陈述。”拉尔曼交代说。

    “我会尽快安排的。”鲁伊斯恭恭敬敬地应道。

    中国核电公司派往英国的谈判团队,有两名负责人,其中一人名叫邓景明,是负责商业事务的,另外一人就是冯林涛,负责的是技术事务。

    冯林涛做技术是一把好手,现在已经是全球驰名的核电技术权威。但要说到商业谈判,冯林涛就完全是一个菜鸟了,以他那只擅长于科学计算的头脑,实在理解不了谈判场上的尔虞我诈。

    前一段时间,中方团队已经与辛克角核电站项目委员会进行了好几轮接触,谈的都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冯林涛在那样的场合里如鱼得水,侃侃而谈,征服了包括鲁伊斯在内的一干英国核电专家。




879.第877章 最大的区别
    第877章 最大的区别

    冯啸辰这段时间的确一直留在英国,目的也正是给这一次的核电谈判保驾护航。核电公司的上层早就和冯啸辰联系过,希望冯啸辰能够在关键的时候施以援手。关于冯啸辰辞职的真实原因,体制内的中下层干部知之不详,但领导干部们还是比较清楚的,所以在请冯啸辰帮忙这个问题上,并没有什么顾虑。

    接到冯林涛的电话,冯啸辰马上就来到了核电谈判团队下榻的宾馆,与邓景明、冯林涛会面,了解他们前一阶段与辛克角核电站项目委员会谈判的情况。

    “三立制钢所也是志在必得,他们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他们通过收购威豪电气,获得了美国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在一些方面的确比我们要强,我们除了有实际建设第三代核电站的经验之外,其他方面与三立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在冯林涛介绍完技术方面的情况之后,邓景明这样对冯啸辰总结说。

    “建设经验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冯啸辰说。

    邓景明说:“三立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这次的谈判团队里专门带上了几名过去从事过核电站建设的老工程师。这些人过去做的是第二代核电,但毕竟也算是拥有建设经验的。要论第二代核电的建设经验,我们还真比不过三立。”

    “这个内田悠,也的确是老奸巨滑啊。”冯啸辰笑呵呵地评论道。

    “哥,你看,这是我们上次和三立的谈判团队见面时候,我拍的照片。你不是说内田悠是你的老对头吗,你看看,他的样子有没有变化。”冯林涛从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调出一张照片,让冯啸辰看。几天前,鲁伊斯把两个团队叫到一起去进行过一次当面的pk,pk的时候,双方剑拔弩张,吵得很厉害,但事后内田悠主动过来邀请中国团队与他们合影,大致是有点“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意思吧。冯林涛此时拿出来的照片,就是那时候拍的。

    冯啸辰也的确有好几年没有见过内田悠了,他在照片上仔细地辨认着内田悠的相貌,感慨道:“唉,内田悠也老了。想当年,他可是年富力强的,谈判的时候中气很足,反应也非常快。”

    “他现在反应也非常快。”邓景明说,“我们和他当面辩论的时候,屡屡差点被他设套绕进去。不过,他的体力的确不比年轻人了,有时候说话太急了还会喘不过气来。”

    “是啊,岁月催人老啊。咦,这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冯啸辰盯着那张照片看了一会,忽然有了一些感悟。他微微一笑,对冯林涛说:“林涛,和拉尔曼见面的时候,你记得把这张照片带上,找个合适的机会投到大屏幕上去。我想,我可能找到说服拉尔曼的办法了。”

    次日,拉尔曼便在项目委员会的会议室里会见了中国谈判代表团一行,冯啸辰以辰宇国际投资公司总经理的身份,参与了这次会见。拉尔曼和鲁伊斯都没有对冯啸辰的身份提出什么质疑,反正都是中国人,既然中国代表团声称这个人也是他们的成员,拉尔曼他们又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呢。

    会谈开始,照旧是先由中方向英方介绍自己的方案。负责讲解的是代表团的几位年轻工程师,他们都是名校博士毕业,到核电公司工作了几年,逐渐成为业务骨干。冯林涛在此行中担任的是一个技术负责人的角色,只有当对方提出一些比较大的技术问题时,才会由他来回答,其余的时候,有这些年轻人应付也就够了。

    鲁伊斯是听过这些介绍的,他一边听,一边向拉尔曼做着讲解,主要是把中方所说的一些关键技术概念用相对通俗的形式转述给拉尔曼听,同时还要加上自己的一些点评。拉尔曼在技术上完全是个菜鸟,但智商还是过得去的,鲁伊斯的介绍,他只能听懂三四成,从这三四成中间,他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内容,知道中方的技术还是过得去的,也难怪鲁伊斯等一干项目委员对中方评价颇高。

    在年轻工程师们介绍完方案要点之后,冯林涛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邓景明又从投资和售后服务等角度做了一些补充,然后众人便把目光投向了拉尔曼,等着他说话。

    “非常精彩的介绍,非常感谢!”拉尔曼彬彬有礼地夸奖了一句,“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对来自于中国的各位怀有深深的敬意。”

    “谢谢拉尔曼先生,我们也对英国怀有深深的敬意。”邓景明代表中方回应道。

    “各位刚才就你们提出的第三代核电站技术做了一个详细的介绍,从你们的介绍来看,贵公司对于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掌握是令人钦佩的,就我个人而言,非常希望能够有机会与中国朋友合作。”

    拉尔曼云山雾罩地说了一通好话,然后话锋一转,说道:

    “不过,这一次到伦敦来投标辛克角



880.第878章 把中国人拉下水
    第878章 把中国人拉下水

    听到冯啸辰这样说,大家又把目光投向了那张照片,也是到了这个时候,他们才开始注意到这张照片上的玄机。只见在照片的左边,穿着中国核电公司工作服的,清一色都是年轻人,岁数最大的就是邓景明和冯林涛,也仅仅是40岁出头而已。而照片右边,也就是三立制钢所的那一干人,除了一名女翻译比较年轻之外,余下的都是老头,一半的人已经严重谢顶,另一半虽然还有头发,却都是白发苍苍。

    冯啸辰的话可谓是诛心了,以三立制钢所这样一帮平均年龄奔六的老头,有几个还能撑到20年后的就算日本是长寿之国,这些老头能够活到80岁、90岁,你能指望他们抱着氧气瓶不远万里到英国来维护核电站吗

    反之,中国的团队是如此年轻,年龄最小的那几位,看起来也就是二十六七,冯啸辰说他们能够再干50年,或许有些浮夸,但至少再干40年是完全可能的。

    一张照片上的人当然是有限的,但从这张照片能够反映出两家公司乃至两个国家各自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后起国家,上世纪**十年代刚刚开始全面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除了少数中老年工程师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九十年代之后培养起来的年轻人。而日本的情况恰恰相反,它的高速增长时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后由于经济总体脱实向虚,年轻人都转向了金融行业,学技术的偏少,导致企业中挑大梁的依然是“昭和男儿”,年轻人只能得到一个“平成废宅”的称号。

    一个公司或一个国家里工程师的年龄结构,能够反映出这家公司或者这个国家的后劲。中国的工程师年龄轻,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也有上进的愿望。把工程交给中国企业,这些年轻人会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工程,在未来也能够提供持久的服务。

    反之,如果把工程交给日本企业,这帮平均60岁的老工程师还会有动力和激情去把工程做好吗也许不等工程结束,他们就已经退休了,有什么必要在工程上花费心思呢至于日后的维护,就更是天晓得的事情了,没准等这帮老头离开工作岗位,整个日本都找不出人来负责维护,届时英国人就等着哭吧。

    “拉尔曼先生,我认为冯先生指出的,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鲁伊斯首先回过味来了,他认真地向拉尔曼说道。

    “我想,这只是凑巧罢了。”拉尔曼面有尴尬之色,却还是强撑着辩解道。他就算没有专门研究过中日两国的人口结构,从一些日常经验上也能知道冯啸辰所言不虚。他在过去参加学术活动的时候,与中国和日本的学者都有过接触,他的确能够感觉到,中国学者的平均年龄更低,而日本却是一个很典型的老龄社会。

    拉尔曼话归这样说,当他与三立制钢所的团队见面的时候,看着对面那一群老头,他还是微微地皱起了眉头。有些事情,如果没人提醒,大家或许根本不会注意,但一经人提醒,再看到这个场面,就由不得人们不浮想联翩了。

    “内田先生,贵公司难道没有一些更年轻的工程师吗”

    在三立的工程师介绍完自己的方案之后,拉尔曼没有就技术问题提出疑问,却向内田悠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更年轻的工程师”内田悠一愣,他扭头看了看自己带来的人,脸色顿时也变得难看了。

    如果不是拉尔曼提出来,内田悠也是不会注意到自己团队的平均年龄的。在挑选工程师组队前往英国的时候,三立方面的考虑就是要选出各方面最有经验的工程师,以便尽可能在技术折服英方。公司里最有经验的工程师,全都是这种老头,大家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事实上,在日本的很多工程项目现场,或者一些技术研讨会上,经常可见的也都是一群老家伙,工程技术人员的年龄断层现象已经让人见怪不怪了。

    可这样的问题经拉尔曼说出来,内田悠便意识到不妙了。联想到此前与中国团队见面的情况,对方是何等朝气蓬勃,他完全能够想象得到拉尔曼的内心所想。

    “我们公司拥有大批的年轻工程师。”内田悠硬着头皮说道,“如果我们能够获得这个项目,你将会在建设工地上见到我们的年轻工程师。至于他们各位……”

    他用手指了指自己那些老头,解释道:“我们只是觉得他们有更多的经验,或许你们对他们的经验会更感兴趣的。”

    “原来如此。”拉尔曼知道内田悠的话虚多实少,但他没有去揭穿,而是换了个话题,问道:“那么,内田先生,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们和中国企业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当然是质量。”内田悠毫不犹豫地说,“我们日本民族一向崇尚工匠精神,对质量精益求精,所以由我们建设的工程,质量是完全可以信赖的。而至于中国制造,虽然我不便于对同行的情况进行指责,但我想拉尔曼先生应当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nbs



881.第879章 资深掮客在行动
    第879章 资深掮客在行动

    “哥,哥,出事了!”

    冯林涛手里拿着一卷报纸,飞跑着冲进冯啸辰住的宾馆房间,大声地向他喊道。

    “出什么事情了”正在研究一份欧洲企业资料的冯啸辰抬起头来,看着冯林涛,气定神闲地问道。他知道自己这个堂弟智商过剩,但情商有点欠费,冯林涛大惊小怪的事情,很可能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哥,你看,今天英国的几份报纸不约而同地发了关于中国产品质量的负面新闻,有些事情已经是五年前的事了,也被这些报纸翻出来,还说中国的产品一贯不注重质量,中国产品是劣质品的象征。”冯林涛把报纸摊到冯啸辰的面前,气乎乎地讲述着。

    冯林涛在欧洲留学多年,有不少欧洲的同窗好友。他这一次到英国来投标辛克角核电站,闲下来的时候也与一些同学联系过。今天,正是一位在伦敦的同学给他打了电话,说伦敦的一家报纸发了一篇对中国非常不友好的文章。冯林涛专程到街头的报刊亭去转了一圈,结果发现不止是同学所说的这份报纸,另外几份英国报纸也发了类似的文章,而且篇幅都很大,观点也是极其偏激。冯林涛只看了几眼,就气得七窍生烟了,他花钱把每种报纸都买了一份,然后几乎是一路小跑地回到了宾馆,向冯啸辰报信。

    冯啸辰的英文功底很好,他拿过报纸,把冯林涛特意圈出来的那几篇报道都快速浏览了一遍,然后呵呵笑道:“这就对了嘛,我说内田悠这么能干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吃了亏不还手呢。”

    “什么你说这些报道和内田悠有关”冯林涛有些后知后觉地问道。

    冯啸辰说:“如果仅仅是一家媒体发这样的文章,或许可以解释成一个孤立事件。几家媒体同时发这样的文章,如果没人操纵,那就有鬼了。在这个时候炒作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对谁最有好处,你能想不出来吗”

    “当然是对三立制钢所!”冯林涛毫不犹豫地说。

    冯啸辰说:“这不就是了吗内田悠这个人,我和他打过很多次交道,他是很擅长于搞这种阴谋诡计的。我上次在拉尔曼面前说日方的团队年龄太大,拉尔曼肯定会把这话说给内田悠听。内田悠要挽回败局,只有把我们也拉下水。他让媒体炒作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就是要给英国内阁看的。我相信,后续的报道很快就会出来,不外乎质疑中国建设辛克角核电站的问题,以及夸奖日本制造的质量,用来和我们做对比。”

    几乎就在他话音未落之际,邓景明也急匆匆地进来了,手里同样拿着几份报纸,一进门就说:“冯总,林涛,你们快看,这是我在报摊上买的报纸,上面提到了中国和日本的公司投标辛克角核电站的事情,还有两篇文章,红果果地吹嘘日本产品的质量,我看得都嫌恶心呢。”

    “不会吧”冯林涛看着冯啸辰,眼睛里满是崇拜,“哥,你这真叫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啊,这样的事情,你居然猜得一点不差。”

    “什么一点不差”邓景明有些糊涂。

    冯林涛把自己买来的报纸递给邓景明看,又把刚才冯啸辰的分析也说了。邓景明看罢这地报纸,脸上泛起了几分愠色:

    “冯总,日本人太嚣张了,这不是明目张胆地用舆论干预竞标吗”

    “他们这样做,也不犯法啊。”冯啸辰淡淡地说。

    邓景明说:“可是,这些报道都是夸大其词。有些事情根本没有报纸上说的那么严重,还有一些事情,明显是责任事故,我们也已经严肃处理了,怎么能说是中国制造的常态呢”

    冯啸辰说:“你别管它是不是夸大其词,我只问你一句,如果你不是做装备工业的,而且也不是中国人,你看了这样的文章,会有什么感受”

    “那肯定是拒绝使用中国产品啊。”邓景明说。

    “这不就对了吗”冯啸辰说,“内田悠想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只要民众产生了这样的错觉,他们就会对政府施加压力,届时政府就不敢和我们合作了。这样一来,辛克角核电站不就落到三立手上了吗”

    “我们应当马上写文章反驳他们!”冯林涛献计道。

    邓景明却是比他更懂人情世故,他说道:“写文章反驳是没用的,大家只关心负面新闻,不会关心你的解释的。更何况,这种事情,有时候是越描越黑,不解释还好,一解释反而更让人怀疑了。”

    “是这样吗”冯林涛向冯啸辰问道。

    冯啸辰点点头:“景明说得很对,这种事是没法解释的。更何况,文章里说的咱们的一些产品质量问题,也是真实存在的,咱们能怎么解释”

    “那咱们就只能坐以待毙了吗”冯林涛问。

    冯啸辰笑道:“那倒不至于。如果几篇文章就把我们给整倒了,那我们也未免太脆弱了。你们别急,还是按部就班地和鲁伊斯他们会谈。鲁伊斯是个懂行的人,他是不会随便被媒




882.第880章 我是一位有良知的记者
    第880章 我是一位有良知的记者

    香川秀男是一名具有忧患意识的年轻记者,出生于广场协议之后的日本,亲身经历了日本“失去的十年”,然后是二十年。在他还很小的时候,日本制造是一个很牛的概念,日本社会也流传着关于大和民族如何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传说,他从小就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
1...433434435436437...4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