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颜氏六人不解的看着殷清风手里的老花镜,颜师古疑惑的问道:“此物如何使用”
殷清风展开镜腿,架到颜思鲁的双耳上。
“咦”
&n
第三百二十九章:思鲁认怂
颜氏之儒最主要特点就是笃信笃行“克己复礼,天下归人。”和安贫乐道。所以,在《庄子》一书中,提到过颜回之学是通过“坐忘”和“心斋”等修行方式来实践孔子的仁德思想。
《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用大白话来解释,就是:“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耳目(耳谓聪目谓明,此即人与外界之联系),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
《庄子人间世》有寓言说:颜回向孔子请教游说专横独断的卫国国君的方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斋”,并指出这不是祭祀之斋,而是精神上的斋戒。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通俗的说,就是: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
等到了汉初,黄老道学盛行的学术氛围,颜氏之儒于其他汉儒一样,认为儒学之“道”并非纯粹的儒家之道,“道”是宇宙的最高法则,而经只是“道”体现。因此,颜氏之儒和汉儒同样认为,权变可“反经”,但应“合道”---你可以发对我,但你的话要有道理。
一千多年来,颜氏后人谨遵颜回公的教诲,无论出仕与否都要积极宣扬孔子的仁德思想,不要为了迎合君王的需要而忘却本心。
所以,当颜思鲁听儿子回来描述殷清风说“儒学只是“道”的一扇象耳、一条象足。”,他并不反感。同时,他也很好奇殷清风的“道”是什么,有如何做到“透过表象看穿其本质”的。
刚才殷清风说“格物致知”。如果是他来阐述的话,他会说:先知仁德,再去格物,最后才会具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若是只知仁德,就认为能“治国平天下”,则是书生意气,不切实际。
当然,他清楚殷清风毕竟年少又无名师指点,辩义时难免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但即使如此,他的言论也足够惊动世人,惊动儒学门徒。
若儒学门徒都能做到他说的那样,先格物再出仕,不但儒学典籍要增添新的注解,儒学更能超过道学和佛学,成为天下读书人追求。
依照他的言论,那格物致知说起来很容易,其前提却是“不能读死书和死读书。”
他曾写出蒙学圣典《幼学琼林》、《弟子规》与《三字经》,自然不会是读死书之人。可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外孙曾在终南山下蜗居一载,最喜就是登高远望。某一日,雾霭漫山,让那时的外孙有种错觉,仿佛远处那最熟悉的山岚不再是山。等风起雾散,那山还是山。
过了许多日,外孙在苦恼书中经义时,突然想起那日在山上所见。”
颜思鲁等人心被吊起来了,他们联想到上次殷清风送来的《成语典故》,《成语典故》里有许多的寓言故事。
寓言从春秋战国时代兴起,成为先秦时期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体裁。大学问者往往喜欢用寓言小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如果不出意外,接下来,这少年要用观山来比喻读书了。
“典籍,是历代先贤们穷一生之所悟所得,作为后世人应该尊重他们的成就。但,沧海桑田,很多字的字义字音都发生了改变,甚至,一句话的断句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解释。”
马周兴奋了:时机抓得真好啊
“外孙作为一千余年后的晚辈,单纯通过典籍中的字里行间,很难体会到先贤们当初是如何领悟某些天道的。更何况,当初还有熹平石经和正始石经等校正后流传下来的典籍。
所以,外孙通过登山而得到读书的三个境界:观山是山,观山不是山,观山还是山。”
嗯什么意思观山是山,观山不是山,观山还是山...他到底想说什么三个什么样的境界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的读书三境界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分别代表: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但殷清风还是喜欢用“观山论”来比喻得更透彻一些。
“观山论”出自成书于宋理宗时期的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卷十七的《惟信》篇。
原话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这段话是摘自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大师的语录。青原行思大师法号“行思”,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门下首座,后弘法于吉安市青原山净居寺,也因此得“青原行思”称号。
行思大师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嗣之一,受过六祖“醍醐传法”,也被民间称为“禅宗七祖”。
这三个境界为:修行之初,六根不清,受“贪嗔痴慢疑”困扰,看事物受条条框框局限,无法超脱表象;修行有悟,自性觉醒,褪去世俗观念束缚,看破本质;修行彻悟,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只是此时一切事物尽在“我心”掌控中,“诸法空相,相由心生”。
殷清风当然不能用原话来解释了。
“读书之初,只能被动的接受典籍中先贤们的言论;在读书万卷之后,他迷惑先贤们的言论到底对还是不对,为何与他当时所见所思有很多出入呢他在人世间游走多年后,恍然醒悟,原来先贤们说的道理是没错的!
到了“观山还是山”的境界会怎样呢
会融会贯通---先贤们的言论变成他自己心中的内容,而不必开口闭口都是“子曰”。
到了这一步,他依然尊崇先贤,但此时的先贤只是他探索天道的领路人!如果在此之后他能领悟更多天地之道,他也就像先贤们说的那样:人皆可以为尧舜!”
话语很浅显直白,但阐述的道理很深刻。明白了殷清风那些话的含义后,颜师古五人看向颜思鲁。
颜思鲁先是叹了口气,又顿了顿手杖,“好啊,好啊难怪你只在恰当的时候引用了一句先贤的言语,剩下的都是用白话来述说。你是真做到了融会贯通啊”
从听说要拜访琅琊颜氏开始,马周就出于兴奋与惶恐当中。他读书多年,缺的就是名师指点。若真能拜于颜氏门下,他相信自己的学问能更进一步。
可眼下听了殷清风的言论,他登时想到,原来他已经不需再深究经义了,只要他能做到“格物致知”,他也可以成圣成贤!
颜思鲁怅然道:“无论道与佛,修行者的目标境界都是一致的——成“仙”成“佛”。他们为了得道,根本不在意先后高低。
但儒学门徒只知一味地尊崇先贤,一味地的对先贤们的言语进行各种注解。他们故步自封,他们晓得“人皆可以为尧舜”,却不敢超越先贤。
这也就难怪两汉时儒学兴起,在佛教东传后又衰败了。等到魏晋时,玄学兴起后,世人更是尝试将儒释道融合在一起。
若不是听了你今日一言,恐怕这天下儒学门徒们,依然沉迷在那些经义中呢哎
老夫心痛啊心痛那七十余载的光阴啊若老夫早年也能领悟此番道理....”
说到这里,他没接着往下说,殷清风猜不透他是想说琅琊颜氏从此就不同了,还是想说天下读书人将因他而受益。
颜思鲁“认怂”了,他今天的目的就达到了。若是颜氏愿意出面将他的言论散播出去,恐怕曲阜孔氏将再难保住中国第一姓
第三百 三十章:惊诧万分
正说着孔圣之学呢,怎么要有献礼
没等颜氏六人反应过来,兴奋的马周已经快步上前将五本《论语》递给殷清风。
殷清风好尴尬。
他忘了当初是颜思鲁派颜显甫来邀请他,他还以为这回还是上次那五个老头接见他呢。
再尴尬也得将《论语》递出去啊。他只好在心中对颜勤礼默默的说声抱歉了,“时间匆忙,外孙只准备了五份,还请勤礼舅父莫怪甥男失礼。”
颜氏六人好奇的盯着殷清风手里的《论语》。失不失礼的你先让我们看看是什么啊
上次他们就见识过线装本,这次就没什么稀奇的了。稀奇的是,封面上那《论语》二字。
《论语》不说颜氏子弟人手一本也差不多,你要送的礼物就是《论语》
翻过封页,扉页上写着:余三岁启蒙,初学孔师之《论语》。二十二载后,余闻友人陈郡殷清风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故,妄做《论语》断句。
余乃后进末学,此《论语》断句若有不当,望贤者斧正。
最下的落款是:清河马周。
殷清风上一次送过来的三本书里可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颜氏五人看到扉页上那两段话,齐齐的一愣。这些什么什么的符号,有古怪啊
符号古怪,那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却甚合孔圣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不过,这话出自殷清风之口,倒也可以理解。毕竟,他之前的言论比这还发人深省。
至于清河马周嘛...刚才殷清风在介绍他的时候,他们就疑惑这清河何时又出了一个马氏望族既然马氏敢以清河郡为郡望,必然有相对应的名望才对,可他们都没听说何时在清河郡又崛起了一个马氏啊
他们抬头看了一眼有些拘谨的马周,低头继续往下翻。
这一页,标题是:标点符号。副标题是:标点符号的分类和解释。
第一类:句末点号三种:句号、问号、叹号。以及这三个符号的解释;第二类:句内点号四种:逗号、顿号、分号、冒号,以及解释;第三类:标号九种:引号--包括单、双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包括单、双书名号、专名号,以及解释。
其他五个人看得入迷,没捞到的颜勤礼急了。他轻声对殷清风说道:“你那《论语》到底有什么古怪”
殷清风看了那五人一眼,对颜勤礼说道:“舅父,甥男上次拜访时,也如眼前这般。不如,舅父带甥男移步他处再细说”
颜勤礼见自己的阿耶和兄长这般模样,也想起殷清风上次拜访时的情景。他苦笑了一声,“跟某来吧。”
到了一处书房里,分别落座后,殷清风说道:“前次甥男拜访时,便觉得姑翁府上有些...有些蹙弱。”
被人当着面说你家院子小、你家穷,颜勤礼仍然笑眯眯的说道:“怎么,你这个陶朱公要施舍一些不成”
我去这舅舅不好惹啊,这“施舍”二字用得也太狠了吧!
殷清风连忙站起,“舅父可莫要为难甥男,甥男怎敢嘲笑姑翁,嘲笑舅父。”
颜勤礼哈哈笑了两声,“你姑翁你舅父可不是古板之人,清风你可不要误会了。以前是你我两府往来较少,等清风多来走动就知道了,颜府的家风开明得很。”
那就好那就好,要是一上来就把人得罪了,接下来就没法儿谈了。殷清风还是一副恭敬的态度,“古人不是说了吗,这人‘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甥男达济不了天下,与亲人通财还是能做到的。”
颜勤礼笑声更大了,“原来‘富则达济天下’是这般意思啊”
殷清风跟着嘿嘿了两声,直接说明本意,“甥男有处产业想请舅父府上照看一二。”
颜勤礼收起笑容,“经商”
他沉默了一会儿,“颜氏的组训之一,便是要禁守安贫乐道,这经商嘛...舅父只能代替颜氏谢谢清风的美意了。”
颜氏这一点,的确比孔氏要强得太多。孔氏从明朝开始就已经把他们的老祖宗的教导扔到茅坑里,堕落成一个视庶民如猪狗的家族。
“甥男刚才用‘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来比喻,便是想以此来劝诫舅父,可否考虑让族人去经商。”
颜氏不买屋不买田,只靠着历代的子弟那些俸禄养活整个家族,这的确让人敬佩。只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这条组训未免有些不合时宜。
颜勤礼虽然没有发怒,但脸色有些不好看,“那清风你说说看,看你的话能否打动舅父我。”
“甥男也听闻颜氏的族训,以坐忘和心斋方式来修身养性。现在甥男有一问:舅父以为,这世间最考验人心的是什么”
颜勤礼来兴趣了,还有人敢问颜氏子弟这个问题,“声色犬马、骄奢yin逸,可乎”
“没错!”殷清风赞了一声,“这世间最坏人心者,莫过酒色财气权五个字。甥男也敬佩颜氏不为外物所扰坚守本心。但甥男以为,这是出世修行而不是入世修行。
佛家的浮屠们有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之争,但儒学不是佛学。儒者本身就在人世间!这世间本就有人生百态,颜氏只想关起门来塞住双耳读书颜氏只想着‘穷则独善其身,’而不想着‘富则达济天下’
‘富’者如何达济天下
甥男以为,想要达济天下,首先就是要入世!
入世方可知庶民之所愿、庶民之艰难,知其之所愿知其之艰难,方能上忠君王,下济天下。否则,只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
孔圣师之门徒,毕生之追求便是如孔圣师那般教化天下。如何才能教化天下颜氏子弟是否也追求这教化天下”
颜勤礼皱起眉头,这话...诛心啊
“东城的立政坊在年前就会改为皇泽坊。到明年,那里将收留长安城周围的乞者、鳏寡孤独者。以后,大唐每州每县都会建起这样一座皇泽坊。皇泽坊成立的初衷,便是收尽无所养之人。
收留他们后,不但要供给他们房屋衣食,还要教导那些孩童。”
“等等!”颜勤礼打断他,“你说教导那些孩童”
殷清风点点头,“没错!每座皇泽坊里都会建起一座皇泽学堂。”
“嘶”颜勤礼有些不敢相信,“以每座学堂收留二十人计,这全天下的皇泽学堂岂不是要教导三万个学童”
殷清风说道:“若是以三万计甥男每年将付出五十万贯的钱财。但甥男更希望那里一个孩童也没有。
猜你喜欢