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断人钱财招人恨,断了家族的利益就更是死敌。若是没有“大唐淮阳侯”的题字,殷清风都敢断定,这书坊用不了三天就会毁于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

    韦文宗等人看不到这里面的危机,但殷清风不能不未雨绸缪。他给墨香坊题字,既保证了韦氏族人的安全,还能给自己增加了声望。总之,就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虽然韦文宗一再发誓他的族人不敢打殷清风的旗号为非作歹,但殷清风也知道这只是句空话。那些韦氏族人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之后,只想老老实实的做生意而不与当地人打交道,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就算他们不想与别人打交道,当地人就不仇视、不试探了若是他们认为对抗不了“大唐淮阳侯”,必然要转而巴结那些韦氏族人。到那时,韦氏族人还能冷脸对待了

    一来二往、三五代之后,那些韦氏族人必然会成为当地新兴的家族。而这中间,“大唐淮阳侯”就是他们的保护san。

    不管他的题字有多大弊端,但这个字殷清风必须要题的,不题那些韦氏族人就无法立足。不能立足,普及教育就没有基础。不能开展教育的普及,他的民族情怀就无法实现....

    殷清风从抽屉里取出《弟子规》和《三字经》,“以后墨香坊卖的都是这种样式的书籍。你们在韦曲问到为何不是一卷书而是一本书的问题,现在有答案了。”

    韦文宗随手翻开一本。看了两眼之后,他抬头惊讶的说道:“这...这...”

    “只是小小的改动而已。在携带和阅读时更方便,刊印时也更快捷。至于那些符号,也是为了便于断句而已。”

    给那些典籍加注标点符号的事情,目前连《论语》都没完成。所以,墨香坊里的书籍还是原先的样式,唯有《弟子规》和《三字经》的版权在他的手里,他可以没有忌讳的标注上标点符号。

    《弟子规》和《三字经》虽然已经小范围的流露出去,但显然韦文宗是没见过。他捧着书本眼睛都不眨的看了起来。但殷清风一会儿还要去东宫参加比试呢,“回去慢慢看,现在去开会。”

    月眉三人在教课,李芸代替妮子带孩子,今天的会议只召集了单云英、任云达和任云山,以及裴氏和殷玉娘。

    路上,殷清风问道:“你们是继续住在宣阳坊还是另购置宅院”

    韦文宗回道:“宣阳坊那里只是各支房在城中落脚安歇的所在。现在雍州韦氏连同族人和仆侍有八百余人需要安置,自当要重新购买一处宅院。”

    “本侯已经秉明太子,调韦云起到军事学院任职,你别忘了给他留一处院落。”

    韦文宗听了,有一种幸福来的太快的感觉,“是...是,文宗一定安排妥当!”

    他的从祖弟韦云起是他这一支现在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族人,现在听说被调到皇家军事学院,他怎能不喜出望外。要知道,军事学院现在可是被传得神乎其神的。谁进了那里,就意味着上柱国啊,国公啊,触手可及。毕竟前面有先例嘛。

    李渊渡过黄河后,韦云起到长乐宫谒见,被李渊授为司农卿、阳城县公。李唐建立后,任遂州都督、益州行台兵部尚书。这样一个前途大好的英雄,却遇到了一个骄横跋扈的上司。

    窦轨的祖上与李渊的家族有渊源,隋末时又较早的投靠了李渊且有战功,后来被李渊封为益州道行台左仆射、益州大都督。他瞧着韦云起哪哪都不顺眼,等玄武门之变后,他就诬陷韦云起是李建成一党,然后把韦云起给咔嚓了。

    虽然这事儿是窦轨先斩后奏的,但李世民依然重用他,并在他死后追赠为并州都督。

    韦云起的白白死掉,就可见韦氏当时在朝堂上的力量有多薄弱了。

    在殷清风看来,韦云起身上有民族英雄的光环,他自然不能坐看悲剧发生。上次向李世民汇报时,趁机谏议李世民把韦云起调离窦轨的身边,以免悲剧发生。

    在润下院里向其他人介绍完韦文宗后,殷清风说道:“韦氏族人出发前,先到本侯嫡母和阿姐这里进行培训,毕竟他们大多没有从商的经验;吴国公夫人单部长主管人事,你那些族人的名单将交给她留档。

    任云山部长负责后勤,以后各地的书籍将由他派人运送到各地。你那些族人要签写一份签收单据;任云达部长负责刊印,你那些族人认为哪些书籍需要加印,都要交给他来处理。

    各地书铺最初先贩卖书籍,等各地瓷窑建成后,会将文房的瓷器运到各书铺贩卖。瓷器的收益不属于韦氏的,但韦氏可因此而获得其他的收益,比如纸张和毛笔。

    你的族人到了各地后,除了购置商铺外,还要招募工匠建起造纸作坊;巴蜀盛产各类竹子,以后那里会建起规模很大的制笔作坊。”

    招待了韦文宗一顿午饭后,殷清风要赶去东宫,那里还有一场小小的硬仗要打。

    李世民的书房里,殷清风行礼道:“晚辈殷清风拜见李先生、陆先生、颜舅父。”

    李纲和陆德明的年纪都在七十开外,他俩只是点了两下头作为回礼。颜相时与殷清风见过面,又是姻亲关系,他微笑的说道:“我等本以为自家子弟最多输




第三百二十六章:东宫辩论
    在一阵沉默后,陆德明说道:“老夫可否理解为,殷侯教导皇子们躬耕陇亩,便是殷侯让他们知晓‘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和‘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对吗那,殷侯如何看待先师之学”

    “先师”是李渊对孔子的封号。

    北魏孝文帝定孔子谥号“文圣尼父”、北周静帝封“邹国公”、隋文帝追其为“先师尼父”、唐高祖定“先师”、唐太宗先定“先圣”又改为“宣父”、武则天定“隆道公”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建太和宫以祭。

    唐玄宗天宝年间近乎痴迷地对老子“三连封”: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让与之“同期”的孔子望尘莫及。这一时期,当政者对孔子或师,或父,或公,或圣的称号,更像是“面子工程”,未曾有所突破。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四年后,真宗追尊道教之神赵玄朗赵氏皇族先祖,为“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庙号圣祖。孔子谥号因避讳圣祖“玄”名被改为“至圣文宣王”。

    到朱熹作《四书集注》迎来了宋代理学发展的巅峰,让儒学渐渐恢复生机,也确立了之后数百年儒学的发展面貌。

    元大德十一年,刚即位不久的元武宗玺书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人称赞道:“自有孔子以来,帝王之尊之者多矣,而未有如元武宗者。”《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至此,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叠加,让孔子获得了一个“顶级”称号。

    明太祖朱元璋“愿与诸儒讲明治道”,并且设立各类学校进行儒学教育,科举取士全部依据理学经典,明代儒学进一步理学化。读书人的眼里只有孔孟之学,把儒学奉为世间唯一的圣典,把儒家这一个阶层升华为一种信仰---儒教。

    可等到了嘉靖九年,修道狂魔明世宗朱厚熜授意大学士张璁改孔子“王”谥。以孔子称王名不正言不顺,去王号和大成文宣之称,坚定地认为称孔子为“王”是“僭越”了。至此,孔子由“王”转为“师”,称“至圣先师”。

    清军入关后,儒学成为清政府获得百姓认同的有力手段。清帝请儒者讲学,而且钦定、御纂经学。孔子在清代顺治二年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康熙亲自为孔庙写下“万世师表”的匾额、雍正帝颁诏“加封孔子先世五代俱为王爵”。

    从唐朝建立的那一年起往前数的四百年前,黄巾起义的号角标志着大动乱的序幕已经吹响了。四百年的动荡,足够改变任何事物---包括中国的主流思想。

    不管世人对唐诗的印象有多深刻,也不管古文运动的源头是否落在韩愈的身上,唐朝就是一个儒学、玄学和佛学并存的年代。武德帝在去年的行释奠之礼上,更是规定了道、儒、佛三者的顺位。

    所以,殷清风的否定,并不会让陆德明感到有多么的羞恼。更不会试图从一卷卷的典籍中找出圣人名言来将殷清风淹没、来证明儒学是多么的神圣不可侵犯。他只想知道以才能闻名的殷清风是如何看待儒学的,能不能说出让他感到心动的言论来。

    殷清风说道:“晚辈尝试着理解先贤们寻找的“道”到底是什么。”

    他这一句话,立刻让人把心中那跟弦给绷紧了:你才多大年纪就敢探索天道

    “世人皆知,在道家出现以前,探寻天道之人,皆被称为“道家”之人,包括管子、鬼谷子、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等。”

    在陆德明三人看来,这句话并没有多少出彩之处。他们奉行的是先秦之儒而不是汉儒。先秦之儒没有否定其他流派的学说。

    “不知三位长辈可听说过‘盲人摸象’的典故”

    陆德明点点头。他与浮屠们可没少辩论过佛学与儒学之经义,这个典故出自《长阿含经》,为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

    “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等等皆为‘道’。如果将‘道’视为这头大象,诸子百家与佛学等,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位‘盲人’而已。

    学习法家可让人遵守皇律;学习阴阳家可知阴阳五行;学习墨家可知兼爱、非攻、节用、明鬼、天志;学习农家可是耕桑可足衣食;学习兵家可知兴国固邦以兵、亡国亡君也以兵;学习儒家可知仁、恕、诚、孝...

    儒学注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的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保国安民等等,可,一国之君、一朝之臣只修行这些就足够了当然不,儒学只摸到了一扇象耳、一条象足...

    那么,教导中山王或者说教化天下读书人,是以儒学为主还是为辅

    晚辈信奉“大道至简”,也深知一个人的光阴有限。晚辈不会穷究每一家每一本典籍到底阐述了什么,懂得仁义礼智信,懂得不要欺凌弱小,懂得至尊至孝,懂得有付出才有回报,懂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等就足矣!

    剩下的,就是把自己化为一个普通的庶民,去体会庶民的喜怒哀乐。

    庶民最怕什么、最担忧什么、旱涝蝗来了如何自保、如何才能多收三五斗、求医问药是否要把田产卖掉、婚丧嫁娶是否需要举债...

    只知典籍中的圣人言,不亲自去做去体会,如何才能验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怎能做一个好官做一个被人称颂的帝王”

    长久的沉默后,陆德明问道:“何谓大道至简”

    殷清风回道:“透过表象看穿其本质。”

    包括李世民都为之一振。

    “若是‘君视民为草芥’,则必然有一日‘民视君为仇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以解释为:“君”让“民”活不下去,“民”就推翻“君”;盛世之君是君,乱世之君...丧家之犬也!。

    治国的本质就是:君王与官吏要讨好百姓,让百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若是毫不在意百姓的生死而随意压榨他们,那就等着亡国亡君吧!”

    陆德明又问:“殷侯以工起家,以商闻名。殷侯如何看待士农工商之四民论”

    殷清风道:“四民论初由管仲提出。

    他说:‘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如此,则‘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

    第一,时至今日,四民论应更改为士农工商学兵之六民论;第二,“士之子恒为士”等言论早已行不通了。

    在晚辈看来,农为双足,可立于天地间而不倒;工为双手,让世人有绫罗遮躯体有房屋遮风雨而安居于天地间;商为血液,输送东西南北货殖让世人在丰衣足食外,能享受更好的生活;兵为兵器,保护自身不受外族侵略;学为饭食,丰盛的一日三餐才能保证躯体的健康。

    那么士呢士是躯体的心脏,没有心跳没有脉搏,躯体就会死亡。但,‘士’可否就因此而卑贱其他五民

    ‘士’不是只有学儒者才被称之为‘士’。仓颉也非为儒学一家而造字。只要识文断字者,皆为“士”。

    在晚辈看来,提出罢黜百家的董仲舒实为炎黄后人之耻辱!

    ‘士’为心脏,对躯体而言固然重要,但躯体又怎能脱离双腿、双手、血液、兵器、佳肴而存活

    ‘士’若是有了优越感,便会极力压制其他五民。‘士’若是有了优越感,双腿双手就会残废、兵器就会迟钝、血液就会不畅通、佳肴就会变成鸠毒。”

    “好!”李世民拍案而起,“说得太好了!大唐初立,这兵器不但不能迟钝,某还要把他磨得锋利无比!”

    殷清风没想到李世民突然横插一杠子。

    老迈的李纲吓了一跳,“殿下,天下虽兴,可好战必亡啊。”

    “好战必亡”李世民指着殷清风,“这小子可说了,好战不但不能亡,还会兴邦呢!”

    李纲与陆德明享誉半生,成为皇太孙之师本是应有之意。若是另有名家大儒者顶替他们也到罢了,偏偏还是一个少年郎。今日比试虽非利益之争,名誉之争,但他们对殷清风的考校之心可是由来已久。

    他们之前能接受殷清风来教导中山王,便是太子交给他们的《弟子规》和《三字经》。以他们七十余载的经验判断,这两本簿薄小册,称之为启蒙圣书也不为过。但能写出这两本簿册,非通晓先贤典籍之辈而不能。这殷清风到底师从何人,更有何等才能呢

    他们好奇心浓浓,但太子言明他们不要接触他。其中含义,他们多少能领悟一些。前几日听闻中山王欲回归东宫,他们试探询问可否见殷清风一面。谁知,太子却说让他们带着儿孙辈前来比试。

    比试好啊,不比较安知谁更有才学。他们不信他们育人多年,还不如一个少年郎。

    今日,学堂里授课的是一个小娘子,观其年岁也不过十四五岁。要不是她讲解的《三字经》也算中规中矩,他们必定要当场直谏了。

    不可思议的是,那个被叫做黑板和粉笔的两样物品。授徒半生的他们明显觉察出它们的功用将是多么的强大。

    学堂之上,先生在黑板上手书,下面的每个学子都能清楚地看到,这可要比单独地口口相授要简单明了得多,教授的效果也必然会



第三百二十七章:吕才大婚
    吕才的婚礼,比殷清风预想的要热闹很多。

    殷清风和马周带人去迎亲的时候,从坊门外到温府这一路上挤满了男男女女,进了府门后人也不少。

    唐朝人结婚,新郎是不迎亲的,新娘的父母也不送亲。殷清风怕自己出丑,把韦文宗拉上由他出面主持迎亲。

    太原温氏源出夏代的温国而得姓。

    西周初,温人一支向西迁到甘肃祁连山,与月氏人相遇,成为月氏人中的温部落,再往西迁的温人在新疆南部建立了温宿国,成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至汉初,被汉高祖封侯,其孙始居太原祁县。经四百年发展,汉末出了第一位太守—温恕,其后人皆居高位,联姻对象也是清河崔、颍川陈等大姓,其中并有温氏六龙等知名于世,但永嘉后除温侨外,不论南渡的或留北的皆不见与史书。

    直到三百年后,温氏三兄弟: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佐李氏父子开唐,同封三公并列宰辅,太原温氏才再度成为顶级豪门。
1...138139140141142...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