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王雄涎等人此时站在敞开的城堡门前,列队等待李世民的到来。
眼前的城堡是海星状,向五个方向各伸展出一段城墙。为了突出视觉效果,一段城墙笔直的指向李世民来的方向。但众人看到的一段向前凸出来的和两端翼展的城墙。
从墙头上的密密麻麻的小窗口就可以知道,那上面又是甬道的设计。
殷清风也不说话,只引着他们往前走。
等到了城堡的近处,他才说道:“之前殿下见到的那种城外高墙,适合建在规模比较大的城池,最少也是有着两千兵卒把守的那种城池。
大唐边塞有很多地方,尤其是那些烽燧,只是一个简单的泥土墩台。这些泥土垒建的墩台却无法确
第三百 零四章:万世敬仰
有些人嫉妒得眼睛都要红了。
那可是修文馆的藏书啊这小子也太精明了吧!如果换做是他们,拿国公去换都值得。国公没了可以再建功勋,可藏书啊二十多万卷的藏书啊需要多少代人的积累啊
有人嫉妒,就有人担忧。
与殷清风息息相关的殷元和杜伏威、与殷清风绑在一起的李靖拼命想在殷清风身上得到好处的那些人,都在想着殷清风提出这样的要求,到底是福是祸。
除了平常所见的论语尚书外,任何一卷书都会被各家族视若珍宝,而殷清风一开口就是二十万卷,这殷清风瞎胡闹,怎么太子就痛快的答应了呢太子这是要害殷清风吗
代国公说学院和参谋部是国之利器,可藏书意味着皇室之权威啊!太子怎么就轻易允诺了呢即使殷清风是太子的郎子,但那也是外戚而不是宗室子啊
太子这么做,到底是恩宠殷清风还是在设局谋害他呢
若是别人张嘴向他要书,他也会给。给完了再找理由抄家呗。但李世民就想不明白那些书对殷清风有什么用。殷清风的学识来自仙人的传授,有了仙人的传授他还需要再阅览什么群书吗
或许他只是不想进爵,不得已才用藏书来搪塞吧
殷清风见封赏的事情化解了,谢礼之后他向李靖打了个眼色。
李靖放下顾虑,上前半步说道:“这个城堡向殿下和诸位同僚展示后也不能空闲着。所以,臣与其他人商议后,决定将这里当做装备部下属的军械研发监。
军械研发,望文生义就得知,这里是为了研制更好的冶炼锻造、更强的弓弩、更坚固的铠甲等。
考工记中,周王设“司空”,“掌营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庙,造宫室车服器械,监百工”。战国时期,兵器主要由各国府库附属的作坊制造,设造者、主造者、监造者三级管理,兵器上常要题铭,以考核兵器的质量。
秦由管理宫廷事务的少府掌管兵器制作汉少府中有职官“考工令”,主作兵器。汉武帝元狩四年实行盐铁官营,在天下设铁官四十九处,冶铸兵器及农具。
北周建德四年置军器监,首创在中央一级设置独立的兵器制造业的管理机构隋仍置少府监,领尚方,掌兵器制造,下辖甲铠署、弓弩署。唐却承继了北周的建制,,于武德元年设军器监,领甲坊署、弩坊署。”
给所有人上了一堂历史课后,李靖继续说道:“历代只注重兵器、护具、军械的生产和质量,而忽略研发。
魏朝马钧的指南车、蜀国诸葛武侯的木牛流马和诸葛弩,哪一个是在朝堂的主持下研制出来的
以现在军中的武器为例,制作一条马槊或步槊最少需要三年,使用和废弃的木材,又可以造十架强弓。那么,可不可以改进呢怎么改改进之后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还有眼下的城堡,有什么攻城军械可以攻破它即使我大唐军队面对的不是这样的坚城,能不能造出更轻便、威力更强的军械
臣深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
大唐现在看似安稳,但外邦外族依然对大唐野心不减。若依旧用无数的兵卒的鲜血去打赢一场场战役,需要拿多少兵卒的性命去填
是故,臣请殿下集天下之工匠到学院来,为大唐军队研制更新更好武器、护具和军械!”
不管现在的世人如何看待工匠,在场的人有了今天的所见所闻,都非常支持李靖的想法。
李世民这三年之内,在殷清风的身上算是深深的体会到了“工”所带来的好处,对现在的建议当然是支持了。
他看着殷清风,“淮阳侯善百工,李祭酒又言可以改进兵械,不知淮阳侯有何妙言”
作为现代人,殷清风对冷兵器知道并不多,能给出来的建议也有限。他能拿得出手的只有长枪了。
三国演义里赵云出场便是银枪小将的形象,隋唐演义里的罗成,绰号“冷面寒枪俏罗成”。但枪的出现要等到唐朝中期,其原型还是槊。
槊就是大一号的长枪枪刃的部分,槊比枪长三倍。
唐六典记载,唐朝的枪分为木枪,漆枪,白杆枪和扑头枪四种类型。步兵和骑兵都人手一条。
在行军打仗以外,长枪还可以扎营的时候用来支撑帐篷,防守的时候可以拒马,渡河的时候可以用来制作木筏。
除了长枪,唐刀与同一时期的阿拉伯大马士革刀一起属于世界二大名刀,形式上根本没有改进的空间。
唐刀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仪刀、障刀、横刀和陌刀。
仪刀主要是用在典礼,仪仗的时候才可以用障刀就是尺寸大一些的匕首陌刀是唐军重步兵的制式装备横刀是唐军轻步兵的主力装备,刀身直刃,极其锋利。
弓和弩作为唐军的主要远程武器,装备率达到了百分百,几乎人手一副。
当时中国的军用弓样式早已固定下来,全部都是复合体的反射弓。唐军所有使用的弓的弓力,大概是现在的七十五公斤,对臂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一般人几乎就拉不开这样的弓。
唐朝的弩,分单兵弩和南北朝时出现的强弩之王床弩单兵弩的巅峰是宋朝的神臂弓,效射程可至两百七十米。
将槊改为长枪容易,但刀与弩殷清风就无能为力了。他只好说道:“臣对兵械了解不多,唯一可尝试的就是改进冶炼技术。”
李世民先是有些失望。不过,随之他又释然了。接着就有些兴奋了。
传授殷清风学识的那个仙人是道圣的学生,道圣不崇尚杀戮,那个年代的人最多只知道、戈、戟、刀、弩、战车等。
大唐的刀、弩应该远比那时的更锋利,而殳、戈、戟则早就演变成了矛、槊战车也早就弃之不用
仙人能传下更好的冶炼技术,意味着唐军将配备更坚韧的护具和更锋利的刀、槊,这,足以弥补一切了!
李世民对李靖说道:“除原先应允的工部所属的工匠外,某还会从军器监挑选良匠送至学院来。李祭酒首要的就是配合淮阳侯将新式冶炼技术学习通透。”
众人可不敢认为殷清风在说大话,毕竟从水泥、新式屋舍、到今天见到的一切,他在百工上属实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造诣。
只是他怎么懂得这么多真的是阅览群书而得太子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同意他抄录修文馆的藏书
有耐不住的人去低声询问殷元,殷元面不改色的告诉他们,陈郡殷氏虽以字、画见长,但府内藏书无数,且殷清风又自幼不好孔孟之学
说到这,他露出一副这下你们应该明白了吧的表情。
李靖那边是彻底放松了,原先预设的一切进展得都很顺利。
他说道:“时近晌午,臣请殿下及诸位同僚至学院的食堂进餐。”
众人虽没听过食堂这个名词,但联想之下也就明白是什么所在了。
李世民道:“让李祭酒这么一说,某倒是有些腹饥了。”
李靖在旁边引路,李世民向殷清风招招手。
等殷清风走进,李世民小声问道:“这城池和城
第三百 零五章:清风无奈
殷清风很喜欢观看李世民的逢场作戏---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这个逢场作戏可坚决不是贬义词,而是智慧或者是情商的体现。如果可能,他希望自己有逢场作戏的天赋属性,而且是满技能的那种。
殷清风记得他穿越前,网络上就冒出了一个直男的名词。当时他就在想,如果他不是和那么多妹子有过亲密的接触,可能他在商场上,还真会是一个直男癌的患者。
随着对人生有了更多的体悟,他渐渐的相信了一句话:智商决定你的起点,但情商决定未来!
当然,在这个时代,这句话未必通用。出身的家族和在家族里嫡庶的地位足够代替智商的高低。如果你是嫡支的嫡长子,恭喜你,只要智商不是在平均线以下,这辈子就啥也不愁了。
但是情商的作用还在。
刘邦和项羽比较,谁的起点高谁的声望高谁的...没错,项羽败在他的情商上;《三国演义》里,被诸侯瞧不起的刘备竟然也能三分天下,成就成在情商上....
李世民同样是这方面的高手。
情商高的人说话很动人,却在处理具体事情上不会掏心掏肺;情商高的人深知舍得原理,无论爱情还是亲情,他们处理事情更理智而不冲动;做事喜欢权益利弊;善于利用一切机会...
从情商的角度来分析,自古穷困潦倒的名人,都是情商低的人。陶渊明算一个、白居易算一个,辛弃疾算一个,连仗剑走天涯的李白也算一个...
殷清风觉得自己在政治上的天赋就很烂。更无奈的是,他还处在这样的漩涡里。
在李世民即兴讲演结束后,他由衷的点了几个赞。反正这事儿搁他身上,肯定做的没人家好。
接下里的时间里,气氛有些沉闷。太子今天连续发出某种信号,预示着朝堂上未来会有大的变故,该怎么迎奉太子是首要的。
李世民坐下后,又和左右说了会儿话,才暗示结束进餐。
往回走的路上,吕才被叫进来温彦博的马车,而李承乾也被他爹带走了。左右无事的殷清风把杜伏威和王雄涎等人叫到一起,跟随在大部队的后面。
“兄长,你可知当今的御史大夫是何人”
杜伏威摇了摇头,“我没留意过。”
殷清风沉吟了一下,“不知道是谁也不要紧。按照他的品级,多半是咱们的加盟商。兄长回去问下嫂嫂,她肯定知道。”
杜伏威斜过头来问道:“是谁又如何”
殷清风向前面看了看,“李靖向太子谏言的那个文武交错监管,虽然太子没当场应下,但话既然已经晓之于众,就不会拖太久。
既然事情已成定局,御史台早晚要改成军法部,而新的御史大夫及其下属就空下来了。”
杜伏威迟疑的说道:“你确定会很快他不是说...等我把皇泽院都弄好了再任命我吗难道就因为建了这个学院”
殷清风对他能猜出答案并不奇怪,“小弟的本意也是想再等些年,但与李靖和李孝恭等人接触后,发现他对下面的武将们并不是很信任。
小弟心目中的帝国,就是要不断的对外征战对外开疆拓土。若是他始终堤防着那些武将,小弟的计划还怎么开展
所以,趁着这次成立军事学院,干脆就把以前的计划提前拿出来。这提前多出来的几年,不但要他清楚他的有些担心是可以消除的,而且,也要那些武将们明白,武将以后再也不要想着拥兵自重的可能了,想要给子孙后代带来荣光,还是老老实实的为皇室效命吧。”
杜伏威的脸有些阴沉,“我知道你心存凌云壮志,也支持你,可你今日也不该向他讨要藏书啊!”
殷清风给他一个宽慰的笑容,“世人都清楚皇家藏书的意义重大,但他知道那些藏书对我没用的。
说句不客气的话,除了新式农耕和铜钱改制,小弟给他的那些谏议随便拿出一条来,他就是让人把书翻烂了,在里面也找不出来相应的内容来。
书里有帝国吗书里有水泥吗书里有军事学院吗书里有文武各尽其职吗...”
白胡子仙人的事儿,他只说给了李世民听。对月眉对杜伏威他闭口不谈。不管他们是不是好奇他的学识从哪里来,他都不想谈这个话题。杜伏威正是不知道他身体内有一个现代的灵魂,才会替他担心。
杜伏威被问住了,就算他读书不多,也知道殷清风这些做的事都是前无古人的。
“哎你就不怕锋芒太露反遭了他的忌惮”
无言以对的杜伏威只好转而表达他的忧心。
他倒不怕殷清风牵连到他,没有当初殷清风的指点,他和他的家人早就是黄泉游魂了。
殷清风道:“说实话,就算小弟一会儿归府后就有人来抄家,小弟都不觉得奇怪。身为帝王,他们的所思所想就不能以常人来论。这几年,小弟也是提心吊胆的过来的。”
杜伏威又叹了口气,“你啊早知当初把你引荐给他是现在这个局面,我...”
殷清风知道杜伏威是那种做了就认,从不后悔的性子,现在竟然发出这样哀叹,可见他是多么的为自己担心。
他把手搭在杜伏威的肩膀上,“都是小弟为了一己之念而牵连了兄长。小弟...”
“得了,事已至此,还是想想以后吧。”杜伏威打断他。
“其实小弟心里有个计划...”
杜伏威侧过脸,“快说说!”
殷清风道:“小弟的短处是年幼且声望不显。所以,小弟准备躲出去几年。”
杜伏威皱着眉头思索着,“你这躲出去...是打算躲到哪儿去”
殷清风呵呵笑了下,“暂时还没想好躲出去的借口和目的地,而且,新宫殿还要小弟出些力。等一些琐事处理得差不多了再说吧。”
杜伏威无奈的说道:“好吧,你既然有了初步打算就好.....我能做些什么”
殷清风道:“兄长安心做你的御史大夫吧。若是没有万全之计,小弟是不会轻举妄动的。”
杜伏威下意识的点了下头。他这个义弟向来心思缜密,既然他清楚身处险境又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照做就是了。
“对了!”殷清风想到了一个疑惑,“小弟记得杨师道是工部尚书,怎么今天变成了杨恭仁”
“哦这个啊”杜伏威把心事丢一边儿,“这事儿我还真知道。上次喜宴上他不是当中说杨师道贪墨的事情嘛,我当时也以为他就是点醒一下罢了,结果没多久就传出他被贬到岭南的消息。而且消息说,杨恭仁因家教不严而降职,接替他胞弟的位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