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给殷清风下了个定语后,李世民站起来,背着手在屋里走来走去,“对于那些曾经显赫过的家族来说,最怕的有两件事。第一,朝代更迭时,遭到新王朝的屠戮;第二,朝代更迭前没有看清形势,在新王朝里没有足够高的地位。
现在,韦氏面临的是第二种情况。所以,在确定你的身份后,他们必须要全力迎合你。
无论是北朝的五朝还是南朝的四朝还是前隋王朝,在国朝初立的时候,上至三公九卿下至州县小吏,基本都沿用前朝留下来的那些人。但,大唐不一样!
虽然地方上一些低级的官吏,大唐还沿用前朝之人,但中上级别官员尤其是庙堂之上的公卿,除了一些与阿耶有旧交情的之外,大多数人在前朝并不受重用。
韦氏当初不是没有派族中子弟去晋阳投靠,但当时韦氏族中的高官者,要么去了江都要么留在洛阳要么在隋末动乱中丧命。所以,韦氏在大唐立国之初并没有功劳。”
李世民停下来看着殷清风,“你知道我当初为何要纳你韦婶婶和...韦尼子吗”
好尴尬,好古怪...
李世民重新开始踱步,“第一,她们都是族中庶女,只纳其中一个还彰显不出我对韦氏的拉拢。
第二,阿耶起兵的时候,天下各处豪杰已经打出各自的旗号、已经在天下各处拥有不小的势力。阿耶想要最终得到天下,就要营造出万人万族拥护的声势和声望。
韦氏虽然在前朝就已经开始衰败,但与韦氏联姻的家族算在一起却是一股不小的实力。我纳她二人,不是单纯想得到韦氏的支持,还要得到韦氏联姻家族的支持。”
殷清风暗自点头,原来这才是个中原委啊
“但,韦氏似乎真的凋零了。除了韦云起尚有些才能外,其他韦氏族人只能算是庸才...
从仁智宫回来之后,我放过了元氏、窦氏等族人,也不得不放过韦氏的族人。
韦氏现在很虚弱,但我当初看重他们的,是他们背后的姻亲家族。太原王氏、河东柳氏、荥阳郑氏、京兆杜氏、博陵崔氏等等。呵呵...但显然,已经落魄的韦氏也不被其他家族重视。否则,你这次去韦氏,韦氏就不会那般卑躬屈膝了。甚至...用族女族媳讨好你。”
殷清风相信李世民的判断是对,毕竟他早就做好了登基为帝的准备了。韦氏的一举一动当然也在他的视线之内了。
“在你提出削弱世家之后,我就更不在乎韦氏了。”
李世民顿了顿,继续说道:“虽然韦氏现在对我的助力不大,但在你手中还是有些用途的。”
“我什么用途”殷清风在心里画问号。
“韦氏是那些顶级家族中一员,若他们在你面前形同奴婢一般,你猜其他家族会怎么想”
“靠!你这是玩儿小爷呢”
殷清风还打算让李世民接手继续削弱韦氏呢,结果李世民的打算竟然和他一样。
李世民仿佛知道殷清风在想什么,“不、不、不,你错了。”
殷清风心里说,小爷是错了,错在有你这么一个坑女婿的老丈人!
李世民在殷清风前面停下,“你这次去韦氏有几点做的不错。
第一,你让韦氏的少年去梧桐学堂读书,是你做的最好的一点。韦氏不是总是自诩诗书传家吗他们都去读了你的书,他们还拿什么去传家
第二,你让韦氏族人去各处贩卖茶叶,将极大的分散了韦氏的凝聚力。只要那些族人在外繁衍两至三代后,他们名义上还是京兆韦氏的人,但他们实质上已经再难回到京兆了。
而第三点,则是你以茶叶诱使他们将精力更多的放在茶叶获利上。当韦氏获得空前的财富后,即使韦氏的族训再严厉,也会有不少的子弟会胡天胡地、沉浸在美酒美色里。
最妙的是,你那三十年内的三个教导名额。我都可以想象得出,三十年内,他们一定会为这三个名额吵翻天的。
四管齐下之后,三代之后的韦氏将不再是五十年前的韦氏了,他们只会沦为众多普通家族的一员。”
给你点赞,小爷也是这么想的。
“再回头说说,我为什么要你继续与韦氏打交道的理由吧。
理由其实很简单:杀鸡儆猴而已。
显赫了几百年的韦氏,让你一个小小的茶叶...被你这个少年郎瓦解的只剩下一个千年家族的空名,其他家族会怎么想他们在兔死狐悲之后,绝不是同仇敌忾,而只能是向我屈服!”
这么自信不是在吹牛吧
“他们有理由不屈服吗”李世民反问了殷清风一句后,说道:“我现在才想明白,从他们加盟的那一刻起,诗书传家的骄傲就注定要慢慢消失。如果他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他
第三百二十四章:利益争夺
“不愧是战略大家嘛,还知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道理。但,历史上的你可不是酱紫啊历史上的你,可是教育失败的典型例子!难道是小爷感化了你鹅米豆腐,善哉善哉”
心里嘀咕着,殷清风站起来恭敬的行礼,“不敢有负叔叔和婶婶的信任。”
“我当然放心将他们交给你教导,但有件事你得帮我。”李世民露出诡异的笑容,“同时,也是证明你自己。”
什么鬼
殷清风眼巴巴的等着李世民给他做出解释。
“你阿弟之前本由馆学士陆德明等人教导”
殷清风恍悟:没了面子的陆德明当然要寻找机会把面子找回来了。
“之前是我不让他们打扰你,现在你带承乾他们回到东宫”
殷清风心说,不就是嘛,小爷不惧!
“他们想找你辩一辩。”
李世民这段时间以来,可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的。要不是他的坚持,“受辱”的陆德明早就私下里去找殷清风了。
现在,陆德明等人知道承乾他们要回到东宫,所以,他们想要通过辩经的方式,来重新夺回他们念念不忘的皇子的教育权归属。
他当然知道陆德明等人争的不是乾儿的教育权归属,而是颜面、是他对他们的尊重和认可。
殷清风问道:“这个他们,都是谁”
“陆德明、李纲、颜相时三人为首。”
三人为首那就是不止三个人喽殷清风说道:“他们想和小侄辩一辩这个嘛不如换一种形式。”
李世民当然对殷清风有信心,“你想如何我来安排。”
“他们说的辩一辩,无非就是对各种经义的理解。但侄儿认为,无论是侄儿或他们对经义有多么深的造诣,教导不好弟子,一切也都枉然。他们想比试可以,让他们携带他们族中的儿孙,或他们教导的孩童,在众目睽睽之下与阿弟一同作答。”
“妙啊”
李世民对殷清风有信心归有信心,但他也知道殷清风在经义上未必能辩得过那些饱读诗书的老夫子们。现在殷清风不和他们辩论经义,直接让他们各自教导出的弟子相互比试,既证明了自己又扬长避短。
“你说的对!经义上的造诣再深,但教导不好弟子也都枉然。不过这样以来,这比试的时间就要往后延迟了。”
殷清风笑着说道:“延迟好啊,延迟得越久,阿弟他们的优势就越明显。”
李世民两手一拍,“就这么定了,明日我就通知他们!”然后,他笑眯眯的说道:“你打算让承乾和他们的儿孙比试什么”
殷清风说道:“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阿弟年岁尚幼,乐、射和御不比,只比礼、书和数。”
李世民想了想,“书,师承你的瘦筋体、数,有你的新式算学,礼嘛,有你的弟子规与三字经足矣哈哈哈,看他们如何能赢。”
明面上的输赢是殷清风与陆德明他们的,实质却是乾儿与陆德明他们儿孙的。若乾儿能力压那些大儒们的儿孙,不但证明殷清风是名师,也彰显了乾儿比那些诗书传家的子弟们更优秀。这让李世民如何不喜
“走、走,去和长孙婶婶说一下,让她也高兴高兴。”
放下心中一块小石头后,李世民立刻进入宠妻模式。
“皇子和郡主们都喜欢郎君,是因为郎君不但会亲自给他们做各种可口的美食,也会与他们一同玩耍。
郎君曾和妾身等人说过,想管教子女很简单,只要和他们朝夕相处而不是把他们交给侍女或乳母去带就可以了。每日的相处,做父母的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可以随时更正他们的不良嗜好和不良想法。”
侃侃而谈的范鱼娘明显感觉到来自太子妃和其他太子侧妃对她、月眉和繁星的敬意。作为曾经的王妃侍女,现在却受到如此对待,这让她内心澎湃不已。
&n
第三百二十五章:儒学无用
殷清风原先的计划是,等吕才婚礼结束后,剩余的学生才搬到东宫然后开课。但从东宫回来的第二天,李世民便派黄内侍说,李纲三人要在后天进行比试。
后天是韦文宗第一次参加集团会议的日子,李纲要求的比试时间正好与这个相冲突。殷清风想了想,决定立刻搬家。上下铺、被褥、课本文具等等,装好一车就运走一车,学生则等到最后再走。
鱼娘在家里负责装运,殷清风随车前往东宫把事情解释清楚,“...所以,侄儿想在比试之前添加一个内容。”
李世民问道:“什么内容”
“让三位先生和他们的弟子随堂听讲。”
李世民琢磨了一下,笑了,“你这个算计不错。那好,我也陪着他们去听听课,但你那边忙完了要赶紧过来。”
韦文宗是随着妮子一起进城的。殷清风客客气气的在门口迎接,又客客气气的引着他参观西院。
韦文宗仿佛也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一直等到在书房坐下后,才略微平静下来,“禀淮阳侯,韦氏阆公房前日已与族人达成约定。以后,只有雍州韦氏而没有韦氏阆公房。”
他的语气和表情很平和,看不出有什么情绪波动。
殷清风同样面无表情的沉默着。
“原先阆公房所属的佃奴等奴婢已经解除贱籍,现有的六百余仆侍皆签订了雇佣契约;原属的土地田契文宗已经带来了。”
他递给殷清风几张纸。
第一张纸上写着“雍州韦氏嫡支子弟细目”,下面是几十个名字;第二张纸是“雍州韦氏庶支子弟细目”,除了几十个名字外,每个名字旁边还注明了地名;剩余的则是几十万亩土地的契约。
“原先阆公房各支共有嫡庶族男计一百九十三人。更改为雍州韦氏后,嫡支为六十七人,庶支为一百六十二人。这一百六十二人分属二十六户,将分派他们在二十六个州筹建书铺;族中的子弟随时听候殷侯的安排前往殷氏学堂就读。”
殷清风等他说完,将“京兆韦氏庶支子弟细目”那张纸放到韦文宗面前,“淮水以北不用派人去,先避开河南河北的世家。巴蜀之地派三到四户,其余的从襄阳开始,一路沿着大江南下。另外...”
他站起来,从画缸中抽出一卷宣纸铺在书桌上用镇纸压好。
韦文宗很机灵的走上前开始研墨。他一边研墨,一边观看砚台和朱红色的镇纸。
殷清风笑了笑,从身后的博物架上取过一方砚台放在书桌上,“这是本侯命人烧制的澄泥砚,这一方送你了。”
澄泥砚要多少有多少,但凤血石暂时是用一块少一块,他还不舍得送出去。
大喜的韦文宗手不敢停,恭敬的说道:“文宗多谢殷侯赏赐。”
“以后的书铺,不但售书还出售文房用品。这些等一会儿在会议上再说。”
等墨汁研得差不多了,殷清风在宣纸的左上角写到“雍州韦氏”四个小字,中间为墨香坊三个大字,右下角写下“大唐淮阳侯”五个小字,“让人将这字拓在木板上,然后悬在书房的铺门上方。”
唐朝的商铺、酒肆、青楼等皆没有商业牌匾,有的只是招子。招子或为麻布或为木牌,上面署有店家字号或只有一个字。如:酒、食、茶,代表着酒铺、食肆和茶叶铺。
麻布的招子可是用一根竹竿插在商铺外墙壁的小孔洞上,或在商铺外立一根望杆;木牌的招子则立在商铺门外的左侧。
招子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招子的悬挂或收起,表示店家营业或不营业。
酒铺的招子又叫酒旗,亦称酒望、酒帘、青旗,像《水浒传》里景阳冈山下挂着“三碗不过岗”五个字的招子;食肆的招子叫幌子。在清末甚至更早,蓝色幌子代表的是回民饭店,红色幌子代表着汉民饭店....
自从滋味楼开始悬挂第一个商业牌匾开始,东西市里好多商铺也跟着悬挂起自家的牌匾。但像殷清风刚才写的这种表明是哪个家族的产业,又在上面注明是谁谁谁题字的牌匾还不曾没有。
所以,当韦文宗见殷清风竟然将他的爵号写在上面,心中的惊喜几近无以言表了。这可是殷清风在用自己的声望做担保啊!
虽然长安城里是国公、郡公多如狗,开国侯、子、男遍地走,但长安城外,哪怕是一个开国男都是让人仰望的存在,更何况是开国侯呢!
韦文宗耐心的等到墨迹干涸了之后,小心翼翼的卷了起来。他恭敬的说道:“文宗起誓,绝不敢让韦氏辱没了淮阳侯的名声。”
殷清风严肃的说道:“你回去警告你的族人:他们只能本本分分的做事,不要打着本侯的名号做任何触犯皇律的事。否则,只要本侯一纸传到,保管他一家人无声无息的消失掉!”
普及国民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但也会抢夺众多家族的利益。他们的利益就是垄断或掌控当地的教育权:书是他们卖的,书也是他们教的。刻字清晰价格又便宜的墨香坊开业后,必然要受到某些家族的敌视、诋毁和打击报复。
皇泽院有皇家的支持,他们还不敢对抗。但墨香坊又不同了。
唐朝不同于以后的朝代那样,私学风行、私塾遍地。这个时代的私学,背后往往是众多家族的身影。那些收徒开课的大儒名家们,出身寒门的极少极少。像颜之推那样办起私学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的人,也极少极少。
他们办起私学,往往有很明显的意图:增加家族声望只是其次,一旦某个门徒能够出仕,他们将会获得很多政治上的利益回报。
随着农业的丰产、商业的逐渐繁荣,科举将取代荫封出仕等等,读书不但不再奢侈而且还是众多寒门子摆脱命运的首选。但那都是以后的事情。眼下墨香坊的出现,却是破冰之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