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虽然地图只能是皇家来掌握,但有权利观看过地图的人肯定不少。

    在场的人不是没看过地图,而是没看过这种形式和详尽的地图。

    墙上的地图同样是长安城的地图。

    这幅长安城地图,除了宫城的部分是空白外,城内所有的内容都被标注了出来。

    城墙多宽多高、每个坊区有多少住户和人口、每个坊区水井的位置、各个显贵住在哪个坊区、坊区与坊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总之,任谁看了都会得出一目了然的评语。

    古代地图的通病是,注意大的方向而忽略局部的细节。这种情况,直到宋朝时期才得到改善。

    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南宋时期的禹迹图显示,该图无论是艺术性还是科学性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比如对黄河、长江的表示,与今天相似度很高。

    华夷图与禹贡图是正反面,成图的时间略晚,风格明显不一,科学性跟美学性略低。它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新疆方向,楼兰、鄯善、莎车、碎叶、葱岭、疏勒河还有一个证明主权的大唐安西都护府,都刻画得非常情楚。

    除了细节之外,现代人熟悉的公路线、代表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的那种圈圈、不同行政区的界限等等,在古代地图都很少或得不到体现。

    蛰伏地图除了标志出长安城内的细节,在几个城门外还有几条线,上面分别标注去陈仓、兰州多少里、去灵州、潼关、襄阳、益州有多远等等。

    当然,这些里程数都是李靖等人提供的,与实际里程数会有一定差别,但殷清风只想通过这个来表达某种意图而已。

    李靖介绍道:“淮阳侯借着修建城内水渠的机会,测量后与吕博士和阎立德尚衣奉御绘制了这幅城区图。

    这幅城区图以战争的角度来说,意义并不大除非有敌人攻进长安城,然后守军依靠每个坊区进行抵抗。

    但淮阳侯向太子显示的是,以后大唐的作战地图要以这样的形式来绘制,然后大唐的将军们可以根据这样详尽的地图来制定各种作战计划。”

    李靖虽然表达清楚了,但有些人还是不理解这与参谋部有什么关系。

    李靖继续说道:“现在,这墙壁上只有长安城的舆图,未来,这里不但有大唐境内各州县的舆图,还要有外邦外族的舆图。

    假如这里有一副吐谷浑的舆图,殿下和诸位就可以通过观看舆图来了解哪里是关隘、哪里是河流、哪坐城池有多少敌军、哪片区域是产粮区哪里是游牧区,甚至还知道哪里有什么矿藏等等。

    一旦殿下知道这样的信息,就可以以此来选派出征的将军和统帅多少兵卒出征,又分几路出击等等”

    修文馆里也有外邦外族的地图,但都没有李靖说的那样详尽。可是真的能绘制出这样的吗

    大唐内各州县的舆图绘制再详细也只是有利于治理,难道大唐境内还会有战事不成那外邦的舆图怎么绘制除了派人派很多懂得测绘的人出去才能得到哪些信息并绘制出来。

    李世民代表所有人问出了这个问题。

    李靖道:“臣自幼学习兵法,这些年又征战不断。这次殿下委任臣为学院祭酒,臣在苦思如何办好这座学院的时候,将过去的种种经历加以总结。今日,臣欲向殿下奏请关于兵部改制的谏议。”

    “兵部改制”

    其他人差点儿没炸锅了。

    李靖在军中在朝中虽然德高望重,但他谏言要改制兵部,在他们看来好像也太大胆了吧

    李世民微微一怔,立刻就想到了殷清风。想到了殷清风,再联想到李靖他们这段时间与殷清风的交往,他百分百确定所谓的李靖有什么谏议,不过是殷清风的想法,最多也就是在殷清风的想法基础上加以改进罢了。

    他忍住去看殷清风的冲动,对李靖说道:“某的确没看错李卿!李卿有何想法只管说来!”

    其实他现在还真不想听李靖说什么。殷清风之前谏议他将兵部提升到与三省并列的位置,他现在还没敢动手操作呢。

    李靖道:“殿下与诸位都经历了隋末的动乱。我们今日回首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大部分要归罪于隋炀帝的错政乱政。但是,像隋朝这样因一个皇帝而灭亡的事情,以后出现的机会不会很多,更多是像后汉那样的情形。

    后汉末期,割据天下的诸侯中有很多是原属于后汉的地方长官,如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

    现在大唐立国不久,一切都在蒸蒸日上。但谁敢断言李唐皇室的皇权没有衰落的那一天

    殇帝刘隆即位时刚满月在位八个月、婴帝刘懿即位二百余日后因病去世、冲帝刘炳在位不足一年、质帝刘缵九岁被梁翼毒死在位,不足一年、少帝刘辩在位五个月

    臣祈祷大唐诸位圣人不会像后汉皇帝那样凄惨,但后世之事今日有再好的祝福与祈愿都没有用。作为后人的前人,我们只能为后世立下没有隐患的制度。”

    如果李靖单独叙说那些皇帝的历史,在场的人,尤其是文官还没觉得如何,毕竟他们通过史书都了解过。但李靖把这些人和最后一句作为后人的前人,我们只能为后世立下没有隐患的制度。,杀伤力就太大了。

    在场的人,他们出身的家族也有从前后汉延续到今天的,但他们当中很多家族是从南北朝才开始兴旺起来的。

    以弘农杨氏为例。

    从追杀项羽有功的杨喜开始,到前汉中期的丞相杨敞,再到号称关西孔子的杨震,到官至太尉的杨赐可是从黄巾军起义直到魏晋以来,弘农杨氏又如何没有杨坚这个假借弘农杨氏子弟的人当了皇帝,杨氏能有今天的地位

    “作为后人的前人,我们只能为后世立下没有隐患的制度”

    李世民虽然听出了这是殷清风说话的风格,但他还是忍不住重复了一遍李靖的话。“某甫为大唐太子,有太多不明之事。代国公作为长辈,可要时刻提醒才是啊”

    说完,他又向其他人拱手道:“万望诸卿鼎助啊”

    “誓死效忠殿下!”“为殿下鞠躬尽瘁!”“臣定尽心尽力!”

    说的人是不是真心、听的人是不是真信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李世民感慨过后,对李靖说道:“李卿,快快说出你的谏言吧,某等不及了。”

    李靖道:“若以后汉的结局来看,将地方州县的军政之权分散才是避免出现悲剧的可能。”

    闻者都点头称是。

    地方的权利过大,而皇权衰落,地方必要要暗中生出不臣之心。

    “臣谏言第一条,兵部现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之政。其属有四:一曰兵部,二曰职方,三曰驾部,四曰库部。

    臣的谏议是:兵部只保留职方、驾部和库部,新成立四个官署,分别为参谋部、装备部、辎重部、作战部。

    装备部负责生产武器盔甲军械、然后交给辎重部分配给各个卫军、边军和地方折冲府、参谋部制定作战计划,圣人与兵部尚书署名后交由作战部执行。

    具体到各个卫军、边军和折冲府,同样设立四部。以后各军的统帅出自作战部,不得插手武器铠甲等分配,也不再插手兵饷的发放,以及粮草等具体涉及到钱财的事情。

    成立四部的目的,不但要分散各军统帅的权力,还能让各统帅专心的作战。

    四部由圣人直接统辖,但选用武官、兵籍和各地折冲府依然由兵部管辖。是否作战也必须由兵部同意方可。也就是说,四部的武官由圣人和兵部任命,但兵部不插手四部的具体事务。”

    李靖说的就是现代的四总制的翻版,只是将作战部从参谋部提起来代替总政而已,其他的区别不大。

    殷清风对四总制的了解也就这么多了,但他相信这已经是最好的制度了,否则我党也不会实行它。

    李世民的震撼没有其他人那么大,毕竟这些都脱胎与殷清风的说辞。但其他人就不同了。

    兵部至所以叫兵部主要就是为了管兵将的,尤其是作战的兵将。现在经李靖这么一改,那还能叫兵部吗

    “第二,改制折冲府。”

    很多人想骂娘。你连折冲府也要改啊

    “现在折冲府负责招募和训练府兵。臣这条谏言与其说是改制折冲府不如说是改制府兵制。”

    李靖继续说道。

    李世民吓一跳,其他人也好不到哪儿去。府兵可是国本,李靖是疯了还是怎么地

    “府兵制的基础是均田制。府兵参军后都会得到相应的土地。但是,殿下和诸位想过没有,随着大唐人丁的增加,大唐空闲的土地还能分配多少年如果继续实行府兵制,一旦无田可分会怎么样”

    “呃”

    刚才骂李靖失心疯的人不言语了。

    李世民终于忍不住看了殷清风一眼。

    “不用多,臣敢预言,再过五十年,随着土地兼并和均田令的实行,到时候参军的人就无土地可分了。”

    李靖这话杀伤力太大了。

    他不但说出土地兼并的危害、更是点明了大唐将没有兵卒可用的可怕事实。而这时间,竟然只有五十年!五十年内就算他们死了,他们儿子那一辈还活着呢!到时候真的又会天下大乱

    这话当然是殷清风和李靖说起的,他这么说也不是胡编乱造的。毕竟李隆基就是因为府兵制实行不下去才搞出一个节度使制的。而节度使制被野心家安禄山给利用了,才有了唐朝的衰败。

    随着大唐立国日久,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李隆基曾采用很多种办法试图解决。

    一是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徙二是检括客户,允许他们到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

    在这几种办法中,前两种都失败了,而募流民客户为兵的办法虽能诱得“通逃者”“争出应募”,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兵而不可卒去。

    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与其等到无路可走才改变府兵制,不如及早进行。

    春秋时代,征兵工作主要面向城市户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只好也从农村征兵。但征来的人没钱拿,还得自己解决武器和粮食。有时候打仗打到半道,天转冷了,还得自己写信给老家,让老娘给做冬衣,




第三百 零二章:三辞太子
    李世民的语气很平和,让人听不出喜怒。

    李靖暗自品了一下,也没想清楚李世民现在是什么心态。不过,最惊世骇俗的话已经都说过了,剩下的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臣甫被任命学院祭酒之初,本以为这里就是用于教导培养军事才俊的官学。但臣与其他博士商讨愈久,便愈能体会殿下的先见之明。”

    他向四周行了个团礼,面带敬佩的说道:“臣也是思索了多日才想明白,原来殿下集结大唐军中精粹于学院,不但只为了教导传授,更是为了研究。”

    李世民纳闷了,这李靖体会到什么了要研究什么

    殷清风出于保命的顾虑,没事儿的时候就琢磨李世民的为人。

    李世民广收美色却只钟爱长孙氏善写飞白体却独喜王羲之的字善用人却不轻易信任人善当众纳谏却私下里发脾气

    李世民一生都尊重李靖,但却不信任他。

    李靖算是挂了边儿的宗室、他只忠于唐朝而不是忠于李世民、他没有参与李世民夺嫡的过程,更没参与玄武门之变、他不会阿谀奉承、他

    总之,他单凭着军功获得在大唐的地位、获得李世民的尊重。

    殷清风搞出这个军事学院太重要了,学院行政的一把手必须是他的盟友。不但是盟友,而且是相互信任的那一种。

    历史上,李靖的年龄、身份和性格,限制他向李世民做出迎合的事情,而且他也深知李世民多疑的性格。所以,他在李世民面前,始终恪守君君臣臣的那一套、在朝堂之上,又“恂恂然似不能言”,从不乱发意见

    李靖本身就家学渊源,在唐初百官中又德高望重,为何他的子孙后辈在李唐一朝始终名声不显是他的子孙都太蠢是他不会教还是教了别的家训

    这三个疑问看看李靖的性格和经历就知道了。

    等突厥衰败之后,李靖就知道这大唐的江山已经安稳了,接下来就是几百年的享受期了。【… ¥最快更新】

    深知宦海难渡的他,既不主动为两个儿子请官,也不阻止儿子李德謇与李承乾交往,反正李世民多少会看在他的面子不会处死他儿子的。而他的儿孙经过这么一折腾反而可以远离政治了。

    殷清风能说动李靖配合他向李世民进言,就是一再保证不管李靖想怎么安排他的子孙,他本人以及他的后人都会保证李靖后人会荣华富贵。

    当时殷清风说道:“若代国公按照之前的想法,到了晚年后闭门不出倒也没关系。但现在代国公身为学院祭酒,以后从学院走出来的每一个将领都算是代国公的学生。就算代国公不想后人为官,恐怕那些学生也不答应。

    与其那样,何不现在就为他们做打算

    代国公也多少知道一些小侄的才能和性情的,若小侄察觉仕途不可为,一定会给后人安排妥当的。到那时,李殷两府子弟共进退也不晚。”

    李靖当时除了思考殷清风说的那番话之外,还想到了殷清风没说出的事情中山王在殷清风那里求学。

    这意味着殷清风一个人可以影响三代帝王百年的时间。

    只要殷清风不犯错,百年时间内,殷氏显贵无疑。若百年内与殷氏交好,他的后人自然也能安稳。若殷清风在身殒前安排好自己的后人,那,他的后人是不是也无忧了

    关键是要和殷清风交好才行!

    李靖当时问道:“清风的阿兄已经定下婚事了”

    殷清风当时有些没反应过来,发傻的回道:“是。”

    李靖当时说道:“老夫有一幼女名唤宛兰,欲许你阿兄为妾,如何”

    殷清风当时眼睛一亮,这招儿太漂亮了!既和殷氏搭上了关系,又不招惹李世民的忌讳,漂亮!

    “小侄代阿耶应下此事!”

    俩人确定了关系后,接下来的谈话就进入到了实质的阶段了。

    殷清风把他对学院的设想、对军队的设想,一一向李靖说明。最后,他给李靖的建议是,多拍拍李世民的马屁。虽然马屁拍得再多也不见得能获得李世民的信任,最少还是有用的。
1...124125126127128...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